作者:白玉芬
编辑:李孝军
阿里这个位于西藏西部的高原之中,先人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迹与无解之谜,它占西藏三分之一的面积,它的怀抱中给我们留下了种种的秘密,这个神圣 的地域是高原之中的高原之地,它博大精深,海拔平均约4400米,它的怀抱之中有着上千公里的“无人区”,使它成为了神秘而又望上可叹的高原秘境之地。这片荒凉贫脊的高原之上,它有着无数的自然之谜、历史之谜,吸引起无数人们的遐想……
东嘎皮夹遗址之地说实话当我踏入这座石窟时仿佛跳入了艺术宫殿,它太精美了,它是雪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天堂,在这精美的艺术石窟,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艺术天堂,这里的一切显得那样美。这是这片土地上古人的杰作,吸引着我的眼目。望着这精美绝伦的石窟,古代人的艺术及想像力,真是绝无伦比,雪域高原的这座艺术宝窟,散发着夺目光彩的天空。是的,她太精美了,能排到她真是大饱眼福。
东嘎皮夹石窟,当你走进神圣的阿里高原,中国西藏的西部札达县,才深刻感受到这片神圣之地,为什么吸引磁卡无数信徒、探险家、旅行家,不惧难险,来到这片净土之上的理由,它真的文化内涵极其深渊,它留下的千万年以来的足迹,真的很神秘,在这神秘阿里这片3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无数之谜,无数个人类早期活动的文化艺术之迹……
值得人们探索与解秘,这个神圣之地,它太吸引人们的目光了。在阿里北面是著名的昆仑山③,它在《山海经》中记载,是众神居之墟;在《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经过的“火焰山”,据说也就是现在昆仑山脉中的烽火山。东嘎皮夹石窟位于札达县扎布让④西北的40公里之处,东嘎村与皮夹村这个紧紧相连的小村庄是一片绿洲。这两个小村在远古时不知它是何等的辉煌,它留给我们如此精华的艺术之宝,这也是上天对我们的厚爱。在夏日里东嘎、皮夹,清清的河水流向那山谷的深处,在绿色的草地上,它开着一片一片红色与黄色相间的花儿,草地上牛羊成群,牧人在牧歌,这里象一片世外桃源,清净优美。可是这里古时候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曾经浓浓的挥撒着浓厚的文化艺术。
当你进入西嘎村的沟口之时,再往前深入就可以看见黄土山的断崖峭壁之上那星罗棋布的石窟,山的顶上那残墙断壁的寺庙遗址,就历历再现你的眼前。它经历了岁月的沧桑,留下这残墙半壁,仿佛在诉说着它昔日的历史。从东嘎遗迹之处向东前往大约2公里之外,然后转过两个山崖,你便可以远远排到那规模较大的皮夹洞窟的遗址群之地,它在蓝天白云下留下沧桑与岁月的痕迹,给人一种苍凉之感,同时也感到它昔日是多么的辉煌与宏伟,无法想象它千年以前的景象。这里密如蜂巢的洞窟,长达1公里左右,它们都象镶嵌在山崖上,显得格外的壮观。
东嘎石窟群,分布在东嘎村北面的断崖之上,南面距东嘎村大约有400米,在南面之地有一条小溪,溪水静静地流淌着,这条小溪是由东向西流淌,最后汇入象泉河,东嘎石窟它是依山势的走向,由东向西,依次开凿,洞窟最集中的在东面的山崖之地,此地是一片呈U字表的山崖。在遗址南面的台地的坡上,有一大片废墟,这些废墟是寺庙、佛塔林的遗址,这里是石窟与寺庙融为一体的庞大的遗址群,此地过去实为壮观,令人感到古人的聪明才智,把自然与人文建筑融为一体。
皮夹石窟群,它位于东嘎石窟北面,它是由城堡建筑、寺庙建筑、石窟、塔林等组成的庞大遗址。当我站在此遗址之上,心中充满无限震撼,古人在这片高原上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这震憾后人的建筑群,由此可想千年前的先人们是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创造出这震憾世界的文闻之地。皮夹石窟是山体的前山与后山组成的庞大石窟群。据当地传说皮夹石窟是“前山一千,后山一千”,实际上这里的石窟接近1000多座,这由可能是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发展,年代的久远,有些在自然变化中已塌陷、或者有些人堆的一些,有些早期的洞窟可能已经坍塌,不存在了,加上现存的近千座洞窟,原来的规模可能接近2000座。
在皮夹石窟前山的山脚下,它有一片大的台地,名为“格林塘”,在这上面有早时候的古老寺庙遗址塔林遗址,在前山后的山腰与山顶之上,有残墙半壁的寺庙的杜康大殿遗址,僧舍及拉让的遗址留存,它们与石窟融为一体,看着这些残墙半壁的遗址,使人联想翩翩,多么雄伟壮观的遗迹啊!皮夹上的后山之上有宫殿残留的遗址这座宫殿是谁的,藏族史籍中无任何记载。宫殿周围还有护法殿,以及大量的石窟遗址,皮夹石窟遗址规模非常庞大,比东嘎石窟规模还大。可是,它如今在历史及史籍上无任何的只言片语,它就像一个谜,被历史封存,静静地自我欣赏着,自己留于世间的沧桑与记忆……
东嘎皮夹石窟内的石窟建筑与壁画,那是堪称世界之绝,在这青藏高原西藏的西面之地,人烟稀少的地方,使人难以想象,这里在古时候的人们是怎么开凿与雕刻出这些精美的壁画的,它真的是太伟大了,是非常罕见的文化艺术宝窟,为我们世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资料。使我们为古人们感到骄傲。东嘎、皮夹这两个庞大的石窟,就象一个早已消失的世界一样,无声无息,静静地屹立在这片高原净土之地,千年以来,永远静静地座落在荒漠土林之中,年复一年地迎着每天的日出日落。
这两座石窟真是艺术的天堂,它揭开了中国石窟艺术历史上胡其珍贵的画卷。东嘎、皮夹石窟群,是西藏发现最大的处佛教石窟遗址,据初步调查,石窟的类型极为丰富,它包括了礼佛石窟、修行石窟、僧房石窟、仓库石窟、堆放杂物石窟、安放高僧大德灵塔石窟等等,实属罕见之窟。在佛窟之中保留着大量的精美壁画,它的内容极为丰富,造像极为精美。大致分为:佛、菩萨、女神、祖师、高僧大德、护法、力士、供养人等佛,同时还绘有佛传故事、说法图、礼佛图、曼茶罗(塔城)及各种装饰图案。壁画中的供养人即是开凿洞窟之人,也是宏扬佛法之人。他们都是俗人,画师们在壁画中也留下了一幅幅当时在此地生活人们的“写真”。这些应该具有相当大的价值,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值得我们认真调研与考证。
东嘎·皮夹石窟保留了相当一部分供养人的壁画,他们大部分位于石窟内门道的两边,或者窟壁的下方之地,如说佛画的形式画的供养人,特色非常明显,高僧大德在上面说法,供养人都在向磁卡高僧的侧身而坐,虔诚的在听佛法。如东嘎之地的第一地点的1、2号石窟;皮夹石窟的第79、351号石窟中,都保留着供养人听法的壁画。供养人的服装非常有特点,不论男女,他们都是穿着一种明显特征的带有三角形大翻领,衣衫长过于手,衣服的领边、袖边上都镶有宽边、有图案的长袍,男人头上戴着一顶宽沿的帽子或者是头上扎着头巾,女人是多梳着发辫,分为很多股盘绕在头顶,在上面佩带着头饰。这些供养人的人物造像的衣饰非常华丽,可能是出资开凿石窟的供养人,这只是推断。
这些服饰与吐蕃王朝时代的王宫贵族服饰有相似的地方。如在吐蕃王朝占领沙洲(敦煌)⑤时期,在敦煌石窟中开凿的石窟第158、159号中的吐蕃赞普所穿的长袍 之中,有三角形大翻领的衣服。敦煌在公元8世纪初的绢画中,绘的吐蕃时期的人物之像中也有穿这种式样的长袍。在公元11世纪时后藏(日喀则)的芝朗寺中的壁画的吐蕃王子服饰相似。在拉达克早期的塔波寺的阿契壁画中,绘壁画中的王族们也穿有同样的衣服。由此推断,东嘎、皮夹石窟可能与古格王朝有关联(是否,待考)。
东嘎、皮夹石窟,如今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艺术的开学,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园,石窟内的天顶画的多彩多姿,非常美丽,窟内的佛像显得非常庄严,各种各样的菩萨像显得婀娜多姿,菩萨像可分为两类,一是在佛经中有名号的,二是为供养人菩萨像,把供养人绘制为菩萨,竟然是非常少见之事,在东嘎石窟的2号洞内,光菩萨的名号竟达几百种,但是菩萨的装饰基本一致,这对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内涵。这些绘画非常之精美、动人,造像的手法变化多端,女尊之像、供养女、供花女、散花女、吟歌女、舞女千姿百态;各种佛母、度母造像生动而又变化丰富,这也是东嘎石窟、皮夹石窟中最为精美之处。壁画中还有动物与植物,动物有龙、凤、羊、牛、马、象、狮、鸭、雁等等,另外还有孔雀、龙鱼、摩羯鱼等,由此可见,包括了其它文化在内,它的艺术风格造像,融入了西域、克什米尔、拉达克等等。植物壁画大多以树、花草、果物等等。
东嘎、皮夹石窟,它不仅提示了西藏西部的艺术,而且包含了西域等地方的艺术风格,从东嘎、皮夹石窟之中,你会发现西藏的西部艺术,他们不仅仅是西藏西部的艺术,它似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西藏西部在整个恶劣古文明之中有着十分显著的地位,古时候西藏阿里有可能是一个文化、经济、宗教、艺术发展的繁荣地区。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展现在全世界人们的面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看及游历西藏西部历史的去处。
【注解】
1.东嘎皮夹石窟遗址:它是在1992年被发现的石窟壁画遗址,位于阿里扎达县以北的40公里处的扎布让区,东嘎与皮夹是两面三刀个邻近的村名。东嘎皮夹,就在这两村子附近的土山石崖之上。遗址分布在东嘎村的部分是由一处寺庙、城堡、石窟、塔林组成的大型遗址,皮夹的遗址规模比东嘎村的大。
2.昆仑山:又称为昆仑虚,中国的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立或玉山。它也是亚洲中部的大山之系,是中国西部山系中的主干。它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延伸到青海境内,全长大约2500公里,平均海拔5000——6000米,宽130——200公埯,西窄东宽,它的总面积达到50多万平方公里。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是“万山之祖”,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脉之祖”。
古代神话中,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据考,西王母确有其人),她是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它是中国道教中的正神,她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
3.扎布让:是现在阿里扎达县的扎让区,位于扎达县以北之地,过去扎布让是宗(县)。
4.沙洲:中国古地名,演变时间是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五年。现称为敦煌。
作者简介
白玉芬,女,汉,藏二代,生于西藏那曲。
幼时随父母由西藏派驻甘肃、青海等地生活。1975年下乡当知青,1978年考入拉萨师范及湖南师范,1982年大学毕业。
先后于拉萨市七中,拉萨市文化局、拉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单位工作,曾任西藏收藏家协会理事、《西藏收藏》杂志副总编等,2015年退休。
在藏工作几十年中,长期从事西藏历史、文化、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编写了大量学术文章。在藏工作40年,游历了西藏所有县,寺庙,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考察调研,期间偶尔受西藏大学邀请授课研究生班,对西藏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有较全面的了解。
已经出版的书籍:《拉萨千年沧桑史话》《拾梦青藏高原苏毗(孙波)女儿国》《西藏名胜古迹深度旅游系列指南(拉萨寺庙、名胜、古迹旅游指南)。
正在编写的书籍:《雪域高原情(藏二代知青)》《西藏寺庙志(七地一市,拉萨寺庙志》已完稿《西藏名胜古迹深度旅游系列指南(阿里、林芝、那曲)出版》《探访象雄王国(羊同)》。
“文旅演艺”——原创文化旅游演艺领域优质图文内容,欢迎关注,转发,投稿。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