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观世音菩萨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所谓“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正反映了观世音信仰在中华大地的普遍盛行和在民众之中的深远影响。观世音菩萨,佛经和种种传说中说其能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观音菩萨,也叫观音大士。直到今天,观世音菩萨仍深受善男信女的虔信和膜拜,继续展示着其特有的魅力。
然而,绝大部分善男信女对观世音菩萨的身世却是一知半解,以致在中国出现了“观音未有世家传,虽善无征”这样的谜语。其实,观世音菩萨“善且有征”。如果高屋建瓴地宏观佛教的发展历程,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观世音身世信仰的渊源与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主要是由三大部分组成:1、前佛教时期观世音形象的“原型”;2、印度大乘佛教的男身观世音说;3、中国佛教的女身观世音(为主)说。
印度早期婆罗门教神话中的慈悲善良,神通广大的阿湿毗尼(即“双马童”),就是观世音菩萨形象的“原型”。这还得从印度婆罗门教神话中的一段家族奇史说起,阿湿毗尼是万物始祖——大梵天的曾孙,太阳之神苏里耶的儿子。在高傲的天神萨拉尼尤迫于父命嫁给苏里耶时,苏里耶还是一位凡人,所以即使在萨拉尼尤为苏里耶生了一对双胞胎后,她还是对这桩婚事很不满意。终于有一天,萨拉尼尤“克隆”出了另一位面貌与她一模一样的女人,萨拉尼尤要这位女人代替她留在苏里耶身边,然后萨拉尼尤便悄悄地逃离了夫家。然而,萨拉尼尤的父亲却拒绝收留她,萨拉尼尤只好变成一头大嘴母马,消失在空旷的北方原野之中。
若干年后,苏里耶终于发现了这一秘密,并获悉萨拉尼尤已变成一匹牝马逃走。思妻心切的苏里耶为了尽快找到萨拉尼尤,毅然变成一匹公马,径直向北方跑去,在克服了种种困难,战胜了重重险阻后,终于在北方一个偏僻的小国找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妻子——真正的萨拉尼尤。
这时的苏里耶和萨拉尼尤都已成为四足行走的骏马。苏里耶无怨无悔,对萨拉尼尤依然痴情,他恳切地请求妻子萨拉尼尤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萨拉尼尤深受感动,终于和苏里耶重归于好。这样,他们二人又以马的形象“重新结合”为夫妻。
几年后,苏里耶和萨拉尼尤又添了一对男双胞胎,分别叫纳萨佳和达斯拉。不过,后来都称他们为阿湿毗尼,意即马生,所以中国典籍中有的意译为“双马童”。阿湿毗尼以孪生兄弟或一对并肩相连的小马形象出现,他们在黎明时出现,像太阳一样一天就驾车驶过了天空,掠过了大地,他们能救苦救难,尤其是治病。在《犁俱吠陀》中,对阿湿毗尼的颂歌达五十多首,阿湿毗尼这对可爱的孪生小马驹后来成为印度婆罗门教中最著名的慈悲善神。大乘佛教受其影响,塑造了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形象。
印度大乘佛教产生后,婆罗门教中的“双马童”正式成为佛教中的一位慈善菩萨,名叫“马头观世音”。此时的观世音,无论从形象上看,还是从其功法与职司上看,仍然保留着“双马童”的许多特点,其形象仍然是可爱的小马驹,只是其数量从一对演变成了一匹。
到公元前后,随着大乘佛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马头观世音”的形象正式变成了“勇猛丈夫”之身。同时,大乘佛教还对这位男身观世音的身世作了许多新的解释,从而与往日的“双马童”逐渐断绝了亲缘关系。
印度佛经中凡正式讲到观世音身世时,都称其为男身。如:《悲华经》中的不眴太子说。《受记经》中的莲花童子说。《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中明确称观世音菩萨为“世间慈悲父”。《华严经》中也说观世音菩萨是位“勇猛丈夫”。
《大悲心陀罗尼经》中的“千光王静住如来”弟子说,此经中还说,观世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为拯救众生而降低身份,放弃佛位,乘大悲愿力,倒驾慈航,显化成菩萨(十一地等觉菩萨);这种别具一格的身世说,体现了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此外,印度佛经中涉及观世音身世问题的经典还有:《十一面神咒心经》、《不空绢索咒心经》、《楞严经》等。佛教传入中国后,观世音菩萨很快又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有求必应的慈悲善神。中国佛教在南北朝以前恪守着印度佛经中的男身观世音说,所以中国早期的观世音造像是以“伟丈夫”的形象出现的。但是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观世音形象在性别等方面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宋以后,中国人对印度佛教的许多方面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在佛教的诸菩萨形象中,变化最大的就算观世音菩萨了。因为,中国人已大胆地将其从男性变成了女性,而且是“有窈窕丰姿”的“美女”。
适应观世音菩萨形象的这种重大“变性”,中国佛教史上出现了观世音菩萨新的身世说,这些富有汉化特点的女性观世音身世说有若干种,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妙善公主说。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宋代朱弁的《曲洧旧闻》,宋末元初的管道升在所著的《观世音菩萨传略》中对这一女性观世音的来历又进一步具体化、完整化,后来中国流传的观世音故事以此为蓝本。尤其是《香山宝卷》、《南海观音全传》、《观音得道》等书,通过文学形式的渲染,把人情揉入佛法之中,以致女性观世音菩萨的灵验深入民间。汉传佛教三个最大的观世音节日(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就是从女性观世音的身世故事而来的。
观世音菩萨的“变性”,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印度的男身说是在印度传统佛教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歧视女性,甚至误认为“女性必须要先转为男身才能成佛”的观念背景下产生的;而中国佛教的女身说则明显地与中国传统认为女性慈悲善良、和蔼可亲、更易接近的观念分不开,另外中国的佛教徒以女性居多,如果让女性佛教徒长期供奉男身佛、男身菩萨像,难免有“男女授受不亲”的嫌疑,于是女身观世音便应运而生了。并且佛经中列举的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种应身中,有一部分就是女身,这为其“变性”提供了经典根据。
上述各种互不相同的观世音菩萨身世说,包括婆罗门教神话中的牲身说(“双马童”)、印度佛教的男身说(不眴太子、莲花童子、“千光王静住如来”弟子以及大仙人、大居士等)、中国佛教的女身说(妙善公主),他们是观世音菩萨在过去不同世中的不同经历,各自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和谐的、完整的体系。佛、菩萨与众生是相对的存在,众生无始无终,因此,佛、菩萨也无始无终。
今年的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又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佛教所说的成道即成就佛法之道,彻悟佛法之理,超出三界凡俗,证道而进入圣者之流。大乘菩萨既超越了六道轮回,而为了度化众生,又不脱离六道轮回。
印度佛教关于观世音身世的传说具有极强的宗教性,所以在印度佛教的传说中,观世音成道经过的情节较少,而成道之后的法力却渲染得十分透彻。与之相反,寓宗教于文学的中国传说,着力渲染观世音成道的艰难曲折,并且夹杂了中国式的家庭伦理道德,具有浓厚的世俗生活气息,这与中国儒家所认为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和“孝道”的传统观念完全一致。
“菩萨”的含义即“自觉觉他”,在“自觉觉他”这点上,观世音与其他菩萨的精神本质是相通的;但具体来说,诸位菩萨“自觉”的境界和“觉他”的方法上各有不同,在救世度生方面是各显神力。根据有关佛教经典记述,观世音菩萨的神力主要表现在神通之力、显化之力和感应之力等三个方面。
佛教密宗所传的千手千眼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和如意轮观音等“六观音”,就是观世音显化的六种最著名的庄严宝相。“六观音”中的“马头观音”,也称“马头大士”、“马头明王”、“马头金刚”,俗称“马头尊”。“马头观音”形貌愤怒威猛,其形象以马首置于头顶上方,其颜色像早晨刚开始升起时的太阳,与“双马童”一脉相传。
在喜迎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之际,我特意写了这篇稿件,让各位善男信女了解“慈悲数第一”的观世音大菩萨的身世的基本脉络。佛教的本来面目和真精神就是“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佛、菩萨就在平凡的人间,而并不是脱离这个世界的虚无缥缈的神仙。真正的佛法在于拥有平常心、菩提心和慈悲心。爱一切众生为大慈,怜悯一切受苦难的众生为大悲,大慈大悲即是观世音。我们也理应见贤思齐,学习和发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无私奉献、普度众生的精神,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活观音”。
另外,我的那篇《念佛,显现本净佛心》稿件的第2段的倒数第2句括号中的“《金钢经》”应为“《金刚经》”,请帮我把“钢”字改为“刚”字。
心冉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