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5集)

发布时间:2024-01-22 11:58:46作者:大悲原文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25集)

上一次讲了十二光佛,无对光下面是智慧光,没有单独提出来说一说。光就是智慧,这个在无量光里头已经解释得很充分,就是称为真实明。昙鸾大师说,光明就是真实,光明就是智慧。大慧法师说了很多,上次都讲过了。今天我们再点一点,这个智慧光,因为这个光明能破无明暗,所以佛又号智慧光。这些内容以前已经有了,十二光的含义。

至於讲到「泉池功德」,泉池功德是第十七品,后头讲到这个波能够出无量的微妙音声,听到种种的声音。这些音声的解释写在书里头,我们就大家自己看。它这个所妙的就是听到这些个声音心就清净。我们要听见许多声音就被它牵动,甚至於狂乱,现在比方你听到这种摇滚乐等等,心中就动。这听了清净,没有分别,离开分别,所以这些音声就是殊胜。「正直平等」,正就不邪,直就不曲,离开了邪曲。众生心不是邪就是曲,所以直心是道场,这个直心很重要,直起直用。禅宗说,问那个台山婆,台山婆我怎么去?「蓦直去」。所以这赵州也勘不破它,就是蓦直去。直,直很重要。正直平等,一切平等,是不二法门。「成熟善根」,听泉流说法音声。「随其所闻,与法相应」,听到的就相应,跟这个法本身相应,提到实相,他就跟实相相应;谈到平等,他跟平等相应。现在咱们是凡圣同居的凡夫,你就只听到这个名词,顶多还知道一些名词的解释,你没有相应。怎么叫相应?你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就相应,你真正是照了。不然你把那两句话天天念,就等待有那么一天相应,那没有相应之前你苦还是苦。还有不是这种噪声干扰,你愿意听的听到,不愿意听的没有声音。所以是微妙,极乐世界它微妙难思,你不想听的一点也听不到。「永不退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远不退,所以他就不退转。

底下是「十方世界诸往生者」,所以这个不光是咱们娑婆世界的人往生。后头底下说,十方世界的佛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称赞极乐世界,劝他那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十方的佛土都是如此。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问题,十方世界的佛都这么重视,都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学,最要紧的是要依教奉行,你拿它当学问研究,你最多是个学者而已。你要成功的话,你得依教奉行,得去做。所以都得到往生,怎么样?都在七宝池,我们说的这个池是七宝池,七宝所成。七也是表示一个多数,众宝所成。莲花里头(称为莲花化生,前头有这个愿)是自然化生,不需要胞胎,也不是咱们世界这种胎卵湿化,都不是,这是依弥陀的愿力自然而出现,所以叫做「自然化生」。

「悉受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清虚、无极是出现於古译,汉、吴的译本,因为那个时候佛教刚来,所以用的文字很自然的就和道教所常用的文字差不多。所以我们现在翻译佛经,也难免有些字跟道教常用的字相同,清虚、无极就是那个时候很自然就选用了这个文字。它的含义,嘉祥大师的解释,「以神通无所不至」,神通广大,没有极限,所以称为「无极之体」;还有称为「虚无之身」,如光如影,不是一个血肉之身。所以称为是清虚之身,自然化生都是这样。

「不闻三途恶恼苦难之名」。《阿弥陀经》说,「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没有这个名字,所以他也不闻这个名;连名字都没有,哪里还跟你谈得到实际?地狱、饿鬼、畜生都没有,那些鸟都是阿弥陀佛变化的。「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就是前头这一品。

现在我们进入第十八品「超世希有」,超出一切世间稀有的。第一句就是「彼极乐国,所有众生,容色微妙」,容是容貌,色是色相,他的形容和色相非常微妙。微妙是精妙到了极点,所以称为微妙。超世稀有,《会疏》的解释是这样,它说「非有漏生灭身」,不是有漏的、有生灭的身体,所以超世,世间都是有漏;他是从法性显现出来的清净的身体,没有垢秽,所以称为稀有。它就解释了超世稀有。再有《往生论》说,「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彼佛国土的天人都是不动众,没有退转,是从清净智海所生出来的,是智慧所生,所以超世稀有。《往生论》还说,所有三种庄严就都是一法句,一法句就是清净句,这一切依正报,这些众生是正报,正报都是清净句,这个清净所以也超世稀有,世间都是垢污,他清净。再有都是金色身,三十二相,这个也可以说是超世稀有。「色相皆如」,彼此都如,「咸同一类,无差别相」,都是没有分出什么贵贱高低。不像咱们这个世界,有的皮肤是白的,他自认为最高;有的看不起黑种人,认为这个就是低下的。它这是没有这些差别,也不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一个样,谁也不认得谁,不是那个意思,就是没有这种差别。

称为天人者是随顺世间的方俗,还没有成圣、没有成贤称为什么?称为天人,这是随顺。在本经的「礼佛现光品」就说彼土「唯是众宝庄严,圣贤共住」,所以并没有天人,这些都是什么?就随顺世间的习惯。义寂这位大德,他这个说法也是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参考的,他说念佛的人当时他兼持五戒,他就持五戒又念佛,这五戒是人业;比这个再高的就所谓是天,有的念佛他兼修十善,这是天业,这么得往生的,这个叫做天,他说天人可以这么分。你念佛,能持五戒而念佛往生,这种人往生称为人;你兼修十善,十善很不简单,不贪、不瞋、不痴,能修十善生天,所以生天不是容易事。所以往生这个事,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你要生到天界,你要不贪、不瞋、不痴,我看谁做得到?我就敢说我还是做不到,我还很痴。还有一个解释就是说,不是说有人在地面上生活,有人在虚空中生活吗?在地上的是人,在虚空中是天。首先我们要知道,刚才说到「故有天人之名」,这是随顺。再者他分别一下,光是持五戒去的叫做人,持十善去的叫做天;在地面的叫做人,能在虚空的叫做天。这都是一些解释,我们主要的要知道,这是随顺我们的方俗,不等於咱们世界的这种天人。

底下佛就打比方,说「超世希有」,这里就有五重的比方。第一重,拿乞食的、要饭的人比帝王。一个乞丐,那是很丑陋,很脏又饿,这个容颜是,现在少见了,在旧社会那个要饭的,也可能故意弄得浑身都是脏,整个都是疮,破了,贴著药。要饭的和帝王相比,那就没法比了,帝王的庄严、容颜、色相,他养尊处优,当然是气色什么都不同,仪容也不一样,再加上装饰,不能比。这是一重。人间的帝王比转轮圣王,转轮圣王,四天王天,金轮王可以管四天下,管四大洲,这是最低的一个天,咱们世间的王要跟转轮圣王比,那又是不如远甚。把转轮圣王比忉利天,玉皇大帝,俗话说玉皇大帝,帝释,转轮圣王又比帝释差得很多。帝释比第六天,第六天是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天最高的一个天,又不如远甚。最后一层比,就是把第六天的人跟极乐世界的天人来比,跟极乐世界的这些菩萨、声闻等等去比的话,又不如远甚。「第六天王若比极乐国中菩萨声闻,光颜容色,虽万亿倍,不相及逮。」万亿倍都不能赶得上,就是说你再强,强大一万亿倍你也赶不上,这是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的所谓天人,凡圣同居土还有凡,他所处的宫殿、衣服、饮食这些享受,跟他化自在天王一样,跟欲界天最高天的天王一样,一往生之后就是如此。

「至於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威德是威神功德。极乐世界的人他们都神智洞达,威力自在,他这个智慧能通达,一听都了解;威力自在,他这个神通当然是比阿罗汉大多少多少倍,一往生之后。咱们现在就是拿一点奇异功能就觉得不得了,就发财了,收徒弟,很多人羡慕。你这个跟往生之后的人来比,那简直是不值得一提。这是威力自在。「阶位」,阶位就是说到了极乐世界你虽然还称为天人,极乐世界最特殊的就是这个阶位,蕅益大师最称赞,十方世界所无,你说他还是人,人当然就是凡夫,可是他是阿鞞跋致,他三不退;你说他是三不退,可是他还是人。十方世界之所无,这个境界很难懂。这个阶位,天人哪能比?他们就是要退。一个帝释忽然五衰相现,他有天眼通,知道自己的未来,一看下生在某个地方,一头驴的耳朵里头,耳朵长了疮,疮里头有蛆,他要跑进耳朵里变那个蛆去了。大恐慌,去求佛,佛传了他法,教他修法,才能避免。要退,只有极乐世界你这一去之后就再也不退,一切不退,而且三不退,念念都不退,到最后。所以这阶位是没有其他能比的。

「神通变化」,它那的声闻能够掌中持一切世界。一切世界,天文学是咱们世间的学问,天文学现在所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多少多少万万亿光年才能到我们这,光要跑这么多年才到我们这,这个世界有多么大、多少世界!声闻他掌中都能抓住。所以极乐世界这个神通是什么神通?持一切世界。他的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从极乐世界到我们这十万亿佛土,他吃一顿饭就来回了,超过光速不知多少万万倍,所以时间什么全打破了。所以一到光速,世界什么全不一样了,就超过多少倍的光速,这种殊胜神通。所以他能够在一念的时间中,一个念头这样的时间里头,能够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在一念的时间里头,他能超过这么多这么多的佛刹,而且「周遍巡历」,一处一处都到了,不漏过一处,「供养诸佛」,做这么多事情是一念之间,所以远远超过声闻、超过种种,何况天人?所以说威德、阶位、神通变化,一切天人不可为比。「百千万亿,不可计倍」,超过了不是百千万亿,说不过来那么多倍。底下佛就叫阿难,「阿难应知」,你要知道,「无量寿佛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你要知道,阿弥陀佛他的极乐国土是这样的功德庄严,是不可思议。一部《华严》就是不可思议,《阿弥陀经》也是不可思议,跟我们大经是一部经,所以整个是不可思议。这就是超世希有。

第十九是「受用具足」。「复次极乐世界,所有众生,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得如是诸妙色身。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极乐世界所有的众生,不管是已经生去的,或者正在生的,或者还没有生,将来要生的,都是得到这样妙的色身。形是形状、体貌、容貌;端庄、端正;严是庄严、严丽,都是无量的,福德是无量的。你看这个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就跟第六天王的衣服饮食都是一样的,底下还说他想什么有什么,福德是无量的。

「智慧明了,神通自在」。智慧明了,「本经《菩萨修持品》谓彼国一切菩萨,诸佛密藏,究竟明了,皆智慧明了之意」。一般人体会密是保密那个密,佛教有什么叫保密?密宗也是如此,大家以为这有什么要保密。这个密字就是说你不能懂,告诉你,你也跟没听见一样,你看见也跟没看见一样,这个叫做密。彼土的一切菩萨,对於诸佛的密藏,一切佛的密藏,唯佛与佛才能够相通的,这都究竟明了,不但是明了,而且究竟的明了,是彻底的明了。所以说极乐世界的人他的智慧明了,这不就肯定了吗?这殊胜的智慧。再者,这个明字是明明白白,了者是了了分明,叫做明了。咱们密教讲,大家都在学密,不知道密教真的精神是什么,真的精神就是「如实知自心」,这和禅宗没有两样,如那个实际的知道自己的本心,这就是大密宗的究竟之处。如实知自心,你还务外。现在湖南一个气功的老师,他有很多的徒弟,现在幡然觉悟,知道过去都错了。他给严新治病,严新的病他治好的。现在皈依佛教,他说以前都是心外求法,都是错误极了,他把他的徒弟也带著皈依佛教了。如实知自心,智慧明了。再举个例,我们举照见五蕴皆空是智慧明了。真正这个照,我们也能讲五蕴皆空,咱们是不是照见五蕴皆空?我们不能。咱们是想见五蕴皆空,思想的想,思想里头你见了五蕴皆空。想就是有念的,照是离念,你这个妄念断了,妄念断了之后才会有照,才有照用。在这个时候没有照,你镜子上完全是沥青,多厚的沥青,浇马路的沥青涂它一、二寸厚,你照什么?黑漆漆一大堆。照见五蕴,智慧明了。

「神通自在」,就是上面说的,这一切不可比,我们刚才已经说过了。把智慧和神通连系在一起,本经在「菩萨修持品」也说了,「以方便智,增长了知」,由於方便的智慧,可以增长自己本来所能了知的内容。了知什么?「从本以来,安住神通」,就是没有一时一刻不是安住於神通。所以庞蕴的诗,「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运水搬柴都是神通妙用。从本以来,安住神通。所以智慧明了是达神通之本,达神通之本就自然出现你本有的神通,一切都是你本有的,没有一样是从外得的。所以一个有所得心,大家常常念《心经》,总是想求一些,得点什么、看见点什么、增长点什么,入了什么定、见了什么瑞相,我得点什么通、得点什么奇异功能,他不知道这都是从本所有的,你只要能通达这个本,就是变化神通,自在无碍。所以说是「但得本,莫愁末」,神通和智慧就是这么一个关系,你只要得了本,你不要愁那个末。根本智是本,你所谓破本参,你悟了你自己的本有,知有了,真正的知有了,这个是根本。神通是圣末边事,不但是末边事,圣道的末了的边边上的事情。所以大家是舍本逐末。现在很多人,你说他不信佛,他信佛,你说他不用功,他用功,但是他不在根本上用功,他就追求那些个末边上的事情,他看得很重,这是颠倒见。你不信佛法信外道,那是更大的颠倒。你信了佛法里头,你单单就是看到神通,这种就叫做附法外道,附在佛法里头的外道。就好像现在说,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不入党,就跟这一样的。你组织上是佛教徒,思想上你不是,还是外道,附法外道。现在有很多人穿著和尚衣,是附法外道。还有的人是狮子身上的虫。狮子厉害,什么人能吃狮子的肉?狮子身上的那个虫吃狮子的肉。所以我们就说破坏佛教的这些僧人如狮身之虫,别人都不敢碰狮子,他敢钻到身体里头来。所以这个本末很要紧。

这个地方提到「神通自在,受用种种」。神通是好事,但是印光大师也特别说,念佛你没有得念佛三昧,你不要求见光什么,你要去求的话,你必定会出毛病。真正有一个人出了毛病,后来现在也就好了。他得了一个禅宗的什么,他跟我说,我一辈子念观音,我就想见观音,谁知道我见到观音之后,这魔事就没法办了,我就活不成了,成天看见种种的魔,到处都是魔,白天也是魔,晚上也是魔,不能睡觉,我就要死了。所以就是这句印光大师的话对的,你想求见这些,你有个急躁情绪,魔正好钻你的空子就来了。让他知道一点般若,马上就停止了。这个详细情形我在《谷响集》里写的有,这不说了。

「受用种种,一切丰足」。他福德无量,他又有智慧、又有神通,所以他的「宫殿、服饰、香花、幡盖,庄严之具,随意所须,悉皆如念」,心里想什么就有什么。因为他还是凡人,不然怎么还会想这些?千万不要忘了他还是凡人,他虽然是三不退,他还是凡人。所以现在就是凡人你能去,你道理这么想。你怎么能超凡?现在我们想超凡很不容易,你得把见思惑全断了,你才是阿罗汉。见惑、思惑、贪瞋痴慢一点也没有了,不但是咱们欲界的没有了,色界、无色界的贪瞋痴慢都没有了,那谈何容易!所以你要超凡,那谈何容易!男女的事只要有一次你就不能出欲界,色界天你就升不上去。它是梵天,都是梵行,清净的。你怎么出三界?你连欲界都出不去。所以这个横超法门特殊就在这,你没有这个横超法门决定出不去。说这一切都还是显现凡人的这些特点,所以大家要问,说这些为什么?因为多数去的还是凡夫,凡夫还都需要这些。

「若欲食时」,他还是有时想吃东西。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这个钵就现前,宝的钵器。「百味饮食」,常常说百味饭。百味有好几种解释,有的说是一百种羹;有的说是做了几百种饼,「其味有百」;有的说拿百种药草、药果做的丸子,《大智度论》里头说了这三种情况。总之就是很多很多好东西凑在一块,百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你这一想,殊胜,又多又美,都是很充足,都有。「虽有此食,实无食者」,虽然到了食时,因为他的习气,还是想吃饭,自然这些东西现在前面,现在前面并没有人去吃它,他就看看就行了。「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看看这些食物的颜色,闻闻它的香味,意思上领略就是吃了。他就「色力增长」,他的身体(他还是人)就增长,我们吃了饭就有力气,他也还是闻了这些东西就增上。「而无便秽」,没有大小便。

「身心柔软」。我们到老,身体大概都僵硬,不像年轻时这么软。娑婆世界的人刚强难化,个性很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就是刚强难化。有的人还很骄傲,我能坚持,实际正是你刚强难化,不好教化。他就柔软,柔软就好教化,受教,可以调,又好调,你硬的没法动。所以学佛是个改造的过程,你不想改怎么行?首先佛就为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告诉你佛的知见,现在你的脑子是众生知见,你这个得承认,你脑子里头不就是众生知见吗?爱因斯坦也是众生知见,没有人不是众生知见。现在佛为什么出现於世?因为你们都是众生知见,佛就要告诉你佛的知见。因此改是必定的,你要放弃众生知见,变成佛的知见,你不改怎么办?你要始终是众生知见吗?所以柔软很重要!而且「无所味著」,执著我想吃什么,一定想吃什么,执著、贪恋就没有这个心。「事已化去」,等到这个事情,吃饭这件事情,事情完了之后,这些东西没人给你收拾,自然就化了,就没有了。所以这都是极妙,来也无所从来,你一想它就来了,来了你见色闻香,你身体也得到好处,这个事情完了之后,它自然也就没有了,没有人叫你洗,来给你收,要人侍奉你,都没有这个事,极其自然。「时至复现」,到你又想吃,它又出来了。

「复有众宝妙衣」,刚说是吃,这是穿,「冠带」,帽子、身上系的带子,「璎珞」,印度那时候把许多宝串起来挂在身上,佛教的天人身上都没有衣服都是这些璎珞,有的拿花做璎珞,种种的璎珞,都是「无量光明,百千妙色」,衣服都是众宝所成,光色微妙。这个宝,根据《观经》说,「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这个宝出微妙的光,所以它无量的光明。而且《观经》里说,「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无量光每一个光中里头具有八万四千的颜色。「所云百千者,盖极言其多」,百千我们不要把它作为一个死的数,百和千相乘,就是极言其多。「又色中复放光明」,不是说光中现多少个色吗?它是重重无尽的,色里头又放光。《观经》里头说,「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等。重重无尽,光中出色,色中出光,因此这个微妙咱们想都想不过来。这种衣服,「自然在身」,也不要剪裁,不要什么。

「所居舍宅」,舍宅就是咱们所谓宿舍、住宅,舍宅。「称其形色」,称其形色就是说和你居住的人的大小、色貌相称。当然得跟身体大小要相称,他多少由旬高的身体,那要多大的房子。所以莲花从半由旬到多少大的由旬,它这个差别很大。住的房子跟身体相称,跟他身体的色相都很相称,这是一个解释。再有就是说,舍宅的结构、大小、颜色等等,彼此都很调和。都是称其形色的意思,这两个意思可以都有。「宝网」,就是房子上头挂了好多以宝珠、摩尼等等织成的网子。「弥覆」,就是普遍的盖在这房上,这些众宝做的网子盖在这个房顶上。「悬诸宝铃」,这个网子上还悬了宝铃,风一吹就有音声出来,说微妙法,微妙的音乐。「奇妙珍异」,奇是奇特,妙是美妙,珍是珍贵,异是奇异,很少有的。这就说明这个林里头、网子里头,还有种种宝的殊胜。「周遍者」,就是普遍,全部都盖住了,没有暴露的地方。「校饰」,校就是相交的意思,这些宝就是你装饰我、我装饰你来做为庄严。晃曜就是光照得很亮,「光色晃曜」,光和色,刚才说光中有色、色中有光,而且晃曜,晃曜还是一种动的变化,互相映饰,光和色互相映出来,互相来做装饰。「尽极严丽」,极其庄严,极其美丽。

底下是「楼观栏楯」,观也是楼,这些楼,这些栏楯,这些栏杆。「堂宇,堂者殿也」,古时候叫做堂,就是大殿,庙里说大殿,这是堂。房是两边的,房阁的房是两边的,是厢房。宇是屋檐,屋子、房子、殿边上,我们大殿边上有些地方还可以走,这是宇,殿宇。堂是大殿,房就是边上的房子,阁就是楼。堂宇房阁,「广狭」,广是很宽,狭是比较窄;「方圆」,有的是方形,有的是圆形。「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有种种情况。都是「清净安稳」,非常清净,非常安稳,不是闹,不是乱。「微妙快乐」,好到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微妙。《会疏》说,「无五浊,故云清净」。咱们是五浊恶苦,它没有五浊,所以它那一切都清净。它那没有变易,没有生灭就没有变易,所以叫做安稳。说那些树,同时就都是这样,没有刚生出来的,没有要枯的、要死的,所以它没有变易,很安隐,树始终常然就是这样,很荣茂。「尘尘不思议,故云微妙」,哪怕一个微尘都不可思议。「永离身心恼」,所以叫做什么?叫做快乐。就把这个经上的文,《会疏》给解释了,「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就做这个解。

再按《往生论》,这种种的庄严,极乐世界都是清净句所显现,所以我们说清净。这些种种的衣食住,最先说的食,中间说的衣,最后说到住,种种不可思议的受用之物,都是随著极乐世界的人,他的心中之所念立即显现,所以是「应念现前」,随著你念头。不像我们还要做,还要去买,费很大事,还要盖房子,一切你心里一念,它就自然现前。这些受用之物都是「圆具万德」,它都是种种的香之所合成,到十方世界普作佛事都是种种功德所成,「无欠无余」,所以说「无不具足」。这都是应念现前,现前的东西也都是具足一切,所以这一品叫做「受用具足品」。

底下是「德风华雨」。「其佛国土,每於食时」,食时就是中午,中午正是吃饭的时候(过午不食,或者过日中之后就不吃),每到食时,自然这个德风(具德的风)就会慢慢的起来。《吴译》本就说,「亦非世间之风」,咱们这也刮风,大家觉得不很舒适,不是我们这样的风,「亦非天上之风。都八方上下,众风中精」,这是风中之精,风中最妙的,自然合会而化出的风。「不寒不热,常和调中适」,常常是很和,吹在身上很舒服,恰到好处就中适,「甚清凉好无比也」,形容这个风。《观经》说,「八种清风,从光明出。」有八种很清净的风,清风,我们有时候常说清风,就从光明中出来的,极乐世界。所以《吴译》本所说的「众风中精」,《观经》的「八种清风」,都是所谓的德风,很合适,很愉快。「自然、徐起」,就是不是很慢,也不是太快。太快飞砂走石,成灾了,一秒钟一百多公里的风就成龙卷风,把什么都刮掉,我曾亲自遇到过。这是德风。

这个德风徐徐的动,宝树上都挂了很多网子、很多宝铃,就演出许多微妙的法音,说苦、空、无常、无我。所以极乐国土水的声音、风的声音,再加池里的水也说法,这风一来到处演说种种法,这以四谛法为例,苦、空、无常、无我。《俱舍论》讲的这四句很好,「待缘故非常」,不是常有的,它是因缘生的,要等待因缘而生,所以它不是常;许多逼迫我们,所以叫做苦;这一切都违我所见,跟你所想的是相违,所以就称之为空(头一个,你想你自己不死你得不到,你想东西常在得不到,它空);因为违我所见,你所见的跟你相违,你就不能做主宰,没有主宰就是没有我。所以我是以主宰为意,你能够当家作主才是有我,没有当家作主的人。所以这个就是苦、空、无常、无我,实际这也就是无量的妙法。《往生论》偈子上说,「梵声悟深远,微妙闻十方。」所以从《往生论注》就知道,这个风声所说的法不仅仅是苦、空、无常,是可以让人悟得很深远。在水声的部分说了很多很多波罗蜜、很多妙法的音声,这个风声其实也是如此。

「微妙闻十方」,昙鸾大师自己作的注释,他为《往生论》作的注释,他说「出有而有曰微。」是离开了有,有指的什么?指的三有,离开了三有,他还是有,所以就出有而有叫做微。因为出有的有是三界,他是无欲,所以离开了欲界;他还地居,所以就不是色界;他有色就不是无色界,不是三有。「净土非三界所摄,出於三有,故曰出有。而有者,谓净土之有」,是出有而有,「依一乘愿海而有。离二边,超四句,出有而有,故曰微」。过去咱们的同事,他常常写文章,他那时候教佛学史,他以前问我,说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他问我。我说极乐世界有是离四句的有,离开四句,是出有而有。说有是一句,说无是一句,说也有也没有是一句,不是有不是没有又是一句,这四句。不管你怎么说,你总不能离开这四句,咱们众生的语言就在这四句里头,你脑子所能理解的也就在这四句里头。而佛法精深的道理都离开这四句,离开四句就离开百非。所以这个就是说出有而有这个有最微妙了,叫做微。「名能开悟曰妙。」为什么说是微妙,法音微妙?所以叫做悟深远,你说出这个名相来,虽然是名相,可是让你能开悟,所以就叫做妙。宝树说法当然也不离开名句,可是能让你开悟,所以就称为妙。这样的微妙法音能让人悟到深远,所以称为妙。

再者,「风送妙香」。一个风说法,一个是风出香,「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你看风的头一个作用,说法;第二个作用,送香。温是温和,雅是雅正,不俗。这个脱俗很重要,所以一个人有时候我们看见他整个是个俗相,这个学道就很难了。再说到「温雅德香」。「德香者,香具万德也」。底下就看到香的德了,底下就说明了。《会疏》的解释,「温谓温和,雅谓雅正,香气适人为温」。有一种花叫夜来香,搁在屋子里头,当时我的老伴她就赶紧叫屋里人拿出去,说是要憋死人了。有的人怕晚香玉的香,一闻受不了,这个香它逼迫人。这个就不是这样子,这个温和雅正,适合於人。「简爱染香为雅。」譬如世间很多香味,你闻了之后产生一种爱染的心,就是俗,就是不雅。香具万德在什么地方?「故能使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尘劳就是烦恼,垢是垢染,习是习气,这些东西自然不起,这是香之德。以香作佛事,众香国就是拿香作佛事,他只要闻到香就清净入定,安乐增长,开智慧,极乐世界也有这样作佛事。

第三就是说「风之妙触」。触是触觉,德风碰到咱们的身体,「风触其身,安和调适」,让人感觉到非常安和,调心适意。这个快乐像什么?「犹如比丘得灭尽定」。这个定又叫做灭尽三昧,是灭尽六识心和心所这样的一个禅定,是不还果以上的圣人才得这个定。现在风一吹,就是凡圣同居土的人,他的快乐就跟得这个定的比丘一样。这是第三。

第四,「风吹花聚」。树上不是有很多花吗?吹七宝林树,花都吹下来,花就聚在一块,而且是很有次序,种种不同的色、不同的光,就一块一块的聚在一起。「遍满佛土」,在佛土中,整个的大地都覆盖了。「随色次第,而不杂乱」,黄的、红的,这样的花、那样的花,各个自然成聚,没有杂乱,不是很乱,凌乱无章,很整齐。「柔软光洁,如兜罗绵」。这个花在地下很软,不是带刺扎脚的,不是这个,很软,很光明,很干净。「如兜罗绵」,这个兜罗绵,道宣法师的解释,就是说花絮,像咱们的杨柳花、菖蒲什么等等的,很柔软很柔软的东西,软极了。这是形容它软的情况,这个花就好像我们踩在棉花上,非常软,就是像这样的这种情况,这是花。你踩在这个上头,踩上去脚就沉下去,「没深四指」,深四指,脚下去四指。你一提脚它又平了,当你踩下去没深四指,你一提脚它又平了,走它又平了。等到过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这花都不见了。有的译本,《魏译》本这个地方它就译得很拙,它说大地开裂,极乐世界地就裂开了,这花就掉缝里头了,这是译笔很拙。所以现在我们会集本这种文句就不采进去了。你说极乐世界还有这样吗?咱们这地震地才开裂,直冒黑水,那要有灾难了,这好好的。所以这译笔也很难,那么早的时候,一个外国人到中国来他翻译东西,这笔拙有时候难免的。「其华自没」,这也是根据古译,另一个大德翻译的,这个文句就好得多了。这花自己就没有了,就跟刚才吃饭的东西一样,来了就来了,完了之后它自然就没有了,天雨花就雨了,雨了到时候过了花就没了。没了之后,「大地清净,更雨新华」,天又开始下花,花雨,花纷纷的落在地上。「随其时节,还复周遍」,随著时节,雨花,花又没有了,又雨花,花又没有了,回还往复。「如是六反」,所谓它一个昼夜有六个这样的来回。

这个六反雨花跟《阿弥陀经》的「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是相同的。昼夜六时,六时指哪六时?早上是一时,日中是一时,太阳下去是一时,初夜是一时,中夜是一时,后夜是一时,所以昼三时夜三时,昼夜六时。至於极乐世界怎么还说昼夜?这也是随顺习俗,因为它并没有黑天,太阳下去了,我们这所谓太阳下去了,转到那边去了。《疏钞》说,「彼土既无须弥,又无日月」,常常是光明的。所以昼夜是怎么分?就是花开了、鸟在叫,就是白天;花也合了,鸟也在那安栖了,这就叫做夜。窥基大师他的《弥陀通赞》说,「华开金沼」,在金沼上花开了,化生的人就认为是天曙,天亮了。「鸟宿琼林」,那时候文字都讲对仗,四六对仗,文字很美,鸟宿琼林,鸟在琼林里睡了,「菩萨作时昏之想」,菩萨认为这是时昏。这都是一样。《圆中钞》比这个说法进了一步,「以花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窃恐犹是凡圣同居净土气分」,这种情况还是凡圣同居净土中的这些人他们的气分才这样,他是对於秽土将要忘还没完全忘这个时候的情况,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还没有忘记秽土的情况,有昼有夜。其实极乐世界已经没有时间的这些差别相。因为众生多数带业往生的,所以还有这些还没能完全忘,都带了业的。「若上之三土,则无此相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就没有什么花开鸟睡、是昼是夜,就没有这些分别相,也就是没有这些分别心。这是「德风华雨第二十」。

「宝莲佛光第二十一」。「众宝莲华周满世界」,所以极乐世界称为莲花国,这个宝所成的莲花周满世界,到处都有,满世界都是。「一一宝华百千亿叶」,一朵花上有百千亿的叶子。所以说《观经》为什么不容易修,你想想你要观一朵莲花有这么多叶子,你怎么观?「其华光明」,花是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什么色就是什么光,这跟《弥陀经》一样。「玄黄朱紫,光色亦然」,这就比《弥陀经》多了两个颜色,实际可以说无量的色。「复有无量妙宝百千摩尼」,无量的妙宝,百千种的摩尼,装饰在莲花上面。「映饰珍奇」,映是照,饰是装饰,珍奇是珍贵、奇异。「明曜日月」,像日月那么光明。「彼莲花量」,莲花有多大?「或半由旬」,由旬我们采用一个中间的,四十里地,半由旬就是二十里地,「或一二三四,乃至百千由旬」,大小很不等。「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每一朵花里头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都是三十六。百,千亿是言极其多,为什么出个三十六?这个地方查书里头,古德没有做过解释,也许有,我没看到。这是我的解释,现在假定有人推翻,我欢迎。因为极乐世界它有四土,我们讲九品,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四九恰好三十六。每一品都有百千亿莲,每一朵莲花它就具有其他一切莲花的光,所以每一朵莲花都是三十六百千亿光,就是这个道理要知道。

底下殊胜在什么?这一点大家就要好好体会一下,这个是重重无尽,莲花中放的光,每一个光里头出了三十六百千亿佛。在阿弥陀佛一个佛的国土里头到处都是莲花,每一朵莲花出三十六百千亿光,而每一个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你看一个佛的国土里有这么多莲花,一朵莲花出这么多光,一个光又出了这么多佛,都是身色紫金,都是相好庄严、奇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佛都在说法,不是现相,不是现出一个景象。而且是诸佛各各,每个佛每个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於佛正道」。这个就是超情离见,就不是咱们情见所能及了。所以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这是重重无尽,一个佛国土里头有这么多莲花,一朵莲花里头它就有这么多光,一个光里头又出现这么多佛,而且佛都在说法,都在度众生,都安立众生於佛正道。这些佛是哪来的?从莲花光里现出来的,莲花光是从莲花出来,莲花都是遍满极乐世界的国土,莲花世界的国土就是阿弥陀佛所显现出来的,重重无尽。所以小里头包括大,一里头包括多,短的时间包括多(长)的时间,这还不是最特殊的,最特殊的是重重无尽。现在我就告诉大家一个重重无尽,我看见他,他看见我,我看见他的眼珠,他看见我的眼珠,他的眼珠里有我,我不仅看见他,我还看见他眼珠里头的黄念祖;他也看见我,也看见我的眼珠,也看见我眼珠里的他,这不都是一套了吗?而且这个眼珠里你那个我,你看见那个我,我这个眼睛珠里还有你,这个下去就不知道有多少套的重复。搁两个镜子,你回去试一试,把两个镜子搁在对面,你看看它有多少镜子,重重无尽。所以我们不能够好多东西看得很呆板。总之不可思议,要相信这个不可思议,佛说的很多东西都不可思议。现在很多人做考证、做考据,他就是要找那个可思议的找出证明,对可思议的承认,不可思议的就怀疑或者否定。这个他就不可能明白佛法,他就用不著佛法,就是不可思议!你必须从你可思议的去理解,那你就只能够理解那一点点糟粕中的糟粕,对佛法入不了门。

底下,第二十二「决证极果」。佛的大愿就是如此,为什么要有极乐世界?愿一切众生成佛,所以往生的人决证极果。「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没有黑天,要等火去照亮,夜里头烧个篝火照亮。星曜,星是指星星。昼夜,白天、黑天。「亦无岁月劫数之名」,也没有什么岁月,一年一月,多少劫,这个名称都没有。

先看到这一句,没有这个,实际上就是打破时间。现在还顺著旧解来说,五种原译里头,汉、吴两译里头说「日月处空」,有日月在空间,但是日月是不动换的;《魏译》没有说到有跟无;《唐译》、《宋译》这两本就说「无有日月」。所以现在这所取的是唐、宋两译的意思。莲池大师解释这个解释得很好,如果你把古译也考虑在内,就是日月虽然有,但是佛的光明很大,后头的「礼佛现光品」就讲了,阿弥陀佛一放光,世界一切东西的光都不见了,菩萨的光、什么什么的光都不显了。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好多星星都看不见了,就这个道理,被月光一比它就显不出来,月亮太明,它暗。所以《汉译》、《吴译》说是有,莲池大师解释说是「佛及圣众光明掩映」,跟没有是一样,有它也不发光。莲池大师说,要是按道理来说,应当没有是正。为什么?因为忉利天以上都不假日月,何况极乐?莲池大师这个意思说得很好,把古释也讲通了,是有它没显,但是无为正。所以现在先师只采用这个无,这个无是为正,有跟没有一样,这我们就都统一了。

「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岁月劫数从汉、吴两译也可以看出来,它们说是什么?《汉译》说,「日月星辰皆在虚空中住止,亦不复回转运行。」它有,它就在那待著,它不动转。我们所谓的时间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地球绕著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我们就看成是太阳围著我们转,都是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要围著它的中心转一圈要多少多少年。这个数我写了,本子上有,我对於数字记忆力非常差,我都把它算出来,我就是不太记得。所以这个时间就在这运动,地球自己在转,太阳也在转,太阳系也都是在转的,银河也在转,都在转。所以它出现很长很长的时间,时间就由於这个转。它这个根本都不动的,也没有昼夜,没有什么叫年,也就没有什么叫劫,这是从这个不动情形来看。实际要说,时间,现在科学上爱因斯坦已经明白了,是人的错觉,你的错觉。大家过去一直把这个东西当作真实的,跟这个不合就是不对的,你不知道你所谓的真实正是错觉,你的错误。佛教就说由於妄想才有时间。所以哪来的时间?这一念过去了是过去,现在有一念这是现在,下面马上一念跟著就来就是未来。所以过、现、未都是因为有念头在,你要离开妄念,什么叫过、现、未?所以毗目仙人拉著善财童子的手,善财现在经过多少多少劫,到了多少多少地方,等毗目仙人把手一放,善财童子在原地方没动窝,还是刚才那时间。所以时间,这一切各有各的时间,修行人有时候一坐下去多少天,他就觉得是几分钟,他的时间就不一样了。所以极乐世界它就没有这些日月,也没有纪年的这些东西,年、劫这些名称。

「复无住著家室」。这个住著家室不是说根本没有,刚才不是说了吗?他住的房子称心如意,想在虚空就在虚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为他没有执著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什么什么,他没有这个执著。咱们都无我了,没有执著,还要什么写门牌号数?我的房子,我要登记,我的证件。所以没有「标式名号」。随应而现,我现在这么想它是这个样子,明天忽然心念一变,它又另外一个样子出来。所以就没有这些分别,就是说没有住著家室,也没有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心心平等,天天闻法相应,闻微妙法。所以我们众生就是,见色闻声本来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就是有分别,你就有取舍、有爱憎。第六识是很大的祸根,就在於它有分别,你就有取舍、有爱憎,这里头就出来人我,四相就炽燃。极乐世界没有取舍分别,心和境是一如的,心没有分别,境界也没有分别,所以他唯有无量清净快乐。

底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这一段很重要,所以我们这一天都能遇到一点很特别重要的内容,「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决定证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三聚,一个是正定,一个是邪定,一个是不定。对於这个三聚有好多不同的解释。聚就是物以类聚这个聚,也就是类。小乘我们不提了,我们谈大乘,大乘我们先引《大智度论》的说法,「一者正定聚,必入涅盘」,他一定入涅盘,这是正定聚。「二者邪定,必入恶道」,这个人必定入三恶道,这是邪定。「三者不定」,没准,且看下回分解,他以后怎么做还不知道,到底到哪去以后再看。这个说法,《大智度论》好也在这,大家广泛的都能接受。

《释大衍论》它的说法不同一点,它一个论提了三个。后头两论提得太严格,我们就不采用,只有佛才是正定,除佛之外都不是正定,这是后两个;我们提它一个就够了,它一个书里提了三个,我们采它一个。十信以前,你虽然是佛教徒,你还是没有达到十信,信位都没有达到,这是邪定。这就严格了,再高深大家就更不好接受了,所以后头两个我就不引了,书上有。那个说必入恶道,大家说我还不至於必入恶道,我顶多是不定,我没准。这个是你十信以前,你敢说你现在到了信位吗?到了信位很不简单,在这以前你就是邪定聚。因为你「不信业果报故」,你对於业果报,你敢破戒,你敢做坏事,为什么你敢?你不相信你会受那个果报。大家觉得我怎么不信?你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吗?地狱是真的,这点再三我敢负责说,因为真正现在就在咱们北京都有人见过的,那没有什么鸦片烟吓唬人的、先王以神道设教,真的。就这还不信,不信也不行,不信还是有,比如你不懂法律,犯了法你还是枪毙。你说我不懂法律。你不懂,不管你。你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你不知法犯罪还是执行。所以信业果的事很不简单,大家要知道。你说起来信,你实际的行动是信是不信?你要真信的话,你敢破戒吗?你不去研究戒律,当作一个自己真正的老师,我要是有错赶紧忏悔。你就是不信,所以是邪定。这样作为邪定,我们就能想得通。

底下第二、第三我们不选了,他连十信都算邪定,那就不好办了,所以我们就不选了。到了三贤十地,到了十住、十行、十回向,这是三贤位,虽然没有入大圣,不称为大乘的圣人,是大乘的贤人,这是三贤,到了十地就是十圣,这是正定聚。当然,你到了贤圣就必入涅盘,不退了,这都是不退了。十信叫做不定聚,十信以前,到了十信位,这是不定聚,还是或进或退。把它这个解释再明确一下,正是十信,这个是不定,因为他升降不等,他已经有了信心。但是在这之前,你还不信业果报,所以你必定就是邪定,就跟前头一样,必定要入恶道的,这个就是邪定。到了三贤十地,正定,必入涅盘。所以这样来看的话,这个正定聚是很高的。前头《大智度论》说,「必入涅盘」,这就很高的。这说到了三贤十地,也是很高的。后头说只有佛才是正定聚,那更高了,我不引了,咱们说前两个就够了。

「今经所云彼土众生,皆住正定聚者」,你一往生之后,你就是住正定聚。所以憬兴(是朝鲜人,新罗国人是朝鲜人。我们这里头引证的古德有好几个国家,有日本的、有朝鲜的、有中国的)他就说,「若生净土,不问凡圣」,一定趣向於涅盘,你一定是行善,你定是生善道,你一定要行六度的,一定会得解脱的。所以往生的人只有正定,没有其他两种,这是他的解释,《会疏》也同意他的解释。另外《甄解》就遵善导大师的意思来说,他说「所谓正定聚,从佛果至十地三贤,皆名正定聚」,包括佛、十地、三贤。它这个解释就是说,净土都是正定聚。当然你不信净土,你不修,你不会去生,那就不属於你。你如果也发菩提心,也是深具信愿,也老老实实用你的全力去念佛、去行善,这个合乎弥陀的大愿,你是应当生的,这是当生。当生不等你生到极乐世界,你已经在正定聚,已经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是根据善导大师的意思。善导大师世间公推是弥陀化身,莲池大师就赞叹善导说,他纵然不是弥陀化身,必然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的同流。善导大师在长安,长安城里头没有一个不念佛的,这个感化力有多大!现在有什么人,在哪一个城市里头,让一个城市的人全念佛?中国、外国哪国也没有。

善导大师的意思,正定聚的这个利益,「通於彼此二土」,彼土就是极乐世界,此土就咱们娑婆世界。《甄解》承他这个意思就说,「此土正定聚是密益,彼土正定聚是显益。」到了极乐世界入正定之聚,一切都增上,决定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非常明显,这是显益,明显的利益。在咱们这个世界之上,你如果「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四句话你去真正做到了,你就应当生,你也入了正定聚。这个正定聚,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利益,这个利益是密益,这个利益不是那么明显,你自己也不知道,旁人也不知道,但是你确实得到了这个利益,这个称为密益。密不是保密的意思,就是别人不知道,不能知。《甄解》又说,「若为现生密益者,今家不共义也」。他们对於善导是尊崇极了,又称为亲家,又称为今家,是非常之亲密、非常之崇仰。说这是善导大师不共的意思,不同於别人的,善导大师独特的智慧的见解。这就可以看见《甄解》是极其称赞善导大师。当生的人,虽然还在娑婆世界,已经得到了入正定聚的这种利益,这是殊胜不共的妙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经里就说了,「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说现生、已生、当生的人都住於正定聚,这是反证法,如果他是邪定聚、不定聚就不能够建立这个因,不能建立当生的这个因。当生的因是什么?就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是彻悟大师的话,他把大经、小经的宗旨合在一块,发菩提心是大经的话,深信、信愿持名是小经的宗,合在一块了。所以这就是很完备。你要发菩提心,你发菩提心加上一个形容词,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不是只想得一点法益什么的,或者是图口头上漂亮,那就远远的不是了。为了解决自己和无量众生的生死问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我要解决大家的生死问题,不要在六道轮回中这么头出头没,这么枉受轮回。你本来就是佛,你现在在作梦之中,你在受种种的苦,在作噩梦,梦中你是十分的恐怖,你十分的害怕,没叫醒你之前跟真的一样。现在我们还在作梦,你没醒,你现在就当真的。但是很冤枉,没有这回事,所以要把大家叫醒起来。这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不但发菩提心,我自己要醒过来,不然我不醒,我还在梦中,我知道叫人吗?我只是知道害怕,或者只知道捡元宝,不知道得去把别人叫醒。你醒了才能叫人,害怕得不得了,快醒,你在作梦。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具体就是什么?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样的情形,邪定聚和不定聚不能建立彼因。这个反证很得力,正面的咱们不好懂,反面这个咱们很可以懂。

邪定会有正因吗?会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吗?还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他不可能。很多和尚到了美国就不当和尚,他没有这个因,他没有这个抵抗力,好东西一来他就都放弃,不能建立彼因。不但邪定聚不能建立彼因,不定聚也不能建立彼因,今天有,明天没有,那是为生死发菩提心吗?你禁不起考验。我们也不是说很多人他一直没发过菩提心,他就是禁不起考验。所以说是「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鱼下卵,成鱼的少极了。庵罗华,这种花不知什么花,印度可能有,开花很多,结果的很少。菩萨初发心,发心的很多,成佛的很少,他退了。你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动力就不一样,而且他因这个起行,他是深信切愿、持佛名号,这个行就保障了他的愿。因为你知道这么行的话,阿弥陀佛就派二十五位菩萨随时保护你,避免一切魔的干扰,护持你这个愿。这个不定聚的人也做不到。真正就是说,你能够做到这四句话,你就得到佛的加持,所以佛派二十五位菩萨也是加持你,就如你入於正定之聚,所以就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定到临终的时候,看见佛来接你,你才放心,要问你自己,是不是符合当生的条件?

这个意思在小本《阿弥陀经》里头也有,「若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只要发愿,愿意生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就是入了正定聚了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不退转。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很粗心,我们又觉得不敢相信,就把它忽略过去了,就按自己的理论这么解释,就那么讲去了。这意思很明显,所以这两个一合,就知道这是我们很大的幸运。所以我的先师听到净土法门,一个人在屋子里笑了几天,就是自己笑,说我这回才得到出去的路了。不然你哪有路?你只是在那写两篇论文罢了,你还是没有路出去。那个论文不能给你当pass,不能给你当护照,你哪也去不了,那有什么用?所以这一点很要紧的,就是我们在现在已经正定聚。

所以底下,「十方佛赞」。「复次阿难: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东方有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每一个世界有恒河沙那么多佛,这么多的佛「各出广长舌相」,广大长的舌相,「放无量光」,佛就放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广长舌本来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广、又长、又软、又薄,从嘴里出来到上头,舌头能盖住自己的脸,能够舔到自己的头发。我的舅父是南梅,南梅北夏,也是个大居士,他的舌头就很特别,他能舔到鼻子尖,这也是个异相,舔到鼻子尖。出广长舌就是证明无量劫来口中没有妄语、绮语、恶口,这种语业的过他没有,多劫没有这个过,所以感得这个相,广长舌。所以《圆中钞》(这个《钞》就是《圆中钞》)说,「惟世尊多劫实语,故舌相广长,超异常人」。然而这个舌相有常相和现相的不同,常相者就是你一缩,嘴里一吐出来就盖到脸,让外道知道佛说的是真实的,我们可以信,不然我们怎么没这舌头?这是常相。若是现相就不同了,现相就是你看《阿弥陀经》里头,「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个舌头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多大!咱们这个经没有说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可是放无量光。所以小本的那个舌头遍满跟这儿的无量光是一致的,舌相就是这个光,光就是舌相,而且光是更广了,可能不止三千大千世界。

底下就是慈恩,窥基大师,窥基大师对於净土宗有三种注,大家现在学法相的人都不提了,恐怕不合乎玄奘大师跟窥基大师的意思。慈恩就是窥基,说「佛之舌相,证小」,给小乘做证明的时候,「则覆面门」,盖面门就完了,「以至发际」;「今覆大千」,现在盖大千世界,干嘛?「证大事」,要证明一件大事,证明这个净土法门,所以现这个相。这是窥基大师的解释。底下又说,「菩萨得覆面舌相,故其言无二」,他说的话没有两样的话,都是真实。覆面之舌已经没有妄语,何况现在覆三千大千的,还有不真的地方吗?这是窥基大师在劝我们要生信。

「说诚实言」,真实无妄、真实不虚的言。《弥陀疏钞》说,「诚实」,表示必定可信。「以诚则真恳」,真实、恳切,「无伪」,没有虚假。「实则审谛不虚」,实际真实他就是这样,没有虚的。「所谓狮子吼,无畏说」,佛法说如狮子吼,百兽都畏惧,是无畏之说,四无畏。「千圣复起不能易」,一千个圣人再起来也不能改变,「万世守之则为楷者也」,楷是楷则,一万世都应该遵守做为楷则。所以有人总想把佛的什么再动动,这个都是自己觉得比佛还高明。又说「纯真绝妄」,纯的真,一点妄都没有,「万劫如然」,万劫也是这样。说到诚实,还有比这更诚实的吗?你看说诚实言,这就是诚实的解释。诚实言说的是什么?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这是万世不能改的。所以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净土法门的确如此。十方诸佛都在称赞,千经万论都指示这条路给大家,东方恒河沙是如此,十方的恒河沙都是如此。

《会疏》是日本人作的,他说诸佛所证都平等,怎么单都称赞弥陀?他就说「念佛往生利益,弥陀不共妙法」,跟诸佛不共同的妙法,「故诸佛让德」,诸佛就推让,让一切众生都归向於一个佛。这也就是第十七愿,十方佛都闻名、都称叹,闻名的多才能求生的多,才能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诸佛跟弥陀是一个心,都是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愿意众生你们真正能得度。所以诸佛之称赞弥陀也就是为这个;弥陀之发愿,愿意十方佛来称我名,让众生闻我名都来,也是为这个。不是要拉一个队伍,我要如何如何,是为众生得度。十方谦逊也不是逃卸责任,也不是表示礼让,也是为众生得度。都是真实言,诚实之言。

「何以故?」四维上下都称赞,何以故?就是「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因为他方所有的众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发了清净的信,清净就是信。「清净心者,无疑之信心也;又无垢之净心也」,没有污垢的,没有怀疑的信心。「忆念受持」,忆就是忆佛功德,念就是念佛名号,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坚持。「归依供养」。「身心归向,依止不舍」,就是归依。归向到弥陀,依止不舍离。再者,供养就是「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财行是两方面,财,香花、饮食、汤药、财物、头目脑髓、大地山河等等的,这一切都可以,财,内财、外财,拿来供养,供佛,这是供,这是一个方面。再有法供养,我如说修行来供养,这是行。以财来献供,有所摄资为养,让他有所摄,滋养身体,对於这个身、对於法,俗话说的有营养,这样的意思,有所利益,就称为养。就对於这个所谓归依、供养的解释。

底下很重要,「乃至能发一念净信」,一念信都是好的。《疏钞》就说,「往生净土,要须有信」,要往生净土就是需要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你能相信佛的名字,你相信、依止诸佛就救护你,诸佛就护持你。「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什么叫深信?常常忆念佛,常常称念佛的名号,常常礼拜、恭敬佛,这就叫做深信。「任意早晚」,你时间是早一点、晚一点,还是马上就去了,还是等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终无再住阎浮之法」,不会在这个娑婆世界再常待了。就是说这个信特别要紧。

这还说「一念净信」,一念净信就可以「随愿皆生」。一念净信,愿生彼国,随愿皆生,一念净信就可以生,这个是不可思议。首先一念净信,我们解释这一念,《会疏》的解释,「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信这一念,产生信这样的一念,「不依念多少故」,就是你真实的信心而生出了这一念。《教行信证》讲,说一念是什么?「信心无二心」,就是信心,没有其他的;「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也叫做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法身咱们本具,咱们要成功,就是修出报身,修这个报身就居於清净的报土。法身你本来不待修、不等修,本来有的,现在就是说,你这一念就正是清净报土的真因,真实之因。《弥陀疏钞》底下它引《成唯识论》,引唯识方面的,它先说「信即心净」。《成唯识论》里说信是什么?「谓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对於真实的功德你是深忍乐欲,深忍,忍就是住,爱乐,欲是你愿意,愿意领会,愿意相契,「心净为性」,以心净为性。这是《成唯识论》的解释。什么叫做性?对於这个实的功德你是深忍,住、安忍、安住,乐欲,欢喜,心里有欢悦,心净,以心净为它的性。「何言心净」,什么叫心净?「以心胜故」,因为心很殊胜。「如水清珠」,有种珠子叫水清珠,这个珠子搁在水里头,很浊的水当时就清了,「能清浊水」,水清珠能把浊水当时澄清了。过去有时得的水不干净,你要有这个珠子,马上一下子水就清了,脏东西都沉淀,它能清浊水。但染法就相反,染法它各自都有它自己的相,唯有不信这个染法,它有这个特点,「自相浑浊」,它自己就能产生浑浊。它不但自己增加浑浊,而且它还能够浑浊其他的心所,对於其他的心所也使它浑杂。「如极秽物」,如极脏的东西,不但它本身脏,它自己脏,谁碰到它谁脏,「自秽秽他」。那也是,你把脏的臭的大便放到干净的帽子上,你帽子不就脏了吗?它使别的也脏。「信正翻彼」,只有信才把它翻过来。所以信和不信这个差别很大很大,大家要知道。在初始不觉得,都在一起,有人信,有人不信,当然都是一块,没什么差别,但是这个差别实际上是非常明显。信是以净为相,它是清净。所以这个比方打得很好,不信像什么?像脏东西,你毁坏你自己的心,它不光对这个不信而已,使你其他东西都浊,这个很可怕。所以莲池大师,「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明亦是很明白。首先是要信。

《鼓音声王陀罗尼经》,我们引过一次了,「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能信的人你本身就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你所得到好的业报也不可思议,不是你能想得到的。《要解》说,「唯有大智,方能谛信」,没有大智慧不能信。所以大家,不是说我别的怎么样,对於这个要能信。你自己不要有自卑感,好像还有其他方面不如人,你这一方面这个优点就很突出了,可以盖过很多,其他或者某一门功课念得不好等等,那就盖过去了。「《安乐集》依《往生论注》它立了三个心:一者淳心,信心深厚也。二者一心,信心纯一也。三者相续心,信心相续不杂余念也」。有这个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没有不生的。所以这三心都是从信心,一个就是很纯,一个就是很深,一个就是相继,都是指的信心。

所以上面所看,这个净信非常可贵。现在咱们经里头,在净信两个字上头又加上个一念,「一念净信」。这个我们就用禅宗《信心铭》的话来说,《信心铭》是讲信,一念信心,刚才这个不二的信心,说「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所以一念的净信跟这个信心不二,不二的信心,在这个地方可以相通。真说到这样的信心的话,言语道断,就非去来今,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就是说既然是一念,这一切都没有差别,一切都一如,这样的信心。这样的信心之后,他念一句,一发愿就可以往生。所以说是清净报土的真因,这个信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这是一念净信,我们用禅宗不二信心、非去来今来说,这个就言语道断,不是用言语再做解释能说得清楚的。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至心就是至诚的心。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头(他注的是《观经》)说,「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你得到的解或是你的行,必须是真实心中的东西。「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就是说我们真实表里如一,不是外现一种有大德的样子,内里头怀著是虚假,假的。「贪瞋邪伪」,邪是不正,伪是假的。「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侵者是改也,这个批评得很厉害。「事同蛇蝎」,所做的事跟蛇、跟蝎子一样。「虽起三业」,这不是说外现贤善吗?他还有做很多好事,修庙、造像,做很多好事,「名为杂毒之善」,你这个善里头有毒。「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所以就是真实对这个不真实的,不应该的。

至心回向就是真实用自身所修的善根、真实的善根,来回向於众生、回向於佛道。「愿生彼国」,就是我要以这些功德来回向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是他力法门,弥陀的洪名和愿海都是弥陀的力量,这是他力。我们所依靠佛的愿,我们来回向、来求往生,这就是无上的回向。这就能生出一念净信,因为这一念净信也不是偶然忽然间蹦出一念来,还是应当我们就是依靠他力,然后自力的相应。这个一念净信是你自己生出来的,但是首先我们从他力下手,依止真诚的发愿。把这样的善根再至诚回向,总之一念净信,把这一念净信来回向,就随愿皆生,随著你的愿都可以往生。所以日本的《会疏》说,「唯在信一念」。这一念是指什么一念?是一念净信这样的信心之下的一念。不是靠你天天拿著念佛珠,口念弥陀意纷纭,心里想的不知是什么,不在乎那个,那个再多,不如这个一念净信之中的一念。所以《弥陀要解》也说,「若信愿坚固」。这也有好多人不明白,对於净土宗不在信愿上用功,你念得很好,但是你应该要信愿,信愿坚固的话,你临终有十念都能往生,哪怕是一念也能往生。「若无信愿」,你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这就跟《会疏》的话是一样,中国人和日本人这个地方是不谋而合。所以关键是信愿,这个信要有智慧、要清净。《弥陀疏钞》说,「但有愿者,无一不生」。我们才知道愿力是这样的广大,怎么可以不信?怎么可以不愿?这一品「十方佛赞」,十方佛为什么要赞?就是愿意听到的人发清净的心,来忆念,来受持,来归依供养,乃至於怎么样?能够产生一念的净信。你把所有的善根来回向,愿意生,你就随愿皆生,随你发的愿你必定生,而且不退转,乃至於你到成了无上正等正觉都不会退转。所以十方佛赞所希望的就是如此,所希望的每个众生也就是如此。底下不再讲了。

底下稍微说一说,下面就是我们所最要学的一部分,我们不是学理论,我们要产生用,不是说我们去给人讲讲经就完了,我们要跟人家讲也要让人家知道,你到底怎么才能往生,往生是什么情形之下,所以底下「三辈往生」是我们最关键的,等到下一次来讲。「三辈往生」、「往生正因」,《无量寿经》之可贵也就在此。三辈往生共同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因此我们对於共同的这个,我们必须要很好的了解,要自己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发了菩提心。不但是你学净土需要发菩提心,你学禅、学密更得发菩提心,因为有很多要靠你的自力,你不发菩提心怎么行?所以说共同的。只要你真是个佛教徒,当然虚假的我们不说,你要真是个佛教徒,你就是需要发菩提心,你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讲菩提心,咱们这个经也讲过好几次,下一次是最后的一次,它这个菩提心,得一向专念。一向专念我这个还广一点,有的人不见得都能念阿弥陀佛,只要你所修能专一,也都可以得到往生。这是我自己这么一个体会,要劝每个人都念佛,这个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就是这么说,你如果是想你今生就不再退转(你要不怕退转,你愿意再来,或者是生什么天,那就随你,你不怕退转),你要想不退转,想决定能够得到觉悟才能觉他,需要在这一生中要达到这个目的,你不求生净土就是不可能。我这个也可以说是很武断。你修什么都可以,但是你不求生净土,不用这个法门,你要想今生就达到不退转、不轮回了,这事不可能。因为今生这些事情已经摆在这很清楚了,就是这么个环境,就是这样的条件,大家也就是这些根器,这些问题很具体。这个药方就好开了,不是盲目的开,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开的。你不求生净土,那我就先告诉大伙,将来如果大家真的你是不求生净土你成功了,你到时来打我耳光好了。欢迎来打我,我欢迎大家来打我,总之在这个法界里头,轮转也不要紧,还是找得著的,请你来打我,你说你说的话说错了,我就不是你这样的,我欢迎你来打。好,就这样。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大经解)黄念祖老居士主讲(第二十五集)1991档名:51-001-0025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