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要求讲《心经》,因为大家天天都在念,如果不讲一下,就容易产生误解。
一、先释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佛教小乘在藏经中属于;阿含部。;阿含是音译。含:即包含。南洋国家没有大乘经典,只有五部阿含,中国只译了《杂阿含》、《长阿含》、《中阿含》、《增阿含》,中土称之为小乘经典。世界上称为原始佛教,是佛的常随弟子们,特别是阿难尊者记载佛讲的法。是佛最初度脱弟子的敦法。称为;阿含的意思是;这是佛亲口所说的法。
藏经中的大乘经典中有一部叫;般若部,有许多种,最大的是玄奘大师请回并译出的《大般若经》,共600卷。这部《大般若经》总共有十六会,即十六次说完的。
第一会说得最多,说了400卷,第二会说了一百多卷,第三会说80卷,第四会至第九会说了两卷。后面每会说得很少,到最后的十六会时说菩萨的六度。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智慧度。前五度是福德资粮精进度通于五度,最后的智慧度又叫般若度,是智慧资粮。要成佛度众生必须积聚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资:即资本、资粮。因智慧资粮是由福德资粮而生,故菩萨应先修福德资粮,在六度中亦以福德度为先,智慧度最后说。
从前上师(能海上师)等大德到西藏求法,用骡子驮银子。因为第一是应广修供养。第二自己还要带生活费。如果没有这些福德资粮,是不可能求得妙法的。但福德以智慧为引导。
现在每个道场都有大殿,这是供养三宝的地方,也是我们培福的主要场所,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地方。(大家除了念经、作佛事、搞清洁、礼佛外不应到大殿上走动。)搞大殿上的清洁如:烧香、换水等都是供养三费,给佛菩萨当侍者师。所以不要把这么好的培福机会让给别人了。菩萨的六度就是培福、培慧。有了圆满的福德资粮,才能产生甚深妙智。在培福当中建立智慧资粮,由;实践出真知故。
民国时佛教界办了许多佛学院,一办佛学院就把佛事、培福的事忽视了,一天只是上课,丛林中的一切事都不做,就是上殿也只念三遍《心经》,因此办了将近百年出的法师并不多。
《八心》就是讲;般若,是讲小般若,但是这部《心经》却包含了整个《大般若经》600卷的内容。此经属于般若部中最小的一部,仅用260个字就把600卷的内容说完了。《大般若经》如最大的照片,《心经》如最小的照片,所以内容完全一样,不过是把它缩小了而已。我们天天念《心经》等于念了《大般若经》六百卷。因此今天我们就跳一下,从佛法的最高处——般若开始学。
《心经》有多种译本,藏经中有鸠摩罗什译的,还有藏文译本,与一般的经一样,前面有;如是我闻等六事。我们天天念的《心经》是玄奘大师译的,没有一般经上的;如是我闻六事的句子,直接译正文。
《般若经》为何属于大乘经呢?小乘经也有讲智慧的经,为何又不叫般若,这与大乘讲的智慧有何异同呢?其实大、小乘讲智慧都是讲;无我。小乘的慧学如《俱舍论》中的最后一品讲的是;无我品,这部书是弥勒菩萨的大弟子世亲菩萨造的,叫做;聪明论。在当时被印度人认为是最聪明的人所写,是智慧的结晶,小乘讲的;无我叫;智慧。大乘讲智慧时的;无我叫;般若。
有的人认为小乘讲的无我只是说人无我,没有大乘讲的细致深入,大乘不仅讲人;我没有,且讲法;我也没有。但是在中观宗的应成派却说小乘也要见法无我,因为说明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理由,都是;缘起故性空。;人也不过是诸法之一,能通达人无我,必通达法无我,因此大、小乘讲的智慧都是相同的。
大、小乘的根本区别只是在于:大乘人发了菩提心——即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小乘人没发菩提心,只发了出离心。
佛教讲般若,特别识无我慧。小乘一开始就讲无我。小乘的戒定慧三学分开来就是讲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十七道品分三层讲戒、定、慧,一层比一层更深入、细致。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第一层,是修加行的三学。四念处是慧学,四正勤是戒学,四如意足是定学。
因为声闻乘人的水平高,故佛以五根、五力讲,五根、五力为第二层三学;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是第三层三学。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最后的;观法无我就是;无我意。;我究竟指的是什么东西?这是大家用功的地方。怎样个;无?有人说小乘只通达人无我,不通达法无我,这个说法有争论。究竟来说小乘亦通达法无我,因为四念处中就说的;观法无我。大、小乘的根本区别上面已说过了。
为了便于初学的同学们,我采取一个字一个字翻译的讲法。
般若:智慧。波罗蜜:彼岸。多:到。波罗蜜多合为;到彼岸,即是;彻底之意。一件事的完成叫彼岸、开始行动为此岸。佛法里说生死、流转,凡夫是此岸;涅槃、成佛是彼岸。心:心是人体最重要的部位,用此字作为这部经的题目。意义在于:此经讲的是《大般若经》的最重要、最扼要的内容。经:是贯穿意,读音同 ;径,顺牵的叫;径线(织布时)。喻能贯穿道理。经又当;常讲。即是说此理永久不变。是颠扑不破的常恒的真理。
这部《心经》是玄奘大师译的。《大唐西域记》中说玄奘大师在去印度求法的路上全靠《心经》的加持力,而能克服重重困难。由于大师摄持着《心经》的妙理,因此不被任何魔事所扰。所以我们天天念《心经》,不懂道理念了文亦能得加持,如是不够,理解错了就会产生误解,因此大家应知道个大纲领。下面依文讲释。
二、释正文
观自在菩萨:;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意为;觉。;萨埵意为;有情,全意为;觉有情。凡是一切有生命的都叫;有情。佛法说;有情 指胎、卵、湿、化四生。人是胎生中最有灵性的,故最高极,蚊虫、禽类等是卵生,湿生是一定的温度、湿度和合产生的生命。天人、鬼神、地狱中的人是化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莲花化生。但现在科学还没有发现化生的有情。
化生是众生业力(正业)所感,化境是依报所感。如做梦一般,是依、正二报现前,在现实中不能找到的。;情是指有心识、有精神、有思维活动的,最下等的动物也是有神经的。 ;有情即;有心,;心就是人的粘神,有思维能力。有情的范围很宽,菩萨也是有情,是最高尚的有情,是觉悟了的;有情,故叫;觉有情。
菩萨觉悟的是什么呢?觉悟了;诸法无我,菩萨觉悟了这个妙理后把它传给众生,使众生也能同他们一样觉悟。这是菩萨发了菩提心,由于有这个高尚的心而能度一切的有情,这也是菩萨区别于声闻乘人的地方。只要发了菩提心的人都能称为;发心菩萨。
所谓菩提心,就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大愿心。菩提心在心所法中属于欲心所,是善法欲,是高尚的愿望、志向。愿成佛是一个高尚的动机,佛祖最高尚的人格,具佛那样圆满的福德、智慧资粮,那么大的神通力,才能够救度众生,充分利益众生。这就是愿成佛的真正目的。(而不是看见佛有那么多的人、天恭敬、供养才想成佛。)
只要发了这个大愿心,就不能退转了,正如经上所说:假使熟铁轮,在五口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从初发心到十地菩萨,乃至成佛都不退失此心。你们能出家就是发了大心,这说明你们对佛法抱有大的希望心,是大心菩萨,就更应向上,如菩萨那样,上面识的是一般的菩萨。
心经中讲的是;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这有两种讲法:
(一)是指观世音菩萨。是《瑜伽焰口》中的观自在菩萨。
(二)指凡是有观世音菩萨的地位、程度的都可称之为观自在菩萨。
;观:即观点、看法,观就是般若,般若是叫我们对待事物应有怎样的看法。修观的;观是动词,是观察、观看。止观:止是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静虑波罗蜜。观:即慧,是第六度般若波罗蜜。我们对于世间的事事物物都要通过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佛菩萨的智是由观而来的。观,是对宇宙人生的最深入细致的看法。在法相宗中讲;观叫;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观不是只看一点,而是周遍的看,看得机叫;寻思,看得细叫;周遍伺察。我们看问题应;如猫捕鼠那样集中全部注意力。
佛法看问题是把问题抓出来,从整个方面去观察,然后结合起来,而不是只着力于一方面,是灵活的、细密的观。而修禅观的目的也在于先把心训练得很细密、灵活,所以应先修止、令心宁静,才能观。《楞严咒》中的:;妙湛总持不动尊, ;妙湛:是水清凉而宁静,比喻心应如清凉而宁静的水一样,没有一点微波,没有一点烦恼尘垢才能如实照见东西,修上观一方面是使心宁静,在这个基础上修观,心要十分宁静无垢,才能如实洞察一切。
海公上师敦的《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包含了整套如来禅甚深的禅定,由上(定)生观(慧)。为什么要观呢?糊涂人不会观,观是有智慧的人明辨环境,观清楚了才能认识,才能对治,观是产生认识的力量,认识宇宙人生就是通过观的力量,菩萨就要把宇宙人生弄清楚,如能将无我的观慧修起才能自在。
;自在:就是解脱,解脱就会自在,解脱是针对缚,烦恼就是缚,由于这个缚,所以众生流转生死,我们每天被烦恼缚着而起惑造业,作无意义的事,烦恼使我们不得解脱、不自由,要解脱、自在就必须断除烦恼,断我执习气,这就要靠观,才得自由、自在。众生由于执著有个常恒不变的我而造种种业,由观——真正的观才能把所执的;我看清、看透,就不为他所缚,而得大自在。断尽我执,就能成就阿罗汉。
菩萨起了智慧观,看透了所执的我是欺骗我们的,就不再为我所缚。我们遇到每一件事都应观,观清了才能正确地解答。正确地认识,才不会被困难所阻碍,人的殊胜处就是能观,由观而得解脱自在,观主要是通达;无我,我们现在只是发了笠口提愿心,未通达无我,只是粗略地了解一点表面,没有通过观,要真正观照到;无我的道理,就要按照理论修观。从理论上知道无我的道理。;相似见道,是真正见道的前相,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只要好好修,通达无我、般若之智才得自在。
四念处就是让我们观,念即是为了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就是看法,是智慧,有了智慧就有超脱的、不寻常的看法。有的老菩萨不怕脏,不怕苦,精勤为常住做事,因为他见身体本来就是不净,他的看法就与一般人不同。贪生都是爱身惜命。(但讲卫生不是爱生惜命)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真理,因为身体本来不净,身如;行厕,教众生应观身不净,即修不净观,佛法的各种观都是驳宽生的颠倒见,使众生得解脱的。
;教观纲宗中的教是教理,观是学了教理真正从自己思想、行动上起作用,在心灵深处起影响。我们学的是佛法,不是口头禅,只有将所学的实修,变为行动才能得到无限的解脱,才得自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字面意思前面已讲过,不再重复。
;行 是实行,实践。所学的道理在思想上起作用,而付诸实践,这里的;行主要指内心活动,是思维。;深:是重要,精深的意思。佛法讲般若有两方面:一是深般若,二是广般若。广般若属实践,深般若属于认识,智慧属认识方面的,佛法的般若是指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只有深入地研究才能把问题看穿看透,实际上佛法无多旨。
要通达无我的道理,就应实践、兑现。所以应实行。实行时的事情特别多,菩萨的六度万行是深广般若,范围特别宽,六度中前五度属于广般若,是实践方面的,智慧度是认识方面的,是深般若,只有先认识,然后才照着认识的真理实践。这里讲的;深字特别讲明是;深般若。
广般若是不舍一法,一切功德事都要实行。如扫殿堂、行堂、扫厕所都是佛法的实践。故说:;搬柴运水、无非佛法。劳动是广般若部分,在佛法中是身力供养,不要把身供养看为佛法以外的事,这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事。海公上师集的《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中讲菩萨六度万行、四摄法,这个我们以后再讲。
我们(铁像寺)大雄宝殿中的释迦牟尼佛,左边胁侍为文殊师利菩萨,右胁侍为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传的是深般若叫;真观,弥勒菩萨传的广般若叫;正行。
深般若是说看问题应深入、透彻,也就是说入无我和法无我。;一切法无我是《百法明门论》的中心问题,一切法有些什么呢?我又是什么?无我的无,无的是什么?如何个;无法?这些问题都是很高深细微的,故为;深。
佛法看事物是透过表面,比一切世间人看的深入,不是人云亦云。世间人也在找世界的根源。基督教、天主教就讲上帝造人,上帝造世界;儒家就说世界所存在的一切是;天地在指挥、安排,用这些语言搪塞过去了,哲学称世界本体为;本体论。看问题不应随俗,应深入透彻地看,这就是深般若。
佛法观的是;我是不是有,认识到这个;我是烦恼、业的根本,而众生就是整天被这个;我所牵引、左右。世间人说佛教把本来有的说成没有,是说瞎话,岂知佛法是从根本上看问题的,各个宗派的看法也有深浅不同。唯识宗就没有中观宗看得彻底,中观宗的应成派与自续派的讲法又有所不同。世亲菩萨的《三论玄义》就是讲般若理。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部论都是讲空理的。《百论》有一百个论,是总结三论讲空的道理。
自续派,;自续的含义为;自己相续,认为事物本生是自己相续下去,这只是把中观浅一层意思讲了,深义未讲出。后来宗喀巴大师才把中观之深理讲彻底了,把印度最后的注疏译出了。(汉地还未把三论宗最后的深理译出来。)善知识已给我们讲出了深般若理,写成了著作,我们应好好学,多用脑想,多思维,这不是瞎猜出的,法尊法师用口语讲了《四宗要义》是弟子隆莲记录的,是西藏的四个宗派对深般若的讲法,在《现代佛学》上有载。
《现代佛学》已改为《法音》,以后我还要讲一下法尊法师讲的深般若。佛法不同于世俗谛。世俗谛是世间上的人认为的真理,是习惯,是俗成共许的。圣义谛是圣人的智慧所亲证知的真理,所以是;深般若的看法,表示不同一般俗人所见,;深亦有;重要的意思。;时:是菩萨用深入的眼光看世间宇宙问题的时候,是心用功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最后讲;行字,;行是心深入一层看问题的时候,这时得出了;五蕴皆空的道理,世间上的人认为空就是没有,所以佛法说;万法皆空他们说佛法是睁眼说瞎话;我们说;空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世间人又说和尚在诡辩,说的话不尽人情,一会说空,一会又说空不是没有。
从前般若宗流行时,空理没有讲清楚,俗人称为;鼠唧鸟空如鸟啄树之声;空空作响。般若里讲空讲得很透彻,大家都知道释迦世尊被尊为;空王。说出家是入空门。若不把空讲清楚,佛法里就叫;断灭空。更不能讲得笼统,应下一个界限,即;空的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是没有,除了;没有的还有没有;有的?
简单说;空就是空掉我们那个执著。凡是对每一样东西起的执著,认为万物是实有的,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万物都是缘起性空,而并非说东西不存在。如桌子是存在的,若在这个东西上起了;这个东西是不灭的、是实实在在有的,这就是错误的认识,就叫执著。即使最小的执著都应破除,如果保留一点都是流转生死的根子。佛已断尽了金刚习气,也即是断尽了众生最坚固的执著,我们应把所执的对象找出来。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色、受、想、行、识五蕴。
(一)色蕴:凡一切物质,都是色蕴所摄,一切物质不外乎坚、湿、暖、动四性而构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构成)。六根中眼、耳、鼻、舌、身五根;六尘中色、声、香、味、触、无表色都是色蕴所摄。眼、耳、鼻、舌、身为内五根是物质的。色、声、香、味、触是外五尘。
色尘:是眼所对的显色、形色,不是五蕴中色蕴的色,色尘只是色蕴的一种,显色是显在外的各种颜色;形色是指物质的形状,有长、短、方、圆等形状。声尘:是耳所对的,分为有执受六种,即有情所发出的,无执受六种,即非情所发如打雷,风声;有执受无执受六种,是有情和无情一起作用发出的,如打钟、吹笛,是有情通过无情的东西发出的声。香尘:凡是鼻根能嗅到的气味都叫香,有好香、恶香等香。味尘:舌根所尝的叫味。有苦、酸、甘、辛、咸、淡等。触尘:是身根所感觉的。有滑、涩等。
此五尘是内五根所对境,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无表色是看不见的物质,如受戒,能产生一种看不见的物质作用。受了戒能生防护犯戒的作用,修禅定也能在身上产生作用叫定果色。蕴:积聚义。佛法也是先说物质后说精神,精神主要是说对外界产生的认识,受、想、行、识四蕴都是精神方面的。
(二)受蕴:是感受、领纳,即对外境产生的感受,发生感受还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触受是五根对五尘发生的感受,有很多种,归纳为三种:苦受、乐受、舍受。根触境时产生感受,即心理活动。对于适悦的境生乐受,不喜欢的境就会产生苦受,不苦不乐的中庸境产生舍受。由种种感受进一步产生认识即想。
(三)想蕴:是思维、取境安名,心理学上叫做概念,即对事物大概的印象。一个人看见东西有些什么想法呢?如果见过一次就会在脑海里留下一个印象,第二次再见到,或别人提起时就知道是什么,这个东西的形状马上会重现,就可以叫出他的名字来,故叫做;取境安名。这是心理活动的作用,只要印象留在脑子里,不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在百法中的遍行五里也有受、想二种心所。
(四)行蕴:是百法中遍行五的思心所。是心理作用,由前面的受、想蕴之后进一步在这个东西上打主意,作种种盘算,如果是自己喜爱的就千方百计想得到,采取种种办法追求,得到这个东西,这就叫行,也叫;业。
(五)识蕴:由于受、想、行之后产生决定的认识,识是所有的心理活动,长久就会在心识上留下印象,唯识学叫做种子,由这个种子,以后因缘成熟就会产生作用叫种子起现行。对于佛法的道理不知道就应多学,久久熏习,让其在八识田中下个种子,久了就会熟悉的。
五蕴偏重讲心即精神方面,只有一色蕴讲的是物质,其余四蕴都是讲精神方面的。五蕴也是佛法对世界万物归纳的一种,但佛法并非二元论。元:是本体、自性意,而佛法讲世间万物都没有自性,都是因缘所生,没有自性的,五蕴是;缘起性空的。物质、精神(是根对境然后产生的种种心理活动)都是缘生无自性的,我们应如中观宗所说的,应慢慢地思维观察,看世间万物哪一样不是缘生的,哪一样是有自性的,《大般若经》把每个法相名词都提出来说了,所以文很长,一共600卷。《心经》把《大般若经》的内容归纳浓缩为二百六十个字。
只有用智慧去观照时,才能见到五蕴(世间万物)都是缘起性空,故说照见五蕴皆空。在照见五蕴皆空的基础上才能不畏生死地;度一切苦厄的众生。众生之所以在生死长河里流转,就是由于不能照见五蕴皆空。人是一个四大假合之躯,有心理活动,是物与识(精神)构成的,却认为这就是真实的我,整天跟着这个;我转。
苏联人的哲学词典中没有;精神二字,他们只承认有思维,不承认有精神,认为只有大脑的活动,这种看法太简单了。所谓;人我空是说众生所执的我只是物质和精神聚集在一起(缘生)而构成的,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变东西(自性是空)存在。但众生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因此总认为五蕴之躯就是一个常恒不变的 ;我。这个;我并不是真实的、可靠的,只能使我们因他而起种种的烦恼邪见,造各种业,流转生死,;我执是流转生死的动力,如果能将所执的我断尽,看成缘起性空的,就能出生死不再流转六道了。
;照见五蕴皆空不仅是照见人我空,还照见世间万法部是缘生无自性,故;皆字是包括了人、法二空,把人、法都看成是缘起性空了,才能称之为;皆空。断尽人、法二种我执才能真正出离生死。有的人认为小乘只谈人我空,大乘才谈人、法二空,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在小乘里也谈了人法二空,只不过着重于人我空,而大乘谈法我空时多些。
按中观宗的说法即通达人我空,同样通达法我空,如同一个数学公式一样,能按这个公式算出这道题,就能算出另一道同类型的题。摆在人我上能见缘起性空之理,对于世间万法也能见到缘起性空。所以小乘还是能通达法的缘起性空。只要照见了五蕴皆空,就能知道下面的文了,以下的文句都是由前一句发挥出的。
照见五蕴皆空,了知万法的真实相,才能;度一切苦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是色蕴,色蕴是世间一切物质,物质都是缘生的,缘即是;条件的意思。每个东西的存在是由众多条件的聚合,消失是由条件的散失,或坏灭。从构成其它东西的条件本身来说也是缘起,而不变的自性是没有的,并不是说每个东西之外另有一个缘生无白性的定义,假如这样认识的话,就如有眼病的人看见月亮上面还有一轮月亮是一样的,其实天上只有一个月亮,月上面又有一个月亮,在佛法上称为;二月。这个;二月是世俗谛所不承认的。
一切万法由于是缘生,所以没有自性,缘生无自性二者并不矛盾,是一个物上具有的两方面,缘生故性空,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是;同的意思。 ;空不异色就是说;有与;空二者是一体的,物质的存在是自性空的存在,这个物质本身没有一个常恒的;自性存在,他虽然存在但他显示的是没有自性,缘起性空是一切物质的属性,正是由于没有自性,所以一个物质的生与灭不是绝对的,条件具足和合了则能产生,条件不具足、和合则不能产生这种物质,虽然此时灭了,但一旦条件具足和合,即因缘成熟时这种物质就能够生起了,因此说;空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四蕴是精神方面的,是由物质的根对外境产生的,所以也是因缘所生,既是因缘所生所以也没有自性,因此精神方面也同色(物质)蕴一样。;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有的学唯识宗的把第八阿赖耶识看得很神秘,认为第八识是有自性的,而中观宗讲无我,讲的道理比唯识宗更深入,透彻些。学佛法把这个学好,应从法相唯识开始学,真正从法上通达缘生无自性的道理。
西藏的小喇嘛是从三论、因明学起,学得很踏实细致,我们应知道每一宗的轮廓、大概。因明应学,特别中观宗很重要,这是一个了生死的法门,是挖出我执,是一门正规的学科,佛法就是讲人无我、法无我,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所以内断人我执,外断法我执,起执就会生障碍,成偏邪见。
;是诸法空相,诸法的本相就是缘生性空相,这才是他的真实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几句容易体会错,以为是不分别,不爱干净。应该这样讲:一切万法既然没有自性就没有实在的生灭、垢净、增减。如果执著一个事物有一个不变的自性,就有一个东西在那里生灭,分别他是垢净、增减,既无自性谁在生灭,何有垢净呢?所以文殊菩萨手中的剑叫做;八不慧剑,是斩断众生的一切我执习气的。
八不: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中观宗就是着重阐述八不正见。由于;诸法空相所以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真正见到了诸法的性空后,才能见到事物没生灭等灾相。无自性,就无从安立生灭等颠倒相。
下面一段更进一步深人说明前面的道理。;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在诸法空相的基础上就没有众生起实有的物质(色蕴)和精神(受想行识四蕴)。五蕴——世间万法都无自性。;照见五蕴皆空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见到的诸法真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说无十二处,佛法把世間万法归纳的中等法(即不略不广)为十二处,佛法用蕴、处、界三科总括世间万法,粗略名次不同,其实只是开合的差别,这是佛应各类众生的根机而善巧说法。
十二处又叫十二入,;入是说六根对六座境时能产生作用,故又叫生门二八根又叫根门,根对境能产生认识。;意,指精神活动。;法是意根所对的境,很抽象的。
在般若观来看,此五蕴,十二处都无自性,这一句亦是从上句的;空中带下来的,应为;是故空中无眼耳鼻舌法。是在修空观之时见列十二处无白性,在修空见时五蕴、十二处都应依次观他们的性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佛将世间万法归纳得较细的一科,说世间万法总归为十八界。界:种类的意思。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境。六巍界。六根对六境时产生认识,即是六识,此六识都是依根立名,即眼识界、耳识界意识界。佛法把世间万法用略、中,广三种归纳法,把世间万法归为蕴处界三科。对每一法都要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看他是不是缘起性空。;乃至是包括其余十六界,蕴、处,界总摄世间万法。出世间法以谛(四圣谛)缘(十二因缘)度(六度万行)三科摄尽。
下面讲十二因缘法。;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先讲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人、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顺起推就是生死流转,逆推即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就是出生死的还减法。十二因缘是众生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的次第,众生流转生死是从无明开始的,无明根本就是俱生我执,是人本来的属性,俱生我执,是说这种我执不是别人教你的,是与生俱来的,这是流转生死的主因。每个人都有,小到婴儿也不例外,从一离开母腹就为这个我担心,于是一出生就哇哇的哭,这是俱生我执的体现。
下地就哭,感到环境改变了,恐怕周围对我不利,而推动生命的动力就是这个俱生我执,;俱是同等、一起。此我执是根本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子,所以又生根本烦恼,一切烦恼都是由我执无明而生,从我执这个根本无明产生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因而造种种业,这就是;无明缘行。;行就是造业,是通过种种思维所起的行为,;行即与;思一样,思起善恶的种种想法,就会有善恶的行为,有行为则是善恶的业,唯识宗说业的能力潜伏在阿赖耶识中,由业产生识,由识而受生,初投胎时还只是一个肉团,是物质与神识(精神)两部分,在十二因缘中把物质叫做色,把精神方面的叫名,这时还未展出六根之前的胎儿叫作;名色。
名色分肢,有眼睛等器官时就叫;六入,即六根,这时就是一个人形了。胎儿在母腹中是有感觉的,知道冷热,到出胎时,六根已经完备,能发挥作用,就会攀缘外境,这时便产生种种的感触,触是内之六根与外界境界心识三结合而产生的,在胎中会感到有压力,出胎后与外界接触时觉得饿时就想吃,会到处看,最初给他吃苦药他也会吃得很香的,后来给他吃过甜美的东西后再给他吃苦水他就不干了,就会喜欢好吃的,对于喜爱的东西产生乐受,对于不喜爱的产生苦受,这是由触而产生受,对于乐受产生爱,由爱就希望得到它,并想办法去取得,就是由爱而取,由取又造业,这是后生受生死的因,故叫有。
有就是有业力种子、是生死的根本,由业感得;生,即是生命,有生必然会老死。即使夭折的人虽不经历衰老这个苦,但也逃不出死字。死后到二世生命开始之间,佛法叫做;中有。中有有天眼通,能看到与自己业力相应的那一道,父母在一起交会,由他业力的推动便会趋向彼处,对父精母血,生染著执取的心,这一执著就入胎了,一入胎就是生有。;中有的生命最长,是七七四十九天,而每七天又转变一次,所以人死后每七天给他念经消业。如果中有未投生,则会由恶中有转变为善中有,他能得到很大的利益。
只要他一投胎,生入六道任一道中,中有就完了,就是第二世的生有,而十二因缘则是从出胎开始才叫;生。有生就会死,或年长的可以到老才死,佛法把出生到老死叫一期生死,在一期生死之中又有无效的忧悲苦恼,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于有;生,而;生是由于无明造种种业,由业而生,所以推列最后无明就是生死根本,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无明,了解这个道理,我们要想远离一切痛苦就必然要出生死,欲出生死就应从无明这个根子上下手,无明的根子在俱生我执,所以应断俱生我执。
十二因缘归总有三方面,就是惑、业、苦。惑就是烦恼无明,由烦恼才造业,由业而受种种苦,此惑业苦三是属四圣谛的苦谛,集谛。集谛是惑业、是苦谛的因,由烦恼,业招集苦,由烦恼业受生、老、病、死种种报应,烦恼是谁给你的?是自己找来的,所以只有俱生我执才是我们每个人的真正冤家仇人,但是我们却把它当成我们善知识一样,一切都听从它的指挥,干种种的坏事,造种种业。
佛说万法因缘生,一切有为法都是有造作的,所以无明也是万法之一,万法既是缘生无自性,无明也不例外,他是能够消除的,无明灭尽就是明,但这个;无明尽也不应对它起执著,无明尽则相续到行列老死都灭尽,这是十二因缘的还减法,但不能对此起执著,无无明,所以无明尽也是没有的,无明尽是努力达到的目的,无明灭尽了,生怨的根子也灭尽了,因为由无明而起的种种惑业也不再起了,就没有苦。
故说;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老死也没有自性,它是由惑业而感故。惑业灭,老死也随之而灭。;老死尽就是涅槃,涅槃也无自性,依中观见看一切法都没有自性,十二因缘的流转还灭都无自性,所以不能执一法。凡有执都不符合般若见,都是错误的。
缘觉圣人是观十二因缘得解脱,故称之为缘觉,比声明人修得要复杂细致些,阿罗汉主要修四圣谛法证果、出离生死,但修行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修四谛、十二因缘都不容易,出生死是很难的,所以不能只想走简单的路,要想成佛就更难了,要经三大阿僧祗劫,广修六度万行。阿僧祗:意为;无数,真正菩萨发心敢于承担长时的生死流转,
这是菩萨的般若智,这是菩萨的精进勇猛心。有的人想速成佛,这种勇猛可以,但修行来不得半点投机,应脚踏实地修,没有便宜可拣,不应偷懒,学佛法不能钻空子,也没有轻巧法。路不怕远,只要未走错就应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了生死就是出世间。佛法讲出世间,是出;五欲、;八风,能超脱五欲,不为八风所动则现前就叫出世间。
五欲有粗细不同,粗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细五欲是色、声、香、味、触,这里讲粗五欲:
①财:是经济基础,现在在城里工作的人都是领工资。
②色:主要指男女色,佛教讲色不单指男女欲,包括一切现前的享受,都是从色开始。
③名:名利之心,修行人最难摆脱。儒家说:三代之人唯恐人知不好名,好名还知向上。我看袁了凡家训书后有两句是:;善欲人知并非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做了好事不应让人知道,密法讲;秘藏功德,自己有功德应不让人知道,不仅自己不显示,亦不让人帮自己显示,别人知道了不是好事,学雷锋做好事不求人表扬,名噪一方最不易过,尤其是为当法师出家的。世间人都爱争名,众生都有这种习气,看见有人来就与人比高低。从学习上、修行上与人比,总是想自己比别人要高一些。嗯!他还站在我前面,我站在他后面,心里老不痛快。
这次我在北京开会时,记者访问我,在问我时,我闲聊天式的说了几句,没想到他给我大肆宣传,许多人给我写信,要求到铁像寺出家,然后中国新闻社吹四川尼众佛学院,吹到了香港,在各家新闻宣传,我想这是党的照顾怕我们招不到生吧?出家人别人当面赞叹就应否认,不应默认。别人吹自己不是好事。上师说有一个人在称赞你,就有一百个人在诽谤你。从前聪明人都逃名,有名不是好事。世间人有名随之而有财,所以他们都争名。
④食,有许多人把前三种欲都看得淡,却把食看得重,修行人对于饮食也是一个关键。食是众生的主要依靠,所谓;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每个众生都要吃。但认真修行的人这一关也可遇的。
⑤ 睡,人要休息,不休息身体吃不消。睡有正常的睡,只睡四小时,符合佛制。其余时间应打坐,不应;开夜车读书,这样最亏身体。众生都有贪睡的习气,睡是懒惰,贪睡贪安逸,修行人睡眠越少越好,久休息就把时间浪费掉了,人生的时间实在太有限,太少了,应该好好利用才对,世人却贪安逸,好耍。
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①利:对自己有好处的为利:②衰:对自己有损害的事,③毁:别人诽谤,使名誉受损害,④誉:称叹,给自身带来荣誉的言词;⑤称:称扬,赞叹:⑥讥:别人说自己的短处:⑦苦:凡逼迫身心之事都是苦:⑧乐:自己喜欢好乐的,如己的心愿。
众生被五欲、八风所牵,哪里有利就往哪里,无利就避开。八风使世人变成傀儡的主人,令世人不得自在。出世间就是出五欲、八风,当五欲、八风现前时,自己首先应认识,还能对治、抵抗。出家不顾世利,就是开始与八风唱反调,所以现前就应出世间,以后才能证阿罗汉。海公老上师(能海上师)从西藏回来后,到五台山闭关,亲见文殊菩萨,集了《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这个仪轨。他老人家修本尊法能现本尊相,他的弟子在他坐静时,在法座上都见到遇他的本尊相。
通教寺有位师父告诉我,他听老上师讲法时见到上师法座上坐的是弥勒菩萨,心想座上放了弥勒菩萨,上师讲法又坐哪呢?正在想时,一下子看到的又是上师坐在那里开始讲法了。上师是成就了的人,他老人家告诉了我们的修行道路,我们就应照着修,法尊法师译的颂文中说:;至尊恩师如教修,我等亦应如是行。我们应照宗喀巴大师走过的路那样走,才走得到目的地,我就教你们宗喀巴大师的久笠口提道次第锣,海公上师也是依《菩提道次第》成就的。
我们应走这条稳当的路,(但是如果你们想另修一种法门,另走一条路,我也不能勉强。)我指的就是这条路,要了道只有照善知识走过的路才得了道,修行事应如禅宗门下说的,要直下承当,说了应马上兑现,当下就出五欲八风,对着五欲,八风境时能抵抗、解决,才是真功夫,真修行。而不只是表面上的礼拜、念诵以为才叫修行,真正五欲、八风现前时被牵着走,这不是真修行的功夫。
你们要求讲《心经》,《心经》主要是讲;照见五蕴皆空,空是把五欲、八风看空。如果把空解释为;没有就会成为断灭见,佛法称之为;恶取空,取是执著之意。应好好领会佛说空的意趣,否则以为空是没有,因果报应、造善、恶业、成佛堕地狱都空掉了,小则流入消极,大则就会否定因果,做坏事犯戒,成为大恶人堕地狱,这在佛法是极呵斥的,如果把空弄错了还不如说有,因为说有还信因果,畏业果,把空讲错了反而无所顾忌,为一己之利什么坏事都敢干。
说 ;空是说无自性。;自性的含义是说有个东西不依靠因缘(条件)就能生起,不依靠条件而存在,这叫自性生。佛说一切万法都是缘生,佛法的理论就是缘生论。缘:条件,所有世间法都是缘生。佛法否定世间有不可分割的物质最小单位;极微,再小的东西都是众缘和合而成,都可以再分,这是佛法的微观宇宙。
今天科学上把一切万法的缘称为;元素,说万物都由各种元素构成,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构成。每一元素都有原子,原子有正负电荷,证明可以再分的,总之世上没有不可分的东西。庄子说,一个东西天天拿去他的一半永远也拿不完,反正要剩下一半,永远都可以再分的。
每个东西再小都有两面,不是孤立单面,部是由许多客观存在的条件构成,客观条件够了此物就产生了,条件和合存在,条件不够就消灭。这是佛法讲的;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的缘生道理。
正因为事物是由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所以叫缘生法,缘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无常性,因为他是依靠客观条件聚合而存在,不聚则会消失,他的存在是毫无主宰,没有常性的即没有自性的存在,正如一个会议的组成,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会,人都散了这个会也不存在了。
所以三法印中有一印是;诸行无常,;诸行的;行不是;行深般若的;行指心理活动),这个;行是指一切有为法,即由因缘所聚合成的一切事物。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缘散则灭,所以他是无常的,缘生即无常,聚合则无自性。;无常的含义是说没有一成不变独立的东西,这就是无常、缘生。所以佛法的缘生理论同的观点辩证法并不矛盾,与马列主义并不冲突,佛法的中心论点就是讲缘生,因为缘生所以无自性,所以是无常,不是孤立的存在,这是符合宇宙万法的真实相的。
而且这个;空是;照见,即是用智慧如实观察时;照见的,观行是在智慧上起的,如;X光那样透视人体,诸法的真实相,非凡夫的眼光能见到的,是观自在菩萨以深般若智慧观见的,观见五蕴都是因缘所生,都没有自性,自性空才是空的讲法,缘生故空,空无自性。空掉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及人我上起的我执见,起执就是障碍,有的对三宝即对佛像、经书上起执著了,就贪佛像、经书,看见好的就偷为已有,凡是对任何法上起执都是流转生死的根本,而空就是要空掉这种执著。
;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十二因缘的还灭法,十二因缘又叫十二有支,都是缘生性空的,没有常恒的存在,故没有不变生灭。
般若如大火能;烧尽一切执著,不仅对有为法不应起执著,对无为法亦不应执著,;金屑虽贵,著眼成翳,在讲般若中没有一点儿保留,保留一点儿就是流转生死的根子。四谛也是缘起性空,不应在上面起执著。
修般若求智慧,有智慧就修,修又求证得一个果位,求得道。《心经》说;无智亦无得、;得有具体的东西。;得有实在的东西,得道得果,修行成就,都不能在得上起执著,不定法中亦有一个得,众生总以为是实在的东西叫得。智慧、得道都是缘起性空,;得也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总之应了知;得是缘起性空,这就是无执著的;得、;智。
学修不应太着急,对于所学修的法不应起执著,修行的心不应太急切,但不精进也不好,佛对弟子讲,修行应如弹琴一样,心太切,如弦绷得太紧了就容易断,应不过紧不过松,还应有持久不懈的心,有勇猛心,恒常心,太着急会出毛病,佛法无多旨,真正用于修行成就的法门用不了多少,万法归根到底都是说一切法无我,如果太精进了会把身体搞垮的。反而达不到自己的愿望,不应急于求成,应有畏远心,学法应如其次第的学,犹如勤走路的人一样,开始不紧不慢的走,才走得远,才能到达目的地。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得,本来就没有可得的,般若经说对一切不得起执著。对一切法不起执著就无所碍。执无为法,如三宝、般若都不应,执任何一法都是挂碍,众生的挂碍恐怖就是因为执著有一个;我,;我就是挂碍的根子,无我了就无挂碍了,无挂碍就无恐怖,菩萨发心度众生,他不怕流转生死,因为菩萨早就没有我了,所以才发得起菩提心,觉悟一切有情。小乘发不起菩提心是因为它未真正见到无我。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没有我了就不会有挂碍,无挂碍,就不会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般若的究竟是无我慧,般若离颠倒。颠倒有四种:无常常倒,无我我倒,苦为乐倒,不净净倒。
(一)无常常倒: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但众生都执以为常恒不变,就叫无常常倒。如;无常颂中所说,知道自己要死,但总是想我还不得死。
(二)无我我倒:众生把五蕴假合的躯体以为是我。这就是无我我倒。
(三)苦为乐倒:世间皆是无常幻化,但众生是以苦为乐,如结婚,世人以为快乐,而根本就是苦。
(四)不净净倒:净是妙好的意思,身子是最不净的,但众生却以为是净,对身体起执著。这是四种颠倒。
;梦想:众生想的一切境,都是缘生无自性,如梦境一般,但却以为是真实的,梦见可怕的心生恐怖,梦见欢喜的就高兴,世间上没有一样是穴在的。想:幻想,各人的想法都是颠倒想,证了阿罗汉就灭受想定。证到般若远离颠倒梦想,菩萨证了涅槃,永不休息地度众生,说小乘的涅槃是堕涅槃,未发度众生的菩提心。
我们每天念的《罗汉仪轨》和大藏经中的《法住记》,都说佛法不来,在世间上时兴时衰,都是由于十六尊者住持,十六尊者不入涅槃,住世度众生,各在佛前发誓住持佛法,各人住持一处,迦叶尊者在鸡足山(云南省)入定,从定力延长生命,住持正法,等到弥勒菩萨下生,我们应求十六尊者的加持,十六尊者都发了菩提心,在法华会上得到佛授记以后都要成佛,是大乘人,是大菩萨,都发了大乘心,以定力住世,现的声闻相。《罗汉仪轨)中有颂文;调伏自在现住声闻身。
;究竟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佛成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区别于菩萨和小乘的觉,十地菩萨等于十四晚上的月亮,佛才是十五晚上的月亮,一切福德智慧资粮都圆满成就,小乘的觉是偏觉,只是偏重自己觉悟。
禅宗阴悟的人,仅是一点没有明白,没有过关。若根底深厚,到善知识处参学,善知识一点就穿,破除他的迷惑就开悟了。便是祖师禅的微妙,祖师禅主要是以慧学断烦恼证无我,见诸法实性,开悟就是见诸法实性,即见佛性。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见性即见佛性,佛性是无明的反面,无明遮住佛性就是迷,断尽无明就见到佛性,开悟要依善知识参,无明的根本是俱生我执,无明(心里的病)被善知识拉出来就见到佛性,所以要参访善知识,求师访道,请善知识印证,教诫。
祖师禅,如来禅都是有传承的。禅宗门下常参;念佛是谁,是把无明的根子挖出来,这是禅宗下的疑情,参念佛究竟是谁,说是我在念,那个在念佛的;我究竟有没有?佛在世里主要是禅诵,禅是如来禅,范围很宽,后来达摩祖师传的祖师禅,没有说是坐在禅凳上开悟的。
《续比丘尼传》中载:一位叫玄机的比丘尼去参访禅宗的雪峰义存禅师。禅师问:你从哪来,玄机答:从日照峰来。师问:日出也未?答:日出就把雪峰照化了。问:你叫什么名字?;玄机。;一天织多少布? ;寸丝不挂。说完转身就走。没几步,禅师突然说:;袈裟拖地也!玄机忙回头看,禅师笑着说:;好一个寸丝不挂呀!玄机即拜禅师为师,禅宗的话头就是没有答案,人的我执最易在名字上起,所以禅师们以名字开玩笑。若师徒二人都是饱参饱学,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
修定的人,入定时就能降伏烦恼,所谓禅诵,禅是心里用功,修定之前的除盖、断障也都是从内心降伏烦恼,没有智慧则被烦恼所障,没有烦恼才能考虑问题,禅应是止观双运。止,心不沉,散、掉举。观,心起十分微细的作用。诵:就是读诵,主要是背诵,但现在多不重视禅诵了,禅宗丛林也很少有禅堂。密宗的修法是如来禅,是从佛到历代的祖师们师师相传的。但能修的人很少。每个宗派都有禅的修法,后期无人修就失传了,所以内地有些大德就发心到藏地求法。
中国的第一位比丘尼净检,晋朝人,当时由于没有外国来的比丘尼,净检等尼直接从比丘僧中受比丘尼戒(按佛制尼众应从比丘、比丘尼二部僧中受戒的规定来说,这是不如法的,但也能得戒,因为佛说比丘尼得戒是从比丘僧得),她的学问,修行都好,由于他们受戒时有多人反对,就在船上受戒,这表示与反对的人划清界限,当受戒时异香芬馥,扑鼻而来,这说明她的功德大,得戒殊胜。
她七十多岁要圆寂那天,众人又闻到了受戒时的香气,并见到天上一道祥光,从光束中下来一位手拿花束的女人,净检告诉众人她要走了,叫众人好好行持,就与那个女人牵着手从彩虹中上天了。这是非常真实的事,是梁代高僧宝唱写的,后来西藏盛传;空行母成就法时,才知道净检是修此法最高成就者,修这种法最高的成就是肉身成就,次一等是身子走衣服不带,再次一等的身子会缩小,成就了就往生到空行母的净土去了。西藏修此法的人十分尊重妇女,把女人都想为空行母,否则修此法不行。但这法不轻易传的,修的人应十分保密不许讲。
佛法最重传承的,戒、密等一切法都是如此。
道谛归总就是三学,定学是佛法的基本功,最开始修定不一定修祖师禅,我们根基浅,修不起祖师禅,只能修如来禅,现在这两种禅基本上已融合了,如禅宗参的念佛是谁,这一句就是去除我执,只有心定下来才能把子时想不通的问题想通,就会开悟,如来禅、祖师禅是相通的。戒定慧三学开广是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法门。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咒是随心语,念咒能防护心,降伏其心,伏烦恼,念咒时发什么愿都能满愿,咒是诸佛的愿力,念咒求什么都能成就。咒,一般不讲,讲了容易起执著,什么意思都不说只是念,念时应恭敬,不打妄想,就能起作用。神:不可测。明:般若、智慧。咒是大明,密法把佛法最密的都告诉你了,即若波罗蜜多是一个咒,咒是把最密的法都摄持了。般若波罗蜜多是第一义最高法。所谓法门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气,第一义是一切法无我的慧。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没有一咒一法与此法相等,这是最高的密法,是般若波耀蜜多之心经,开始念其它经之前念一遍心经,能除一切魔障。
;能除一切苦:有我就苦,首先应通达人无我,另外通达法无我,通达诸法缘生性。观缘生是分析问题的最佳方法,问题困难来了,应从正反多面观察,就能解决问题了,通达般若就能除一切苦。第一苦就是轮回之苦,成佛就是度众生苦。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他说此经后叮咛我们心经是个咒;能除一切苦是;真实不虚的。这个经前一段文是显教,后一部分是密法,后文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咒。
咒有时亦可以简讲。;揭谛:去超出三界的轮回;;波罗揭谛:走到彼岸去。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波罗僧揭谛:僧,和合众。使我们大家都到彼岸去,;菩提莎婆诃:菩提是佛的果位。;莎婆诃:成佛,我们大家都成佛。
这个《心经》是全部的佛法,佛法无多旨,不应贪多,最后的建议是我们佛弟子的修行目标,我们听了《心经》,不应起执著,我们大家都成佛。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