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第十一卷 大乘庄严经论

发布时间:2019-06-25 12:16:20作者:大悲咒原文网

第十一卷 大乘庄严经论

觉分品第二十一之二

释曰。已说菩萨修习道分。次说菩萨修习止观。偈言。

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

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

释曰。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者。谓心依正定而不见。心非无正定而立止故。是名止相。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者。谓依正住分别法体。是名观相。问此二行云何修。偈曰。

普欲诸功德是二悉应修

一分非一分修有单双故

释曰。普欲诸功德是二悉应修者。若人遍欲求诸功德。是人于止观二行悉应修习。如经中说。佛告诸比丘。若有所求云何令得。诸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乃至广说。诸比丘。有二法应须修习。所谓止观。一分非一分者。一分谓或止或观。非一分谓止观合。问何故。答修有单双故。单修者一分。或止修或观修。双修者非一分。谓止观合修。问此二行云何种差别。复云何业。偈曰。

能通及能出无相亦无为

净土及净果是二即为业

释曰。此偈上半明种差别。下半明业。此二法在信行地名依止修。若入大地复有四种差别。一能通修。谓入初地。二能出修。谓入乃至六地。于彼六地出有相方便故。三无相修。谓入第七地。四无为修。谓入后三地。作功用修名有为。后三地不作功用故名无为。此五是种差别。净土者。依后三地修净土行。净果者。作转依行。此二净。即是彼业。已说菩萨止观。次说菩萨修习五种巧方便。偈曰。

自熟与成生速果并作业

生死道不绝说此为五巧

释曰。五种巧方便者。一自熟佛法。以无分别智为巧方便。二成熟众生。以四摄法为巧方便。三速得菩提。以忏悔随喜请转法轮生起胜愿为巧方便。四作业成就。以二门为巧方便。二门者。谓陀罗尼门及三昧门以此二门能成就利益众生业故。五生死道不绝。以无住处涅槃为巧方便。问云何巧差别。云何巧业。偈曰。

菩萨巧无等差别依诸地

能成自他利说是名为业

释曰。此偈上半明巧差别。下半明巧业。差别者。此五方便于诸菩萨最上无等。何以故。于诸地中不与二乘共故。是故差别。业者。能成就自身他身一切利益。是名为业。已说菩萨巧方便。次说菩萨陀罗尼。偈曰。

业报及闻习亦以定为因

依止此三行持类有三种

释曰。陀罗尼品类有三种。一报得。由先世业力得故。二习得。由现在闻持力而得故。三修得。由依定力得故。问云何种差别。偈曰。

二小一为大一大复三种

地前与地上不净及净故

释曰。二小一为大者。于彼三种品类中。报得及习得。应知此二为小。修得者。应知此一为大。一大复三种者。于彼大种类中。应知复有三种。谓软中上。未入地菩萨所有为软。以入不净地菩萨所有为中。谓初七地。入清净地菩萨所有为上。谓后三地。问云何业。偈曰。

应知诸菩萨恒依陀罗尼

闻法及持法作业皆如是

释曰。此中应知。诸菩萨依止陀罗尼恒开示妙法及常受持。以此为业。已说菩萨陀罗尼。次说菩萨起诸愿。偈曰。

思欲共为体智独是彼因

诸地即为地二果亦为果

应知差别三种种大清净

此业有二种自利与利他

释曰。此二偈以六义分别诸愿。一自性二因三地四果五差别六业。彼思欲相应共为自性。以智为因。诸地为地。二果为果。谓即果及未来果。以诸愿为因。心得遂故。心遂者。如心所欲皆成就故。又以愿力游诸愿果。所谓身放光明口发音响乃至广说。差别有三种。一种种。谓信行地愿如是如是欲得故。二广大。谓入地菩萨十大愿故。三清净。谓后后诸地转转清净。乃至佛地极清净故。是名差别。彼业二种。一自利成就。二利他成就。是名为业。已说菩萨诸愿。次说菩萨修习三三昧。偈曰。

应知二无我及以二我依

二依常寂灭三定所行境

释曰。三三昧有三种所行。一人法。二无我。是空三昧所行。二彼二执所依五取阴。是无愿三昧所行。三彼依毕竟寂灭。是无相三昧所行。彼三种所取体为三种境界。彼三种能取体为三种三昧。是名三三昧。问三三昧名义云何。偈曰。

空定无分别无愿厌背生

无相恒乐得彼依常寂灭

释曰。空定无分别者。无分别义是空三昧义。由人法二我不分别故。无愿厌背生者。厌背义是无愿三昧义。由厌背我执所依故。无相恒乐得彼依常寂灭者。乐得义是无相三昧义。由乐得彼所依毕竟寂灭故。问三三昧云何起。偈曰。

应知及应断及以应作证

次第空等定修习有三种

释曰。应知及应断及以应作证者。应知谓人法二无我。应断谓二我执所依。应证谓彼依毕竟寂灭。次第空等定修习有三种者。此中为知人法二无我故修空三昧。为断彼二执所依故修无愿三昧。为证彼依毕竟寂灭故修无相三昧。已说菩萨修习三三昧。次说菩萨四法忧陀那。偈曰。

如前三三昧四印为依止

菩萨如是说为利群生故

释曰。四法印者。一者一切行无常印。二者一切行苦印。三者一切法无我印。四者涅槃寂灭印。此中应知。无常印及苦印为成无愿三昧依止。无我印为成空三昧依止。寂灭印为成无相三昧依止。菩萨说此四印为三三昧依止。皆为利益诸众生故。问何等是无常义乃至何等是寂灭义。偈曰。

无义分别义不真分别义

息诸分别义是名四印义

释曰。此中诸菩萨以无义是无常义。由分别相毕竟常无故。以分别义是无我义。由分别相唯有分别。此二是分别相。由无体故。不真分别义是苦义。由三界心心法为苦体故。此是依他相。息诸分别义是寂灭义。此是真实相。复次应知依他相。复以刹那刹那坏为无常义。问云何成立刹那坏义。偈曰。

由起及从因相违亦不住

无体与相定随转并灭尽

变异因亦果执持与增上

随净及随生成义有十五

释曰。此二偈以十五义成立刹那刹那灭义。一由起。二从因。三相违。四不住。五无体。六相定。七随转。八灭尽。九变异。十因。十一果。十二执持。十三增上。十四随净。十五随生。由此十五义刹那坏义可得成立。第一由起者。诸行相续流名起。若无刹那刹那灭义。而有诸行相续流名起者不然。若汝言物有暂时住后时先者灭后者起名相续者则无相续。由暂住时后起无故。第二从因者。凡物前灭后起必籍因缘。若离因缘则无体故。若汝言彼物初因能生后时多果者不然。初因作业即便灭尽。岂得与后诸果作因。若汝言初因起已更不起者。建立此因复何所用。若汝言起已未灭后时方灭者。彼至后时谁为灭因。第三相违者。若汝复执是能起因复为灭因者不然。起灭相违同共一因无此理故。譬如光暗不并冷热不俱。此亦如是。是故起因非即灭因。若如汝执诸行起已非即灭者。则违阿含及道理。违阿含者。佛语诸比丘。诸行如幻是坏灭法。是暂时法刹那不住。违道理者。诸修行人于诸行生灭中思惟刹那刹那灭。若不如是于临终时见彼灭相则无厌恶离欲解脱。是则同余凡夫。第四不住者。若汝言诸行起已得有住者。为行自住得因他住。若行自住何故不能恒住。若因他住彼住无体。何所可因。二俱不尔。是故刹那刹那灭义得成。第五无体者。若汝执住因虽无坏因未至。是故得住。坏因若至后时即灭。非如火变黑铁者不然。坏因毕竟无有体故。火变铁譬我无此理。铁与火合黑相似灭赤相似起。能牵赤相似起是火功能。实非以火变于黑铁。又如煎水至极少位后水不生亦非火合水方无体。第六相定者。佛说有为法有为相一向决定所谓无常。汝执诸行起已非即灭者。是有为法则有少时而非无常。便堕非一向相。第七随转者。若汝言若物刹那刹那新生者云何于中作旧物解。应说由相似随转得作是知。譬如灯焰相似起故起旧灯知而实差别前体无故。第八灭尽者。若汝言云何得知后物非前。应说由灭尽故。若住不灭则后刹那与初刹那住无差别。由有差别故知后物而非前物。第九变异者。若汝言物之初起非即变异者不然。内外法体后边不可得故。由初起即变渐至明了。譬如乳至酪位酪相方现。而变体微细难可了知。由相似随转谓是前物。以是故刹那刹那灭义得成。第十因者。若汝许心是刹那灭。彼心起因谓眼色等诸行。彼果刹那灭故因亦刹那。由不可以常因起无常果故。第十一果者。彼眼等诸行亦是心果。是故刹那灭义得成。由不可以无常因起常果故。第十二执持者。若汝言云何得知眼等诸行亦是心果。应说由心执持得增长故。第十三增上者。又如佛说。心将世间去。心牵世间来。由心自在世间随转。识缘名色此说亦尔。故知诸行是心果。第十四随净者。净是禅定人心。彼人诸行随净心转。如经中说。修禅比丘具足神通心得自在。若欲令木为金则得随意。故知诸行皆是心果。第十五随生者。如作罪众生所得外物一切下劣。作福众生所得外物一切妙好。故知诸行皆是心果。因是刹那果非刹那无此道理。由因自在故。如是总成立一切内外诸行是刹那已。次别成立内法是刹那。偈曰。

初起及续起长起及依起

变起与熟起劣起亦胜起

明起无明起及以异处起

种起无种起像起十四起

释曰。此二偈以十四种起成立内法诸行是刹那义。一者初起。谓最初自体生。二者续起。谓除初刹那余刹那生。三者长起。谓眠食梵行正受长养故生。四者依起。谓眼等诸识依止眼等根生。五者变起。谓贪等染污令色等变生。六者熟起。谓成胎婴儿童子少壮中年老位等生。七者劣起。谓诸恶道生。八者胜起。谓诸善道生。九者明起。谓欲界后二天及色界无色界一切天生。十者无明起。谓除前明处所余诸处生。十一者异处起。谓此处死彼处生。十二者种起。谓除阿罗汉最后五阴生。十三者无种起。谓前所除最后五阴生。由后生种子无故。十四者像起。谓入解脱禅者定自在力故诸行像生。问复以何因成立此十四种起。偈曰。

续异及断异随长亦随依

住过及去过无住无无死

亦有随心相行者应当知

如此九种因成前十四起

释曰。此二偈以九种因成立。前十四起。九种因者。一续异。二断异。三随长。四随依。五住过。六去过。七无住。八有死。九随心。第一续异者。此因成立第一初起。若最初起时因体无差别者。则后时诸行相续而起亦无差别。因体无差别故。由因有差别故。后余诸行刹那得成。第二断异者。此因成立第二续起。若一一刹那无差别因者。则后时断差别亦不可得。由断有差别故。诸行刹那此义得成。第三随长者。此因成立第三长起。能令诸行圆满故名为长。若无刹那而有诸行长养者不然。由彼住故。若诸行得住则不得渐大圆满。非谓长养。第四随依者。此因成立第四依起。若执能依不住所依得住者不然。如人乘马人去马不去无有此理。如是识依于根。识有刹那。依无刹那不然亦尔。第五住过者。此因成立六起。谓变起熟起劣起胜起明起无明起。成立变起熟起者。若执诸行初起即住不灭者不然。无变起故。谓贪等变色永不可得。由初无变后亦尔故。若初无变后诸熟位亦不可得。由先有变后方熟故。成立劣起胜起刹那亦尔。若执诸行得住而有善恶熏习次第与果者不然。诸行不住次第相续各得与果。此义可尔。成立明起无明起刹那亦尔。若诸行得住则明起亦无不住则有。由心转故。无无明起亦尔。后时无变异故。第六去过者。此因成立第十一异处起。若执诸行往余处名去者不然。我今问汝。诸行去作为起已将诸行往余处。为不起将诸行往余处。若起已将往者此处起已余处不起此即是住。而言去者是义相违。若不起将往者不起则本来无去。而言去者此语无义。又复若诸行去作住此处。即作所作令诸行去。是亦不然。住则不得到余处故。若诸行到余处方作所作。是亦不然。无有离去而有诸行到余处故。若此处住若余处住。离诸行外毕竟求作不可得。是故不异诸行相续而有去。作去既无体则刹那义成。若汝言若实无去云何世人见去。应说由无间相续假说名去实无去体。若汝言复有何因诸行得相续去。应说因缘无量。有心力自在如威仪等去。有宿业自在如中阴中去。有手力自在如放箭掷石去。有依止自在如乘车乘船去。有使力自在如风吹物去。有自体自在如风性傍去火性上去水性下去。有术力自在如依咒依药在空而去。有磁石自在能令铁去。有通力自在如乘通去。如是等有无量因缘。能令诸行相续假说名去。是义应知。第七无住者。此因成立第十二种起。若诸行得住。余时更有种子起者不然。刹那刹那无余因故。若诸行不住后种子起是义可然。第八有死者。此因成立第十三无种起。若无刹那而有死时无种起者不然。先有种起后命终时方无种起。是亦不然。由一一刹那因无体故。是故死心刹那不可得成。第九随心者。此因成立第十四像起。由心自在刹那刹那彼像得起。若无刹那而像得起无此理故。问如是别成立内有为法刹那已。复有何因能成立外法四大及六种造色是刹那耶。偈曰。

由滋及由涸性动增亦减

二起与四变薪力及渐微

亦说随心起及以难问成

一切诸外法无非刹那体

释曰。此二偈以十四因成立外法是刹那。水有二因。一滋二涸。若无刹那水或时滋长或时干涸不可显现。若人作如是问既无刹那水有何因而滋。复有何因而涸。彼则不能答。今见水有滋涸。故知刹那是水滋涸因。风有三因。一性动二增盛。三减息。若风性住则无动时。行无体故。亦无增盛亦无减息。由彼住故。地有六因。谓二起四变。二起者。由水由风地起可得。谓劫生时。彼地是水风果。故知地亦是刹那。四变者。由四所作地变可得。一业力所作。由众生业力有差别故。二人功所作。由掘凿等故。三诸大所作。由火水风故。四时节所作。由时改转异相现故。若无刹那四变不可得。因无体故。如地有六因。知是刹那。色香味触六因亦尔。是故亦是刹那。火有一因。所谓薪力。薪力火增故火得起。已共火起薪即不得住。火烧薪已火亦不住。若火不由薪。后时无薪火应久住。由随同义故火。声在后说声有一因。所谓渐微譬如钟声后时渐微可得。若无刹那后时小声无可得。理法入色有一因谓随心起。如受戒时随心下中上。起心因刹那故。彼果亦刹那。是故外法刹那亦成。复次总由难问故。我今问汝。何故欲得诸行无常不欲得诸行刹那灭。若汝言一一刹那灭不可知者不然。譬如灯焰。于不动位彼刹那亦不可知。汝何故不欲令彼体无刹那。若汝言灯焰体有刹那细故不可觉者。诸行亦尔。何故不欲令有刹那。若汝言灯焰与诸行不相似者不然。不相似有二种。一自性不相似。二时分不相似。若此自性不相似者。此譬得成。非自体为譬故。非如以灯喻灯以牛喻牛譬则不成。若取时分不相似者。此譬亦成。由灯焰及诸行皆刹那相似故。若非刹那譬则不成。今更问汝。如人乘乘。其乘住时其人去不。答不。若尔者所依根住能依识去。亦无道理。若汝言何故现见灯焰念念灭。灯炷如是住。应说汝见非见。由炷相续刹那刹那有坏有起汝不如实知故。若汝言诸行刹那如灯焰者世人何故不知。应说由诸行是颠倒物故相续刹那随转。此不可知而实别别起。世人谓是前物生颠倒知。若不尔则无无常常倒。倒体若无染污亦无。复从何处而有解脱。由是难问则诸行刹那成。成立无常义已。次成立无我义。问人者为可说有为可说无。偈曰。

人假非实有言实不可得

颠倒及染污染因成立故

释曰。人假非实有者。可说人是假名有非实体有。若如此则不堕一向执。离有无故。问人是实有云何知无。答言。实不可得。由彼人不如色等有实可得非觉智证故。问人非觉智不证。佛又说我者现在可得。汝言不可得者不然。答此言可得非实可得。由颠倒故。佛说无我计我。是名颠倒问云何知是颠倒。答由染污故。身见是染污。所谓我我所执。若不颠倒则非染污。问云何知我执是染污。答染污因故。由我执为因贪等染污得起。是故知是染污。问如汝所许于色等五阴说人假有。此人与阴为一为异。偈曰。

假人与实阴不可说一异

若说一异者则有二过生

释曰。假人与阴不可说一不可说异。若说一异二过则生。二过者。若说人与阴一。阴即是人及人是实。若说人与阴异。阴虽非人人亦是实。以是故。人是施设有。一异不可说。是故如来止记论成。偈曰。

若执人是实一异应可说

一异不可说此说则无理

释曰。若人违大师教执有实人。是实人与阴一异则应可说。而执与阴一异不可说。此说则无道理。若汝言人不可说如火与薪非异非不异者不然。偈曰。

异相及世见圣说亦不然

火薪非不说有二可得故

释曰。异相者。火谓火大。薪谓余大。各有别相。是故火与薪异。世见者。世人离火见薪。谓可烧木等。亦离薪见火。如风吹焰去。是故火与薪异。圣说亦不然者。佛世尊无处说。火之与薪一异不可说。是故汝执火薪一异不可说。此说无道理。若汝言非离薪见火风即是薪者不然。有二可得故。由火之与风二相别故。复次偈曰。

二有故识起人缘则非义

好灭及恶生言生复非理

释曰。若人执人有实。谓见者闻者觉者识者食者知者说者。若尔彼眼等识起。为以人为缘说人是作者。为以人是主说人是作者。若以人为缘者。二有故识起人缘则非义。由人于识起中无有少力可见故。若以人是主者。好灭及恶生言生复非理。若人为主。已生所爱识。应毕竟令不灭。不应令灭。未生不爱识。应毕竟令不生。不应令生。以是故。汝不应执人是见者乃至识者。复次偈曰。

汝执实人中何业可成立

无实强令实违佛三菩提

释曰。若人是实有。汝以何业可得成立。凡是实有必有事业。如眼等净色以见等事业可得成立。人无是等事业可得成立。是故人非实有。复次汝于无实人中强欲令有实人。即违如来三种菩提。一者甚深菩提。二者不共菩提。三者出世菩提。若见实人。则非甚深菩提。则非不共外道菩提。则非世间不习菩提。是故此执是世间所取。是外道着处。是生死。恒习。复次若人是见者乃至识者眼等诸根为有功用为无功用。若有功用为自然起为由人起。问彼何所疑。偈曰。

若用自然起即有三过生

若以人为缘眼等则无用

释曰。若言眼等功用自然起者。人于眼等不作事业则有三种过生。若言以人为缘功用得起者。眼等诸根则一向无有功用。问何者是功。用自然起三过。偈曰。

人非作者故用非常起故

起非一时故自起则不然

释曰。若眼等功用不待人作自然而起。则人非作者。云何名见者乃至识者。此是第一过失。若眼等功用自然起则应常起。不应起时非常。此是第二过失。若眼等功用常起则起应一时。云何不得并起。此是第三过失。由此义故。若言自然起者不然。问以人为缘复有何过。偈曰。

人住用先无人坏则人断

更有第三体为缘无此义

释曰。若言人住与功用为缘者。人既常有。何故功用先无后有。是义不然。若言人坏为缘者。人坏则堕无常。是亦不然。若言更有第三不住不坏人为缘者。无有此义。如是依道理说实人不可得。复次偈曰。

诸法无我印及说真实空

有我有五过是故知无我

释曰。法印经中佛说。一切法无我。真实空经中佛说。有业有报作者不可得。舍前阴起后阴。起灭唯法。增五经中说。若执有我有五过失。一者堕于见处起我见命者见。二者同于外道。三者僻行邪行。四者。于空不欲不信不住。五者圣法不得清净。如是依阿含说。有实人亦不可得。问若无实人。云何世尊处处经中而说有人。谓知者负担者及建立随信行等人耶偈曰。

由依染净法位断说有异

行异相续异无实假说人

释曰。由依染污法及清净法。有位差别及断差别。故建立假人有差别。若无假人差别则不可说有行差别及相续差别。如知经中说。何等诸法谓染污法。何等为知谓清净法。如负担经中说。何者负担谓染污法。何者弃担谓清净法。若无行差别及相续差别则不可说。此二法为知者负担者。菩提分法多位差别。谓方便道见道修道究竟道。若无行及相续差别则不可说。彼菩提分法有随信行等人差别。由无实人。约法差别可得假说。以此道理。故知所说但是假人。若佛意不说是假人说实人则无用。由起众生我见故。偈曰。

不为起我见由见已起故

无始已习故无用应解脱

释曰。佛不应为起众生我见说有实人。由众生我见先已起故。亦不为令众生数习我见说有实人。由众生我见先已习故。亦不为令我见众生得解脱故说有实人。一切无功用者。皆应自然得解脱故。以是故一切未见谛者。有我见而无解脱。非如苦体先时不见后时方见。人不如是。非先不见后时方见。又如苦体先时不见后亦不见。即无解脱人体亦尔。先时亦见后时亦见。则无解脱。若实有我则决定有我所。从此二执即起我爱及余烦恼。如是则无解脱。以是故不应欲得有实人。以我见等过皆悉起故。如是别说菩提分已。次总结前义。偈曰。

惭羞等功德菩萨常具足

自利既不舍亦令他利成

释曰。此义如前所显略说。觉分品究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大悲咒全文

  • 大悲咒拼音

  • 大悲咒注解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