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九(之二)
海印弟子 蒙叟钱谦益钞
【科】(○长水科经大文第七。陈禅那现境。尽十卷中究竟修进最后垂范。为经文正说分竟。即今钞判经后分)。
(○[疏云]禅那现境者。此之境界。是修行人。由戒定慧。渐修有力。内动烦恼。外动魔王。于观行中。五阴渐灭。从粗至细。灭一阴时。有十境界。彼定激发。或烦恼。或业种。或邪思。或天魔鬼神等。现诸异相。禅中而发。行人若无多闻智慧。不能觉察。即便取著。认非为是。先虽修正。返入邪伦。佛哀此等。无问而说。然诸经论。明坐禅次。亦略说之。微细广说。无过此典。天台止观或引禅经。说魔境界。亦出少分耳)。
(△[涅槃梵行品]何等名为优陀那经。如佛晡时。入于禅定。为诸天众。广说法要。时诸比丘。各作是念。如来今者。为何所作。如来明日。从禅定起。无有人问。以他心智。即自说言。比丘当知。一切诸天。寿命极长。汝诸比丘。善哉为他。不求己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灭。如是诸经。无问自说。是名优陀那)。
(△[妙玄云]小乘根钝。说必假缘。非天鼓任鸣。少无问自说)。
(○文二)。
([○@●]初如来无问自说二)。
([○@│]一召告宣示二)。
(CB17561一召告)。
即时如来将罢法会。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此经家叙)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
【疏】佛答阿难七趣已竟。庆喜既默。众又无辞。合住说法。故云将罢法座。然禅发境界。非一切智。孰能知之。若不与说。后代修行。遇此难敌。故再凭几。显悲深也。真修行法。即前二决定义。观音观门。内戒外咒。兼前正解。俱是修行入觉之方法也([孤山云]奢摩他。止也。毗婆舍那。观也。依常住真心。修圆融止观。未入初住。则多动魔事。即是天台所说。因观五阴而发九境也。故下五十重。悉依境发。而其相状不出九境[熏闻云]止观中列九境。一阴入。二九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上慢。九二乘。十菩萨。初境现观。余九待发。止观云阴入二境。常自现前。若发不发。恒得为观。余九境发可为观。不发何所观。不出九境。大概言之耳)。
(△[吴兴云]约位论之。此等魔事。并是观位中所发之相。从相似位。破见惑后。必无大妄堕狱之理。若十信中。纵有魔事。观力易防。非此经所说之意。孤山谓未入初住。易动魔事。指位太深也)。
(△[辅行云]大魔正以顺生死。贪六欲退菩提。嫉眷属为事。行者宿行魔业。今违宿因。宿事来遮。故曰魔事)。
(CB17561二宣示二)。
(卍初认魔境)。
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疏】修妙观智。涤内垢障。故云洗心。由魔引起。分别念著。故名非正。阴魔等者。常说四魔。谓烦恼魔。生死因也。阴魔死魔。生死果也。天魔。生死缘也。今云鬼神等。即天魔属。若涅槃云。皆是先世犯初重禁。乃至余篇而现者。此则业因种子。被激而生也。是故行人。先须明择([宗镜云]首楞严疏钞云。正坐禅时。心中起见。遂感外魔来。入行人心。不知皆由自心。或自歌舞等。元是自心影像。故知若了唯心。诸境自灭。何处心外。别有境魔耶。昔有禅师。坐时。见一猪来在前。禅师将是魔。则缓擎把猪鼻拽。唱叫把火来。乃见和尚自拽鼻唱叫。明知由心变。但修正定。何有魔事。如经云。汝心不明。认贼为子。五十重魔境。皆由妄心为贼。子盗汝法界中。法财智宝。处三界往来。贫穷孤露之苦)。
(○[智论云]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烦恼魔者。所谓百八烦恼等。分别八万四千诸烦恼。五众魔者。是烦恼业。和合因缘得。是有四大。及四大造色。眼根等色。是名色众。百八烦恼等。诸受和合。是名受众。小大无量。无所有想。分别和合。名为想众因好丑心。发能起贪欲嗔恚等心。相应不相应法。名为行众。六情六尘和合。故生六识。是六识。分别和合无量无边心。是名识众。死魔者。无常因缘故。破相续五众寿命。尽离三法。识断寿故。故名死魔。天子魔者。欲界主。深著世间乐用。有所得故生邪见。憎嫉一切圣贤道法。是名天子魔。一五众魔。摄三种魔。有五众。则有烦恼。有烦恼。则天魔得其便。五众烦恼和合。故有死魔[什公云]得无生忍。烦恼永断。故降欲魔。得法身。则更不得身。故降身魔。无身则无死。故降死魔。无三魔。则波旬不得其便。故降天魔也)。
(△[止观云]四倒秪是烦恼魔。烦恼魔故。即有阴入魔。阴入魔故。即有死魔。既未出三界。即属天子魔。右智论止观。广陈魔发之相。今钞多引。无厌烦文)。
(卍二取少证)。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墯阿鼻狱。
【疏】智论所说。此比丘者。不广寻经论。师心修行。无广闻慧。不识诸禅三界地位。但精勤不息。证得初禅。谓是初果。乃至四禅。离八灾患。便谓已证阿罗汉果。([论云]得四禅。生增上慢。谓得四道)阿罗汉者。此云无生。我已证得无生果。已离三界分段生死。所作已办。更不进修。至无常时。四禅中阴。见在生处。(见有四禅中阴相来)忽然起谤。我闻罗汉。已得无生。今日云何。更有生处。若如是者。佛说罗汉。便是虚妄。故知无有得涅槃者。(便生邪见。谓无涅槃。我是阿罗汉。今还复生。佛为欺我)由此生谤。决定邪见。天中阴灭。墯阿鼻狱(恶邪生故。失四禅中阴。便见阿鼻泥犁中阴相。命终即堕)。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科】([○@│]二总别开示二)。
(CB17561一总明五)。
(○按总别开示下。分科有三。一总明科。即此科下五段文。二别显科。即分破五阴现境文。三结劝科。乃在第十卷识阴尽后。此是过去先佛。乃至究竟修进。最后垂范。一段经文。以卷帙隔别。起尽难明。初学临文。未免眩瞀。故略叙于此。今初。一总明科分五)。
(CB17567一显生佛体同)。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疏】一真妙体。本无二相。前文云。我与如来。真妙净心。无二圆满。斯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
(CB17567二明迷真妄起)。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安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疏】此正叙也。无明妄想。迷真常理。遂成四惑。略举其二。故云痴爱发生。若具对者。先由不如实知真如法一。即我痴。次于迷处见有所相。即我见。所相既现。执而不舍。即我爱。恃此为体。转增粗显。即是我慢。楞伽云。七识生灭。如来藏不生灭。此二和合。成阿梨耶。此即内识成也。故云遍迷。([补遗云]痴爱等者。此取在迷一念。未与诸使合时。多为痴爱。此迷初动。与真性似同。尚遍一切。未局其体。故有空性)。
(△[融室云]迷无边觉性。成无边虚空。故云遍迷)故有下。外器具也。则此下。重指。非无漏者。反显诸佛净土。即是镜智所现。唯识云。大圆镜智。能现能生身土智影。今此有漏。皆妄安立。([吴兴云]非无漏者。明微尘国土。悉是有情有漏之变造)当知下。此结指也。前文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下文云。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安立。故云。况此世界在虚空耶([长庆说文云]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者。此说由汝妄想。有世界生也。况诸世界在虚空者。况则喻也。此说虚空生汝心内。喻如世界。在于虚空也)。
(○[[(厂@((既-旡)-日+口))*殳]公云]自家真心犹如太清之天。十方虚空喻似一片之云。即知真心极大虚空极小。虚空比于真心。尚尔极小。况诸世界在虚空中。若比真心。即是小中之小)。
(CB17567三示悟真妄除)。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疏】前文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故知众生共业所感。国土及空。一人返妄归真。始觉合本。其所感者。随妄销殒。前文云。诸器世间。应念化为无上知觉。然发真者。合觉之时。虽但见觉。无妄可生。此无生妄。未发真者。见是实有其妄。所感共变国土。为智所了。宁不振裂。由是诸佛成道。动诸世界。必不徒然([长庆云]振裂者。有人悟道。则诸魔宫殿崩坏。如正法念处经云。一子出家。诸天贺喜相贺。一人悟道。空中振裂。焉敢不信)。
(○[圆觉疏云]言发真者。真发也。谓真性开发。正同圆觉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归元者。始觉合本觉也。殒者灭也。虚空既从心识。分别。熏习相现。今破和合识相。显发真净觉智。故所变空相殒灭矣。即起信中。心灭种种法灭之义也。问若。一人还元。十方空灭。今何皆见空相耶。答上岂不云。自识变耶。何不自嫌分别之相却嫌空相在耶。故有人云。鱼不见水。人不见风。迷不见性。悟不见空)。
(△[合论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销殒。我自可也。而曰一切魔王鬼神凡夫人。见其宫殿崩坏。何也。曰凡曰。本无今有者。便不可信。何以故。是假法故。假法依情。情以计而有。如水中之月。非眼处收。意计为有故。若悟三界唯心。但一寂灭。寂灭之中容有魔王鬼神凡夫天类。譬如焰炉之内。有一缕线。故曰云何空中而不振裂)。
(△[吴兴云]微尘国土。且约同居。究竟振裂。须通三土。今按上言非无漏者。下指魔宫凡天。舍经文而别论三土。此台家通病也)。
(CB17567四明因悟动魔)。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淴(淴与泯同。避唐讳易)当处湛然。
【疏】此显悟也。饰亦修也。淴。合也。一法界心。生佛同体。佛究竟证。菩萨罗汉。亦已分证。今三昧者。同彼所证。融合一体。妄处全觉。故云当处湛然([吴兴云]饰犹庄严也。谓修禅定功德。庄严本有真三摩地。以是故。菩萨罗汉所证心性。与我所观心性。通同淴合也)。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疏】一切魔王下。动魔也。凡夫昏暗下。料拣也。魔与诸天。皆修禅定。故得五通。凡夫烦恼。一未曾伏。故云昏暗。彼诸魔王。欲界之主。统此国土以为所居。总摄有情以为其众。故得道者。必出魔界。共感国土。必倾摇耳([熏闻云]凡夫下。释伏疑也。恐疑者云。魔及诸天。既见其相。凡夫何事。都不觉知。故此释也。问大地无情水陆异类。何以同魔。一皆振慑。答三昧威神。不可思议。如大树紧那罗王。弦歌一奏。声动大千。须弥山王。为之踊没。况菩萨首楞严力。岂以情无情异耶)。
(○[止观云]行人修四三昧。恶欲谢。善欲生。魔恐迥出其境。又当化度于他。失我民属。空我宫殿。又虑得大神通。大智慧力。复当与兴大战诤。触恼于我。遽其未成。坏彼善根。故有魔事。行者道弱。未动波旬。一切鬼神。属六天管。当界防戍。正应动此耳)。
是故神鬼。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CB17567五显觉悟降伏二)。
([○@卍]初正明觉悟)。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疏】首楞严定。实相智慧。如光如水。如汤如主。风刀水客。孰能动焉。此以清净道力。破彼惛浊魔心。如空无碍。物何能沮。或一念动。如主心迷。客得其便。即成破乱。终不成就([温陵云]五阴主人。真心也)。
(○[智论六十五]魔有四种。此中以般若力故。四魔不能得便。得诸法实相。烦恼断。则坏烦恼魔。天魔亦不能得其便。入无余涅槃故。则坏五众魔及死魔。云何不得便。此中佛自说因缘。是人善修法空。亦不著空。不著空者。云何当得便。譬如无疮则不受毒。无相无作亦如是。复次一切法实观。皆是空无相无作相故。则无得便。亦无受便者。是故空不应得空便。无相不应得无相便。无作不应得无作便。以一相故。如火不能灭火。得水则灭。以异相故。问曰。何者是魔。何故恼菩萨。云何得便。答曰。魔名自在天王。虽以福德因缘生故。而怀诸邪见。以欲界众生。是己人民。虽复死生展转。不离我界。若复上升色无色界。还来属我。若有得外道五通。亦不出我界。若佛及菩萨出世者。化度我民。拔生死根。入无余涅槃。永不复还。空我境界。是故起恨仇疾。又见欲界人皆往趣佛。不来归己。失供养故。心生疾妒。是故。以佛菩萨。名为怨家。是菩萨入法位。得法性生身。魔虽起恶。不能败坏。若未得阿。鞞跋致者。魔则种种破坏。若菩萨一心不惜身命。有方便求佛道者。十方诸佛及大菩萨。皆共护持。以有因缘。能成佛道。若菩萨有懈怠。贪著世乐。不能专心。勤求佛道。是则自欺。亦欺十方诸佛菩萨。自言我为一切众故求佛道。而行杂行。坏菩萨法。以是故。诸佛菩萨。不为守护。魔得其便。所以者何。一切圣人。已入正位。一心行道。深乐涅槃。魔入邪位。爱著邪道。邪正相违。是故憎疾正行。狂愚自高。唤佛沙弥瞿昙。佛称其实。名为弊魔。以相违故。名为怨家)。
(○[起信记云]智论偈云。若分别境相。即是魔罗网。不动不分别。是即为法印。经中说有一比丘。魔欲惑之。终七千岁。竟不得便。何以故。以是比丘。不起心故。其犹密室。风不得入。风得入者。由孔隙故。魔得便者。由起念故)。
(○[净名经云]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什公曰。如一罗刹。变形为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马问士夫。马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问言。此刀好不。知其心正为畏。竟不敢加害。若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
([○@卍]二结劝降伏)。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疏】初二句。劝依本修治。智慧观察也。则彼下。显魔不得便。一人发真。世界消殒。今入三昧。宁不动魔。苟能深入禅定。唯观实相。魔界佛界。一如无二。生死涅槃。山河大地。皆即狂劳虚妄华相。故曰如何敢留等。([雷庵云]群邪依妄想而住。想属阴也)。
(△[交光云]禅定得力。光明遍处。魔以阴暗为依。如枭入昼。罗刹向阳。尚不可见。敢留扰乱耶)若不下。殷勤启悟。令识魔惑五阴所迷。魔得其便。故正理论云。五蕴者。积聚藏隐诸不善因。譬如群贼藏隐山中。时出人间。劫夺财物。故知五阴。魔所依处。若能观破。魔自销歇([直解云]金刚三昧经云。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阴魔五十。即五十恶也)。
([○@卍]三证明魔惑)。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疏】殊为眇劣者。殊。异也。即异常之眇劣也。魔鬼相望。魔胜而鬼劣。今登伽是人。但有咒力。非具五通。若望于魔。即眇劣中又眇劣者。彼唯下。释眇劣相。据摩登伽期心甚浅。但欲毁汝淫之一戒。由汝无心。尚不成犯。此乃下。显魔胜。此。此魔也。魔欲令汝三昧不成。流浪轮转。法身慧命。绝灭消殒。如宰辅家。犯国极法。削没其籍。世无食禄。良可悲夫([孤山云]举劣况胜勖彼深防。初果道共戒力。自然无犯。故云心清净等)。
(○已下合释魔事)。
(○[起信论云]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贤首云]如是鬼神娆乱佛法。定入邪道。故名外道。如是三种。能变作三种五尘。坏人善心。一切诸境。皆唯自心。是故观察唯心。魔境除灭。此是通遣之法。今依古德相传。略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智慧观察。如经言。欲知真金。三法试之。谓烧打磨。定譬于磨。本治犹打。观察类之以烧)。
(○[智论云]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阴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著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说过诸魔事。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是名为结使魔。问曰。五众十八界十二入。何处说是魔。答曰。莫拘罗山中。佛教弟子罗陀。色众是魔。受想行识亦如是。复次。若欲作未来处作色身。是为动处。若欲作无色身。是亦为动处。若欲作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身。是为一切动处。动是魔缚。不动则不缚。从恶得脱。此中说众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须说。问曰。何以言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破种种善事。佛法中名为魔罗。复次。人展转世间。受苦乐结使因缘。亦魔王力因缘。是魔名诸佛怨仇。一切圣人贼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是魔有三事。戏笑语言。歌舞邪视。如是等从爱生缚。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从嗔生。炙身拔发。入火投渊投岩。如是等从愚痴生。又大过失不净。染著世间。皆是魔事。憎恶无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没大苦海。不自觉知。如是等无量。皆是魔事。已弃已舍。是谓过诸魔事)。
(○[天台止观云]魔罗者。为破二善。增二恶故喜从五根作强软来破。大论云。魔名华箭。亦名五箭。各射五根。共坏于意。五根各一刹那。刹那若转。即属意根。意根若坏。五根岂存。眼见可爱色名华箭。是软贼。见可畏色名毒箭。是强贼。见平平色。不强不软贼。余四根亦如是。合十八箭。亦名十八受。以是义故。不应受著。著则成病。病则难治。永妨禅定。死堕魔道。阿难笈多学阿鞞跋者。皆为魔所恼。何况初心。宁免自他三十六箭。若知魔佛皆入实际。则无怖畏。魔箭初射五根。得邪法者。当约十种正法简出邪正。有者。色从眼入。见山河星辰。日月居宫。亦见幽中种种相貌。指点方面。是有太过。无者。色从眼入。便谓诸法。犹如断空。说灰无法甚可怖畏。是无太过。明者。色入已。豁然常如日月照。暗者。色入已。昏暗漆黑。铿然不隢。定者。色入已。心如木石。块然直住乱者。色入已。狡掷攀缘。愚者。色入已。闇短鄙拙。脱裸无耻。智者。色入已。聪黠捷疾。悲者。色入已。忧恼泪泣。喜者。色入已。歌舞恒欢。苦者。色入已。百节疼痛。如被烧炙。乐者。色入已。身体畅醉。如五欲乐。祸者。色入已。自恒招祸。亦为他招祸。亦知他祸。崇福者。色入已。恒自招福亦能为他招福。恶者。色入已。无不造恶。亦令他造恶。善者。色入已。自行檀等。亦令他行檀。憎者。色入已。不耐见人。远他独住。爱者。恋重缠著。强者。其心刚强。出入不能自在。犹如瓦石。难可回变。软者。心志软弱。易可败坏。犹如软毛。不堪为器是等悉名为邪。一根有三受。一受有二十邪法。三受合六十邪法。历五根。合三百邪法。虽九十五种。种种异邪。而其初入。必因五根。必与彼相应也。复次。魔内射不入。当外扉檀越师僧。同学弟子。放十八箭。又魔善巧。初令乖善起恶。若不堕者。即令堕善。起塔造寺。使散妨定。若不堕者。令堕二乘。又化人入无方便空。谓无佛无众生。堕偏空里。或假偏里种种蹊径。令不入圆。治魔罗有三。一初觉呵。如守门人。遮恶不进。如佛告比丘。一切他不受。不受之法。能治一切自他魔事。二若已受入。当从头至足。一一谛观。求魔叵得。又求心叵得。魔从何来。欲恼何等。如恶人入舍。处处点简。不得令住。三观若不去。强心抵住。以死为期。不共尔住。止观治者。一即空治。二即假治。三即中道禅那治。又总一治者。唯一无心。则万魔不能转也)。
(CB17561二别显五)。
(CB17567一破色阴三)。
([○@卍]一尽未尽相二)。
(CB17565初明区宇)。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念如一。
【疏】示入正定之方便也。此如前文。以湛旋其虚妄生灭。伏还元觉。即此文云。销落诸念等。圆觉亦云。于一切时。不起妄念也。分别不起。故云念尽。离念精明者。即前文云。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也。动静下。释离念行相也。入流亡所。境不能随。故云动静不移。([补遗云]观力渐成。不为动散所改。故云不移)由澄诸念。分别稍寂。故云忆忘如一。(出定为动。入定为静。心记为忆。不记为忘)起信即云。止一切境界相。今经云。消落诸念。能所二缘。经论互举耳(依此离念。深入正定。自然忆忘如一也)。
(△[资中云]攀缘妄想。总名诸念。心若澄定。粗念不起。是为消落。此欲界粗定。暂得相应耳[吴兴云]离念者。如天台止观。正修前方便。诃欲离盖等是也。所离虽近。能离则深。非欲界粗定)。
(△[柏庭云]此初入禅。观照得力时也。是时即得入三摩地。故言。当住此处云云)。
(△[天如云]离念精明。心未发光等。色阴未破之相也。孤山谓在名字位中则太抑。温陵谓得元明觉无生灭性。则太高。当依岳师。指入观行。盖禅那得力之处。尘劳暂息之时也)。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疏】依前方便。入正定也。应当依此离念之处。深入正定。如明下。正显未尽色阴也。心入正定。如明目人。未破色阴。如大幽暗。精性妙净。定心显也。心未发光。慧未生也。区宇。寰区也。如王所统有诸国土。故云区。区。别也。皆一天所覆。故云宇。宇。犹覆也。([柏庭云]屋之边为宇。犹五阴舍宅也)今色阴二字。即同区宇。同一阴覆。色等别故。([融室云]区。别义。色有八微故。宇。覆义。八微之色所覆故)举此喻者。表在其中也。([温陵云]阴以蔽覆为义。区局性真。故曰区宇)。
(△[交光云]众生本性光明。遮那无异。五阴无明。盖覆法界。散心对目前现境。一区光明。不知实居黑暗中。修三昧火顿舍五阴覆盖。专注反闻。此定成就。现境都失。方觉十方浑是无边黑暗。故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龙潭吹灯发明德山。正此三昧也。此但解空了境初心定力使然。行人不识。取著无进。禅家谓之堕一色边)。
(CB17565二明尽相)。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人是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疏】初四句。正明也。前已目明。今复暗破。故无幽黯。色既质碍。障隔不通。故成幽暗。今定慧发明。破其阴覆。洞然明显。故云阴尽。是人下。结益也。超劫浊者。以劫浊是色阴之体。最初一念。能所才立。即是空见不分。名为劫浊。从无忽有。有即色也。今破色阴。是故超越。([真际云]空为色本。依空立界。依界立时。故色阴尽。即超劫浊)坚固妄想者。觉明坚执。质碍便成。为色之体。故云坚固。问。色阴粗显。观中先破。劫浊最细。何得却超。答。以起时无前后。故破时兼粗细。文不累书。故见生起有次第耳。又色阴属现相。现相是本识。今色阴破。即现相破。现相破。即动本识。本识岂非劫浊。故得超也。信哉初心便有破无明分耳([融室云]色是五阴之首。劫为五浊之初。以首配初。故此尽则彼超也。观其所由者。谓尽色时。方知色[起]如楞伽所明。八地菩萨。方能见妄想习气始生故。坚固妄想为本者。妄想。所生之识是质碍相故)。
(△[交光云]色阴尽者。如五重衣服。初脱最上一重也。蹑解成行。入三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重。忽尔色界云开。内外莹彻。自晦昧为空。结暗为色。即入劫浊。无量劫来。长眠黑暗生死之中。今破色阴。离彼幽黯。故。得超也。观其所由。如伐树者。去其覆土。方以见根。今劫浊既开。观见色阴之由也。坚固妄想者。坚执内外四大。固执不解。成此色阴幽暗之体也)。
([○@卍]二正明现境十)。
(CB17563一精明流溢前境)。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于三昧中。精究研穷。妙明元体。无色阴相。由斯研究。深观此理。故得四大不相交织。须臾之间。身能出障。如行虚空。([熏闻云]四大不织者。因毕竟空。亡坚固执。故见四大无交织相[补遗云]由止观中。通修通发。阴解虚融。故得四大不织。由研妙性。内明外虚。故依报不碍)斯则心不主形。四大亡质。观心无碍。流溢前尘。功用暂然。非是圣证。苟知此是禅者功力。则无有失。故云善境。若总拨为魔。则抑善功用。若言即圣。又未断惑。故令善识而无取舍。上皆仿此([柏庭云]凡发境相。未为不善。但未离念。取之则非。天台止观十乘。最后离法爱者。为是故尔)。
(○[合释][止观云]初学禅观。当知邪正发相。邪定发相者。或身手纷动。或时身重。如物镇压。或身轻欲飞。或委陀睡熟。或煎寒壮热见诸异境。或其心闇蔽。或起诸恶觉。或念外散善。或欢喜躁作。或忧愁悲思。或恶觉触身。身毛惊竖。或时大乐惛醉。如是种种邪法。与禅俱发名为邪伪。此之邪定。若人爱著。即与九十五种鬼神法相应。多好失心颠狂。或诸鬼神等。知人念著其法。即加势力。令发诸深禅定智慧。辨才神通。感动世人。见者谓得道果。皆悉信服。而内心颠倒。专行鬼法。是人命终。若不值佛及善知识所护。还堕鬼神道中。若更生来。多行恶法。即堕地狱。行者修止观时。若证如是等禅有此诸邪伪相。即当却之。若知虚诳。不爱不著。即当谢灭。若起念者。即堕群邪)。
(CB17563二精明流溢形体)。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舍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身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蛲蛔。腹中虫也。观心精明。内融身体。内之四大因观而变。遂能体内拾出蛲蛔。故无伤毁。此境现前。不生取舍。即为善境。不尔受邪([孤山云]前即墙壁外色无碍。今即色身内色无碍)。
(CB17563三精魄递相离合)。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初至宾主者。明境发所由也。主肝曰魂。主肺为魄。主脾为意。主肾为志。主心为精神。根身种子。皆为第八所执受故。([讲录云]此皆第六识用事。除第八执受。其身居然不变。余皆弃其本位。递相涉入)定心精究。内外唯空。遂令五内主神。无所依附。流出于外。递互相依。故云互为宾主([补遗云]指前外境内身虚融。今双研之。故曰内外精研)忽于下四句。正明发相。此则先所修习。闻慧种子。定力所激。禅中发生。遂寄神魂。现于说法也。此名下。结判邪正。离合即宾主也。或离心主而宾于胏等([孤山云]除执受身。谓除其色身。而内皆互相涉入也。若为宾主者。(孤山本作若字)若。如也。余五入魂。则魂如主。五如宾。乃至入神。则神如主。余如宾。递相离合者。即精离本位而合于魂。或魂离本位而合于精也)。
(△[补遗云]魂魄等六。皆第六识。意志。言其体也。精神。言其气也。魂魄。言其用也。按扁鹊难经。五藏者有七神。人之神气所含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今经除智为六)。
(CB17563四心魂灵悟所染)。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心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初三句。内由观慧也。定心澄静。显露皎明。内光既发。外相则变。十方下。外现其相也。以先熏习。名言善种。染影而来。故见十方如金。种类皆佛。心念不动。斯须自灭。或起取著。正定难存。(下资中文)如修念佛三昧。此境现前。与修多罗合者。名为亲证。若修树观。设见佛形。亦不为正。以心境不相应故。何况修真如三昧。法界一相。有所取著。岂非魔耶。此名下。结判邪正。灵悟所染者。灵。善也。先所熏染。圆顿觉慧。悟知众生本来是佛。此之种子。因定激发。故现其相也([熏闻云]毗卢遮那。此番遍一切处。斯是法身。若现踞天光台。合是卢舍那报身之相。以唐时译经。法报不分故。准清凉疏。言毗卢遮那者。毗即遍义。卢遮那。光明照义。回就方言。应云光明遍照。此中但取灵悟所染。光明遍照。岂容分别法报。清凉又引普贤愿经。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又谁法谁报耶)。
(CB17563五抑按功力逾分)。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按抑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定功研妙。观察逾深。制止既过。宝色分现。本为制止分别。今由过分。异境却生。与心相违。岂非魔事。不起取心。自然销歇。如前文云。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温陵云]精研妙明。抑伏杂虑。制心胜托。力用过越。故妙明逼极。焕散而现也)。
(△[交光云]以圆伏之力。绝胜所发。故有初心过分之境。准天台言。寂光尚有金宝。奚止宝也。又四禅中青黄赤白等定。彼有心而取。此无心而现。斯固难思妙境。寂光先兆。未应遽斥为魔事也)。
(△[鹤林云]前见金色界及如来。色变也。今空成宝色。空变也。色空俱属色。以眼对境故)。
(CB17563六心细密澄其见)。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合。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定中研究。心光澄静。由澄静故。忽然发见。暗中见物。物是实境。故不随定。出入有无。故云亦不除灭。([温陵云]人固有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唯细微定心。澄使不乱。而后能见。暗物不除。言皆实境。不随定变也。按亦不除灭。古释已明。竹庵谓物不自除其暗物。消文太迂)心细密澄者。观心微细。密尔澄静。精光既定。暗境不隐。故夜见物。悟则无咎。([鹤林云]所视洞幽。此但眼家一境。如古人坐禅。闻蚁子拽蝇翅于阶下。如拽木声。亦禅中发相也)。
(CB17563七尘并排四大性)。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作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圆。遍也。入。观达也。以此定心。遍了一切。己身他物。无不虚寂。此即心融思寂。执受不行。四大五尘。忽然排并。既无能执。割截如空。念想一纯。暂得如是(资中文)。
(△[温陵云]定力虚融。则五尘并销。四大排遣。纯觉遗身。故无伤触)。
(△[桐洲云]四大诸尘。并合为一。排去坚湿暖动之性。一向纯入之境界也)。
(CB17563八欣厌凝想日深)。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厌秽忻净。积想所凝。圆定功深。感斯妙境耳([交光云]忽见佛国。同居净土也。又见诸佛。见净土现在佛也。见地狱天宫。同居秽土也。佛无净秽。故不言秽土佛也)。
(CB17563九迫心逼极飞出)。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识心通灵。因定功发。飞出隔见。远近皆然。逼极之功。非因妙证([补遗云]观解之心。推穷迫逐于色阴。色既虚融。不能为障。是故飞出。能隔见矣)。
(△[温陵云]研心穷远。逼迫精神。遗身而出。冥有所至。故能飞心隔见也。上皆未离色阴。因定力而能出碍。见闻远及。若色阴尽。则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六通纵任无为。山壁由之直度矣)。
(CB17563十邪心含受魑魅)。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小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疏】此人曾有邪心种子。合外魔境。相因而来然此一章。非善境界。纯是魔娆。不同前九。皆称善境。起心作证。方乃成魔者(资中文)。
(△[通释]见善知识者。行人静中自见也。形体迁改者。变现菩萨天龙男女等像。现佛现通。刹那变换也。无端说法。行人因魔入心。口说妙法。悫师谓天魔借辨也。吴兴竹庵。更有多解。并削去)。
(△[温陵云]前九但明定力。至此乃明魔事者。以定力既成。研穷精极。色阴将破。乃足以动魔也。故下文魔娆愈甚耳)。
(○[起信论云]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若说陀罗尼。或说布施等六度。或说平等。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贤首云]问。如现佛菩萨像。说甚深法。或是宿世善根所发。云何拣别。定其邪正。答此事实难。若是魔所作。谓是善相。而心取著。则堕邪网。若实是善根所发。谓为魔事。心疑舍离。则退善根。今谓定中初发相时。当深入定心。于彼境中。不取不舍。安住平等。若是善根。定力逾深。善根弥发。若是魔为。不久自坏。第二依本修不净观禅。若如是修。境界增明者。则非伪也。若以本修治。渐渐灭者。知是邪也。第三智慧观所发相。推验根源。不见生处。深知空寂。心不住著。邪当自灭。正当自现。如烧真金。益其光色。若是伪金。即自焦坏。以此三验。邪正可得知也)。
([○@卍]三结劝弘宣)。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墯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疏】此是于观行中。色阴将尽未尽。用心差异。有此十境。若不识知。皆认圣证。即为魔惑。故佛劝令开示后世也。问。此不作五阴次第观门。何得阴次第尽。明其境耶。答。观虽总相。五阴同观。阴有粗细。粗者先尽。譬如浣衣。粗垢先去。此阴既积妄所成。妄尽自然阴灭。从粗至细。理必然也([吴兴云]用心交互者。用禅那心。与色阴坚固妄想。交共差互。故现斯事。乃至识阴亦尔。以五妄想。各于本阴区宇之中。为禅所观。将破未破。如灯欲灭。其焰复炽。乃与定力交战其功。故成之败之。则魔佛之道。于是乎辨)。
(△[柏庭云]用心交互。言发魔之本。在乎用心不能纯一。如五阴互境。或十心杂起。但是用心外心。取心外法。皆足以致魔坠外)。
(●已上色阴十魔竟)。
(CB17567二破受阴三)。
([○@卍]二尽未尽相二)。
(CB17565一明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
([私谓]初文云。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此文云。修三摩提奢摩他中。此如来特标之文。结指奢摩他路。为首楞严大定。修观行之总相法门也)。
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疏】色阴尽者。以止观中。观其五阴。观心纯熟。不为色碍。故云阴尽。见诸佛心者。妙觉明心。观中明露。即色相尽而色性现也。观中暂见。非真实见。故如影像。([温陵云]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也[海印云]佛身无相。而见现像者。乃观心增明。所变之缘影也)有所得者。即前见诸佛心也。既是观心。变影而缘。非是亲证。故未能用。以有受阴为领纳故。亲证必能有妙用故。未破受阴。如魇人。([柏庭云]受阴如魇。以爱必依身。未能自在故)色阴尽故。能见佛心。如见闻不惑。受阴客邪既在。妙用之动未能。为受所覆。故云区宇([吴兴云]色阴尽者。约已断说。见诸佛心。即相似证。如前文云。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今云若有所得。谓观行已成。而未能用。谓质碍犹在。此约受阴妄想。伏而未断。未得身根自在。故以魇人喻之。见闻不惑。如观行成也。心触客邪。如受阴现也。问何故色阴。前断后伏耶。答断从悬示。伏就次论。若不明断。无以知离过显德之相。若不明伏。无以知依阴发魔之由。下三阴文初。皆有此义)。
(○[引证][圆觉云]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疏曰。如诸镜入一镜中。诸镜即成影像。故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然尘镜之性本明。磨莹即呈物像。众生自心亦尔。心静即见如来。约心静故。则知佛心亦然。故名为现。非谓佛心有所现也。此乃镜明则像像历然。智显则心心交映。故净名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CB17565二明尽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疏】其心离身者。以客邪不触。心于根门。得自在也。不为魇咎之所留碍。故能返照自面。此显见闻有用也。([补遗云]凡夫心必随根。领受前境。今不随于眼等受境。故曰其心离身。不随眼等受境。又能返观能见等根。故曰返观其面)去住下二句。明手足得用也。(依根曰住。离根曰去。去住在我。故曰自由)此下皆约喻显。若约法者。受阴尽故。心亡领纳。既无能领之受。即无所领之法。心法既亡。自在宜矣。超见浊者。以根身正是见浊之体。见闻觉知。拥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斯则执受相仍。便成根质。受妄领纳。执以为己。以见是推求执取为义。由受领前境。取著随生。受阴既亡。即超见浊。觉明之心。虚通领纳。故云虚明妄想(以见下真际文)。
(△[温陵云]因违顺之幻境。生损益之妄受。受阴无体。虚有所明。故曰虚明妄想)。
(△[融庵云]谓受尽时。方知受起。妄想所生之受。是虚明相故)。
([○@卍]二正明现境十)。
(CB17563一功用摧抑过越)。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疏】此正显也。奢摩他中。定光发现。狂慧既起。内抑又过。忧悲种子。在藏识者。忽焉现起。凡见生类。皆如自己所生赤子。赤子。婴儿也([温陵云]此中。受阴定中也。既破色阴。无复幽黯。故得大光耀[吴兴云]其心发明。即下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也)。
此名功用摧抑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疏】此结判也。心光忽现。内抑太过。忧悲种发。非为圣证。取即引魔。他皆仿此([标指云]行人止观中。用心太紧。激动悲爱。内心一动。邪境现前)。
(△[温陵云]知受阴为咎。内自抑伏以破之。抑伏太过。失于柔软。故多悲愍。悲魔附焉)。
(○[引证][净名什注云]未能深入[定]相。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爱见大悲者。虚妄不净。能令行人。起疲厌想。故应舍离也[圆觉钞云]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合释][直解云]前文色阴十事。次第竖入。今受阴文。十事横开。行者偶著一境。即当沦坠。非次第循历也)。
(CB17563二功用陵率过越)。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超越。
【疏】色尽受现。定之胜相也。先未获得。今既获得。遂生感激。感激太过。勇志便发。谓言三祇一念能越。我齐诸佛。更无过者([补遗云]胜相在前。色阴尽而见诸佛心也。一向闻即心是佛。今始得见本来佛性。似蒙圣力加被。故生感激之心)。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疏】凌谓篾他。率谓自强。由见胜相。因兹感激。遂有此生。斯则无始我慢种子。被激而生。悟则无咎([温陵云]定中胜相。因喜成功。感激勇动。以为佛果可齐。功行可越。陵率之过。狂魔附焉)。
(CB17563三胜心无慧自失)。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疏】受阴未空。前无新证。色阴已尽。归失故居。前后失准。墯在两楹。无所依倚。名中隳地。既于此处。心无所措。遂生沈忆。以此名修。认为精进([温陵云]凡修观行。须定慧等持。乃能无失。今定强智微。故进退之间。杳无所依。名中隳地)。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疏】若于色受尽未尽中。用无相慧。观察阴体。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唯一实相。如此则何有无新证。失故居之虑哉。今既不然。故成自失([温陵云]以无依无见。故枯渴沈忆。忆魔附焉。忆心妄系。故如有撮悬也)。
(CB17563四用心亡失恒审)。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佛。得少为足。
【疏】失于猛利者。过在慧之猛利也。心怀胜性。疑是舍那。更不求进。得少为足([补遗云]舍那是报智。因慧力偏胜故)。
(△[温陵云]前以定强智微。此又慧力过定。皆失等持也)。
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疏】定力微故。亡失恒审。慧力过故。溺于知见。定慧若均。寂照无二。慧力既过。故溺知见。即前失于猛利也。此则胜解忽生。引起见取种子。执劣为胜。故此现也([熏闻云]恒失审谛。失于平常审谛之心也[私谓]恒审。即七识颂恒审思量也。或恒而不审。或审而不恒。皆用心亡失之相也)。
(○[引证][辅行云]昔有僧。久修禅定。中夜经行。仰见明星。忽然大悟。身心轻快。万虑冰消。便谓证迹相同。已成佛道。第俟明相出时。梵王帝释。请转法轮。及至其时。寂然无闻。即自思惟。惟罗汉果。尔后入城乞食。遇违生嗔。逢顺兴贪。展转取印。再谓三果。再谓二果。洎邪见僻兴。知未证初果。由是惭悔。修进如初。此比丘亦悟则无咎也)。
(CB17563五修行失于方便)。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疏】二际者。未证已亡之二也。定无方便。安忍其心。遂成忧恼。不耐活命也([补遗云]受阴明白。但是初得。未是观成。受阴尽故。将使欲进前证。此法即失矣)。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疏】悔恼种子。被激而生。修无方便。故引魔鬼也。如四分律。婆求河边诸比丘等。修不净观。厌净过分。求刀自割。魔使之然。悟则无咎([私谓]准婆沙明憍底迦。六反退。失阿罗汉果。第七恐退。以刀自害。才及咽半。已得漏尽。及至断颈。已取涅槃。以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成论称为死法。旧婆沙云忆法。旧俱舍名自害法。此之自割。失正堕魔。非如罗汉自害。亦同凡夫舍命而已)。
(CB17563六轻安无慧自禁)。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疏】轻安是禅支。虽因定生。须慧觉察。忽然过分。掉举种生。好喜乐魔。因兹得便([熏闻云]轻安。七觉支中。其体属定。七支。谓念择进喜轻安定舍。初通定慧。次三属慧。后三属定。今所发者。既无慧自持。则定翻成散)。
(△[直解云]轻安是定心数法。无慧决择。禁此喜故)。
(CB17563七见胜无慧自救)。
又复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下出七慢名)慢与过慢。(一二)及慢(三)过慢。(四即我慢)或增上慢。(五)或卑劣慢。(六 文略七邪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资中]此有七慢。恃己凌他。高举为性。名我慢。称量自他。比校同德。但称为慢。于他等。谓己胜。名为过慢。于他胜。谓己胜。名慢过慢。未得谓得。名增上慢。(毗婆沙论。行位本下。强自增上故)虽知下劣。返顾自矜。名卑劣慢。下毁经像。即是邪慢。此之七慢。由禅定中。忽生胜见。无正慧觉。是故起也(疏同)。
(△[补遗云]涅槃瑜伽。并同此经。成论有大慢为八慢。显扬论云。慢者。谓以他方己。计我为胜。我等我劣。令心恃举为体。或是俱生。或是分别。能障无慢为业)。
(△[直解云]七慢以我慢为主。一时俱发者。由有我故。七慢俱成。故经云乃至等)。
此名见胜。无慧自教。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迭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后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疏】愚者修禅。皆堕此见。并是魔种。不识如来像教之意。且末世住持。依因像教。出家学道。藉此而修。魔坏信因。今毁经像。故楞伽云。佛若不说。教则灭坏。教若灭坏。谁有修行。及得道者。愚者不见此文。一向谤佛无说。故知若不说法。十二部经。于兹灭矣。须知毁经像人。魔鬼入心。是大邪见。当须善察。勿同此谤。([孤山云]夫假像知真。因言体道。严其像以生其敬。写其言以悟其心。住持三宝。理在于兹。苟生邪见。岂达中庸。唯自敬身。轻毁经像。邪风一扇。愚者说随。昔卫元嵩谏周武帝。不造曲见伽蓝。以四海为延平大寺。和夫妻。为圣众。即皇帝是如来。树令德为纲维。尊耆年为上座。周武惑其言。遂灭佛法。凡此说者。将非天魔外道入佛法中。肆其奸谋。倾毁我教耶)。
(○[引证][高僧传云]齐相州石窟寺。有坐禅僧。每日至西。东望山巅。有丈八金像现。僧私喜谓睹灵瑞。日日礼佛。经两月闻。枕边有语曰。天下更何处有佛。汝今道成。即是佛也。尔当好作佛身。勿自轻脱。闻已。即自持重。傍视群僧。犹如草芥。于大众中。侧手指胸。曰。你等颇识真佛不。泥龛画像。语不能出唇。知虑何如。你见真佛。不知礼敬。悉堕阿鼻。眼睛已赤。叫呼无常。合寺知是惊禅。舁诣道丰。丰一一知其状。曰此风动失心耳。以针针三处。即不发)。
(CB17563八因慧获诸轻清)。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须。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
【疏】精明中者。即圆定寂照中也。定中发慧。与理暂契。名圆悟精理。理智相冥。得无违拒。故云随顺。由随顺故。身心调畅。便谓成圣([吴兴云]轻安义异于前。以下云因慧获诸轻清故。此中受阴。于诸尘境无重浊之惑。觉身心如云影。便言成圣。得大自在也)。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后生。墯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疏】自谓满足。更不求进者。良以不学修禅次第。不善通达禅支行相。暂得轻安。便谓成圣也。无闻比丘。触处皆有。世世轮转。熏识相因。以类相从。卒难晓悟([温陵云]以色销为精明。以精明为圆悟。遂谓得大随顺。轻清自在。皆得少为足。无闻之俦也)。
(CB17563九一向空心现前)。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疏】得虚明性者。即依圆定。发于空慧。悟性空理。依此起见。成恶取空。故拨无因果。生断灭解。此即由无方便。邪见忽发也(或云。照前后文。此下应有此名云[何]等字句)。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人入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资中]此从邪见种生。引此空魔。入其心腑。大般若云。魔能入一切众生心。令归依魔党。如胶如漆。断手截臂。不以为难。魔力之故。人皆信伏。法华所谓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已下疏文)乃谤持戒等者。此之魔种。代代有之。南山云。戒是小乘。劝令舍之。又不肯舍。劝令持之。又不肯持。岂非与烦恼相应。卒难谏晓。魔力所惑。谁能奈何([私谓]永嘉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正与此经垂示苦语。异口同音。今之宗门。相延毁教。岂非附佛法之魔种。作师子虫者乎)。
(△[云栖曰]上言圆悟。此言明悟。皆是受阴将空。觉得胸中精明虚朗。是受阴中之悟。余三阴尚尔茫然。行人便谓得悟。大事了毕。所以多失也)。
(CB17563十定境安顺入心)。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疏】味其虚明者。爱著禅中。色阴尽处。以为胜境。由此起爱。无慧觉察。引其贪欲种子而发。遂成狂欲也([融室云]味其虚明。即味著虚明性故)。
(△[私谓]味其虚明。即禅门所谓味禅也。准智论。禅定相有八味。味者。初得禅定。一心爱乐。是为味。又问曰。一切烦恼皆能染。著。何以但名爱为味。答曰。爱与禅相似。何以故。初求禅时。心专欲得。爱之为性。欲乐专求。欲与禅定。不相违故。既得禅定。染著不舍。则坏禅定。今云爱生发狂。便为贪欲。此即爱著坏定之义也)。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十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疏】此贪欲种。如火遇薪。忽然而发。此魔得便。因此入心。如林中比丘。忽然禅发。不避死马。因定引魔。此之类也。摄诸凡愚至千万者。欲本顺贪。因魔炽盛。凡愚惑著。何事不从。([温陵云]爱。心多因顺起。故定境顺心。即。邪爱成咎)又魔因妄起。本性不常。势尽厌生。去身留难([吴兴云]此如天台止观烦恼境欲发之相。智者云。生来欲色。抑制可停。今所发者。其惑炽盛。若见外境。心狂眼暗。如睡师子。触之哮吼若不识者。则能牵人。作重大罪。今云。魔入其心。则是烦恼与魔。二境俱发)。
([○@卍]三结劝弘宣)。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后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疏】受阴交互者。不能定慧均平。善巧安忍。既失方便。异念即生。由此故有十种境界。皆是内心交互外引诸魔。苟能识之。不落邪见。
(○已上受阴十魔竟)。
(CB17567三破想阴三)。
([○@卍]初尽未尽相二)。
(CB17565明区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三斩次。干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十地。等妙。通六十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疏】观中伏惑。全未断故。名漏未尽。([二楞云]受阴尽则见惑已尽。分别我执亦尽。然思惑未除。俱生我执犹在。故漏未尽[直解云]未尽三界上地惑故)心离形者。受阴既破。无执受故。观心自在。如鸟出笼。无有障碍。(鸟喻心。笼喻形。心离其形。故曰出笼。即前文其心离身。去住自由也)已能成就上历圣位者。此是圆顿利根者。得受阴破。诸阴随破。于此凡身。即能入位。得意生身。更无魔惑。令其退也。若钝根者。更须破下诸阴。随未尽处。犹有魔事。不得无碍。今约利者说耳。若最钝者。至识阴破。得根互用。方入干慧。若以前后比望中间。合于想行尽处。亦说入位。是中根者。今经不言。文略故耳。问。破色阴时。已是成就观行。何故不说上历圣位。答。色阴虽破。未能破心。故未成就上历圣位。受阴既是四心初首。故破受阴。得说上历圣位。问。若言破色是粗。故不说者。今破受阴。望于想行。亦即是粗。何故得说上历圣位。答。虽望余阴。亦即是粗。然受等四阴。同是心法。故利根人。若破受阴。三蕴随破。不同破色。钝根之者。未能破想。观力弱故。故在区宇([熏闻云]五阴文初。结示阴尽。则入观行相似。此约利根互入者说。谓若于色阴悟入。非但能尽色阴。余四阴亦空。则破惑入理。故曰。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钝根人。但能见于色阴消融。未有所悟。故进观受阴。今约钝者。次第历于五阴修观。不可指修受阴观人。已于色阴曾悟入也。今五阴中修禅那人。并在观行。期入相似所言上历圣位。文寄此中。义均上下。如于一一阴中悟入。并能上历圣位故也。不然。岂有得意生身菩萨。为魔所入耶)。
(○[私谓]五阴次第。台贤两宗。诠解互异。今正依经末问答。取圣言教为量。通而核之。台家诸师。谓此经圆顿。无历别之谈。言五浊。超则齐超。言五阴。尽则俱尽。蒙谓此义。全于理则顿悟中收。永明所谓顿悟知宗也。经文既明开五阴次第。正是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永明所谓圆修办事也。一经修行。始终修证。以捐舍五阴重担为正因。以观照五阴现境为入路。顿悟之后。全凭渐修。历一阴。有一阴之行相。破一阴。有一阴之智断。此阴销除。则如黑月渐灭。彼阴明白。则如白月渐显。此中气分乘除。药病消息。唯如来悉知悉见。随时按候。指示行人。今但依顿解。尽拂渐修。不依圣教。如之何其可也。长水疏义。曲指三根。山家岳师。广明其说。举要言之。谓随观一阴。四阴俱尽者。利根也。未尽一阴更观余阴者。钝根也。谛审佛语。但于悟修中分顿渐。不于次第中分利钝。于盖覆五阴时。同历观境。不但钝根未尽。即上智之人。亦有未尽。于破除五阴时。同加观力。不但利根尽。即钝根之者。亦终能尽。似不应以五阴尽不尽。曲分二根。即长水次解。已自拂其迹矣。经于一阴尽处。历指阴尽行相。逮识阴既尽。则圆明发化。超因入果。归于圆满菩提。此乃上根利智。一超直入。正同观音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而曲指之曰。若最钝者。至识阴破。得根互用。方入干慧。后文又曰。此是圆顿下根又利者。诚如是。则龙女善财。一生顿超。皆是钝根下品。佛言现前能入。又言如是乃超。此等文作何消释也。五阴观网。总摄三根。根力既有差殊。观照岂无阶等。或一超不历僧祇。或取证必经多劫。毕竟圆归果海。譬如鸟迹虚空。今于此横分利钝。又欲搀补中根。教观既无准绳。经文谁晓存略。吾弗敢从也。若台家诸师。更有多文。约名字观行相似。判五阴位次者。孤山也。约断见断思。判五阴伏断者。苕溪也。约拣境立观。判五阴解除者。竹庵也。凡此诸师。咸以一家法门。铺舒排缵。而回经义以就自宗也。此经立第三渐次。初干慧地。为识阴尽位。故曰。识阴若尽。从诸根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岳二师。定判七信为识阴尽处。以成相似之位。乃至互用能入。亦以七信配位。不知三渐次中。已破五阴。未有带五阴而入信位者。今舍渐次干慧之位。而征观慧相似之文。此山家之通病也。经言受阴虚妙。故想阴尽。而岳师谓色阴若亡。想阴必尽。则明违佛语矣。竹庵引止观立境。以明破阴次第。又其剩义也。蒙之钞略。深奉清凉破斥之戒。长水则尤所师承者。而此文次第。及有顶二种岐路。于疏义殊有料简。长水起信笔削记。有未顺贤首疏。每曰未敢闻命。蒙虽梼昧。敢窃比焉)。
又解。此中不分利钝二别。但都明此位。得受尽者即能已具历位升进之分。如人取仕。既得及第。即能具有官位之分。然待为政。功德优劣。方序用耳。
([海印云]此以凡身上历圣位。非同别教。皆实取证。如初干慧。即能从是安立圣位。虽复三阴未破。已能离欲界系。无明虽在。圣位可历也。按大师此文。不分利钝二别。正同长水次解拣异前解也)。
(△[孤山云]始三渐次。终乎妙觉。其间有贤有圣。皆是三世诸佛所历之位。故通称圣位)。
(△[合论云]前文其心离身。即意生因也)。
(○[七卷楞伽第二云]譬如意去。速疾无碍。名意生身。(清凉释此乃意是举喻)大慧。譬如心意。于无量百千由旬外。忆先所见种种诸物。念念相续。疾诣于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为碍。意生身者。亦复如是。(故云喻也)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诸相庄严。忆本成就。众生愿故。犹如意去。生于一切诸圣众中(意生身有二意一者是喻犹如意去迅疾无碍故二者是法谓随意迅疾而成故)[四卷文云]如是菩萨摩诃萨。得无生法忍。住第八菩萨地。转舍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身。及得意生身。得自觉圣智善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当如是学。又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所谓三昧乐正受(七卷作三昧乐)意生身。觉法自性性(七卷无此意字)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七卷作无作行)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上增进相。得三种身)。
(○[清凉云]若依地位。初即五地前。次即八地前。后即八地后。言初即八地前者。自有二意。一依蜜严第三。初地即得意生身。则通五地。二依四卷七卷经。皆依三四五地。当其初身。以初二地未得定故。故十卷楞伽第五云。三地修定。得三昧乐意生身。八地证无生故。得觉法自性意生身。第三身不配地位。斯则初身以初摄后。云三地得。第二身以后摄初。云八地得。三不配者。三本楞伽。总皆不配。既以八地向前为第二。则三即九地至十。乃至如来。居然可知。若无上依经第一。不配地位。但约三人得。谓声闻缘觉大地菩萨。若胜鬘云。无明习地为缘。无漏业为因。有阿罗汉缘觉自在菩萨。三种意生身)。
(○[私谓]三意生身。楞伽辨位已具。熏闻云。今经即第三种类也。孤山以今经十信判之。初即相似初信至七信。次即相似八信。终即九十信也。长庆说文引华严论云。三乘权教。地前菩萨。修六波罗蜜。空观功成。得意生身也。次后异解各出。有师言受阴尽位。正在观行。当依孤山判居十信者。有师言三意生身。本通教位。须借别位而明者。有师言圆顿行人。凡身历圣。初住现身作佛。不局位次者。有师言如阿罗汉山壁由之直度。如意迅疾。非地上三种意生身者。今助一解。略与彼异。谓五阴初文。法喻交参。如明目人。如魇人。如鸟出笼。皆喻也。若目明朗。若魇咎歇。熟寐寱言。喻中之重喻也。用是参观。将无历位是法。而意生亦喻乎。受阴尽境。虚融明妙。六十圣位。如交罗网。凡身上历。如云如影。譬如意去迅疾。石壁无碍。故曰得意生身。随往无碍。斯则心离其形。如鸟出笼之重喻也。言随往无碍。则知非安立圣位。克取实证也。华严回向十愿。愿一切众生。得意生身。犹如佛身。此中以凡身上历。得意生身。法喻略同。若必欲释明辨位。则楞伽之三地。无上依胜鬘之三种地前地上。清凉亦未能决定结归。那得于此文中。比拟差别哉。意是举喻。清凉之说如是。亦不违楞伽古释也)。
(○[删修][张无尽云]经无六十圣位之文。盖译人之误。而注释者又从而牵合。悫公云。此一段经。次述超形。后证意生。此则位阶亲证。或面决金颜。辄会乖文。宁通佛旨。长庆说文与集解。皆失经意。今删去能成就下经文二十四字。按无尽此节删修。已经雷庵弹驳。姑仍其旧文。以戒妄作)。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疏】此喻钝根。观力微弱。虽受阴尽。有成就圣位之分。然不破想阴。故如熟寐寱言也。无别所知。想阴盖故([补遗云]想心所笼。如在睡梦。观解明白。如言伦次。睡人心在无记。曰无别所知。未有相似之证)不寐人者。如证圣人。则知此人。已有升进圣位之分。般若云。如来悉知悉见是人。皆得成就阿耨菩提也([温陵云]得意生之因。而为想阴所覆。譬熟寐寱言。虽未即得。故已成就。譬无别所知。而言已伦次。如是因相。唯想尽者能知。譬不寐者。咸悟其语。此想阴之相也)。
(△[融室云]定中受等四阴。比散心者不同。散心则一向在梦。定则受阴如魇见闻不迷。想阴如寱。已成次第)。
(△[海印云]以悟明圆理。但未实证。故如寱语。已成伦次。今禅人少悟未彻。谈知解禅。闻者或悟。己实未了。彼正落忆想窠臼。以想阴未破也)。
(CB17565二明尽相)。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疏】想者取像。谓要先安立境分剂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念缘不息。即名浮动。念即想也。浮想既除。观心转净。故云如去尘垢。([海印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故浮想销。如去尘垢)一伦生死。谓行阴。伦。类也。首尾。本末也。以行是迁流。迁流即生灭。今无想隔故。本末皆现。即生灭体露。观心明见。故云圆照([孤山云]若悟真常。无死生终始之异。故曰圆照也)[资中]一切烦恼。皆从想生。故想阴除。即超此浊
【疏】一切烦恼。以想为本。扰恼身心。汩乱真心。故名为浊。如前文云。又汝今者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见六尘。离尘无体。离觉无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今想阴尽。此浊亦超也。融通妄想者。想能融变。身随于心。心想酢梅。口中流水。融通质碍。故名融通([中川云]成实云。一切烦恼。皆在第六识中。以想行第六故)。
([○@卍]二正明现境十)。
(CB17563一贪求善巧二)。
(CB17566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疏】心爱生也。虚妙。空寂也。邪虑。即前十种心念也。谓发悲生勇等。爱圆明有。著定境也。锐利也。淬利爱心。令其精妙。故贪善巧([温陵云]得受阴尽曰虚妙。已无受魔曰不遭。圆定等者。想阴定中也。爱圆明。求善巧者。因其虚妙生爱。思于圆明之体。以发沤和之用也)。
(△[如说云]见惑是受阴根本。故前十种。皆言见色阴销。思惑是想阴根本。故下十种。皆由贪爱而起。受阴虚妙者。谓能离身反观。作用自在也。圆定发明。曰受阴一破。见惑已销。于诸前尘。不起分别。成一精明。故曰圆定。心爱圆明者。因其虚妙。心生爱乐。欲令觉心圆明。无不了知。方便度生。以行教化。故发愤锐思。贪求善巧。只此一贪。便是动魔之本因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其人。指魔所附之人)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处寝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是人。求巧善男子也)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疏】魔得便也。既贪善巧。异想纷然。魔附他人。来应求巧。师资相诱。愦乱其心。破佛律仪。故成魔业([吴兴云]魔精所附之人。亦修习定慧者)。
(△[补遗云]想中十魔。并从附口说法。以想心迅利。即觉观之尤者。无禅定力。必须说而吐之也。以能说所听。皆心想之咎。所致魔鬼耳)。
(△[温陵云]天魔变现教化。示沤和说法也)。
(CB17566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说异端也)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遭王难。(致留难也)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劝先觉也。下诸境仿此)。
(△[通释]口中好言等者。指魔附之人。来彼求巧善男子处。口中所说之法也。恼乱是人者。指求巧之人也。去彼人体者。彼人。魔所附之人也。弟子与师。即求巧之弟子。与说法之师也。下交并同)。
(△[温陵云]按经前总叙云。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结文云。是十种魔。或附人体。或自现形。魔师弟子。淫淫相传。如受阴中。悲等十魔。即阴魔也。想阴初举十类。即天魔也。次举魔附。即鬼神魑魅也。初文皆云。潜行贪欲。即淫淫相传也。怪鬼魃鬼等。皆前文所举。今为天魔所驱遣者)。
(CB17563二贪求经。历二)。
(CB17566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已下九段科文并同)。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魔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疏】心爱生也。经历游行也([标指云]观中动掉举种子。故现斯境)。
(△[蕅益云]以前无色受二阴。形质拘累。遂起飞心。欲同诸佛菩萨。说法摄化。游行刹土。不动跬步。故现爱游[永]历之境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淫欲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
([私谓]法华无尽意言。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般若中。佛告普明。汝当一心游彼娑婆世界。即游历之事也。魔于是人。为广说诸佛菩萨。应世顺流。某人某处。十方贤圣。举在眼前。三土寂光。不移寸步。用以引合飞心。黏著游荡。使增长贪邪。而勇于沦坠也。魅鬼遇风即活。在因飞荡。年老成魔。求恼求游男子。岂非宿习与)。
(CB17563三贪求契合二)。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淴。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疏】绵。密也。澄。凝寂也。精思。即前爱心也。夫忘机寂照。想念不生。理自冥会。若希求淴合。爱念潜增。拟心即差。遂招魔惑(忘机下资中文[云栖云]至哉长水之言。然若忘机失照。即沈死水。行人辨之)。
(△[温陵云]爱绵密者。欲密契妙理也)。
(△[融室云]于觉明中。爱其绵绵密密。不见涯际。所以澄凝精纯之思。贪求契合。适无离散)。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疏】心希契合。今未闻法。便自开悟。乃至得通。言诵经等。颇合其心。故多绵爱([温陵云]希契合故。魔与开悟。自开悟下。皆密契事。绵爱。谓心生爱著也)。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遭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
【疏】男女佛者。贵引行人。行贪欲事。无妨成佛。洗涤本心者。本心修行。俾离贪欲。今反行之。本心遂去。故云洗涤([补遗云]约教固有偏圆之佛。本同末异。邪人灼然。谓之大小。如来本迹。岂易知之。邪人辄判某在先成。某在后证。亦乃恣其不逊。云有真假之佛)。
(CB17563四贪求辨析二)。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疏】根本者。求根寻本究物之元底也。物化万境也。爽。明也([吴兴云]性海圆澄。森罗自现。苟偏求俗理。则翻漏自心。违本禅那。邪鬼斯入)。
(△[温陵云]爱穷物化之本。故爽其心以求辨析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法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疏】心欲求元。魔精附物。说肉身为三德之本。指相生为常住之因。清净之方。只此秽境。相好之体。全是我身。妄本既宣。邪信便发。魔力所制。更不推移。尽命归心。从邪败正([补遗云]涅槃言。我今此身。即是法身。理无所存。遍在达事。事即理故。法身在兹。邪人妄合此意。僻为俗事。不达喻性。竟成魔邪)。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此秽言。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
【疏】世有金刚禅二会子。颇是此类。斯皆魇著。卒受王难(按蛊毒。即第四蛊鬼魇胜。即第七魇鬼)。
(CB17563五贪求冥感二)。
又善男子。受阴虚明。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疏】夫功深行著。感应自冥。起念妄求。魔精暗入([吴兴云]悬应在圣。冥感属己。于未证理前。求其休验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疏】希求既起。魔伺便来。影附他人。为善知识。感心激切。认是先师。法爱倍生。胶漆何异([温陵云]化百千岁之形。假前世知识。以现冥感也)。
(△[补遗云]知是先师者。令听者缪忆此人是先世之师。以倾其意)。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
【疏】休居地者。涅槃处也。真实涅槃。岂有处耶。今指天为圆寂之地。非魔是何([温陵云]此皆现冥感也。举光明天。将引入魔境也)。
(CB17563六贪求静谧二)。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疏】爱深寂境。为真修处。故云深入。夫心亡则境寂。岂间尘喧。念动则缘繁。任居谷隐。静欲才举。魔精即来。束约身心。故云克己([补遗云]静谧者。禅那之所宜。于静取著。魔得其便)。
(△[温陵云]爱深幽静。以澄养通力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来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疏】令知本业者。宿命事也。令蹋尾者。现后报也。起心知肇。即天心也。讦露人事。天眼天耳也。魔得邪定。故有此通。作此异端。谁不信伏([如说云]倍加勤苦。现精进以惑人也)。
(△[私谓]准高僧传。释道舜止洋州羊头山。游聚落说法。独不为一女授戒。曰。汝当生牛中。其相已现。戒不救汝。必不信者。试蹋汝牛尾业影。必当不起。即以足蹋女裙后空地。云是尾影。其女依言。辄起不得。女家舍米数万石。并为营福。恶业便倾。方为授戒。此与今经魔事相类。然僧传则以舜公行履证之。而知其非詃惑也)。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
【疏】未然者。然。生也。预说凶吉。应无毫差。
(○[私谓]鬼道十类。此文开六。而隐其四。今所列大力鬼。即情少想多中。大方鬼王之属。不能护法护咒。住如来座下。专以鬼业。得大力报者也。次山林城隍等。即人间鬼神。祠祀血食者。大力鬼中。力报少劣者也。前开六鬼。皆销穷报尽之类。故此二别开也。余三魔。一则天地大力。山海草木诸精。岂非遇精为形。和精之鬼乎。本形为魍魉鬼。报尽生世为应类。而年老成此魔也。二则日月精气。麟凤龟鹤诸灵。岂非遇明为形。明灵之鬼乎。本形为役使鬼。报尽生世为休征。而年老成此魔也。三则遮文茶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岂非遇人成形。依人之鬼乎。在因为诸天眷属。别报为诸魔眷属。而生人道中。参于达类者。其两楹之间也。此三即鬼道中之后三。而力盛业厚。非衰穷报尽之伦。止观云。聪明鬼神。一切皆属于魔。故于此别显也。十鬼中但除第六饿鬼。以业重趣劣。与地狱相次。不为魔罗所摄耳)。
(○[删修]有人云。此文标章。应与下章倒换。以此文静谧移下。以下文宿命移上。恰相应也。此言亦有理在。然翻度久远。谁敢自命译主耶)。
(CB17563七贪求宿命二)。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疏】宿命等通。禅者自有。离欲静虑。任运现前。若起念先求。无功强取。非唯丧本。亦乃成魔([吴兴云]宿命通。小乘修成。大乘发得。进不待发。退不从修。作念求之。故招魔事)。
(△[标指云]宿命知见。不可贪求。立知立见。即无明本)。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策符牍。诸神异物。先授彼人。后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食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充肥。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疏】简策符牍皆国家奇要之物。授此异物。令心信伏。后乃著之([无尽云]如谈符命。敕鬼神。召丁甲。方术奇要之书)。
(△[起信云]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住住见有奇异之人。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
(CB17563八贪取神力二)。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疏】化元。谓神变之本也。此贪如意通耳([直解云]法界次第云。有十四种变化不同。初禅二化。二禅三化。三禅四化。四禅五化。经言种种。不出此十四化。不离根本禅故。又云。以漏无漏深妙禅为之正体。诸变化相为之妙用。盖以诸禅正定。为变化之本元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疏】神境之通。离欲方得。贪求强取。即陷魔罗。必若真通。刀岂能沮。以斯取验。邪正可分。准仁王经。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佛法灭相。菩萨戒中。亦同此说([标指云]天魔邪定。得相似五通。故附人中作怪)。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上经云。赞淫怒痴。粗行。即淫怒痴也。不毁。即赞也)将诸猥[猱-矛+世]。以为传法。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魂。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
(CB17563九贪求深空二)。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标指云]即色明空。是无上智求空灭色。魔境随生。中论云。诸佛说空法。本无破于有。若有著空者。诸佛所不化)。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栴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谤戒律。轻贱出家。
【疏】真空不妨妙有。有而性常自空。所以具修万行。了无所著。若欲杜绝众行。以为深空。即同外道断见。拨无因果。魔得其便。从空出没。幻惑其心([温陵云]乘其好空。故依空詃惑。乘其空见而入)。
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墯无间狱。
【疏】口说空理。无因无果。盖由心邪。遂招魔惑。薄蚀精气者。此即恶星精曜。能为蚀神。亦为魔怪。
(CB17563十贪求永岁二)。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想长住。
【疏】夫分段生死。三界惑尽。方始得离。二乘无学。登地菩萨。皆得变易。今未离染。顿欲于此分段身上。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命为长年。过分希求。故为魔著。细想常住者。微细存想。求久住世也([温陵云]三界惑尽。方离分段生死。得变易生死。今功未成妄希即惑矣。细想者。欲变粗为细。得久住世也。乾道绍兴二本。作细相常住)。
(△[补遗云]变易土中。微细生灭。缘坏生相。若望分段。亦名常住法性身耳)。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