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第四会夜摩天宫说十行法门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何故名夜摩天宫。明以处表法。此天名为时分天。为此天无日月晦明以莲华开为昼合为夜故。名时分天故。为表十行法门知时而应总化不可不知时故。故以时分天。以表知根而对行不可一向为也。知是人天种二乘三乘一乘种。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时分天以表所行之行须以知时故。须弥山以表十住之法门。明从信升进离凡夫地故。又表十住之位初登法顶至相尽处故。又表须弥处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所攀缘而升上故。明初十住之位非以有心思求观行攀缘所及。以无思不为。荡然智应万法无依。方可升也。此十行之位处夜摩之中。明依空而住不与人连。十行亦然。依法空而行。行知时而益俗也。故处此天而表之也。于兜率天说十回向。为明其处居欲界天之中。又明此天乐知足也。以表十回向以回正智处俗利生处大悲门饶益一切于诸境界无所贪求故。处此天以为所表。升他化天说十地法门者。超过化乐明至欲界际。表十地自在超升化乐至欲界之顶化心魔王至欲尽际故。升第三禅说佛华法门。明普贤行满。表以行法悦无尽众生故。又彰第四禅是佛位故。此约进修升降表法。且如是安立。然其理智一一遍周无去来也。以此皆云不离菩提道场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兜率等。如第三禅超初禅二禅者。明位位倍胜故。此一会未有来文。是璎珞本业经。如来领声闻菩萨众。向菩提树下。脱往昔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说法界经。一一排次至第三禅故。是故于此夜摩天以表十行。
二释品来意者。前明十住升进以升须弥之顶。此明十行之升进以至夜摩。以次此品须来。
三随文释义者。于中大义义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释。第一长科。经意者。此一品四十九行经中。约作十段长科。一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已下至恒对于佛有三行半经。明十方同见如来不离其处分。二尔时已下至宝庄严殿可有两行经。明不离十方一切菩提场普光明殿而升夜摩天分。三时夜摩天王已下至时彼天王敷置座已已下有十四行经。明时分天王遥见佛来化座庄严及恭敬分。四向佛世尊已下至入此宫殿可两行半经。明时分天王请佛入殿升座分。五时佛受请已下至悉亦如是可有一行经。明如来受请都结十方同然分。六尔时天王已下有一行半经。明天王忆昔往因说颂叹佛分。七说颂之中有二十行颂叹十如来曾来入此天宫分。八如此世界已下至叹佛功德有两行半经。明十方同此一时叹佛分。九尔时世尊已下至诸所住处可两行经。明如来受请入殿殿博宽容分。十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此总结十方同此分。第二随文解释者。初尔时已下至恒对于佛。明十方一切处恒遍满无增减故。言不离菩提树须弥顶而升夜摩天者。明智遍一切处而示其身非去来故。云遥见佛来者。明从十住向十行位故。即以神力化座者。明行立依空智而成无能所定建立故。以座表行。号曰莲华。明无作行成无所染着故。藏者含容义。明无行之行含藏众善故。师子者明无畏也。以无为之理智处生死而无畏故。此依主为座名。百万层级者。明十住十千十行百万。明随位升进阶级故。百万金网以为绞络者。明此位中以行网化众生故。此为报得依果故。十住十千十行百万明升进也。华鬘香宝及四种帐者。明以四摄法方便行含摄众生故。四种盖者。明以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覆荫众生故。百万光明而为照曜者。明以智眼观根而摄化故。天王者。行自在也。恭敬顶礼者。行行无慢也。梵王踊跃者。净行利生见求乞者欢喜无厌也。百万菩萨称扬者。明以行济物众圣欢喜称叹也。天乐奏音者。明善能说法所招果也。四种云者以行慈覆俗。前云盖。后云四种云。明约器大小覆育故。摩尼云亦然。随根大小照烛与益故。百万善根所生者。明已上庄严皆明约行中善根所生故。为行能利物积善即得诸覆护众福所严。已下如文可解。云善来善逝者。善灭众恶苦灾。逝者度众生而离缚。时佛受请升殿者。明升进正入十行位故。已上望佛自德十方恒自遍周。今作升降者。总约众生进修升降故。二十行颂中叹十佛昔曾入此殿者。明今所入十行理智与古无殊。此十如来还是约行升进所成之号。前十住位升须弥顶十如来名号。亦是随位会古之号。明所入之法不异古今诸佛故。如十住位中。须弥顶上帝释宫中。遥见佛来。即于殿中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为明初入如来智慧中生。即以方便三昧之门。名安置普光明藏。即明智慧照曜法界藏故。今此十行位时分天王遥见佛来化作宝莲华师子之座者。明以行华设其教网漉诸众生令入如来智慧之境界藏故。莲华表行无著义故。化座者。明行体以依十住智慧虚无法身无安立也。所作如化也。以兹所表。末后五行经都结十方同时叹佛如来入殿其殿包容如天所住者。明入位升进自智宽容方知佛境故。
夜摩天中偈赞品第二十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明升夜摩天宫以说十行之法。此品以功德林等十菩萨众各各以当位之行以偈都赞当位之法故。名偈赞品。
二释品来意者。明欲说十行之法先须说偈都赞十行之中因果法门故。此品须来。若不先举所行之因果。十行依何有成。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之中约作二门分别。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释。第一长科经意者。约作五段长科。第一尔时佛神力故已下至结跏趺坐有十三行半经。明随位菩萨功德林等十个菩萨并陈自行佛因果来集分。第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等无别。可两行经。都举十方世界菩萨来集同此分。第三尔时世尊已下。至靡不皆现。可两行经。明放光所在分。第四尔时功德林菩萨。可一行经。明观法说颂分。第五从初颂已下。有十段颂。明十行之中各申自行法门因果分。第二随文解义者。从品初第一段中十三行半经之内义分为三。一释菩萨名及配随位进修之因果。二释刹土远近之意。三释菩萨各各同号遍周。
第一释菩萨名及配随位进修之因果。约有十种因果。
第一功德林菩萨者。如十住位中。初生佛智慧家故菩萨名法慧及财慧等。此位明从慧行福智二报广多故。以林为名也。又林者。广多义。覆荫义。庄严义。身干枝条华叶果实相资义。明十行位菩萨。以无性智慧。庄严万行枝条。大悲为叶。覆荫摄化一切众生。皆令自他菩提华果悉开发故。如川泽有林众鸟归。若仁有行多人依。是故十行菩萨目之名林。此当欢喜行檀波罗蜜门。如善财十行之初善知识名为善。见在林中经行。亦如此也。国名三眼者。如此位佛果号为眼也。世界名亲慧者。明此十行亲从佛慧所生为因。亦常与一切众生。以为亲近故。佛果号常住眼者。为亲从佛智慧生故所有知根利俗直令得其常住之智眼故。明自得如来智慧之眼所有利生亦令他得智眼故。明以如来智慧观根利生之智即是当位佛果也。功德林。是表所行行之人。亲慧世界。是当位所修行智慧之因。常住眼佛。是当位知根见解之果也。与根本智相应名常住眼佛。
第二慧林菩萨者。明智慧如林广多义故。此是饶益行。以智慧饶益一切众生令不迷故。行戒波罗蜜。此位以智慧为戒体故。如善财童子十行中善知识释天主童子行戒波罗蜜以算法相法印法即安置村营城邑吉凶之地。是智慧故。十住之中以法身为戒体。此十行之中以智慧为戒体故。慧林菩萨是修行之人。幢慧世界。是所修行之因。以慧为戒体。于生死中不倾动故。无胜眼佛。是所行之果。以慧眼知根余无胜故。
第三胜林菩萨者。此是无违逆之行。主忍波罗蜜。诸行之中忍行为最在行。无忍不成行也。故号胜林菩萨。如善财童子。于此位中善知识是优婆夷。名为具足。为忍波罗蜜总摄众行。慈悲喜舍总在其中。明优婆夷者是表慈悲行也。素服被发。是戒忍之相。处其一室。室开四门者。表慈育众生四摄法也。十千侍女者。万行具也。以一小器济惠无穷者。表离慢自高四摄无限故。明一一波罗蜜互含容故。胜林菩萨。是行行之人。宝慧世界。是所修行之法。明以忍为众行之宝。可贵重故。无住眼佛。即是忍中之佛果也。明虽行忍行而不念所行也。
第四无畏林菩萨者。明常行精进即于生死利人天之无畏也。主无屈挠行。为以智慧知时知法知根利物。不挠其事不滞其功故。如善财善知识明智居士。是此位中善知识也。为以明智利众生。即行无屈挠故。住大兴城。是精进义故。于市四衢道者。明饶益广多无限利益故。须臾系念作意方便故。仰视虚空随所须物惠利众生。皆从空下者。明智如空应智念故。空为智本。智不异空故。是故观空总随智现也。是故空者众法之本。以此观之。明一切功德总从空智而有。无畏林菩萨。是此位行行之人。胜慧世界。是修行之法。不动眼佛。是此位中之佛。果故明精进之位。不随物变故。佛号不动眼故。于境不动名为精进。
第五惭愧林菩萨者。是无痴乱行。主禅波罗蜜。为具惭愧而行禅。为禅定发慧。即行无痴乱故。如善财善知识宝髻长者。是此位中善知识也。在于市中。明行中禅体闹而恒寂。执善财手将诣所居之宅。明引接也。明于生死市中引接将诣所居智果故。明观果知因。其宅宝严十层八门。院有八门。阁有十层。八门明八正道。十层之阁约十波罗蜜之报。一如十度之行从下向上排之。自具法则。至文方明。此约禅体总收万行。惭愧林菩萨。是此位所修行之人。灯慧世界。是所行之法。为定能起慧明照物故。世界名灯也。天眼佛者。是此位佛果也。为定能净诸根故号天眼佛。
第六精进林菩萨者。此是善现行。主般若波罗蜜门。为以般若善现众行以益含生故。号精进林。如善财。此位中善知识号普眼长者。明初救身命。次施饮食。后与说法。一一随根明智慧成就故。精进林是修行之人。金刚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明智慧能破烦恼名金刚故。解脱眼佛。是此位之佛果。
第七力林菩萨者。是无著行。主方便波罗蜜。明以方便处俗利生。同其行流。处世无著。成大悲行。是为力林也。以真入俗处缠不污。是故名为力林。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无厌足王。为行大悲自化现身作诸不善。还自化其身追捉治罚。或断命根苦当治之。令实众生惧而断恶。救护众生爱而不舍。名无厌足。力林菩萨。是能修行之人。安乐慧世界。是所行之法。审谛眼佛。是此位果也。为此位是成大慈悲门故。名安乐世界。约安乐众生得名。佛号审谛眼者。审知众生应以何法化故。方始调伏。
第八行林菩萨者。是难得行。主愿波罗蜜。难得能得名为行林。此智位难可升故名难得行。如善财童子。此位善知识王名大光是。第八智随大愿满众生意行大饶益。普施众生世间乐具。一切智宝悉皆施之。行林菩萨。是能行之人。日慧世界是所修之法。此位智体增明。世界名日慧。明相眼佛。是此位之果。为此位智体增明。佛果号明相眼。
第九觉林菩萨者。是善法行。主力波罗蜜。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不动优婆夷。是第九法师位。何故为女身。为明处法师位时贞洁慈悲柔软。以女表之。此女发心已经阎浮提微尘劫。自发心来。心无一念五欲之想。明贞洁坚固慈悲柔软。是法师之德也。是故此菩萨号曰觉林。主力波罗蜜。觉林菩萨是行行之人。净慧世界是修行之法。最上眼佛是所修行之果。为智慧净故佛号最上眼。
第十智林菩萨者。是真实慧行故。主智波罗蜜。在此名位相似可知。如善财。此位善知识号出家外道。名为遍行。明得智自在能同邪见摄诸邪见。云三千之境九十六种外道我皆为之。智林菩萨。是所修行之人。梵慧世界。是所修之法。绀青眼佛。是此位之果。绀青是十行之智。一终之满明净照烛之极故。
第二释刹土远近之意。经云。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之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者。十住云百刹微尘。此位云十万者。明升进智慧之增广。迷心及诸境为尘之量。迷执所居名之为国。心随境转名之为诸国土之外。执亡智契名之为来。明智遍周境无不达同号菩萨。一一菩萨例然。总明达迷智遍。
第三释菩萨各各同号遍周者。明心迷诸境尘表无明广多故。心悟智通遐周刹海。一切种智无不同其见。故即各各名号遍周。明迷时无境不惑。悟已无境不智。是诸菩萨已下顶礼佛足明致敬。升座化座摩尼藏。表十行处生死而化众生行常无垢故。摩尼藏者。离垢宝也。藏者含藏义。师子者。无畏也。此明凡夫行有染圣行无垢也。师子依主立名故。总明修行者智德所行之法。尔时世尊从两足上放百千亿光明者。十信足下轮中放光。十住足指端放光。此十行之中足趺上放光者明次第随位升进。表法光从十千百千百千亿妙色光明总明随位升进也。凡足下足指端足趺上。总不离所行之行也。自此长行已下有十段颂文。是十林菩萨各各自颂当位所修行之法。以此十法共成一行。如是一一行中皆具十行。各各随自行位中名目下义。即是所赞之法。如文具明。已下如名之义。各叹当位所行之法。达名知法可知。
十行品第二十一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名目。二释品来意。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名目者。此品正说十种行门。名为十行品。
二释品来意者。此夜摩天宫本意。说十行品为表。此天莲华开为昼合为夜。为此天天光自相照。及无有日月。但看莲华开合而辨昼夜。名为时分天。夜摩者梵语也。如此位菩萨知众生心欲开发时。应时接引。未应度者与作得度因缘。以此处而表之。故于此处说十种行门。前之两品且明至此天处而称叹之。此一品正说十行之门故。是故此品须来。明前之十住犹依须弥之顶。此之十行依空。所行表行无著也。
三随文解释者。于中约分为二。一长科经意。二随文解说。第一长科经意者。此之一品经约作十四段长科。第一尔时已下至是为十有二十五行经。明同号功德林佛共加持功德林菩萨正说十行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第一欢喜行有四十三行经。明正说初欢喜行之法门。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二饶益行有四十二行经。明饶益行。如是上下总一品通偈颂有十四段经。末后两段长行。初一段动地兴供分。次一段功德林观众说颂分。次二百二行经。说颂叹法分。一品上下总通为十四段。如经自有分剂。不烦科文。如从初同号佛加持分中约有四门分别。一明三昧名。二明同号佛数。三明同号诸佛所加。四明诸佛所以共入定菩萨同号。第一明三昧名者。何以名善思惟三昧。三昧者。云离沉掉。定之异名。且约禅定中有四种禅。一愚夫所行禅。二观察义禅。三念真如禅。四如来禅。今云善思惟三昧者。是观察义禅。为审定其法善须观察。正念思惟安立法门。为后学者而作法则故。第二同号佛数者。举万佛刹微尘数佛皆号功德林。与入定者而同其号。明若迷其心境无明与无限刹尘不殊。若了达心原智慧功德等十方而无尽。以自一心洞晓与法界福智无差。今此菩萨入此定门。以与一切诸佛契同福慧。遂得同号佛来加持。明与十方诸佛智慧解行同故。福德功德同故。第三明同号佛来加者。有六种加。一以言加。以言叹誉故二毗卢遮那愿力加。乘往愿故。三毗卢遮那神力加。契佛神力故。四诸菩萨众善根加。同善根故。五诸佛与智加。得十种无碍智故。六诸佛以手摩顶加。安慰许说法故。已下明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正说十种行门。如下十种行中以十波罗蜜为体。
第一欢喜行以檀波罗蜜为体。有四十三行经。分为五段。第一佛子何等为欢喜行已下至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有九行半经。明行檀波罗蜜学佛所有修行分。第二随诸方土有贫乏处已下至不违一切众生之心有十行半经。明此位菩萨见贫乏之处誓愿生彼富贵家悉舍资财及以身命饶益分。第三又作是念已下至三藐三菩提有八行半经。明菩萨于饥饿劫中作广大身舍之济乏分。第四从菩萨如是已下至不见大果不见小果有六行半经。明知真无想分。补特伽罗想。此曰数数取趣。摩纳婆想者。此曰少年。亦曰儒童。意云不分别善恶老少悉皆施与。第五从尔时菩萨观去来今已下至第一欢喜行有七行半经。明观众生不坚固身求坚固身令永安隐分。
第二饶益行以戒波罗蜜为体。有四十二行经。分为五段。一佛子何等为菩萨饶益行已下至得佛所赞平等正法有六行经。明于五尘境界不着分。二菩萨如是持净戒时已下至一切智心有八行经。明魔将天女不能惑乱分。三佛子已下至无余涅槃有八行经。明菩萨不以五欲恼众生分。四何以故已下至令他快乐有十三行经。明善自调伏方能说法令他得乐分。五佛子已下至饶益行有六行经。明得离世间行入甚深智慧分。
第三无违逆行以忍波罗蜜为体。有三十行经。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忍辱柔和有五行半经。明不害自他忍辱柔和分。二佛子已下至令他心得清净有十三行半经。明菩萨身语加害堪忍分。三菩萨尔时已下至无违逆行有十行半经。明菩萨观空成忍分。
第四无屈挠行以精进波罗蜜为体。有三十七行半经。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一切佛法句义故而行精进有二十二行半经。明菩萨不求世利为求佛一切智故行精进分。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下至答言我能有六行经。明菩萨为众生入地狱受苦无辞劳分。三设复有人已下至无屈挠行有八行半经。明菩萨为饶益众生故多劫受苦不辞劳分。
第五离痴乱行以禅波罗蜜为体。有四十九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修菩萨行心无痴乱有十行经明以正念于随生死中利生无乱分。二此菩萨已下至心常忆念无有间断有九行半经。明菩萨闻持正念不乱分。三何以故已下至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有七行半经。明以正念于好恶音声无散乱分。四所谓正念不乱已下至而不能坏此菩萨心有八行半经。明闻法及利生无余障分。五菩萨入三昧中已下至无差别有五行经。明观声无体堪忍分。六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已下至离痴乱行有九行半经。明身口意净堪入诸法不离一性分。
第六善现行以般若波罗蜜为体。有四十行半经。分为四段。一佛子已下至方便示现生相有十行半经。明智性之无性示现方便现生分。二佛子已下至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有十行经。明菩萨达心境一切法无性无依而教化众生与作依处分。三菩萨尔时已下至不行正道有十一行经。明念度众生分。四菩萨如是观诸众生已下至善现行有九行经。明度众生未尽不取自证涅槃分。
第七无著行以方便波罗蜜为体。有五十五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于诸佛法亦无所著有十二行半经。明菩萨严净佛刹供养诸佛心无所著分。二此菩萨已下至能如是无著故有十五行经。明菩萨供佛无厌处事法而常行中无所著分。三于佛法中心无障碍已下至生诸善根而无所著有十一行经。明观众生苦增长大悲分。四菩萨尔时已下至何以故有九行半经。明菩萨常住生死教化众生无著分。五菩萨作是念已下至心无疲厌有九行经。明教化众生观法如幻分。六无疲厌故已下至无著行有七行半经。明菩萨见未调伏众生而往彼生分。
第八难得行以愿波罗蜜为体。有七十行经。分为六段。一佛子已下至一性善根有四行经。明此位中十善根分。二此菩萨已下至得不退转有八行半经。明处苦无疲厌分。三此菩萨虽了众生非有已下至何以故有十行经。明不舍不着众生界分。四菩萨深入众生界已下至非得果有十四行经。明菩萨入众生界不着而亦不废常在世间现身度众生分。五菩萨成就如是已下至不着世间有十九行半经。明不说而说法自在分。六菩萨如是已下至第八难得行有十四行半经。明行菩萨行不求果报分。
第九善法行以力波罗蜜为体。于此段中。分为五段。一佛子已下至旋陀罗尼辩无尽有十二行经。明十无尽辩分。二此菩萨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九行半经。明大千界现身成佛辩才无碍分。三复次已下至而作佛事有十六行半经。明于一毛端处道场无尽一切毛处及不可说三千界示身成佛分。四佛子此菩萨已下至善能观察法相故有六行半经。明十种自在身分。五菩萨成就如是十种身已下至一切佛法源故有九行经。明与一切众生所为依处分。
第十真实行以智波罗蜜为体。于此段中。分为三段。一佛子已下至悉令清净故有十行经。明此位菩萨学三世诸佛诚实身语智得佛十种智分。二此菩萨复生如是增上心已下至法界虚空界有十六行半经。明以愿力教化众生不取菩提分。三此菩萨已下至第十真实行可有十六行经。明身含众刹知根利生自在分。已下动地兴供分中有十五行经。义分为三段。第一尔时已下至天微妙音声有五行半经。明动地兴供分。二如此世界已下至悉亦如是有一行半经。明都结十方同然分。三复以佛神力故已下至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有八行经。明十方功德林菩萨。来集作证分。如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菩萨皆名功德林者。为明十行遍周故。佛号普功德者。为明此十行遍周即功德遍周。即是此位之中所得之果。以行遍周所招功德故。佛号普功德举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者。亦明智所达法。亦明行门之量广大即佛果功德广大。如是已上十行约十波罗蜜为升进于法自具分明。不烦更释。如是十行总是一时一念无前后之行门。莫作前后延促之见。皆须约法界智体用成进修之门。如说颂叹法中有七行经明十种种性不断故。以颂重申。如暨于法界者。暨者及也。云及于法界也。如下颂分中有二百二行颂。两行一颂。如文具明。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将释此品。三门如前。
一释品名目者。为说此十种藏。依法立名可知。
二释品来意者。此位已说十种行。以此十无尽藏成前十行之法。使令无尽。成后十回向之法。使令进向。令使行门不滞。是故此品须来。
三长科经意者。分为二门。一长科经意。二随文释义。
一长科经意者。于此一品经中大段随十藏名目。总有十一段经。其文如下。
第一从初尔时功德林菩萨已下至为众生说皆令开悟有二十八行半经。明正举十无尽藏名并陈十种信法分。于此分中复分为六。第一尔时功德林已下至是为十有四行经。明正说十藏之名分。第二佛子已下至生净信已有五行半经。明初举十种信法分。第三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已下至何以故有七行半经。明闻法生信已于法不怯分。第四此菩萨已下至无知无舍有五行半经。明知一切诸佛出世入涅槃无近远取舍分。第五此菩萨入佛智慧已下至一切诸佛方便有五行经。明入此信生在佛家顺诸佛善根方便分。第六是名菩萨已下一行半经。总明结信成能演法分。此信是十行之中位内之信。文殊师利觉首等是十信位中信心故。
第二佛子何等为菩萨戒藏已下至是名菩萨第二戒藏。于中有二十八行半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无毁犯戒有三行半经。明正举十种戒名号分。第二云何已下至具足受持十种善业有二十一行经。明正说十种戒之持犯分。第三菩萨已下至第二戒藏有正说四行半经明。此十行菩萨持戒无毁犯分。
第三佛子已下至第三惭藏有十三行半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应专心断除有十二行经。明断无惭行具于惭行分。第二一行半经。明具足于惭善为众生说法分。
第四佛子已下至是名菩萨愧藏。于中有十二行经。于中大意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又作是念有三行半经。明自念于五欲境无始长贪求分。第二众生无智已下至我今行于愧有七行半经。明念众生愚痴为于五欲互为怨仇菩萨知之应自断分。第三速成菩提已下一行半经。善为众生说真实法分。
第五佛子已下至多闻藏有三十四行半经。明闻藏。于此段中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无记法有四行经。明举十事有无分。第二何等为是事有已下至是名无记法有二十六行半经。明正说十种事有无分。初从十二缘说。无明有故行有。识无故名色无。爱起故苦起。有灭故生灭。此上四事识之与爱。皆从无明妄系诸有生。今达有本无。即十二缘灭。十二缘灭。非智有生。非智有灭。但除其病。其致无依无形无为而虚通万有。无思而现。无作而成。学之者以止观两门功终。方会此之一辩。后之十法总终圣教。具陈识相对治异解。已下如文具明。第三菩萨已下四行经。明菩萨念诸众生无多闻慧我求多闻藏广为说法分。
第六佛子已下至施藏有九十三行经。于比段中复分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究竟施有三行经。明都举十种施藏分。第二佛子已下直至是名菩萨第六施藏。总说前十种施藏分。已上十种施理事尽含。如文自具。
第七佛子已下至开悟一切众生有三十行经。于此段中复分为五。第一佛子已下至涅槃如实知有十一行经。明且举如实知世间法出世法根本所集体分。第二云何知已下至广为宣说有三行经。明都举前法从缘所生本无所有分。第三为说何等已下至不由他悟有六行经。明正说前受想行等无体成坏分。第四此慧藏已下至是为十有八行经。明十不可尽分。第五已下一行半经。明得法善说分。
第八佛子已下至念藏有二十七行经。于中大意复分为二段。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说三昧种种性有十八行经。明得无限正念法分。第二此念有十种已下至第八念藏有九行经。明得十正念时于一切法无过失分。
第九佛子已下有十四行经。于中大意复分为二。第一佛子已下至不可说三昧种性有十一行半经。明闻持一切诸法无限分。第二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此位菩萨所说法无限唯佛能了知分。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二十四行经。于中其意复分为三。第一佛子已下至何以故有十二行经。明此位菩萨辩藏无尽分。第二此菩萨成就十种无尽藏已下至第十辩藏有十行经。明正说十种辩藏分。第三有两行经。明辩藏无限分。
第十一段中有八行经明总举前十藏成就回向法门分。如前十二部经名中。祇夜此云应诵。伽陀此云讽诵。尼陀那此云因缘经。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此十种藏为成当位自分十行令成满故。亦成后十回向法门故。每位皆然。已上释十行法门竟。十回向如下此会中序分正说流通者。从此初升兜率天宫。是序分。已下两品。是正说分。两品中至下动地兴供。是流通分。兜率天宫说十回向法门。于此位中有三品经。共成此位。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