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珍藏地----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城北十公里的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发迹于北魏,起兴于隋,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元魏和唐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原塔俗名“圣冢”。唐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明隆庆三年(1569)木塔崩塌,万厉七年至三十七年建起十三级八面砖塔,高四十七米,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底(1939 )朱子桥将军捐资补修宝塔,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四日因淫雨连绵宝塔崩塌。
据史载:元魏二年(555);隋仁寿二年(602);唐贞观五年(631);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唐高宗显庆年;武则天长安四年;肃宗上元元年;德宗贞元六年;宪宗元和十四年;懿宗咸通十四年,均以极其隆重的仪式迎请至宫内供养。宋代法门寺也曾恢复到最大规模。明、清两代法门寺虽有所衰,地方官民信众仍尽力整修。
新中国成立后,法门寺香火渐盛,道场兴隆。一九八四年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法门寺交由佛教界管理。一九八七年政府决定重修宝塔,清理塔基时发现了自唐懿宗咸通十五年封闭的唐代地宫,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喜获释如来真身舍利及上千件法物宝器,法喜遍满,普天同庆,从此法们寺揭开佛元新页。
一九八八年法门寺成功举办了国际性的“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礼法”,并正式对外开放。十余年来在党和政府宗教政策的指引下,在澄观、净一法师的带领下,在佛教四众的努力下,先后修建了大雄宝殿、长廊角亭、钟鼓楼、禅房、寮房等访唐工程。一九九八年对宝塔地宫进行装饰,使其庄严再现,体现无上法门,体现无尽法界,结合历史,宗教信仰,社科艺术等内容为一体而又是供养佛指舍利的大曼荼罗坛场,再现唐密曼荼罗之精华,使法门寺成为中国佛教首区。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