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旅途上,朋友给我们各式各样的帮忙,在情感上予以支持,在课业上相互切磋,在逆境中互相扶持,在知识上相互增长,在道业上互相砥砺,所以朋友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怎么样才算是良朋益友?其标準为何?当然,随着成长背景不同,每个人皆有不同的标準。有人认为只要对彼此有所助益,皆可称得上「良朋益友」,这样的说法往往有所缺失,甚至会有危险。
孔子曾说:「益者叁友:友直、友谅、友多闻。」其实只要朝着这叁个标準选择,不论是自己或他人,都能对彼此有所助益。孔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标準,在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观察到人之本具性德,或是说人之仁、义、礼、智四端须仰赖环境的引导培养,才能渐渐显发。而这环境除了礼乐制度外,便是善友的提携。制度是死的东西,要使其活出生命,需仰赖良朋益友,所以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孟母叁迁即是对此具体的实践。
所谓「佛法不离世间法」,善友对出世间的修行,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沩山老人云:「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在长远艰辛的修行中,善友的结伴同行,往往是重要的增上缘。娑婆世界恶缘多、善缘少,依止善知识,道业才易成就;即使是极乐世界,亦须与诸上善人把手同行,菩提道场方得速速成就。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圆满成佛的愿行,亦是五十叁位善友的成就。善财童子每参访一位善知识,修行便向上提升,终至成佛。所以经中每每讚叹善知识难值难遇,要学人敬重善友,才能获得实益。《法华经》中,释迦佛称提婆达多为善知识,可知,从对方习气中,得到省悟与提升,则是将良朋益友的定义更加扩展。印光大师则是以「见一切人都是佛菩萨,唯独我一人是凡夫」的平实方式,将良朋益友运用于修行上,并将善友从客观的角度,回归到自身的态度。
其实,不论世出世间,良朋益友均是安顿身心的重要助缘。有了善友的提携,菩提道上方能顺利前行;更进一步则要效法诸佛菩萨的慈悲、智慧,发广大愿心,成为一切众生的不请之友。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