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玄奘精神 第8节: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1)

发布时间:2023-08-02 15:04:16作者:大悲原文

  高手过招,随机而变:

\

  大象无形,未见面便拆招,靠得是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的积累;

  柳暗花明,就是要在双方都能接受的基础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拒绝不是对立,更非仇恨,而是有立场、有原则、有坚持的表现。

  以退为进,只为扳回大局,智慧胜于机巧,唯有英雄方能惺惺相惜。

  这是玄奘第一次见到那个时代最伟大君王,

  这也是一次令人激动并且充满玄机的会晤--当整个大唐都在为辽东战事绸缪之时,东都洛阳的宫殿内也在进行这一场不动声色的较量;

  伴君如伴虎,面对唐太宗的"热情",玄奘一如既往的选择了坦然……

  在长安的弘福寺休整几天后,玄奘便带着他的马队迫不及待的踏上了东行的官道。唐代有两座都城,分别是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长安坐拥三关之险,背靠关中平原,易守难攻,战略价值更大;洛阳则地处中原腹地,沟通南北大运河,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为了更好的集结全国兵力和物资,唐太宗就把对辽东用兵的大本营设在了洛阳。

  玄奘所处的时代,中原大地刚刚从隋末群雄战乱中恢复过来,百废待兴,因此贞观一朝采取了相对缓和的外交政策。但缓和不代表软弱,从太原起兵到平定关中,马背上打下江山的唐太宗岂能容忍被周边胡族骑在头上的日子,委曲求全和休养生息只不过是为了积聚实力的权宜之计,暂时的隐忍并不代表这个新兴的帝国丧失了对外扩展的能力和野心,积极进取才是流淌在贞观君臣骨子里的血液!

  在经过十几年的准备后,大唐帝国开始了一步步的对外攻略,因此,战争也成了玄奘在回国途中听到的最多的两个字:首先是自己的义兄、高昌国王麹文泰在贞观十四年时因唐军兵临城下忧愤而死,高昌国也成为大唐版图的一部分;此后的几年间,唐军逐步控制了整个西域,与雄踞中亚草原的西突厥之间的关系也日益紧张;随后又听说皇帝陛下不在长安,而是前往洛阳准备对辽东发动战争。贞观一朝的励精图治,终于让中原王朝有了对周边民族扬眉吐气的机会,整个帝国都笼罩在一种近乎亢奋的战争氛围中。

  作为一名僧人,玄奘显然不赞同用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是作为大唐臣民,能够看到自己的祖国在一位英名君主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令四夷外邦臣服,却令他感到无比的自豪,也为能够生活在这个光荣而充满激情张力的时代感到骄傲。

  是的,玄奘是一名僧人,可当他代表的是整个大唐的精神的时候,他所象征和承受的东西便不再是"僧人"二字所能全部囊括的了。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纯的为自己活着,尤其当你有了多重身份之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离开长安前往洛阳的这几天旅程中,如何与唐太宗进行沟通就成了玄奘当务之急需要考虑的问题。

  唐太宗听说玄奘来到洛阳后,特意安排官员前往洛水之滨相迎,还让他们带去了自己的慰问。当然,唐太宗对玄奘的重视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原因:

  武德九年五月,唐高祖李渊的一道《沙汰佛道诏》,几乎将整个中原佛教推入绝境,然而玄武门之变的爆发给了佛教喘息之机,唐太宗继位后,立刻取消了这道诏令,并对佛教采取宽容的态度,以争取佛教徒的支持。当然,这种宽容和支持背后则是高度的警惕和控制。贞观八年(公元625年),有人上书要求皇帝引"十大德"(十位高僧)上殿,并以天子身分参拜,这等教权直接介入政权并凌驾于政权之上的行为立刻引起了唐太宗的警觉,曾当过道士的魏徵更是引经据典,替唐太宗严厉驳斥了佛教徒的要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