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皈依就是找到了靠山,从此以后过上了有恃无恐的生活。佛经讲要应无所住,为什么还要皈依呢?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应无所住”是成佛后的境界,在没成佛之前是无福消受的。“无所住”就是没着没落儿,就像在太空中漂泊,不知身归何处。如果没有就地安家的心理素质,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等于就是折磨,这样每天都会生活在担心与恐惧之中。但是,生命的真实本质就是无所住的。
切记:做皈依不是讲道理,而是要把回家的路给大家指引出来,还要带领大家回到家中,到此才算圆满皈依。剩下的事不是走在回家的路上,而是从此在“家”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回家是要全身心投入的,请大家不要只顾看我的开示内容,同时还要体会身心的变化。
请大家把身心放松下来,因为我们每个人为了生活要四处奔波,同时还要提高警惕,防止坏人的侵犯。这样,身心便长期处于紧张担忧的状态,会让我们身心憔悴的。此刻,大家只是坐在电脑旁边,是没有任何担忧之事的,所以请大家把心放下来。安全的时候还提着心,这是毫无意义的自己在吓唬自己呀!
皈依后,有的人会有回家稳坐的感觉,就像来到了佛国世界,每天逍遥自在、无忧无虑,有的人是可以身临其境的。请大家一边看开示,一边全身心的去体会。我边给大家开示,边加持大家。
很多学佛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皈依就是皈依了佛祖或是皈依了自性三宝,而是不皈依某个人。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两千多年了,我们连他老人家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又怎么皈依呢?
这只不过是自我陶醉而已,自己制造一个偶像来欺骗自己,也就是用精神毒品来麻醉自己。怎么才是皈依自性呢?要想皈依自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性,还要找到通往自性的路,然后还要明白回归自性的路要怎样走才可以。如果只在口头上喊“我皈依自性啦”,这与乞丐高喊“我成富翁啦”有什么区别呢?
没成佛之前,是没有能力享受“无所住”所带来的快乐的。因此,皈依一个摸不着、看不到,又虚无缥缈的佛是没有实用价值的。所以,必须要先皈依某人,然后再通过这个人,把自己培养到有能力享受“无所住”快乐时,才能摆脱所有的依靠。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师父?
“师徒如父子”这句话大家都听说过吧!由于中国的古代是重男轻女的,所以就经常用“师父”,而不用“师母”了。父母的功德是在生养我们的同时,也承担一部分教育,但是父母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能够幸福地生活,因此我们就要离开父母继续学习,所遇到的能够帮助我们授业解惑之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但是,师父与老师是不同的,老师教会我们本领或技能就结束了;师父不但要教会我们生活的技能,同时还要充当起父母的角色。找到了师父,就等于又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家。师父就是父母的延续,师父所起的作用是父母的能力无法达到的。师父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可以比自己年龄大,也可以比自己的年龄小。如果与自己同龄,那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同时也是知己。找到了师父就等于找到了一个宝贝,你的生命因此会变得更加精彩。
如果所遇到的师父比自己年龄小,那师父不但可以为你授业解惑,还可以像儿女一样,为你养老送终,可以为你解决所有的后顾之忧,这是父母无法做到的。父母只能生养我们,而且还会提前离开我们。如果所遇到的师父比自己的年龄大,那师父不但可以为你授业解惑,你还可以像頑皮的小孩儿一样,在师父身边撒娇耍赖,师父可以弥补你童年失去的欢乐。
师父不但可以为你授业解惑,因为师父在某些方面能力会超过自己,这样又可以起到保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扮演生命中的任何角色。有这样的师父,你不但可以学到技能,同时还可以得到保护,更重要的是师父可以扮演任何角色,他会让你的生命充满幸福,也可以指导你找到幸福,这是父母无法做到的。
有很多人把拜师学艺理解为花钱买东西,这种拜师等于是在做买卖。真正有能力的师父,不但可以无尝的授业解惑,甚至可以把徒弟组织起来一起创业,这样不但不需要花钱,也许还可以得到分红。师父与徒弟之间是要经过了解磨合才能建立信任的,这种关系的建立必须要双方拿出诚意才可以完成的,而不是只等着师父无私奉献来打动自己。
师父就像父母一样,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快乐,有哪个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生活困难,还拼命的要赡养费呢?但是,有哪个善良的孩子能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受苦呢?师父与父母一样,会与徒弟同舟共济、生死相依的。
有哪个人不是为了生活,而累的身心憔悴了,如果有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可以休息,大家愿意不愿意呢?这里不再有担心恐惧,也不会再有猜疑忌妒。在你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个地点,它可以修复你心灵的创伤,进来之后不需要修炼,身心就可以得到快乐了,总比苦苦地等待极乐世界要来得快些吧!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