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诗人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

发布时间:2023-07-19 10:18:40作者:大悲原文
诗人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

《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

唐·李白

敬亭白云气,秀色连苍梧。下映双溪水,如天落镜湖。

此中积龙象,独许浚公殊。风韵逸江左,文章动海隅。

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今日逢支遁,高谈出有无。

李白深受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但他的个人信仰其实是“炼火烧金丹”,“寿与天齐倾”,他接受了道箓,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道士。道教发源于四川,其创始人张道陵就是在蜀地创立了教派。而李白虽云游四海,足迹遍天下,但他在24岁以前都从未远离过巴蜀山川。李白与道教的渊源,也早在他幼年时期便缘根深种,他自言“五岁诵六甲”,而六甲指的便是道教的六位护法神。

李白一生都想要摆脱俗尘、得道成仙,甚至还亲自炼制仙丹,后得贺知章赞赠别号谪仙人,意为下凡人间的仙人,李白甚为喜爱,从此以“谪仙人”自居。仙风道骨的宗教信仰,不仅让李白的人生态度更为狂傲不羁,最重要的是赋予了他变幻万千的想象力,让他的诗作洒脱大气、瑰奇壮丽,无愧于“诗仙”的美称。

但李白既是“谪仙人”,为何又要自号“青莲居士”?他在《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中,自称“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居士,是佛教术语,现在泛指皈依三宝的在家弟子。而李白显然不在此列,他所信奉的神境仙人,钟爱的杀人侠客,以及“一日须倾三百杯”的饮酒之嗜,皆不符合佛家教义。唐宋时期,佛教昌盛,对中上层的文人雅士影响深厚,自号居士的文人不在少数。而李白的这一自号,亦非宗教信仰,而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他出淤泥而不染,想要忘却凡尘,去往九霄上仙宫灵阙的夙愿。

李白虽非佛教徒,但他也对佛学赞赏有加,造访名寺古刹,与高僧大德交游。对道教的虔诚笃信,或许能让李白得道成仙,但那毕竟是身后之事。而现世的艰难、仕途的坎坷,始终让李白在有生之时常感心灰意冷,唯有佛国的净土,或能安抚他心中愤懑,超然于世。

或许,对于古代的文人志士来说,安身立命之本始终是儒家思想,而成佛或修仙多是逃避残酷现世,修身养性的途径。对他们而言,道家佛家许是殊途同归。而李白对佛教的了解也并非流于表面,从这首《赠宣州灵源寺仲浚公》便可窥见一二。“水月”、“观心”、“明珠”都是佛教禅家借以言理的意象,而以名僧支遁喻浚公,也可见出李白对禅师的敬重。

全诗以描写宣州的美景为开篇,落笔大气淋漓。一、二句写山景,敬亭山上云雾缭绕,青松翠柏相互掩映。远山如黛,山势起伏连绵,与苍梧山遥遥相接,浑然天成。三、四句言水色,双溪水清,倒映苍穹万里、白云变幻,又与敬亭山色融为一体。诗人仅用了两联便将宣州山水刻画得澄澈灵动,从侧面渲染出灵源寺的山清水秀。地灵之处多人杰,而在这宣州便当属浚公最殊胜最出众。“龙象”,乃是佛家用语,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故用以“龙象”比喻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有最大能力者。

浚公因何殊胜?一是风韵不俗,妙笔生花,名满江南,为人中龙凤。二是深谙观心之道,既得明珠之性,参禅悟道的境界也出类拔萃。《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若能观心,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观心,乃一切凡夫入如来地顿悟法门。而“水月”也是大乘佛教常用的譬喻,三十三观音之一的水月观音,便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水中之月,似有似无,念起则有,念灭则无。无论有无,终无实体,了不可执。

“明珠”是化用了《法华经》中“衣里明珠”的典故,昔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知其要远行,便将一枚宝珠缝入了他的衣服里,以备不时之需。但人不知,流浪他乡,受尽困苦。后与亲友相会,亲友见之流落至此,言及当日所赠明珠。人方才获珠,从此无所缺少。这则典故是以明珠喻自性,以衣服喻无明,清明自性其实人人有之,只因常被无明所覆,而未能觉悟。而李白此言,便是指浚公禅境之高,早已明心见性。

尾联抒发诗人与浚公谈禅的畅快愉悦。支遁,乃魏晋时期的高僧,李白对其推崇备至,在此将浚公比作支遁,以示敬意。《晋书》有载,“沙门支遁以清谈著名于时,风流胜贵,莫不崇敬,以为造微之功,足参诸正始”。除此之外,“有无”二字也是重要的禅宗哲理。

禅宗认为无所谓有,亦无所谓无。如僧肇《维摩诘经注》有云,“不可得而有,不可得而无者,其唯大乘行乎!何则?欲言其有,无相无名。欲言其无,方德斯行。

故虽无而有。无相无名,故虽有而无。然则言有不乖无,言无不乖有也。”正如天上明月,既满既缺,若言其圆满,月也有残缺之时;若言其残缺,月也有圆满之时。正应是非满非缺,月即是月,无碍于缺损或圆润。

佛教中还有一则典故与“衣里明珠”类似,名为“梓中藏宝”。

旧时有名富贾,家财万贯,但却居安思危,想到若他日不幸家道中落,子孙后代便无以为继。于是,便悄悄挖掘了一间地窖,将值钱物件放入其中,以留给自己的子嗣。富贾百年之后,一日家中惨遭祝融之灾,房屋家宅付之一炬,其子嗣不知道地窖的存在,纷纷弃宅而逃。

正信的佛教与神仙体系完备的道教不同,佛教是无神论,不将佛陀作为唯一的神来崇拜。人人皆有明珠皆有藏宝,只是还未能顿悟而得罢了。即心即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而众生便是未觉悟的佛。由此,佛陀并非独一无二,过去、现在、未来都有无量无数的佛陀存在。而众生也皆有成为佛陀的可能。佛与众生不过是凡圣的境界不同,但究其本质仍是同一性的,只处在了不同的阶段上,众生平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