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试论张祜涉佛诗歌——张福清

发布时间:2023-07-19 10:18:40作者:大悲原文
试论张祜涉佛诗歌——张福清

中晚唐著名诗人张祜,《全唐诗》等收录补遗其诗500余首。在张祜诗集中,题赠酬答僧人的诗作有23首,主要涉及灵澈、志凝、契衡、法镜、高闲、齐安等一批高僧;寺庙题咏诗35首,主要描写苏州、杭州、镇江一带的寺庙及高僧影堂。另外有关僧人佛寺的诗歌17首,后期隐居江南丹阳所涉尤多。这些有关僧人寺庙的诗歌占了张祜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可是在现今张祜诗歌的研究中,几乎无一篇论文涉足这一内容,是张祜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有学人在谈及张祜诗风变化时说:“他(指张祜)交往的友人中僧人亦复不少,如契衡、灵澈、高闲等。禅呗疏钟,青灯古佛自然会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张祜的诗风,故其寺庙题咏诗往往清幽寂定,读之使人神凝虑静。张祜晚年说:‘新参北固禅’,而事实上佛教尤其是禅宗对他的影响自早年便开始了,在他的诗歌中,佛教的典故、用语、教义屡见不鲜。”[1]这是论及张祜与佛教关系的一段文字。因此,关于张祜与佛教的关系有必要作详细而深入的论述。

在张祜所生活的中晚唐时代,普通民众对佛教的信仰程度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境地。据《旧唐书?韩愈传》载: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迎佛骨时,“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2]民众崇佛风气浓甚厚。当时,张祜经常往来润州、常州、杭州、苏州等江南佛教寺庙圣地。“唐前期有三个寺院密集分布带,两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最大的一个在今江苏、浙江境内,为邗沟——江南运河沿线分布带,北起扬州、南至台州,包括扬、润、常、苏、湖、杭、越、明、婺、台等10个州,总共有140所寺院,占全国总数的17%。”[3]而唐后期江南寺院香火更旺,同是邗沟——江南运河沿线分布带,范围与前期一致,却拥有“169所寺院,占全国总数的25.5%”[4],这是邗沟——江南运河沿线分布带寺庙总数的一个对比,让我们了解到富庶繁华的江南一带佛教之繁荣。再看两组具体的对比数,江南道的润州、常州、杭州、苏州,唐代前后期分别是:28、8、12、19和20、13、20、31,表明唐后期除润州寺庙减少外,其他几州都有所增加,而以杭州、苏州寺庙增加为盛,分别增加了8座和12座寺庙。同是江南道以上四州,会昌法难前后文献中所见的寺庙数量分别是:18、11、14、23和7、3、10、19。这一组数字表明,会昌法难后,除润州、常州寺庙大幅度减少外,杭州、苏州减少较少,基本上还处于繁荣阶段。苏杭一带佛教寺庙之多,说明当地人信佛之兴盛。

张祜虽一生漂游不定,但其大部分时间在江浙苏杭一带,所以对佛教必有耳濡目染。他所题咏的杭州寺庙有灵隐寺、孤山寺、径山寺、龙泉寺、天竺寺、开元寺等,苏州寺庙有灵岩寺、楞伽寺、思益寺、丘山寺、虎丘寺、虎丘东寺、虎丘西寺等;润州寺庙有永泰寺、金山寺、甘露寺、招隐寺、慈和寺、鹤林寺等。这些寺庙多宣讲大乘佛教的《华严经》和《法华经》○1。大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宣扬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成佛渡世,建立佛国净土。这与小乘偏于个人解脱不同,他们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大乘认为人生之所以要解脱,不仅自己要解决痛苦,也要使他人解决痛苦;他们强调不应逃避现实,而要面对现实,理解现实,在现实中求得解脱;他们认为不仅人空,法(事物)也空,宇宙万物都没有独立永恒的实体,“一切皆空”。大乘佛教在唐代的兴起,大大改变了外来佛教的原貌,佛教在中国从“出世”走向世俗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成佛,而原来被佛教排斥的“忠君”、“孝父母”等思想也就被容纳在佛教之中,成佛全靠自己“心”的觉性。正如《坛经》所云:“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5]张祜正是受大乘佛教的影响,才创作出那么多既有梵音钟声、山林幽静,又有人声鼎沸、醉酒醺醺而带有世俗化场面的寺庙题咏诗。它们不仅受佛僧喜爱,也得到芸芸众生的欢迎。

一、对中晚唐诗人个体心灵的真实再现。以《题润州金山寺》(又称《金山诗》)为代表的题咏寺庙之作,既反映了张祜的崇佛倾向,又表现出他对世俗的厌恶,这是诗人心灵的真实再现。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题润州金山寺》)

对张祜《金山诗》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贬者多站在艺术的角度批评张祜《金山诗》尾联“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打破全诗意境的和谐,落入张打油、胡钉铰之流。[6] 历代许多诗评家只是从此诗意境的角度去批评它的不协调,而没有注重对张祜诗思想内容的把握。对张祜的这些批评,在此不拟作出评论。我们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就可见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中晚唐佛教世俗化的进程,既反映出诗人对佛寺清静之地的羡慕之情,又突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厌恶,这正是张祜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写这首诗的具体时间我们已无法确定,只知在他去杭州与徐凝争解元之前(824年)就已作此诗。《云溪友议》云:“又祜题金山寺诗曰:‘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虽綦毋潜云:‘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此句未为佳也。”《唐摭言》也载有此事,两书至少说明张祜金山寺诗写作时间是823年以前,即张祜三十岁以前,那时的张祜风流倜傥,意气风发,有远大的抱负,很想有一番作为。作金山诗时正值第一次诸侯书荐失败归来,因为仕途的失意,张祜整日借酒浇愁,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