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的哲学◎要在这个多苦多难的世上活得快乐光明,每一个人必须有一颗关心别人、同情别人的温暖之心。
◎在洋溢着共同感受的地方,生活即使贫穷,心里也是丰裕、快乐的。
◎慈悲是佛教实践上的中心德目。
◎慈悲是佛道的根本。
◎慈悲就是佛。
◎在日本,慈悲被认为就是佛教。
◎慈悲的观念是佛教的特征。
◎「除二边说为中道,佛以慈为首。」《大庄严论经》
◎「如来教门、大慈为本。」《止观辅行传弘决》
◎「佛灭一切漏,无比大慈悲。」《阿育王经》第一卷
◎「慈即如来,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来。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来,如来即慈。」《大般涅槃经》
◎「传闻佛法大意为大慈大悲。」近松《用明天皇职人鉴》
◎在现代,「爱」的观念还活着,但是「慈悲」的观念,却已经死了。
◎慈悲是一项价值标准。慈悲这项德目,在现代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净土教徒也好,日莲宗徒也好,基督徒、天理教徒也一样,只要是心清净、性格诚实、常怀慈心、行为方正的人,都会为人所尊重敬爱。
◎爱的精神就是慈悲。
◎诸宗教之间,重要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单纯信仰、礼仪或仪式,而是基于宗教的道德性、精神性诸原理而来的同情、爱情、理性、正义的生活。
◎真的宗教乃是心情的教育,是心情与心的实践。对生存者受苦而起同情时就是悲,决心拔除其苦时就是慈。
◎佛就是以慈悲来救度我们这些凡夫。
◎慈善是一切宗教都应做的事。
◎慈善精神是普遍的真理。
◎佛教是慈悲的宗教。
◎有些人像佛陀一样,只要有任何生物受苦,自己就不会有完全的幸福。
◎没出息的人该为没出息的事受苦,伟人该为伟大的事受苦。伟大的痛苦有什么好伤心的?因为他们都是高贵的。
◎慈悲观念,不但是与佛教以外的印度其他诸宗教有所共通,同时也具有不少与其他各国诸宗教共通的特征。
◎慈与悲的差别,据南亚上座部佛教的注释,「慈」是「带给(同朋)利益与安乐的愿望」;「悲」是「(由同朋)除去不利益与苦的欲望」。
◎「慈名爱念众生,常求安隐乐事以饶益之;悲名愍念众生,受五道中种种身苦心苦。」《大智度论》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大智度论》
◎「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十地经论》
◎「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大般涅槃经》
◎「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往生论注》
◎日本的日莲大师承受中国天台宗的解释,把慈比为父爱,把悲比为母爱。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法华经.药草喻品》
◎宗教实践之基本原理就是慈悲。简单的说,慈悲就是纯粹化的爱。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最好的例子。
◎佛陀强调,要像母亲爱子女一样,不惜自己的身命,去爱万人,去爱一切众生。
◎像母亲赌命守护自己的独子一样,当对一切众生,起无量的慈心,当对全世界起无量的慈意。只要离开睡眠,行住坐卧,都要有此慈心。
◎必须准备对他人行善,要行得比父母对自己所做的还多。《法句经》
◎心中爱怜一切众生,圣者成就许多功德。
◎不杀、不令杀、不胜、不令胜,怀着对一切众生慈心者,无人会对他怀恨。
◎为他人拔苦,与他人以乐,在心理上,就是「共苦」、「同情」的意思。
◎修行者必须是具有慈心的人。要以慈心接待弱者、强者以及一切众生。
◎修行者要对一切众生怜悯、同情。当不害别人,要给与,要常说真实话。
◎要慈怜一切,所有众生都对慈怜有感受。
◎一切众生不可害,要行有情之道。
◎既得生命于此世,莫行复仇之事。
◎修行者必须是「住于慈者」。
◎起无量慈心,日夜常不怠。
◎在初期佛教,为他人说教除迷,使人得到正确的觉悟,乃是一种基于慈悲的重要活动。
◎世尊成道后,应梵天之劝,为世人说法,也是出自慈悲。
◎所以出家修行,在佛教教团成为修行者(比丘)的人,必须为世人说法。「依慈悲,依同情,依怜悯,为他人说法。」
◎说法对教团的人来说,是一项重大的义务。教团的人不是背弃世人才出家,而是由于真正的爱世人才出家的。就是由于对人人慈悲之故,以理法为宗,为人说教。
◎佛说教,令众生离苦,就是慈悲。
◎对众生的奉献,不能只止于精神上、论理上的一面。求道的人要堪忍任何痛苦,要与物、奉献。
◎慈不能是受限定的,它必须是无量的。理想上它不能有限界,所以需要修无量慈。
◎最初期的佛教,专门强调的只是「慈」,稍后才将「慈」与「悲」并称, 成为修行者必须具备的两德。
◎对一切众生不憎,有慈(爱情),有悲,不执我所,无我,苦乐平等,堪忍。
◎世尊被称为有情的人,是「谋最上利益的悲人」。
◎完成修行的人,被称为有慈心的人、有情的人。
◎「慈」的观想是要观一切众生皆亲,而「舍」的观想则要观一切众生皆非友非敌。心中须时时充满着这种意念,慈悲才能实现在行动中。
◎(瑜伽行者)于乐感友情,于苦感同情,于德感喜悦,于恶感平静,如此修则得心无浊而澄清。
◎「修习乐苦、善不善相关的慈悲喜舍,得心澄清。」《瑜伽经》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