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佛教徒学习佛法的目标都是共同的,为了成就菩提为主。但由于过去世种种的根器不同,现世的因缘不同,所以所修行的道路也不太一样。但无论如何,离不开小乘、大乘、金刚乘,这些都是佛陀的慈悲,为了要利益娑婆世界不同根器的众生,因此演说了各类各式的法门,目的是为了要让众生能够远离颠倒梦想。渐渐地时至今日,又演变成为佛教八宗,虽然各异其趣,但是目标、道路都是一致的。千经万论所讲的一切都是阐述善恶有念,藉由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从有入空,远离四相,修一切善法。但不论是渐修或顿修,在未悟以前从早到晚一切意识和行为都和分别心有关连,也因为六识受到了末那识我执的影响,导致产生种种的烦恼与困惑。
我们都明白,人之所以会堕入轮迴,主要是因为根本无明的缘故,所以必须在此生中从再度值遇佛法起修。初时先从有心无念开始入手,甚麽叫做有心无念?也就是应用种种禅修的方便法,令自己的心处于没有过去、当下和未来的境界;能够常处于此无念境界,渐可至分段生死,断除微细烦恼,这个称为无念真心现前。到了这种境界已经离开了两种对待关係,人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清淨污染、增长或幻灭、生与死、来与去,世间一切的八法对待,此时对于这位行者来讲已无任何作用和意义。
到达无念真心的境界,佛经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意义的别名,像如来藏、佛性、真如、不二法门、法身……,所说的其实都是指无念真心的意思。在宗下的说法上,参禅者若达开悟见性,最重要的是要保任和温养,不能受到世俗的牵涉而遮盖了悟境,要时时地回光觉察,念兹在兹。
就如同世俗的镜面和水晶,要经常擦拭,不让灰尘有所沾惹;也像虚空中的太阳与月亮,要时常地拨吹云雾,不使雾化。渐渐地在每一个当下,「这个」永远存在。从心行处灭,意识断除,惺惺寂寂的境界,这个便是古人所说的「离四相,绝百非」的境界,到了这裡,参禅算成功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在保任之中不能有半点闪失,如果离开了证悟就是又被外境所转了。唯一的窍门只能时刻反闻自性,直到任何境界内外身心,不管是好与坏、吃饭和睡觉,甚至连上洗手间都是清清楚楚,没有稍微闪失,在每一个当下都能保持住,直至业力现前之前都是如此,则此人已到达法身全露、迥脱根尘,上与十方一切诸佛把手,下与一切众生合光同尘,到达此一境界便是禅门中所说的向上一路千圣不传之口诀已全部获得。在这个境界中,随时掌握住不起任何分别妄念,则大事已毕。 此是我香隆立嘉措简单地介绍初学佛者所应了解和遵守的修行基点之十七。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