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大乘修学的基础_2

发布时间:2023-09-22 09:51:49作者:大悲原文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的经文。前天我们学习了本经的五重玄义,这位清朝的青莲大师为我们用五个「不思议」来介绍本经的大意,这部经是以「不思议」的人、法来立名。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都是不可思议。以「不思议」的性识为体,诸佛菩萨的真心本性不可思议,众生的妄识也是不可思议。本经是以不思议的行愿为「宗」,「宗」就是我们修行的方法,以不思议的方便为「用」,我们得到的利益是「用」,本经是以开显不思议的无上菩提为「教相」,所以这五重玄义介绍出不可思议的法门。

本经可以分为四个大段,总共有十三品。第一段包含前面的两品,所谓「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和「分身集会品第二」,这两品是「明地藏能化之主」。这是世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明地藏菩萨的因缘,介绍地藏菩萨是何许人也,并且让我们认识地藏法门,这个佛教大乘修学的基础科目。大乘修学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孝亲尊师,这是大乘修学的基础。十方三世诸佛如来都是以这种法门来得到成就。那「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品,是本经的序分。一部经里面,通常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大部分。第一品就是序分,正宗分是第二品到第十品,流通分是第十一品至第十三品。这第一品序分里面讲明地藏法会的发起因缘,这是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盘灭度之前,忉利天宫的天主,即是我们人间一般所讲的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邀请释迦牟尼佛去到忉利天宫来讲法,释迦牟尼佛就答应了,去忉利天上为他母亲说法,报答自己母亲的生育之恩。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刚刚生了他之后,就去世了。其实她去世,我们人间看来是一件丧事,但是对她本人来讲,这是一件大好事,为什么?因为她生了一尊佛,福报太大了,人间的福报,都没得她享,所以她就不可以留在人间,她直接就生到忉利天宫享天福。世尊上到忉利天为自己的母亲讲出《地藏菩萨本愿经》,把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前一段因缘给我们介绍出来。这是位婆罗门女为救度自己的母亲而布施、念佛修行,把她的母亲从地狱里超度到天上。这一段故事很动人,我们听了这段故事之后,非常感动,要学习、效法地藏菩萨,认真落实孝亲尊师,这是大乘修学的基础。第一段讲的是地藏菩萨分身无量,深入到六道里面,甚至是到了三恶道,地狱里面救度那些苦难的众生。用什么方法来救度他们?用孝敬,教给他们孝敬的这种理论方法,使到他们断恶修善,能够生到人天享福报,这是第一段前两品介绍的内容。

第二段包含三品,「观众生业缘品第三」、「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地狱名号品第五」。这三品是「明地藏所化之机」,世尊为我们介绍,地藏菩萨这个法门教学的对象是谁?是那些不懂孝顺父母的,不能够敬重师长,不敬重三宝的这些恶道众生。不孝不敬,纵自己的贪瞋痴慢,任自己的烦恼去造作身、口、意三业,而堕落到恶道里面受苦。

本经的第三大段,也包含三品,「如来赞叹品第六」、「利益存亡品第七」、「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这一段是「明度生之缘」。佛菩萨要救度这些苦难众生,用什么教学方法?经里面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种方法,都是度生之缘。所谓烧香、诵经、造旛、造像、斋僧、供众等等,这些都是善缘。

最后一大段含有五品,包括流通分。「称佛名号品第九」、「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神护法品第十一」、「见闻利益品第十二」、「嘱累人天品第十三」。这五品是「明成佛之因」,教人想要成就佛道,必须至诚恭敬念佛名号。这「称佛名号品第九」专门教我们念佛,或者是念菩萨的名号。念地藏菩萨名号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念佛、念菩萨,最重要是心要相应,把佛的慈悲念到我们心里去,落实到我们的日常待人、处事、接物这方面去。这才是真念佛,把自己的烦恼转成佛菩萨的智慧、慈悲,还要布施,发起度尽一切众生的菩提大愿,这些就是成佛的正因。

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不是一本简单的经典,它即是大乘修学的基础科目,一切诸佛如来都要修这个科目,这是共同科目。好像你上学了,一年级的课程一定要上。大学里面的公共课程,一定要去修。而且这个法门直接导引我们成佛,所以是以无上的菩提作为它教学的宗旨、目标。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一部经。那我们来看经文: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这一品是本经的序分,讲的是佛为报答母亲的恩德,升到忉利天宫,含笑放光,放无量无边的大光明云,召集一切诸佛如来,一切大菩萨摩诃萨,而且出无量的微妙音,召集各种的众生,天龙鬼神,统统都集合在忉利天宫。然后佛开显地藏法门,这是文殊菩萨发起的,当文殊菩萨见到佛召集无量无边的大众,他就示现给我们看,他就起了疑问:「来的这些人,究竟是什么因缘?」然后佛告诉他说:「这些来的众生、诸佛如来,都是与地藏菩萨有深厚的因缘的这些人。」然后和他讲明地藏菩萨过去生中的因缘公案。这就是本品的大意,这个品题『忉利天宫』,讲的是本经的法会所在的地方,它不在人间,是在天上,欲界天里的一层天。『神通』这意思讲的是神奇、通达,释迦牟尼佛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神」讲的是神奇,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以「神通」两个字,讲的是如来不可思议的智慧起用,这叫做「神通」。我们来看经文: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这第一句开始为我们说明这次法会的六种成就,第一句『如是我闻』讲的是信成就和闻成就。「如是」两个字是讲的信成就,信心的信,「我闻」讲的是闻成就。这句话简单的解释,是结集这部经的人,即是佛的弟子、侍者,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常随众,每次法会都在佛的身边,他是「多闻第一」。佛灭度以后,众弟子中就推举阿难尊者出来汇集经典。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经典,都是阿难尊者主持汇集的,由五百罗汉共同参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五百罗汉共同承认肯定,证明是佛亲口所讲的,这才把它汇集到经典里面。所以这本经典里,每一字、每一句,出处都非常只谨慎,绝对没有差错。所以这句话讲的是阿难尊者,他自己讲,如是这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我亲自所闻,我听闻的。这是亲闻,不是传闻,不是听别人讲的,是我亲自听佛和我讲的。这一句话的意思,李长者在《华严经》的论里面解释说,阿难为我们是复讲这部经,所以字字句句都是和佛所说的一样。阿难复讲,绝对不掺杂一点自己的意思在里面,这是学经教的人要遵守的规矩。

我们的师父上人年轻的时候,跟李师公学经教,也是不能够掺杂自己一点意思在里面,完全是复讲老师所讲过的。而老师所讲的,也是他的老师讲过的东西,统统是复讲。所以这个复讲的方法,是祖祖相传,从哪里开始的?从阿难尊者开始的,阿难尊者就是复讲释迦牟尼佛的经。所以学经教,初学的人要非常注意这一点。这里讲的是信成就,因为弟子都能够遵守复讲的这种规矩,绝对不掺杂自己意思,讲的完全是老师的意思,这是增长听众的信心,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清净信心。如果对老师不相信,怎么可能在老师门下得道?所以这信心很重要。佛法的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清净的信心,这才可以入佛法海。所以《华严经》上讲,「信为道元功德母」,是道的源泉,这道从哪里来?信心来的。功德从哪里出生的?信心能生功德。所以学佛首先要对佛,对佛经有坚定、清净的信心。

很多学者对于佛法都很有研究,讲起佛法也都讲得头头是道。以前黄念祖老居士就曾经在讲课里讲到一个例子,某著名大学的佛学研究专家,他对佛学历史、文化,各种教学内容都很清楚,也讲得头头是道,但是黄念祖说这个人不懂佛法,为什么不懂?因为他不信,他不信佛法,就算他学的这些知识再多,都是皮毛,入不到佛法的大海。佛法大海是信为能入,所以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心,就可以入佛的法海了。有了信心之后,即是「师资道合」的时候。

「我闻」讲的是闻成就,「我」是主宰的意思,阿难尊者的自称,但是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什么?这个「我」讲的是自性,讲的是法身。这个「闻」讲的是耳根接触这个声音,就叫作「闻」,但是闻,要闻在哪里?闻在自性里面。所以我们听经要懂得用心去听,听的时候不能够打妄想。听了之后打妄想,你闻到的变成了「识」,就不是落在自性当中。所以要舍识用根,用我的耳根去听,听到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不要打妄想。这是「我闻」。所以大家听经,关键是要专心的去听,听得明白了,就明白;听不明白,不要去想它,就让它过去了,你不要说我讲的第一句,然后你听不明白之后,还在那里想着刚才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么一想,你就开小差了,分神了,后面那些义理就中断了。你不明白不紧要,让它过去,听一次不明白,听第二次,一次一次重复,最后能够悟入。所以不是想明白的,是悟入的。

下面讲的『一时』,「一时」是时成就。这个佛经是佛亲口所说,但是所有经典都没记载年、月、日的。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本经是真实的,不把这个年、月、日、时,几时几刻讲的经,这个时间把它纪录下来,这就更真实了,为什么不这样写下来?要写成「一时」,好像有点模棱两可。其实这个「一时」,意思是很深的。如果你把这本经典的年月日记载下来,这个时间是死的,定在那里。但是「一时」,这个时间是活的。这个「一时」是讲着什么时候?是感应道交的时候,是学生和老师师资道合的时候,是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佛和众生讲这部经。这个时间不一定的,什么时候因缘成熟,佛就什么时候和你讲这部经。

就像在隋朝,天台的智者大师,当年读《法华经》,读着读着入了定,他竟然就去到印度的灵鹫山,见到释迦牟尼佛在法华会上,还听了释迦牟尼佛讲了一部经,讲了一品。然后他出定之后和大家说,你们知不知道,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讲到现在还没停,还在讲。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一时」是活生生的。

现在的科学家也替我们证明了,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假相。爱因斯坦就曾讲过,时间、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面可以知道,当物体在高速运行的时候,这个高速是接近光速。光的速度很快,一秒钟三十万公里,这个光这么快。如果一个宇宙飞船接近光速来飞行,你在那个宇宙飞船上面,你的时间就会拉长。你在飞船上面过了一个月,落到地球上一看,原来地球已经过了三年。这叫作时间蔓延的现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的,这证明什么?时间本身是虚假的,它不是固定的,是随着物体的相对速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这个时间不可以讲死,讲死了,经的味道就没了。科学家知道时间是不固定的,可以变化的,但是现在没办法突破这个时空。

在佛门里面有方法,可以突破时空,用什么方法?用禅定,当我们入定的时候,时空就可以突破。你的定力愈深,你所突破的时空就愈广,好像智者大师,隋朝的人,他离释迦牟尼佛有一千年,你看他可以突破这个时间。所以要修定,定就是净土宗里讲的「一心不乱」。所以这个「一时」是什么时候?一心不乱之时,当我们念佛念到心清净,到了一心不乱的境界,这些时空就可以统统突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忉利天宫所讲的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你都可以亲自参与,他还在那里讲着。你也可以参与佛当年讲的《无量寿经》这个法会,而且你可以参与他方世界诸佛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时空可以突破,可以回到过去,可以进入未来。所以这个时间这么讲,才有味道。

那讲到时间的说法,佛经里给我们介绍了两种,第一种是讲「剎那际」,即瞬间、剎那间。这是真实的时间,所以佛叫它为「实时」,真实的时间。另一种说法是讲「三摩耶」,是讲长时,时间有长短,这是时间的相续。这个现象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什么?剎那之间。《金刚经》里告诉我们,「如露亦如电」。这种「剎那际」是讲生灭的速度,快得我们根本没办法想象,有多快?佛在经里面给我们作一个比喻,说这个「一弹指」。一弹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里就有九百个生灭,这个生灭是讲我们心念的生灭,一个念头生了,跟着灭了,又一个念头生了,又灭了,念念生灭相续。一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立即就可以现出这个宇宙法界。所谓「一切法由心想生」,《华严经》告诉我们:「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念心里面就现出虚空法界。这个念头以及念头所生现出来的宇宙,停留的速度有多快?只有「剎那际」,所以一弹指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个生灭,那你想想,算我们一秒钟可以弹四次,即一秒钟的四分之一,再乘以六十分之一(一弹指六十剎那),再乘以九百分之一,所以是多少时间?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这是我们宇宙所停留的时间,这是真实的。

但是,为何我们没发现这个宇宙在生灭?如果真的在生灭,我们应该见到这个宇宙在闪着闪着那样,但是不是的,见到这个宇宙在那里相续着,见不到它的真实相,这个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我们太粗心大意了。你看看,当我们看电影的时候,电影的底片一格一格的,它是要快速的通过,然后照出来,这画面看起来就像是连续的。其实你看它的底片,一格一格,每一格和另一格都不相同,没有关联,它没有连续。但它运动起来的时候,光把它射出来,我们看起来它在那里运动着。运动的时候,就好像很真实,这速度有多快?一秒钟换二十四格,二十四张底片经过机器,你看,我们都看不出来了。我们就以为这个电影里的情节在相续着,就被它迷惑了。这一秒钟二十四次生灭,如果说一秒钟里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我们凡夫怎么可能知道?所以看这个宇宙在那里相续着。

那真相是什么?真相就是《楞严经》里讲的「当处出生,当处灭尽」。所以因为生灭的速度快到一出生,实时就消灭了。所以佛告诉我们,「不生不灭」,知道原来我自己的身体和我们所处在的这个宇宙里面,统统都是不生不灭的。知道这个真相了,我们对于生死的恐惧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知道根本就没有生死,知道我们这个身体以及我们所处在的宇宙,都是假象,都是我们各种妄念变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所以《金刚经》里提醒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这个「一时」,里面的意思非常深。那在事上讲就是讲释迦牟尼佛要开这个地藏法会的因缘成熟了,众生得度的机缘成熟了,就在这个时候。

『佛在忉利天』,「佛」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位是本法会的主讲人,所以叫主成就。「在忉利天」讲的是处成就,在什么处所?是忉利天,在这个地方讲这个法会。这个「在」字也很有意思,你看这里说,「佛在忉利天」,不是讲「佛住忉利天」,为什么不用「住」,而讲「在」?这个「住」讲的时间停留太久了,佛成道以后,游化各地讲经说法,从来都不会在一个地方常住。哪个地方的众生的因缘成熟了,他就去哪里度化众生,所以他叫作「在」,在某处,身体是游化世间,绝对没有丝毫的执着。那佛也讲「住」,住是讲佛的心,身体他不住,但是佛的心是住,心安住在慈悲,安住在智慧当中。所以讲「在」是身在,讲「住」是心住。

讲到身和心,我们要讲到佛有三身,这三身,第一是法身,第二是报身,第三是应化身。佛的法身即是佛的真身,这个真身是没有形像的,他遍虚空法界,他能现一切相,所以宇宙从哪里来?我们看到这些山河大地从哪里出来的?都是我们自性所变现出来的,这是佛的法身。这个法身是诸佛如来与我们九法界的众生共同一法身,一个法身,所以佛他证得法身,他看一切众生和他自己是一体,共同一法身,所以他那种慈悲是无条件的。

第二种身是报身,报身也叫作「智身」,智慧身。当佛的圆满智慧现前之后,对于宇宙人生一切现象,无所不知了,无所不能了,所证得的报身非常之殊胜庄严。我们一般凡夫看不到佛的报身,你想看到佛的报身,去哪里看?去西方极乐世界。你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你才能见到佛的报身,报身太大太大了,根本我们人的眼睛视力是看不过来的。

第三种是应化身,应化身我们可以看得见,他是随类化身,众生喜欢看什么身,他就现什么身。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个身体不一定是人身,可以是动物身,可以是植物身,可以是山河大地,可以是绿树泉水,只要能使你开悟的,佛就来现身。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三千年前在印度,也是应化身。所以度化众生,应以何身去度化他,就现何身来与他说法。你看佛多自在,三身证得,我们凡夫就一点都不自在。你看我们的身是什么?是业报身,随着业力受的身,什么是业力?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命运,我们的身是受命运来支配,不是说想要怎样就怎样,没这种自在,没自由,不像佛在这里自由自在,随类化身。

讲到佛的心住在哪里?这里讲的「住」有四种,第一种是天住,这个天住是心住在十善业道里面。天人他的心是善良的,修十善才能够生天,所以这个「住」,心只要住在十善业道,就能够生天。但是如果不修禅定的话,你只能够生欲界天。欲界里面就是他有福报,福报很大,但是他离不开七情五欲。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他还离不开。第二种「住」是梵住,修梵行,「梵」就是清净的意思,得到清净心。修禅定,人的欲望淡薄了,他可以控制住自己的七情五欲,心里充满着慈、悲、喜、舍。这个「慈」,就是帮助人,使人得到快乐。「悲」就是帮助人,使他免除痛苦,这是慈悲。「喜」就是见到别人修善,见到别人得福报,我心里很欢喜,绝对不会嫉妒别人,这是喜。「舍」就是能够放下,心常常住在慈悲喜舍当中,就能够生这个色界天。色界天,七情六欲可以控制得住,他有禅定的功夫。但是无论是天住还是梵住,这功夫还是没能出离六道。真正要出六道,就不是凡夫了,是圣人。所以第三个住,是圣住。圣住就是圣人所住的,住在哪里?住在三昧大定当中。圣人,包括小乘和大乘的圣人,小乘的圣人有声闻,有缘觉,大乘就是菩萨,但是还没圆满成佛,所以叫作圣住。第四种就叫作佛住,所谓「住佛之所住」,佛心住在哪里?所谓住在大三空三昧里面,这个大三空三昧讲的是空、无相、无愿。落实在我们的净土法门里面,就是住在念佛三昧当中。所以这个心,就住在佛心当中。这四种住,都是应该去学习的。

我们凡夫自己检点一下自己,我们一天到晚心住在哪里?我们的心住在贪瞋痴里面,住在这些自私自利,名闻利养当中,所以将来去哪里?去饿鬼、畜生、地狱。贪心感应饿鬼道,瞋恨心感应地狱道,愚痴感应畜生道,所以我们住三恶道。所以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把我们的心放在哪里,平时要多多去觉察,去检点。

讲到「忉利天」,这是本次法会所在的地方。佛在经里面给我们介绍,天界有二十八层,分为三界,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天里面,即是福报很大,这些众生过去生中修五戒十善,享天福,但是他还没有离开欲望,还有这些饮食男女的欲望。但是这种欲望,比下面人道、三恶道的众生要淡薄很多。愈向上生的天,欲望愈淡。当修禅定能够把这个欲望控制住了,这个时候生的是色界天。色界天人没有欲望了,他的欲望不是断了,而是他能够控制住,使到它不现出来。财、色、名、食、睡这些欲望,统统都不会现出来了。好像他不用吃东西,他以什么为食?「禅悦为食」,他是在禅定当中,不需要饮食,也不需要睡觉,这是色界。但是他还有身体,「色」就是物质,有这个色身。当这个定功更深的时候,就生到无色界。无色界就是身体都没有了,我们说「灵界」,只有灵体的这种身。我们看到中国道家老子也曾经讲过,他也懂得这个身体是虚假的,所以他说「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这个身体是我很大的忧患,所以他也知道,身体不是真正的我。

下面所讲的『为母说法』,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为报母恩而说法。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她发愿生生世世都做佛的母亲。这是菩萨发愿,所以将来下面一尊佛,弥勒尊佛,摩耶夫人就是佛的母亲,也会来这人间来生弥勒尊佛。这里我们看到,她的福报很大,生了佛之后即刻就生到天上,佛为报答母亲的恩,上天宫说法,为我们示现什么?要孝顺父母,出家修行,将来要成佛道,必须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是说出家了,学佛了,就很了不起,可以父母都不顾了,这是不对的。孝养父母是基础,所以佛为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孝养母亲。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里,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请看经文: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刚才我们讲到,本经一开端和我们介绍了六种成就。「如是我闻」讲的是信成就和闻成就,「一时」讲的是时成就,「佛」就是主成就,「在忉利天宫」讲的是处成就。这里佛召集大众来到忉利天宫,大众都来齐了,这是众成就。这六种成就是为了让我们增长信心,所以这种序叫作正信序,为我们证明,增加我们对本经的信心。这一段经文以下,叫作发起序,就是讲明这一部经发起的因缘。在发起的因缘当中,青莲大师《科注》里为我们讲教、理、行、果四个方面。

佛未讲经之前,就为我们显示神通,放光接引,召集无量世界里面的诸佛菩萨、天龙鬼神都来齐,都来参加地藏法会,是讲地藏菩萨所成就的果德不可思议。这次法会殊胜庄严的程度,超过佛讲经三百余会的任何一次。任何一次都没有这一次这么庄严,来的人特别特别多,而且来的都是诸佛、大菩萨摩诃萨,当然也有天龙鬼神,显示地藏的果德,这些都是果。然后佛为我们放光,为我们说法,讲的是理。当文殊菩萨见到这一种庄严的场面,请问世尊,这是行。然后世尊就开始为他解答,这是教。所以教、理、行、果一开始,你看,先把果摆出来,看到果报,让我们生起向往之心。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当佛在忉利天宫为他母亲说法的时候,行孝道的时候,他是用真实的修行来报答自己的母亲,这是真孝。在这个时候,十方宇宙所有的世界里面,『不可说不可说』讲的是数目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一切诸佛过去都是和地藏菩萨有缘的,为什么?因为他的修行都是以地藏法门为根基,所有诸佛的成就,统统都是从孝亲尊师,从修十善业开始的。《观经》三福的第一福,是成佛的正因,这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这一次法会特别殊胜的地方,是在于哪里?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出世成佛,所谓「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但是其它的佛来这里示现,都是以声闻、缘觉、菩萨、弟子这些身来示现,他不会以佛身来参与法会。但是在地藏法会里面,你看看,这些诸佛如来统统都是以佛身来参加本次的法会。这在释迦牟尼佛一生,所有的法会里面没有见过的,可见得诸佛如来对地藏法门的重视程度,提醒我们应该注重修学这个基础科目。

『及大菩萨摩诃萨』,这下面讲的除了诸佛如来之外,还有很多「大菩萨」,「摩诃萨」讲的就是大菩萨。这些大菩萨当中很多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跟着佛来参加这一次的法会。那一切诸佛的数目,都『不可说不可说』了,大菩萨的数目更多,『皆来集会』。所以统统都来齐了,聚集在本次的忉利天的法会里。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次法会真是无比的殊胜庄严。

下面是赞叹,这些诸佛菩萨来到法会之后,你看看,马上就赞叹,请看经文: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一切诸佛如来,一见到释迦牟尼佛就『赞叹』。这个「赞叹」,确实来讲,唯有诸佛才可以赞叹,我们凡夫赞不出口,为什么?对佛的功德根本不甚了解。不要说凡夫,即使是菩萨,对佛的功德都没能够完全通达。所以佛的功德,真是「唯佛与佛乃能知」。那他赞叹释迦牟尼佛些什么?能于『五浊恶世』教化众生。这「五浊恶世」讲的是五种污浊,我们的世间很污浊,这个「浊」就是污染。

佛在经里面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污染,第一是劫浊,是讲我们的时间,这个时代污染。本来时间没有所谓的污染,但是讲的是众生在这个大时代里面,生活的境界是很污染的。我们说,我们出生的年头不对,时节因缘不好,这是「劫浊」。确实来讲,过去人听见「五浊恶世」这个名词,可能没有这么深刻的理解。我们现前的众生看见这个世界,确实能够承认,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当中是污浊。那下面讲的第二种是见浊,「见」就是见解,思想受到污染。这个世间的众生充满了邪知邪见,他们的看法、想法都错误,所以造恶业,受到无量的苦报。第三个是烦恼浊,众生心理上面、精神上面充满了烦恼,贪瞋痴慢没办法控制。第四个浊是众生浊,「众生」就是讲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人、事的环境,自然的环境,环境很大污染。

我们看见这个自然环境,现在全球的气温上升,暖化,温室效应,南北极的冰山加速度的融化,还有天灾、地震、海啸、飓风、火山爆发,这些自然灾害,日益严重。这些灾难从哪里来?根本的原因就是众生心纵容贪瞋痴。所以水灾的因是贪;火山的因是瞋恨,瞋恨心起火;贪心的时候泛滥。风灾的因是愚痴;地震的因是傲慢,统统都是人心导致这个自然环境的污染。第五个是「命浊」,这是讲生理的污染,都是很严重。所以这个五浊恶世,所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些是我们众生身心的环境很污浊。

不仅是污浊,还恶,什么恶?众生造作身、口、意三种恶业。身体造杀、盗、邪淫,口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些恶业,意里面常起贪瞋痴,这十恶业。所以佛告诉我们说这是「五浊恶世」,希望我们要离开这「五浊恶世」,求生极乐世界。虽然在「五浊恶世」里,但是佛不会受这个苦,为什么?因为「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的心清净的话,就不会受环境污染的影响,所以你生活的境界总是清净的环境。

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在这个五浊恶世里,你看看可以成佛,这是『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所以佛所示现的,「现」就是示现,为我们表演出来,表演什么?不可思议的「大智慧神通」,这个智慧,可以降伏一切外道,降伏一切梵天,所以叫「大智慧」。一切人、天众生,都没办法测量佛的智慧,因此叫作「不可思议」。「神通」,「通」是通达,「神」是神奇莫测,这神通是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间,为众生做一个好样子。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一个好模范,教导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是佛的神通,所以值得诸佛如来的赞叹。

佛这种「大智慧神通」,『调伏刚强众生』,这个世界叫作「阎浮提」,这里的众生刚强难化,心地很坚固,很固执,不肯接受教化,对于圣贤的教育,他认为是迷信,他不能够接受,他说你消极,说你过时了,这些是「刚强众生」,但是佛能够教化他们。用什么来教化?『知苦乐法』,使到他们知晓「苦乐法」。苦和乐是从果报上面讲的,苦和乐都有因,好像佛讲四谛,所谓苦、集、灭、道;苦是果,集是因,灭是果,道是因。佛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离苦得乐,断恶就离苦,修善就得乐。所以佛教的教学目标,无非就是使我们离苦得乐。

一切诸佛如来来到忉利天宫之后,首先是赞叹,其次『各遣侍者,问讯世尊』。诸佛派他们的侍者,侍者是他的弟子,服侍佛的,这位是奉事师长的人。叫这些侍者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向佛问候,这是礼貌。你看,诸佛如来给我们做个好榜样,做的是什么?《弟子规》。所以诸佛如来都离不开《弟子规》,是把《弟子规》做到圆圆满满。这个礼貌是表达和敬,「礼之用,和为贵」。诸佛如来是六和敬的僧团,所以用这个礼貌是表示和,表示敬意。「礼者,敬而已」,能够把这个敬之心表达出来,这就是礼貌。所以诸佛如来为我们表演出孝敬、礼貌,这也是为我们做个样子,劝导我们好好在《弟子规》上面落实。如果《弟子规》都做不好,那成佛就别指望了。请看下面经文: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皈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这一大段是讲释迦牟尼佛含笑放光,放光是说法。佛与佛菩萨的交流,不需要讲话,一放光,大家就明白了。光是讲智慧,身上放出智慧的光芒。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是磁场。佛他有一种很特殊的磁场,在他身边你觉得很欢喜,很享受,为什么?他周围的磁场很好。佛光通常有两种,一种叫常光,一种叫放光。常光是讲佛的身体本身自有一丈的光明,不用放,自然就有。佛要放光的时候,光明可以遍照虚空法界。一放光,一定有说法的因缘,这『光明云』,你看,有『百千万亿』,无量无边这么多,数不清,光明云种类多得不得了。这「光明云」是代表自性性德的流露,性德的流露是无量无边的。佛把无量无边的性德归纳为十种,十种光明云。下面是为我们列出十大类光明云,每一类里面都具有百千万亿种,所以无量无边。

第一种『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圆满」作为光明云的首位,第一种,「大圆满」讲的是一丝毫都没有欠缺,表什么?表性德的全部流露,这些光明云,统统都是表法的意思,都有比喻的意思。「大圆满」就是讲自性,就是讲法身。《华严经》里面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有情无情众生同一个法身,同一个体性,这是觉悟圆满的人他所见到的境界,见到众生与我是一体的,这是讲「大圆满」。佛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对众生的慈悲爱护是无限的,无条件的。而我们众生迷失了,不知道是十方一体,所以迷在这个境界里面,很可怜。佛教导我们觉悟,教导我们回头。一回头,所谓回头是岸,这「大圆满光明云」就能够起感应道交的作用。

下面这光明云是『大慈悲光明云』,证得自性的人,获得这大圆满的人一定具有大慈悲。慈悲就是爱心,对一切众生爱护关怀。慈悲上面加一个「大」字,是无条件的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什么他无条件的慈悲?因为众生与我一体,好像如果我的身上左手痛了,右手即刻去抚摸它,还会讲条件吗?不会讲条件的,因为是一体。所以诸佛如来帮助众生就是这样。这大慈悲做到圆满,在这法会里,地藏菩萨是很好的榜样。地藏菩萨你看看他,发深重的大愿,所谓「地狱不空,不愿成佛」,要度尽一切苦难的众生。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涅盘之前,在地藏法会上,把教化众生的使命委托给地藏菩萨,等到下一尊佛,弥勒佛出世的时候,这一大段的空档时间,统统都由地藏菩萨来教化,传承佛法,使到众生有得度的因缘。这是地藏菩萨慈悲愿力,我们应该去学习,应该学习地藏菩萨,肩负起弘法利生的使命。看见佛法一天一天的衰落下去,众生的苦一天一天的加重,我们应该行大慈悲,传承正法,守护正法。而真正想传承佛法、守护正法,关键是我们自己要修行,修行有成就,你才能够守护正法。所以我在十几年前,我十九岁开始接触佛法,第一部经读的就是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每每读到释迦牟尼佛殷切咐嘱地藏菩萨代表佛教化众生的时候,心里面都感动得不得了。我自己也发愿,将来要做大护法人。真正想护持正法,关键是要护持好自己的正法。自己都做不到,要护持什么正法?所以要懂得,一个佛弟子使命、责任之重大,直下承担来学做地藏菩萨。

下面讲的是『大智慧光明云』,「大智慧」是我们修行的依据。佛教里面一切的法门,都是依智慧。这智慧不是我们一般讲的,所谓你学到多少,懂得多少,知识有多丰富,那些叫做「记问之学」,佛教里面讲,这叫做「世智辨聪」,不是真实的智慧。不但不是真实的智慧,而且这些世智辨聪,往往是障碍我们的智慧,智慧由哪里来?智慧一定要由清净心里面来,智慧是从禅定当中来。那禅定从哪里来?由戒律来。所谓「由戒得定,由定生慧」,戒定慧是佛教的修学总纲领。如果没有戒,就不会得定;如果没有定,就不会生智慧。戒的根本在哪里?戒的根本就是孝亲尊师,修十善业,落实到我们修学的课程里面,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是根,这三个儒释道的根,教导我们什么?就是孝亲尊师,修十善业。所以由这根本生起的戒定慧才真实。我们在日常的待人、处事、接物当中,要运用智慧。

下面一个是『大般若光明云』,「般若」亦是智慧的意思,但是它的意思和前面讲的智慧有点不同。这里讲的般若是通达实相的智慧,这种般若,《般若经》上讲有三种;一种叫做「实相般若」,一种叫做「观照般若」,一种叫做「文字般若」。实相、观照、文字。「实相般若」是什么?就是能够明了真实相,这实相是般若的体,实相是什么?「实相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相,都不是实相。实相是无相,所以真实相是明了「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这是实相,讲的是自性。自性是没有相的,但是它能生万相,能生万法,所以叫「无不相」。这里讲的是体,证得实相的智慧之后,就能够有两种作用,就是下面讲的,第一种是自受用,是「观照般若」;第二种是他受用,「文字般若」。「观照般若」是讲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观照,常常提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这种智慧,对一切的相,一切的现象,人、事、物,都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不攀缘,完全都是随缘,这是生活在圆满的幸福、快乐当中。你是富贵的人家,你安住在富贵当中,你很快乐。你是贫穷的人,你安住在贫穷里,亦是很快乐,因为你明白了事实的真相。这是身教,教导众生一定要做个好样子。学佛的人一定是大快乐的人,学佛学到愁眉苦脸,人家看到你都怕了,怎样会来学佛?所以这是要身教。第二个是言教,这是他受用,「文字般若」。「文字」包括讲经说法,著书立说,能够用这些言语、音声教导众生,启发众生破迷开悟,所以这是「大般若光明云」讲的三种般若具足。

下面是『大三昧光明云』,「三昧」是梵语,古印度的语言,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即正常的享受。我们凡夫,六道众生的享受都不正常,为什么说不正常?因为我们的享受可以归纳为五大类,身体上面讲,有苦乐的享受,心里的有喜忧的享受。如果把身体的苦乐与心里的忧喜,都能够放下,这就叫做「舍受」,舍掉了。但是这种舍,是暂时的舍,它不可能保持。如果能够保持,这就叫做「三昧」,这叫做正常享受。所以苦、乐、忧、喜、舍这五种,都没有了,就得到三昧。这三昧就得大自在,极乐世界的人生活,叫做「极乐」,为什么极乐?因为他安住在三昧当中,那种快乐,没办法用我们凡夫的意识来体会。

下面讲的是『大吉祥光明云』,「吉祥」我们看了很亲切,为什么?我们平时向别人祝福的时候,都会讲到吉祥,这是祝福的语言。「吉祥」是什么意思?古大德的批注为「义利」的意思,「义」即是应该,「利」即是你的利益。你应该得到的利益,你得到了就吉祥了。你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你得到了就不吉祥了。所以不义之财得到了,反而会招致灾祸。吉祥讲的义利之得,什么是我们真正应该得到的?佛告诉我们,大菩提,大涅盘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我们自性圆满的性德,圆满的智慧、神通能力,是我们应该得到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具足的,这是我们自己本有的,当然应该得到,我们只不过现在是迷失了,自性的性德没办法显现出来,所以现在很可怜。就好像你自己有一个大金山,大金矿,这些黄金你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是一个大富翁,但是你现在不知道自己有金矿,没办法去开采,所以现在很可怜,找两餐都很辛苦,找一份工,日夜操劳,不知道自己原来是一个大富翁。所以佛教导我们回归自性,恢复我们圆满的性德,这是「大吉祥」。

下面一个是『大福德光明云』,「福德」是帮助我们修道的,我们说福报。菩萨在修六度里面,目标是最后一度,般若,就是证得实相,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统统是助缘,帮助我们证得般若智慧,所以这些统统叫做福德,五度都是福德。真正修福的人,有德的人,得到龙天鬼神的尊敬、保佑,他尊敬你,必定会保佑你,必定是护持你,所以不用求他们,他们也会来帮助你。如果没有福,没有德的人,怎样求那些鬼神,他们也不会来帮你的,他看不起你。所以关键是自己修行。福德前面加个「大」字,「大福德」是通自性的福德,这种福德不是修来的,是自己本有的,你证得自性之后,圆满的福德就现前。所以「大福德光明云」,是称性的福德,通自性的。所以在这里看到,佛处处劝导我们回归自性,这是他放光所说的法的真谛。

下面一个『大功德光明云』,「功」是修学的功夫,「德」是你修学有功夫之后的收获,有「功」之后才有「德」。譬如说,我们讲持戒是功,你得什么?得到定,禅定是德。禅定有功了,开智慧是德。所以「由戒生定,由定开慧」,这功德是这么来的。功德是戒定慧,它和福德不同,福德你可以和别人一起共享,可以和他共享,但是功德没办法。功德是自己修,自己得。「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你不修就不得」。修行功德的人,持戒是很重要的。持戒的目标是得定,得定的目标是开慧。如果持戒不得定,这持戒就没德了。譬如说,我们讲十善业里面,你修「不两舌」的功,这样的持戒。「不两舌」就是不讲别人的是非,不要讲别人衰,别人不对,常常反省自己,不要看别人的过失。六祖慧能大师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即真正的修行人,不看世间的过失。这「不两舌」的目标,是得到清净心。如果我们修不两舌,但是心里面还看别人的过失,总认为我们自己高人一等,总起傲慢心,你看我持戒了,我了不起了,你就全无功德。

所以佛教讲修行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观照,第二个层次叫照住,第三个层次叫作照见。这个功夫的提升,你功德的大小不同。第一步功夫是观照,常常提起觉悟,当我们起一个念头的时候,马上意识到这念头是恶念还是善念,要马上控制它。好像《念佛》里面讲,念佛功夫成片了,这就是观照的功夫得力了。当我们起一个念头的时候,立即用阿弥陀佛的佛号把它压住,这样我们的心里面不会起心动念,为什么?念可以降伏住,可以控制住。有这个功夫,你往生极乐世界就有把握了。你绝对不会起贪瞋痴的念头,念头一起,你即刻可以控制,你不会受外界的影响。所以古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一起,就怕你没有觉悟,一觉悟了,即刻要控制住,这是观照。

第二种功夫是照住,当我们的观照功夫得力了,妄想念头慢慢自然就不起来,能够完全控制住了,这个时候叫做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的功夫,还是浅的,是事一心不乱,还没开智慧。但是他得到了禅定,清净心现前了,他不需要控制,念头自然就不会起来。再提升就是照见,在念佛法门里面讲,是理一心不乱。这一种境界是真正开智慧了,好像《心经》里面讲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照见,看到真实相,「五蕴皆空」。这个时候他彻底明白宇宙一切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能够契入《华严经》所讲的剎那际的这种境界,知道一切万法不生不灭,这种就是无生忍的菩萨。

下面一个是『大皈依光明云』,「皈」就是回归、回头,「依」就是依靠。这里用光明云来表示,就是讲回归自性。所以皈依,很多人都皈依了,拿了个皈依证,有了位皈依的师父,有没有皈依到?我们想想,他可能皈依的意思都不明白。什么叫皈依?我们说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是什么意思?皈依佛,佛是觉悟,皈依自性的觉悟,这是皈依佛,能够觉而不迷。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万法唯心」,一切众生与我为一体,他不会再分别你我,他一定会对众生大慈大悲,这是觉悟。皈依法,「法」是讲自性的正,正知正见,他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统统正确,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依据这种正知正见处事、待人、接物。这些都是要我们细心去实践,去领悟。

譬如说我们看到经上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这是讲大心量。大心量是佛的正知正见,我们能不能够包容,学佛菩萨一样扩大心量?大心量一切都可以包容,这才是正知正见,绝对不会和别人起分别、起冲突。第三个皈依是皈依僧,僧是清净、和合的意思,都是自性清净,净而不染。「和合」是修六和敬的僧团,一个团体里面,大家意见不合,还有冲突,还分彼此,这就是不合。真正和睦的团体,修六和敬的,一切团体中最尊贵。这「大皈依」是告诉我们皈依自性的觉、正、净。

下面最后一句是『大赞叹光明云』,这是总结,诸佛如来赞叹,赞叹什么?赞叹众生,赞叹众生在这一次法会中能够回头。真正回头了,他就能够回归本性。诸佛如来礼敬众生,永远关怀、爱护众生,可惜众生他背离佛菩萨,诽谤佛菩萨,污蔑佛法,那我们也要学佛菩萨,能够包容,赞叹众生能够觉悟。

这十句光明云讲的都是自性性德,从第一句「大圆满光明云」开始,以最后「大赞叹光明云」来结束,中间讲到「慈悲」,是我们发心所依靠的;「智慧」是我们修行依靠的;「般若」是帮我们破除一切的迷惑颠倒;「三昧」拔除一切的障碍;「吉祥」是义利之得;「福德」是助道之缘;「功德」帮我们灭恶生善;「皈依」帮助我们皈依自性三宝;统统都是自性性德的圆满流露,这是十种光明云的意思。

今天的时间到了,末学在今天讲解过程中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正。好,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