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楞严经如说第十卷

发布时间:2024-10-05 01:56:19作者:大悲原文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十卷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黏。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浮动陈习。昼明则想。夜瞢则梦。汩扰真性。想阴尽者。梦想销灭。而觉明之体。常虚常静矣。粗重尘影。即法尘。依想为体。想尽则尘尽。由是观诸世间。如镜鉴物。无黏无迹。镜有四种妙用。虚者能含万象。受者物来不拒。照者随物大小现形。应者研丑无所取舍。唯一精真。明极如此。故幽隐行阴。于是披露。行阴是生灭根元。以迁流造作故。十二众生。该尽天上人间。毕殚其类者。尽此十二类生。皆从此出。以行是业体故。各命由绪者。类生各命之因由根绪。即识也。同生基者。类生同以为生之基本。即行也。野马者。阳焰也。春晴游气。状如水。光如焰。熠熠。闪烁貌。清扰。动之微细也。喻生灭。浮根尘。肉身也。门簨曰枢。门臼曰穴。转动要处。根尘生灭。皆以行阴为枢穴。此行阴未尽之相。想阴如大流。行阴如细流。想阴尽如大流息。行阴现如细流生。若将此细流元习之性。反入无波元澄之体。则元习澄矣。此行阴已尽之相。生灭不停。业运常迁。名众生浊。行尽则超之。行阴生灭。微细难觉。故名幽隐。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正知奢摩他。凝明正心。皆想尽之相。外魔皆因心召。想尽。则天魔不至。唯修禅失趣。狂解妄计。所谓心魔也。生类本。即同生基也。于本类中生元露者。于同生基见己行元也。幽清动元。即行元也。穷究生类之本。但见行阴幽清圆扰。为生之元。而不穷识阴本末。遂坠二无因论。外道有一种无因论师。行人于奢摩他中。谬生计度。不觉便堕其中。非自立无因论也。本无因者。前际无因也。生机全破者。行阴披露也。由行阴披露。六用不行。故乘定中眼根功德。见八万劫中众生随业波流。湾是旋转。环是循环。八万劫前冥然不见。妄计冥无所观处。为冥谛。为自然。不知己之见量有限。谓诸众生本无而有。由计本无。则亡却正遍知性。堕落邪见中。末无因者。后际无因也。谬执生根。不达化理。以人竟为人。乃至黑竟为黑。无复改移。因而例我本不见道。末亦无成。是末无因也。结文本字。合是末字。盖执本无因。故执末亦无因也。一切无因。谓一切本来自然而然。此由未见识阴。不知十二类生各命由绪也。此种正所谓自然外道。计一切法自体本然。不藉因缘。盖谓无因自有。非谓一切断灭也。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此单计迁流不住者为遍常而起常见也。行阴生灭相续不失。故名常。由计四种遍一切法。故名圆。遍即圆也。故首标遍常。后结圆常。四种者。一心境。二四大。三八识。四行阴。由妄计行阴为生灭圆元。遂于心境四大等。皆计为常。一者计心境常。想破行现。乘此心开。穷研内心外境。本元何自而有。穷之不远。但见二万劫前无因自有。二万劫内生灭不断。不计劫外断灭。唯计劫内相续为常。二者计四大常。万法皆从四大和合而成。作意穷之。见四大性常。故计众生体常。四万劫者。所穷之法稍广。故劫数倍前。三者计八识常。根指根中之识六识也。末那。即第七识。执受。即第八识。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六根及末那执受。通举八识也。心意识中本元。即识性也。谓其恒常。众生依之。循环而住。不曾散失。此认识神而妄计也。所穷八识。法门深广。倍前四大。故所知劫数亦倍于前。四者计行阴常。据想元尽处。认为五阴俱尽。据行阴露处。认为圆明精心。唯佛眼观之。乃知此为行阴耳。想元。想阴也。生理。行阴也。妄谓流转生灭。皆属想心。今已永灭。则不生灭理。自然属行。不知行阴即生灭根元也。但见行阴生理。无彼粗重流转。遂谓生灭已灭。不知流注生灭。宛然全在。非遍圆而计遍圆。非真常而计真常。故堕邪觉而失正觉。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想尽行现。研究自他。而起邪妄分别。首楞严定中。了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为正觉。常与无常分计。故成颠倒。此与四遍常。俱执动元为真常。但彼计一切皆常。此计自他之中。止有一分真常。一者在自他处计常无常。妙明圆湛。离我我所。行者于此妄立神我。从是计我遍凝不动。而诸众生于中生死。遂计自为常。计他无常。二者计三灾及不及处为常无常。不观自心。但观国土。三禅以下。终为三灾所坏。名无常种性。四禅以上。三灾不能坏。名究竟常。三者计自己身心为常无常。心性微密难见。故如微尘。非谓其小也。此执微细心性为我。我者。自在主宰为义。故能流转。性无移改。却能令此粗蕴色身有生有灭。以此粗蕴。皆从我心所流出故。所流出者名为无常。能流出者名为常性。四者观四阴而双计也。计行阴之流者为常。色受想之尽者为无常。由此下。总结四计之误。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分位有四。谓三际。见闻。彼我。生灭也。双计有边无边。但名有边者。以有边非胜法也。边者。限际也。前四种计真常。此计广大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岂有分位。此人但知法性无边。未尝亲见法性。遂妄立分位。取著一分以为无边。其余皆谓之有边。故曰四有边论。一者约三际以计有边无边。生元流用。行阴也。因迁流计三际。过者已灭。来者未见。名有边。现在相续。名无边。此在无边际中。妄立边际。岂知菩提之道。无去来者哉。二者约见闻以计有边无边。劫内有见闻处为有边。以限于八万劫数也。劫外无见闻处为无边。无穷极而不可测也。三者计彼我为有边无边。我能遍知一切众生。计我得无边性。但见其人。不见其人之性。遍计彼性有边。不知我自不见。非彼性有边也。四者约生灭以计有边无边。此人穷此行阴。始有而后空。先生而后灭。据自己识见。妄计众生身中一半属生。一半属灭。遂判生为有边。灭为无边。此四有边。初唯约自。二单约他。三具自他。四重计他一切依正。斯则前狭后广。以成其次。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知见生计者。据彼定中所知所见而倒计也。外道自有四种不死矫乱议论。与此不同。世尊因此四种人。知见立知。妄生计度。故斥其坠入外道四种。生灭行阴。分为八义。别见。谓异见。即变恒生灭。增减有无也。答中略举六义。不能定其道理。但两楹而答。令彼前人。于章句中不得义理。互互无。即念念灭也。因无得证。谓一切法皆无也。各各有。即念念生也。不言有而言是者。计法法皆有。即随所问莫不皆是。作如是答。枝者。如木一本而分二枝。从二至四。于前八中有无分出也。有即是无。如冰是水也。无不是有。如水非冰也。见有生而忽灭。灭而不生者。故计有即无。无不是有。问一者以八义并陈。可名矫乱。二者单计有无。而以一字答。何故亦名矫乱。答执物而不顺理为矫。中无主正为乱。今观第一第四。言皆两可。乱意为多。而终非顺理。亦兼于矫。第三第四。言唯一偏。矫意为多。而终非主正。同归于乱。故总名矫乱。虚无。谓虚妄非实。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无尽流。即行阴也。由计无尽。故计死后有相。真悟无生。了知生即有灭。生前尚空无相。何况死后。岂可妄计有相耶。此后五种。与上不死矫乱。俱从有无起见。但四种矫乱。只是虚见。此四种竟是邪见。四或字。乃四计。自固身者。坚持护养也。云色是我者。初计我与色一也。我体遍圆。色为我有。二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前缘。目前之色也。回复者。运用也。前缘随我。云色属我。三计我与色异也。行相续。一色也。我依行中。云我在色。四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此以现在之生有。推未来之死亦有。故曰死后有相。色阴既尔。受想行皆然。故称十六相。不言识阴者。行阴未破。识不当情耳。由计阴与我死后有故。转计烦恼菩提。皆后后有。染净并驱。不相侵灭。计诸阴为烦恼。计我体为菩提。二法俱有。故言两性并驱。言五阴者。通结五阴。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此与上计敌体相番。变有成无。上睹未灭之行阴。见其无尽。因计前三并万法。皆当无尽。此睹已灭之前三。见其无相。因计行阴并万法。皆当无相。形因色有。故色灭则形无所因。心因想系。故想灭则心无所系。有受则连持色心。故无受则无缀。三阴既销。纵有行阴。亦归断灭。生理。行阴也。此约四阴。现在因亡。未来果灭。因果合论。成八无相。即有而空。本自无生。前后一际。是佛正教。前有今无。今灭后无。是生灭颠倒计。上由前三。而推行阴同灭为无。此转计诸法皆然。涅槃因果。依现阴而修。后阴而证。阴既叵测。修证何有。惑菩提性者。以菩提性不立一尘。不舍一法。真空妙有非断灭故。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于行存中者。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也。兼受想灭者。见前三已灭。体相全空也。双计有无者。于存计有。于灭计无也。自体相破者。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也。坠俱非者。破无则非无。破有则非有也。色受想三阴。先虽是有。而今破尽。故云非有。例行亦尔。四非有也。行阴例前为无。而现今念念迁流。此又非无。行既非无。前三亦尔。四非无也。循环四阴而穷尽之。成八非相矣。随得一缘者。每于一阴计此二非也。诸行。指万法。上但双观已灭未灭之四阴。而正计八非。此更转计一切法无不双非。性迁讹者。死后有无。交相破夺也。心发通悟者。增广邪见解也。虚实失措者。以非无。故不可言虚。以非有。故不可言实也。死后俱非者。以生存例死后。后际。即死后。尽未来际也。昏瞢。犹言杳冥。无可道者。言有不有。言无不无。不觉不知。何可道耶。未得真知灼见。揣摩仿佛。而创为此论。若真得见谛者。道有道无。皆成妙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此与第七死后无相异者。彼计现在无。故死后亦无。此单计死后断灭为无耳。身即欲界人天二处也。欲尽。初禅也。苦尽。二禅也。极乐。三禅也。极舍。四禅及无色也。是名七际。现前灭者。指因灭也。灭已无复生者。指果灭也。惑菩提性者。以菩提性常住不灭故。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行阴灭而复生。故云后后有。前于行阴念念灭处起计。此于行阴念念生处起计。盖见行阴念念相续。新新成有。谓其当有实果。必不灭无也。此与第六死后有相异者。彼计现在有。故死后亦有。此单计现在即是涅槃。或者不定之辞。各随所见而计一处。非一人遍计五处也。转依者。转生死。依涅槃也。观见圆明生爱慕故。妄计之由也。盖以无忧无苦。悦随二亡之故。妄计即正转依也。见下界之秽浊。遂计五处为胜净。是为五现涅槃。以现在受乐。不待来生故。不知此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处。惑菩提性者。以菩提涅槃。尚在遥远故。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岐妄计。皆是狂解。是谓心魔。十种狂解。皆误认行阴为妙真如性。故有此异见。第一无因论。误认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也。第二第三遍常。及一分常论。误认湛然常住也。第四边无边论。误认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也。后六种。误认如来藏。生空有二见。如第七死后无。及第九断灭。误认空如来藏也。第六死后有。及第十现涅槃。误认不空如来藏也。第五矫乱。第八死后俱非论。误认如来藏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也。心魔者。以心见颠倒。即是魔故。深孽者。孽是妖孽。即魔孽也。枝岐者。言此十种。如木之枝而非本。如路之岐而非正也。心祈者。心之所求。遭枝岐。即堕于外道。得少为足。即堕于二乘。标指者。如标月之指。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迦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

行性扰动。乃同分生机之纲纽。补特酬业之深脉。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数数取诸趣而受生也。受生所以酬答宿业。而脉络深潜。乃行阴之所感。悬绝者。分段生死。因亡果息也。涅槃性天。为五阴所覆。昏如长夜。前三阴尽。如鸡初鸣。虽为曙兆。犹沉二阴。精色未分。此行阴尽。如鸡后鸣。唯余一阴。故云将大明悟。内根外尘。化为湛明之境。内不见能入之根。外不见所入之尘。受命元由。识阴也。今观识阴既是类生元由。不起烦恼。不作新业。由是执持。不令趣果。无受生分。故云诸类不召。遂了十方依正。皆识所变。同一识体。故云已获其同。性天精色。虽未明彻。而幽秘之相。已渐发现。此识阴未尽之相。幽清扰动。与粗重尘影相应。向灭六识。今灭七识矣。同分生机数句。与见同生基相应。向能见不能破。今始破矣。内外湛明二句。与性入元澄相应。向熠熠元性。今化为澄水矣。深达十方数句。与见诸十方十二类生相应。向能见不能通其由绪。今则受命元由可观可执矣。群召同中。即十二类命元识阴也。若于此中以定慧力。销磨六门。如冰已销而无质碍。镜已磨而无垢类。使根合而不分。界开而不隔。则见闻觉知。如邻之相通。可以互用。而世界身心。无复留碍。此识阴已尽之相。吠琉璃。宝名。色青体坚。刀不能坏。火不能镕。唯鬼神有神通者。能攻之为器。亦云即金翅鸟卵。清莹明彻。故借以为喻。命浊依识而生。识尽则超之。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由颠倒起。故名罔象虚无妄想。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淴。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归。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穷诸行空。照见行阴空也。行从识海腾跃转生。行相泯然没入识海。是为还元。既空行阴。是已灭生灭也。尚依识元。是寂灭未圆也。寂灭。即如来藏妙真如性。识阴。即见精明元也。盖阿赖耶识。已近妙真如性。但有同别二种妄见。故曰未圆。不带纤毫生灭曰精。唯余一味寂常曰妙。此而未圆。乃识阴未破。尚为所覆。似一似常。未精未妙。根隔合开。销六入一也。诸类通觉者。我及众生。同一觉性。如千灯共室。光通无二也。圆元。即识阴也。圆表诸类遍含。元影万化托始。能入者。四阴荡尽。归宿于斯。如诸浪已停。消落于海也。此定中殊胜之相。功用暂得如是。若认为真常。便立为因。能性一切为究竟之处。则堕因所因执。盖真因非所。有所皆妄也。外道立二十五谛。计冥谛是常。能生诸法。正同此计。以因有所得。果有所归。即因即果。皆堕所妄。是以违圆通。失因地心。背涅槃。亡果地证。前云因地发心。须与果位名目相应。今立所得心。则非以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矣。故所证之果。亦与邪因相应。非常住不生灭之果。本拟证果为归宁地。种现俱断。今反生起外道种子。不但果非真果。抑且妄果复成妄因。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也。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上计所。此计能。执识元为自体。而为一切众生自此流出。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故曰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顶魔王天。妄计我能现起无量众生。亦能非能类。能为心。能事果者。计我能为彼依。能成彼事也。大慢天。即摩醯。不能为能。名大慢。遍圆者。计我体圆遍空界也。此误认十方唯识。及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等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以识元为所归。疑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计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此与上执。皆从识起。而所计不同。上谓识即是我。能生万物。此谓我从识生。彼是真常。在生灭中。妄计常住。既惑真不生性。又迷现生灭法。以非常为常。名常非常执。计彼能生我。与计自在天能生一切者同。由依识元。妄计常住。故曰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前计我圆生物。此计彼圆生我。名到圆。此误认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所知。即所现识阴也。谓识有知。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遍皆有知。无所拣择。以无知为知。名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两外道号。执一切觉。谓一切有知也。谬计圆知。以为因心。则果中虚谬矣。无知为知。曰倒知○问万法唯识。是如来正说。云何此中皆坠外种。答内教万法唯识。从缘变起。悉如梦幻。不是实生。故不立知见。不生法执。今曰立所得心。立依因心。立能为心。皆是知见立知。故总堕外道。此与第五。俱误认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识阴尽者。销磨六门。诸根互用。今未尽。才得随顺。随心顺意。圆融变化。如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一根暂得圆化。于是计一切法皆能圆化。发生胜果。谓火能显发光明。乃至尘能成就器界。遂邪求邪观。勤心崇事。执为能生常住之果。而实不能。名生无生执。即三迦叶波。诸外道之俦也。既迷真心。从物求冀。因果皆妄。颠倒化理。名颠化种。此误认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观识性圆明。妄计虚无。非者。毁也。非灭群化者。灰心灭智。纤毫不立也。永灭依。即外道之涅槃。归于永灭。而不知其非。名归无归执。舜若多。此云空。无想天中执断空者。以圆虚无为之因心。成空亡之断果。名生断灭种。此误认空与三有一切本无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圆常精圆。皆识元也。以精圆常不倾逝。欲固保幻身。与之并存。即此方性命双修。形神俱妙之说也。于不可贪处。而生贪著。名贪非贪执。诸阿斯陀。即长寿天。终归坏灭。空长劳耳。此误认六根为安乐妙常也。上著空。此与第八俱著有○元表诸法统归。融表万化含蓄。明表彻体虚朗。常表究竟坚牢。各与本文关涉。同是识海周遍。故皆称圆。识阴似一似常。不达似之非真。各堕所见而起异执。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纵恣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以识阴为十二类生之命元。今观见各命由绪。皆以识为主。彼我互通。识阴若尽。众生命尽。我亦命尽。谁证真常。便于定中化诸欲境。以留尘劳。依此邪思。欲证真常。名真无真执。吒枳迦罗。即欲顶自在天类。因其邪思。感生天魔。渐见众生与己同体。欲学菩萨自利利他。唯恐烦恼消尽。即入涅槃。故留惑润生以为度众之地。与阿难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同一愿力。但菩萨留惑不断。何常广化多增。可谓毫厘有差。天渊悬隔。此误认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前八皆误入岐路。此二则止息化城。命明。即识也。于识阴圆明中。忽发小见。因此分别苦集是粗是伪。灭道是精是真。又知苦果酬集因。灭果酬道因。于是见苦断集。唯求道灭感应。既发小见。乃背圆融常乐我净之道。无闻僧。妄执小道以为究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登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圆融。即上文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也。清净。即六根虚净。无复驰逸也。觉明。即精色不沉。发现幽秘也。此正识阴精明湛不摇处。若以为深妙。立为果证。则定性缘觉独觉之伦而已。觉淴。仅与正觉通淴。证识觉之圆明。无悲化之妙用。故曰不化圆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涂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岐路。

中途成狂。前八意多。未足生证。后二意多。因依迷惑。意兼前后。所爱先习。无始习气也。今于定中境界相以者。投彼病根。发其痼疾。即欣取因止。妄为究竟极证。前八通名外道邪魔。亦可别指前七外道。第八邪魔俱未断惑。故云堕狱。二乘异此。故云不进。总名见魔。见以违理为名。前八违真中二理。后二违中道理。总属邪见以二乘智即无明故。

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五阴辨魔法门。诸佛乘此心开者。每于一阴中未开之时。依此辨之。不为所惑。方得破除也。单举识尽。以后该前。于圆明精心中发化者。以清净禅那。照彻诸位也。琉璃。喻圆明精心。含月。喻于中发化。超越四十四心。直至等觉后心。则圆明发化已极。妙庄严海者。具足万德之果海。前称首楞严万行。为妙庄严路者。趋此而已。归无所得。与将为毕竟所归宁地相应。盖无所得处乃是真归宁地。从前五十种邪境。总为有所得故○因地法门。千佛所同。故最初必从五阴次第销尽。乃可谓之因心。至于果地修证。则根性有利钝。习气有厚薄。各各不一。前云从是渐修。安立圣位。此平常根性。分破无明。所谓圆渐者也。此处一超直入等觉。则上根利知。顿断在相无明。即证无上菩提。所谓圆圆者也。或顿或渐。原无定局。但发轫之途。断不可差耳。

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总结五阴辨魔之端。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者。即定而慧也。觉明分析者。谓依定慧观智。分析诸魔。以授末学也。害定者魔。而致魔。者实由五阴主人。若主人心净。则魔不复出。褫音池。犹丧也。下劣声闻。滞迹化城。不趋宝所者。由此增进。不别修禅次第。故云未识禅那。未学智慧方便。故云不知说法。定慧不习。而乐安禅。魔境现前。孰分邪正。当劝持咒。安其正解。防其邪虑。即不堕魔。是诸如来究竟了义之说。又是出世最后时说。故云最后垂范。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唯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世尊寻常但说五阴托因缘而生。未曾说五阴皆本妄想生。如色名坚固妄想等。首问此五阴何故通名妄想。又此二句。问断除顿渐。并销是顿意。次第是渐意。如是二句。问尽其边际。历观五阴邪魔。皆生于各阴将尽未尽交接处。所谓边际也。求佛示我三意。令我等心目清明。堪为末世之正眼。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此经凡明起妄。先标无妄之真以立其本。本觉是发体。此体不杂有为曰精。不涉诸妄曰真。了无形碍曰妙。远离顽昧曰明。净德满足曰圆。永绝染恶曰净。非留死生尘垢。本来一法不立也。色空因妄想生。而即本觉精真之妄以发生也。故一切诸法狂痴。有如认影。妄本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妄矣。迷因缘者。称为自然。更妄矣。彼虚空性。从清净觉中一念晦昧而起。尚非实有。况因缘自然。皆是妄想计度生起。乃实有耶。万法皆从妄起。若此妄者。知有所起。可说因缘。若妄元无。谁说因缘。因缘尚是妄中建立。何况不知是妄。推为自然耶。所以必斥二计者。五阴始从妄想而生。虽有恒无。终依倒计而住。虽无恒有。二计不忘。五阴牢不可破。故如来斥妄想。必斥所依之计。开卷指人病根在用诸妄想。此处将五重妄想。一一发明。全经大起结。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酢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酢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酢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父母与汝三想成就。而结胎中命根。故曰想中传命。酢梅等说。验体因妄结也。若非妄伦。妄不能感。诸妄凝结。以成色阴。名坚固。色阴兼根尘。今单言内身。若外身何关三想。色受想三。相依成命。而总由一识。识动为想。我心之想。合当生父母之想而成胎。则前阴之命。转为后阴之命。嗣续不绝。所谓想中传命也。妄想尽。则生死尽矣。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色受想三阴妄想。相因而起。必不相离。故蹑前想。亦蹑前喻。汝今现前下。受想也。顺益即乐受。违损即苦受。临高空想。而酸涩真发。违顺皆妄。而损益现驰。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念虑。虚情也。色身。实质也。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摇变。使心随境。如说酢思崖。使境随心。如足酸水出。皆融通妄想也。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行识二阴。渐向微细。更难觉其为妄。故此从形体密移上指点。下从种子受熏上指点。化理。变化之理。即行阴。以迁流为相。曰不住。运运者。变之又变也。密移者。密密推移。人不觉知也。甲长发生。生也。气销容皱。灭也。生灭日夜相代。而无一人能觉悟者。正见其密移也。若此下。示行阴虚妄也。行阴若非汝体。何得相代不停。若实是汝身。何不知觉生灭。非汝不可。是汝无凭。故名幽隐妄想○受想行三皆属心。而与色身通贯。受能令身领纳。想能驱使于身。行能迁变乎体。见身为念伦。而非实有。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此识乃第八识。精湛不摇。似恒常而非恒常。真即常也。若实精常。不容妄习。如精金不混沙也。今能藏者。宛不遗失。则湛不摇中。受熏容妄。何可筹算。言其习妄之深。湛非真湛。幽湛不觉。譬无波平流之急水。幽湛流注。不可测知。此忆想之元。容妄之体也。直须消磨六门。使妄习无寄。然后可灭也。今汝现在六根之中。串音贯。连绵不断之意。习是习气。几是几微。此精了湛不摇者。元从一念无明而有。故似有如无。而非真无。此识阴所以名颠倒微细精想○二乘不知八识。认湛不摇处以为妙真如性。所不必言。即地上菩萨。所破止住相无明。能除转现二识。犹未离湛不摇中。湛不摇中。所带和合之妄。为生死根者。即生相无明也。唯佛能照见而直指之。如急流水四句。尽情描出。此即四缠所分之湛。但彼概指识阴。此专指识阴边际。湛入合湛之时。伏似无形。熏则复起。必至六根互用。识阴已尽。此之妄想。方得灭除。即佛境界也。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受以领纳为义。领纳色心诸法。五阴皆然。故总名受。妄想成。非真心本有矣。二句结前。下答诣何为界。色阴最浅。识阴最深。色阴有相为色。无相为空。受阴取著为触。厌舍为离。想阴有念为记。无念为忘。行阴散心粗行为生。定心细行为灭。识阴有入为湛。无入为合湛。若尽色而不尽空。尽触而不尽离。尽记而不尽忘。尽生而不尽灭。尽湛入而不尽合湛。犹未出乎色受想行识之边际也。上湛字。是功夫。下湛字。是本体。谓以澄湛之功入流旋元。与圆湛之体仿佛相合也。人知流逸奔尘。分汝湛圆为识。不知湛入合湛。亦是识之边际。以湛了内。微细流注未断故。此之不尽。暗长潜滋。由微而著。依旧轮回。此五下。答顿除渐尽。真譬劫波巾。识譬初结。色譬最后结。生因识有者。如后结依初结生。灭从色除者。如解从后结解。五阴生起从细至粗。由迷真有识。有识而后有行。乃至有色。灭则从粗至细。初悟时灭色。灭色而后灭受。乃至灭识。五阴之灭。有可顿。有不可顿。可顿者理也。不可顿者事也。理无二致。人自迷源。乘此一悟。合并销尽。事有万殊。势难兼举。从浅至深。次第而尽。若顿悟而不渐除。则有解无行。执理迷事。终非正修真三摩地。汝应下。令以此义自觉觉他。永断妄元。齐归正果。知有涅槃。一闻见之知。闻说涅槃。为皈依处。念念趋之。何恋三界。如穷子知有故乡。自不久恋异乡。一了悟之知。已得涅槃。真乐在我。何恋三界。如穷子既返故乡。岂复追恋异乡。今人口诵三界火宅之文。心实耽著不舍。不知有涅槃耳。正宗大分文终。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无复魔业。

此下流通分。以财施之胜。较量法施之尤胜。四重。杀盗淫妄也。十波罗夷。即梵网经所说十重罪。是极恶因也。十方阿鼻。是极恶果也。一念者。暂时发心。亦必专心。此法门。指大定圆通深入之门。末劫。圣远魔强之日。未学。难进易退之人。应念消灭。即应弘经之念。皆得消灭也。一念微功。便能脱极苦。生极乐者。由万法唯心。转迷为悟。悟不复迷。令闻者信解无谬。展转利乐。无有穷尽。故能获福超前。轻罪无罪。弘经果报。殊胜可知。若有下。劝诵持。及依教修行。上利他得福。此自利成道。

佛说是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此明法会欣庆。圣仙童子。是居仙趣而修内教。希获童真妙果者。发心大力。是具神通。得无畏。回心护教。住如来座下者。皆大欢喜。谓预闻大法。随所证量。得大饶益。故庆快非常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如说第十卷(终)

重刻楞严经如说跋

世尊所说诸法。或山头滚浪。或海底飞尘。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浅根小器。不可测也。独楞严经。谓一切事究竟坚固。盖众生不知常住真心。故流转诸趣。若知妄本无因。则根尘周遍法界。至庆喜悟后。请示华屋之门。世尊委曲垂慈。精详开示。如大长者在逆旅。与往来诸子。说贫富。较苦乐。示以本有之业。与以无尽之粮。各如其量而止。佛之大旨。不离戒定慧者是。古今诸师笺注。五十余家。士大夫中。谱希声之韵。畅无舌人之语。高远乎。平易乎。抚掌大笑乎。潜心不舍乎。不能枚举。周子讷公。儒也。每询因果。余告以楞严经。儒佛同归。因果全了。遂取伯敬钟公如说读之。叹曰善哉。怡然独得。悠然各得。因愿流通。谋诸山野。相与校阅而增删之。售产重梓。犹护如意珠也。普愿见者闻者。空诸尘想。共识真心。因戒得定。因定得慧。庶几一切事究竟坚固乎。他年与伯敬先生。把臂如来藏中。入世出世。俱得归元矣。余安用多语哉。

皇清康熙己未莲月东塔净范谨题

伏闻楞严宝经。上可见性成佛。次可远离魔障。显密神功。不可思议。世出世间。悉当顶礼。即如杜祈公。但知儒书。不信释典。从张文定。遂读是经。叹为圣书。悔其见晚。王介甫生平强拗。岂识圆通。晚年屏居钟山。与潘兴嗣谈禅。自悔从前舛谬。爰作是经注解。始迷终悟。不可殚述。德最愚陋。妄拟逃禅。首祈荐先。兼图自辙。初阅是经。犹如望洋。幸得伯敬钟公如说。心悦手录。请正为则大师。示云。是本天如师会解。一雨师合辙。可谓青出于蓝。岂非后来居上。但多鱼鲁之误。所以流通不广。欲广流通。必须订字。若义未精。慎简诸注。仅可删易。不可妄增。宁或阙略。不宜烦冗。勿列其师。如出一口。盖谓助佛宣化。无取分别。因经阐教。务期简亮。德承开示。代为操笔。每成一卷。即请鉴定。与众共梓。愿入大藏。是皆钟公善集。为师妙裁。先达标指。诸贤赞修。得成暗室慧灯。迷津宝筏。德仅管窥。不赞一辞。聊述订梓本末。专冀宝典流通。仗佛慈光。遍照浊水。普祈善根。因经证果。

康熙己未莲月携李弟子周真德谨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