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生天苦乐之心,虽已顿舍,但尚未圆满。今定境益深,功行纯熟,知三禅之乐并非究竟,一舍永舍,再不追忆,谓之舍心圆融,胜解清净。舍心既尽,其福亦广,再无所遮障,于无遮障广大福中,随顺空净,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天福甚巨,于有为界中,最为可爱,名福爱天。寿长二百五十大劫。身高二百五十由旬。
自此福爱天中,分二歧途,一为凡夫,二为外道。若于前福爱天,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则今无量净光,定深发光,以四无量心,增益定慧,而使福德圆明,依此修证而住,如是一类,以广大辐德,而感胜果,名广果天。以其舍念清净,故劫坏时,三灾不侵,仍属凡夫,寿长五百大劫,身高五百由旬。
若于前福爱天舍心圆融,精细研究,念念相续不断,务求舍心,究竟灭尽,而增修舍定,于舍定中,身心俱泯,浑成一空,令心如寒灰,意如枯木,伏六识现行,寂然不动,如是经五百劫,以定力执持,故报形不坏。但此人既以生灭为本修因,当然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因既有生灭,果必有成坏,故于五百劫最后劫中,初半劫心仍如寒灰死木,后半劫则禅定散乱,想心复生。从此无想报尽,仍入轮回,如是一类,名无想天。寿命身量,俱与广果天同。但属外道,未得谓得,未证为证,误有漏天,作无为解,甚或报尽出定,毁谤三宝,则堕无间。
此四胜流,谓福生、福爱、广果,无想等四天;胜超下地,故名胜流。一切世间,通指欲界,至三禅天。欲界为苦乐所动,初禅为忧所动,二禅为喜所动,三禅为乐所动,今四禅苦乐俱舍,名舍念清净地。不再为诸苦乐境所动,坏劫三灾不能侵,虽非无为真境,如十地中之不动地;但以定刀,深伏见思,有为功用,至此纯熟。故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究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有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子二明不还五天
梵语阿那含,译不还,为三果圣人寄居之处。此不还天,已断欲界,五趣杂居地,九品思惑,不但现行不起,习气亦除,谓之俱时灭尽。因其惑尽苦亡,欲界已无卜居之处;而初二三禅之乐,亦复不受,故于色界三禅,亦无卜居之所,以其非同分故。因于四禅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住之处。住此进修,断上界七十二品思惑,即出三界,证阿罗汉果。
苦乐对立,欣厌之心,交战于胸,互为胜负,名为斗心。今苦乐俱舍,连能舍苦乐之心亦灭,内外俱空,心境脱节,谓之苦乐双灭,斗心不交。再无烦恼,心得清凉,名无烦天。寿一千大劫,身高一千由旬。
机谓弓弦,发箭之处,括是箭承弓之尾瑞;机如心,括如境。今机括独行,即弓箭两离,喻心境脱节,是按前斗心不交。能研究斗心之心亦灭,谓之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寿二千大劫,身高二千由旬。
十方世界,谓大千界,由修静觉,得无漏天眼,洞见大千,澄清明彻,外无尘遮,内无沉垢,内外虚融,妙见无碍,如是一类,名善见天。寿四千大劫,身高四千由旬。
精见现前,是按前善见现前。陶是瓦器之模,铸是铁器之模,以泥入模,即成瓦器。熔铁入模,便成铁器。陶师铁匠,依此陶铸,随意而成,种种器像。喻于善见天,继而进修,至此体用并胜;能以定慧均等之力,任运成就,种种神通变化,随心自在。如是一类,名善现天。寿长八大劫,身高八千由旬。
究竟群几,是内以观智,穷研众多妄念之根本;穷色性性,是外穷色相体性之性。意谓用观智力,内观于心,由众多妄念而归于一念,甚至达心之本源;外观于色,由粗至细,因相达性,以穷诸法之空性。至此身虽尚在,而境界全空,而入空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寿一万六千大劫,身高一万六千由旬。
阿难此不还天以下,是结示此五不还天,为前四禅天所不能见。因四禅天是有漏凡夫,但能伏惑;而五不还天,能断惑证真,位居圣人。圣凡既殊,境界亦异,故福生、福爱、广果、无想等四天天王,唯独有钦仰听闻,四禅天中,有三果圣人,而不能知其居何处,是何境界。如今世间,旷野深山,人烟不到之处,多属圣人道场,为阿罗汉所住持。但世间粗人,所不能见,犹如今中国之四大名山,皆菩萨道场,我等凡夫俗子,竟不能见四大菩萨然。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壬三总结其名
此总结四禅共十八天,皆属色界摄。以此中天人,唯大丈夫相,身修禅定,无男女之情欲,故曰独行无交。但有色身,故未尽身形之累,故自此色究竟天以还,下至梵众天,同名色界。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辛三无色界分五。壬初简去回心不入
此将明无色界四天,先简去回心向大之阿罗汉,不入三界,受生死苦。从是有顶色无边际中,是按前色究竟天。居色界之顶,为色界与无色界,交界之处,名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即圣凡二路。凡中,复有凡夫、外道之分;圣中,唯大阿罗汉。三果圣人,于前色究竟天,舍定心中,若能发明无漏真智,断上二界微细思惑,除去我执,离分段生死,证偏空涅槃,成阿罗汉。但不以得少为足,更进修大乘菩萨法,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壬二别明四空天相
若在舍心定中,苦乐俱舍,厌有趣空,得以成就。犹觉有身为碍,欲销除身形,而归于空;即以定力,灭有归空;如是一类,不但身空,连所住处亦空,名为空虚。寿二万大劫,以其销形入空,故身无形相长短可言。
诸碍既销,即双厌色空,不但灭身依空,连所依之空亦无。唯依于识,而于定中,灭前七识,唯留第八阿赖耶识。梵语阿赖耶,译名藏识。此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能含吐十虚,为染净所依。第七末那内依此识而执法,外托六识缘尘而执我。今色空既灭,末那无境所托,唯内缘八识;但外缘粗显半分已灭,内缘微细之半分尚存。如是一类,以末那半分微细识为能缘,赖耶为所缘境,依识而住,名识处定,寿四万大劫。
空色既亡,是按前二天。前空处灭色归空,识处灭空归识,谓之空色既亡。然前天仍存半分末那识心未灭。今凭定力,将半分幽微精细之末那亦灭,唯有阿赖耶识独存。以赖耶无分别故,唯觉十方寂默不动,空无所有,身心世界,都无所住之处。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以身心俱无所有故,外道于此,昧为冥帝,寿六万大劫。
识性不动,指阿赖耶识之性,原无生灭,是以不动;所谓不动周圆,遍十方界。可惜外道不明此理,而凭定力,欲深入穷究,于此无尽藏识中,强求发挥,欲尽其边际。识性原不可灭,今以定力所逼,深伏不起,谓之如存不存,定中虽见识性若尽,实则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非想,即非有想,如不存若尽;非非想,即非无想,如存非尽;其寿八万大劫。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