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依法不依人

发布时间:2023-09-08 10:14:25作者:大悲原文

依法不依人

  「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所以追根究底仍是以法为尊为上为第一。

  我佛世尊,化缘已毕,八十岁那一年,于娑罗双树间示现涅槃。所作已办、已度苦海的阿罗汉,只是感叹世间无常,「世尊灭度一何疾哉!」而凡情未了、所作未办的多数弟子们,面临人天眼灭,顿失依怙的情景,其内心的悲痛,磕首捶胸,头昏眼花,如丧考妣,可想而知。佛为一切智人,不但觉证诸法空相,也深知弟子们受不了亲人永别,无依无护的悲情,所以生前的教授、教诫中,时时处处开导弟子:「以法为师」,「依法不依人」。

  佛陀的伟大,不在于种族的尊贵、相貌圆满和世俗的名位,而是因为他体悟真理——见法而成佛。佛身者,法身也。我人归依佛,不是归依四大假合的父母生身;知法、入法的法身,才是真正归依处。如阿毗达磨毗婆沙论所说:「此身父母生长,是有漏法,非所归依;所归依者,谓无学成菩提法,即是法身。」归依佛真义如此,归依僧也不例外,四双八辈的五分法身功德,才是真归依的对象。佛僧一体,佛是先觉者,僧是后觉者,先觉与后觉,所觉的内容实质则无差别。

  佛陀在世,屡诫弟子:「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在佛陀最后遗教:「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这是「以戒为师」的明证。世尊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为期三月,人间弟子十分怀念佛陀。当弟子们得知佛陀回来的消息,大家争先恐后,希望自己先见佛。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独坐林下,正观缘起,被佛陀赞叹乃真见佛的第一人。这就是「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以法为师」;「依法不依人」的圣教。

  印度佛教的变迁,从佛世的原始佛教,乃至后期大乘佛教,佛门的三柱:佛、法、僧,信徒所归依的即此三宝。但发展至晚期的秘密佛教,于固有的三宝外,加一「上师」宝,而成为四宝,而且后来居上,归依上师在先,以上师宝比佛法僧三宝更伟大。谅必这就是影响今日佛教界「依人不依法」——与佛唱反调的流弊吧!

  无可否认的,在佛法修学的历程上,善知识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四预流支,于闻思修三慧的进修,以「亲近善士」为先。听闻佛法,不外从佛、佛弟子和经典去闻。佛和佛弟子是人,经典也是佛所说、佛弟子的诠释,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然而,真实的三宝:佛是真理的圆觉者,僧是随佛出家、修学正法的人;佛依法而成佛,依法以摄僧;离开正法,即无佛也无僧。或有依佛法流行人间的「化相三宝」说,因佛的证法而说法,因僧的住持而正法得以流传久远,三宝以佛宝为中心。从佛教史的演变,相对而言,原始佛教以佛宝为中心,部派佛教阿毗达磨的发达,乃至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思想,系以法宝为中心。晚期的佛教,则演化成以僧宝为中心。事实说来,住持三宝,佛教的发扬光大,端赖实存的僧宝,所谓「佛法弘扬本在僧」;佛陀之所以建立僧团,目的即为延续慧命,令正法久住。假如实践正法,宣扬正觉之音的人没有了,佛教即绝迹于人间。然而,所谓僧者、善知识者:如法如律和合而住的群众名为僧;通达教法、勤修三学的成就者是真善知识。师之可尊,是因为他有道,奉行真理,依法而解而行而证者;「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所以追根究底仍是以法为尊为上为第一。

  在学佛的不同类型人之中,有信行人与法行人。法行人是以真理为依归,所信奉的都经过理智的抉择,明是非,辨邪正,择善固执,绝不人云亦云,盲从附会。信行人则不然,重视感情,崇拜权威,以所尊敬者的言行为取舍的标准。倘若所敬信者不如法,则愈修离道愈远。在大乘佛教菩萨行,也有重智证与偏信愿的二类,如东方的阿闪佛国与西方的弥陀净土,即为摄受信行与法行二类型人的根性。从修证的次第而言,佛法是以般若为首,而非神教的信心第一,信者得救。佛教与西方宗教的不同特质在此。

  法是什么?探讨「依法不依人」的论题,作为慧学进修守则之一,对法的意义是需要正确把握的。不然各以自己的看法为准,羽毛当令箭,徒增我见我执,岂非无法无天?

  在经论中时常出现「诸法」、「一切法」的词句,它的内容广泛无边,善恶、邪正、世间与出世间,无漏智所知,有漏识所识,宇宙万有,无所不包。今从简短的般若心经为例,所举的「法」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经文要旨在显示一切法缘起性空;学人务必修学般若,正观空义,乃得度脱一切苦厄。蕴、处、界三科,原是世俗法,与本题「依法不依人」的「法」义,扯不上关系。缘于佛陀依二谛为众生说法,基于「不得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的方便,这些世俗事象,也是佛陀开示的法门。

  值得特别留意的是经文所说的四谛与缘起。四谛:苦集二谛,说明世间的苦因苦果;灭道二谛,显示出世的涅槃及解脱苦因苦果之道。站在修证的立场,灭道二谛才是我们的理想界——真实法、中道法、解脱法。灭,可解说为取消、灭除,意思是众生无尽的生死苦集取消、不存在了,无边烦恼灭除,痛苦解脱了。这就是涅槃的实现。涅槃甚深,是无生无灭的无为法,唯是圣智的现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在此姑且不必深论。约圣道的实践而言,四圣谛重点在于道谛。立足于离苦得乐,断惑证真的佛法究竟理趣;如何断除烦恼,离生死苦,以达成体悟真理得涅槃乐,这才是道谛要点所在。依阿含经所示的「法」之内容是:「正见是法,乃至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法。」这八正道行之所以被称为「法」,因为它是「古仙人道,古仙人径,古仙人道迹。」一个人如自甘沉沦不求解脱便罢,既已立志趋向菩提,八正道这条路非走不可。正如佛陀将入涅槃之前,对最后弟子须跋陀罗说:「诸法中无八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陀罗!以诸法中有八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这是多么肯定的开示,正法的奉行者,绝无模棱两可的余地。所谓不二法门,不变不失,永远值得依循的解脱道,即此八正道法。

  或问:法门无量,佛说有八万四千,怎会仅此八正道一门?殊不知,圣道的修证,佛陀随机说法,或略或广,或深或浅,开合不同,但总不能外于此八正道法。如佛为阿难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弟子们当凭自己的努力,勤修正法;正法才是永久的依怙。不论佛陀在世或灭度久远,唯有依法而行才是得救的保证。所谓法者即四念处;此法是贯通古今,前圣后圣所共依的一乘道。如经云:「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还有如所周知,戒定慧三增上学,依戒得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这是极简明的解脱道。依相关相摄看,四念处,即是八正道正念的内容。三学即是八正道的略说。如慧学即是正见、正思惟;定学即是正念、正定;戒学是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则通于三学。戒定慧成就,即得解脱;加解脱知见,即是五分法身。

\

  甚深正法的体现,端赖圣道的实践,而实践的方法,即此八正道法。八正道以正见为首,而正见内容则以缘起为根本,依缘起正观能离一切迷谬的二边之见,如有见与无见,常见与断见,我见与我所见。此缘起是不变不失的诸佛常法。如佛在杂阿含经说:「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缘起展开了相生的有为生灭,也显示了无为的寂灭。无明缘行等纯大苦聚,乃是依缘而集起;无明灭则行灭等纯大苦聚灭,不是依于缘而是缘尽而证灭;灭是本性,如大海本性平静,因风鼓浪,今风平而浪不起,归于原本的平静。说缘起,含摄了依于缘而集起的流转门和诸缘灭尽的还灭门。相对的说,缘起的流转是有为法,缘起的还灭是无为法。这是如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之「法」的内容。经中形容:「此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由于缘起法是安住的,确立不改的;法是不动、不变异的,所以说它是法住、法定、法如。通达了缘起流转的有为法,即得法住智;证悟缘起还灭的无为法,是为涅槃智。修学佛法,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反之,「不得世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我人所归依的,即此永恒的、普遍的、向上的、向解脱的常道——八圣道法。由中道的实践而完成正觉——无上法,究竟法,胜义法。

  时逢末法,群魔乱舞,邪说横行,活佛满街跑,依人不依法,加持灌顶普遍流行。重外貌忽实质,心行道外;标新立异,各显神通;鱼目混珠,神佛不分。歧路遍布,陷阱处处,好心学法者,可不慎哉!追忆早年在一古庙,观音左右一对联:「若不回头,谁与汝救苦救难;倘能转意,何须我大慈大悲。」对于舍本逐末,重人轻法,不务实修而妄想外力救济之徒,这首通俗法语,如暮鼓晨钟。惟愿我佛正觉之音,能唤醒苦海梦中人。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

  一九九九年六月九日于山仔脚丈室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