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论学僧之成绩──汉藏教理院开学训词
一、诸 言
今日为本院第六学期开学之期,生员济济一堂,气象颇盛。我自奉院长太虚大师之命,来川主持院务,虽有一学期之久。然在我来之前,本院已开办四个学期了。而我去年一学期中,我所讲者为藏文及《菩提道次第广论》,余如遍满诸法师讲之《俱舍》《集论》等课,依佛法五明摄之,所谓内明若是。夫内明之要,是在对治身心,身心既对治有方,自能断除烦恼,而得解脱。《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即是对治吾人身心之阿伽陀也。今姑为诸生将学僧修学应得之成绩一义,提出略为解释。
二、国民教育之成绩
成绩之说甚为广泛,如农以收获为成绩,商以盈利为成绩,及至晚近,如教育界之言成绩,不在品行,不在道德,而重在学问,或在体育竞赛等类之事。故学生能作得一篇油滑之文章者,是为有成绩;学生能于体育竞赛夺获锦标而归者,是为有成绩。至于学生之品行如何?道德又如何?皆不之问。实为近代教育界之畸形也。
三、佛教教育之成绩
夫佛法所主张之成绩,乃异于一般人所主张之成绩。此有二种:一智、二行。第一智者即普通之所谓知识,不过范围稍狭。此智乃成绩之一部份,而赖之以宏法利生者也。第二行者,即德行,谓能修养身心,调伏烦恼,防止诸非,而不至有越轨则之行动,故此二种皆佛法之所并重者也。然合普通言之,即是学问道德;在佛法中则摄为教证二种功德。教者即是通达圣教。证者谓由佛之言教,而亲证诸法性相。又教即通达教理智,证即依智而修,所得之三学功德也。《菩提道次第广论》说,教证二种,学佛者应当并重。教证之义,直言之即是智行。故一方面须要注意学问,一方面仍要注重德行。注重学问则于师所授课,日有所进;注重德行,则于己身心日有所益。此进益即是莫大之成绩。若夫但有学问,而无德行,纵有成绩,亦等于无成绩。何则?盖所谓大文章,虽满登报纸,遍载杂志,不过徒增空名耳!岂得称为真实之成绩哉!总言之,世间成绩,所谓学问道德,而佛法中即是智行或教证也。
复次智者,谓观师功德,不观师过,反省自身,此即是智。若但观察他人过失,而对于自己之过失,则毫不问。应知此种有害于正智,蔽障功德。如释迦尊,应世之时,提婆达多寻暗中谤佛过失甚多,功德毫无。如佛对种种人说种种法,彼不言佛是因机施教,反而谤佛是谄媚。以提婆达多之心,佛诚有过矣?而实提婆达多之过也。由此观之,若观察他人之过失,亦犹提婆达多也。虽名曰学佛,实是破坏佛法,可不慎哉。
行者谓于所学之佛法,多加思稚。以及如何依止善知识,应如何修行正法。又于所依善知识,应如何生恭敬心,供养心,报恩心。于所学法,应如何生希有心,爱护心,修行心,此为我所应服膺者也。本院教识诸师,皆诸生之善知识,当敬之,视为益友。至于我,自从学法,以及入藏,时念人身难得。系由诸佛加被,以及往昔布施持戒等之些微功德,多生累积,始获今日之人身。而自我善知识大勇法师去世,知友相继离亡后,益感人命无常,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故数年已来,求法之念,未敢稍怠。希诸生亦将人身难得之念,常存于心,然后依法行持,证佛所证,即为诸生之应得之成绩也。
四、成绩之教法规
佛说一切,若大乘若小乘,若显若密,若空若有;或赞布施,或呵布施,皆不相违。何则?佛乃大慈大悲之父,爱众生如己子,故视众生有何病,则以何法对治。如见恶取空者,则说有法以对治之;如见执有者,则说空法以对治之。总之,虽法门万端,无非对病下药,因机施宜,令一切众生,离火宅,得安乐,出生死,证涅槃也。此法彼法,又何违哉?兹分言之:
一、一切佛语皆是佛教授:佛说一颂半偈,乃至三藏十二部,无一而非教授教诫,所谓断过失,失功德也。故佛所呵者,皆众生之过失,所赞者皆众生之功德,过失未断令断,功德未生令生,皆我等应作之事也。所以佛之一颂半偈,无一而非教授,无一而非成佛之方法。能于此明白,修学,即为有成绩,否则无成绩。
二、通达佛语密意:佛说一切经论,皆含有深密意趣。故对于佛所说经论之深密意趣,应当透彻认识,了之无碍。又密意者,谓如何修行之次第。经论浩瀚无涯,一览无边,究当如何而修,若不依师指示,实确了达。若能知此,即能通达佛语密意。不但了知而已,尚须依之修行,方能奏效,所谓“知之而后行,行而后能得”也。大凡菩萨之造论,佛之说经,皆是令众生依之修行之法,故非世间一切戏论可比者。此点,于前之断过失生功德一语,应加推求。过失如何而断,功德又如何而生。能如是而行即不空过矣。如诸生听《俱舍·根品》则应了知二十二根,若顺其流转则成生死之根本,无证涅槃之希望。能通此义,如法修行,修后而断,断后而证,乃至生死边际,究竟觉果,莫不皆由通达佛语密意而成也。
三、断除自己过失:过失,普通谓过奠大于五逆。但佛说谤法之人,其过大于五逆。故经中说谤法之人,较弑恒河沙数阿罗汉之罪尤大。夫阿罗汉四果之极圣者也,功德善根皆甚深厚,是凡夫所应恭敬供养之福田,反而弑之,其罪过之重,可想见矣!
佛法谤法之人,较之尤重,可知大法不能妄谤也。若《研磨经》说:“若简别此是大乘,此是小乘教,此者应理,此不应理等,是曰谤法”。应知佛之说法,皆是随机设教,即不拘泥于一隅,更不堕落二边。是以圆融无碍,广大无际。以无碍无际之佛法,而反谤之,岂非徒增过失?反之者,不但能扫除谤法之罪,且能断除自己一切过失,增长一切功德,能如是知之者是为智者,能如是而学之者,是为行者,能知能行,即是有成绩也。
五、成绩之基础
成绩犹若花果,须赖因成。此成绩之因,如前所说之智行德行,皆为其因,而在人中最重者,即是品格。故以品格为基础,方能获得良好之成绩。然人品格之所以无者,大都有二种心所为之害。二种心所者,即谄诳是也。有此二心所,则能失品格。又于此二心所中。惟谄为害最甚,用美饰悦耳之辞,矫隐自己之真实过恶,障蔽师长善友之教授教诫。不受指责,不能认过,不肯悔除。故慢诳等皆不及之。何则?慢但高举为性,设有胜于己者,尚可制服。诳但骄诳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设有智者,断不为其所惑。又若无惭无愧二心所,亦能害品格。无惭者对自或法于所作恶不知差耻。无愧者对他世间,于所作恶不差耻。前谄诳心,是不认过失,障碍教授,此后二心虽受教授而过失不改。有此二者,成绩焉能有耶?是故品格者,是成绩之基础也。诸生不欲有成绩则已,若欲有成绩,必断谄诳等心所而后可。《菩提道次广论》云:弟子须具有三德,方有成绩:
本心戆直 好恶不挟私恨,但求有法可求,而不问人之好歹。但求慧命增长,而不生诡谲之想。应知诡谲之想,能增长过失,戆直能生诸功德也。
具足智慧 能决择善知识所教授语,为善为恶,于我有益无益。有益者则维谨而从,无益者则远避是务。切不可盲从附和,是谓有智。又劝善知识所说何法,而中吾病,吾病须以何法对治。能如是即是具足智慧。若虽有智慧,而作邪想,不以正法是务,则仍未为具足智慧也。
生希求心 前虽具足戆直,智慧,仍亦未能称为尽善,故须具有希求心而后可。学法之人,对于佛菩萨所说语言,应当实心踏地依之修行,作度生成佛之想,方不空过。此三德皆详在《菩提道论》中,今不过略略说之。总之,学人有此三种,则有成绩。无此三种则无成绩。
复次,须注重持戒,持戒为一切功德之基础,能持戒则有成绩。如求戒时戒师问能持否?答能持。故受戒之后,应当时常思维,不使违犯。若于违犯,则应生忏悔之心,或于佛菩萨前忏悔,或于大德善知识前忏悔,终令忏尽无余,不令来生更受余报。然令戒清净,复应思维持戒之功德,犯戒之过失,于过之之事,应深心厌弃,念如是业,感如是果,生大恐怖,方再不致有犯戒之事发生,尸罗依之而清净。此于《菩提道次第》明业果段,熟读可也。
六、成绩收获之方法
此致力成绩之方法,略而言之有三:(一)具足品格,(二)勤求学问,(三)注重德行。有此三种,即可有成绩。第一品格之义,于成绩基础中,已叙述之,不再重覆。第二勤求学问之义,可略述之,但观诸僧之于学业,甚不重视,而对游戏之事,反看之较切。应知大好光明,不可久留!人生百岁,光阴几何?乘黎年之时,尚不力求进步,更何待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师所授课,知则多加思维,不知则恭敬请问。或于授师,或于同学,无一不可请问。万不应高慢为性,而阻学问不进益也。本院诸学僧对于所授之课,须三复思维,凡所狐疑,终令洞彻,以养成真正之僧才也。第三重德行之义,亦于前面说过。总之,学法之人,一举一动,皆欲与德行相应,方不愧为佛子也。学僧于此,希三留意焉。
七、结 言
院长大师,命我来担任本院院务,他老人家,一番苦心,是希我做出点成绩,多成就几个僧才,就是佛法的成绩,我在本院是负有几方面之责任。故特将成绩的意义提出,略为讲释,但诸生既为现代的青年学僧,若不精勤求学,敦行戒品,以期养成品学兼优僧格,为佛教作一番事业。则上无以对院长大师,及校董院护。下无以对自己。是为最怜愍者也。当思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无常鬼至,业感来生,轮回六道,甚可惧也。诸同学勉旃!
(学僧碧松记)
(原载《海潮音》1935年第十六卷第四号)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