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四门游观」的故事
有一个典故叫做「四门游观」,就是从四个城门去游览观光,这是佛陀出家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从小就很爱静坐,思惟、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比较不爱虚华热闹。由于释迦牟尼佛身为太子,他的父王因此非常担心,就鼓励他到外面走走看看。
东门遇老人:
首先从东门出去观光。他遇到一个很瘦、很虚弱的老人,生命就像风中的蜡烛,随时都会被吹熄。释迦牟尼佛一看就很悲愁,心想:「唉!人生总有一天会变成这样。」
南门遇病人:
出南门的时候,看到一个生病的人,倒在地上哀叫,痛苦的情形看了令人惊吓。释迦牟尼佛又想:「唉!人生总不免病苦,没办法永远健康吗?」
西门遇死人:
再从西门出去的时候,看到出殡的队伍,送行的六亲眷属哭哭啼啼,释迦牟尼佛觉得很哀伤,想到「啊!原来有生必有死,而生离死别是非常哀痛、悲惨的事情。」
北门遇修行人:
等出了北门,看到有位出家人,举止安详、平静,好像内心充满了喜乐、自在,一看内心非常震动。
释迦牟尼佛因此思考──人为什么会变老、会生病、会死亡?要怎样才能不老、不病,甚至不会死亡?如何才能像这位修行者,这样的安详平静,没有忧愁苦恼?
这些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前所看到的情景,就是促使释迦牟尼佛最后出家,领悟宇宙人生的道理,证悟佛性,达到成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百千陀罗尼,而说法救度众生的缘起。
生老病死是过程,在这个世间,无论富贵贫穷、智慧愚痴,无论是出生在天上、人间或三恶道,凡是生存的必定有死亡,跟死亡没缘的众生,一个也没有。所以有首偈说:「元宰公侯,于今安在;妻财子禄,到此成空。」人若是到了眼睛一闭、手脚一伸的时候,不管身为皇帝,还是宰相、议长、部长,这些地位名望都成为过去,平生所拥有的包括丈夫、太太、子女,或是动产、不动产,都已经成空。
所以我们学佛人最基本的,就是要领悟这个世间,本来就是苦、无常,最后成空。对世间有这种认识,自然就会走入宗教信仰,求真实、永生的境界。
要怎样才能不老、不病、不死、无有忧悲苦恼呢?这也是念佛法门的目的。我们念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因为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离开了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就没有老、病、死,而且无忧悲苦恼。
《阿弥陀经》为我们开示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意思是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的清净喜乐。若论我们的身、心,身是痛苦的器具,受到饥、渴、寒、热、老迈、病痛的苦;心则有是非得失、贪瞋痴的痛苦,这是我们娑婆世界的现象。极乐世界有心有身,但是不老、不病、不死、无忧愁、无痛苦,生命永远存在,而且又有神通愿力能够救度众生,这才是我们人生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
──摘自为莲友开示第三课(2006.6.24)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