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华严经三译
会性法师
各位善知识,新年恭喜,恭喜大家,增福添寿,得大智慧,将来成佛。
这回,本讲堂开讲‘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本品与学佛者的日常行持,可以说是息息相关。如丛林寺院早课的普贤十大愿,晚课八十八佛后的‘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等偈颂,皆出于此。为佛弟子,当如何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一一都有详说,欢喜念诵者,能得无量功德,故凡佛弟子,皆应发心研习。
本品出自华严经,具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总题,‘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是品题。和前三十九卷是同一题目,也就是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最后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即‘入不思议解脱境界\’,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说于世尊初成道时,天台家云:‘佛成道后,三七日中说华严。’小乘则见佛于菩提树下享受成道之乐,乃至第三七日,思惟可度众生机缘。大乘见佛三十岁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后,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过去善根成熟的天龙八部讲华严经,阐佛境界。
华严经说些什么呢?本经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佛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统摄无遗!昔有帝问,国师:‘一大藏教,何部最大?’答:‘华严经。\’帝疑般若教典六百卷,华严仅八十卷,为何华严最大?师云:般若虽多,唯演般若之理,华严卷少,含括一代时教,故最大。内容广博,不出二点:
一、明世尊及十方诸佛亲证之不思议解脱境界,即明佛之境界。古德云:‘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境界。’其义在此。
二、从初发心至究竟佛果,所历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阶位的修行法,皆有详明。经中虽未标十信,但十住前所说道理,都是十信法。未标等觉,十地后所说,便是等觉法。
佛法不出空有二门,如般若说空,法相言有,华严则空有圆融,虽圆融,注重从有入门。所以,事相较多,理由事显,事得理彰,事理双融。贤首国师及华严宗诸大师将本经分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四种法界。其中藉幻有说明事与事不相妨碍的道理,最为深妙,不易明了,今为初学,且非说全经,仅一卷,不及一品,只略知大概内容便可。
也有人说:‘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佛舍王位出家,成道后,托钵乞食,然所享深妙法乐,无以伦比,借世俗之富贵为喻,实在不能相提并论。世间富贵如花上露,若不善运用,则为恶业之源,岂似清净涅槃,胜乐无穷。
讲经惯例,先释经题,因农历春节刚过,才大年初六,寺院忙接信众,在家忙迎亲朋,累了四、五天,一静下来,就讲深理,恐大家猛点头称好,实际上是频梦周公,坐一小时,入定六十分钟,什么也没听到,反浪费时间,非常可惜!所以,先介绍本经翻译,明其源头。
华严经原文有多少?且不论他。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生于今之尼泊尔,用的原始语言是梵文或巴利文,须经翻译,始能读诵。本经传入中国,共有三种译本。
一、东晋佛驮跋陀罗法师译。师于东晋义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住建康(今之南京)道场寺,主译华严,四年方成。有六十卷,三十四品,人称‘六十华严\’,是最早的华严经译本。
二、唐,武则天时,实叉难陀法师译。武则天废中宗,自己执政,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虽女流,不让须眉,是大政治家,一度想改国号为武周。小说家常把她描写得一文不值,私生活糜烂,且不论之。彼尊崇佛法,彰扬慧业,又有人说是利用宗教统理民心,纯属个人观点,不予置评。
武则天礼法藏(贤首)大师为师,执弟子礼。师弘华严,深感六十华严处会未备,闻于阗国有华严经,遣使访求,兼请精通华严的实叉难陀为译师,于证圣元年(六九五),离东晋二百多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译于洛阳大内遍空寺,费时四年,共八十卷,三十九品,五十三万八千余字,后人称八十华严。
论品目比晋译多五品,实只多一品为前译所无,除补足前译,文较详,品目分得较细,故成三十九品。
八十华严译出,贤首国师启讲,武则天御笔亲作‘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偈,赞本经是无上、甚深、最微妙的法宝,百千万劫难逢难遇,今有幸见闻,读诵受持,发愿:愿解释迦如来所说华严大经的深妙义理。这首偈本是赞华严经的,后广为流传,用作开经偈,由唐至今,无出其右,足见武后之才学,对法之恭敬。
八十华严出,华严经内容约已完备。据译家言,印度之华严偈颂原有十万,本译只四万五千,未及一半,但内容大抵周详。不过,也有缺略,不论六十华严或八十华严,都没流通分,到入法界品,普贤菩萨赞佛偈说完,就结束了,只有序分和正宗分。
三、唐,德宗时,般若三藏译。据说四十华严的梵本,早已传来,南天竺乌茶国王,进贡德宗,直至德宗贞元十二年(七九六),才诏般若三藏译于长安崇福寺,历时三年,有四十卷,称四十华严,距八十之译九十九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
此谓华严三译。其实,四十华严就是前二译的入法界品。六十华严入法界品,从第四十四卷起,有十七卷。八十华严从第六十卷起,共二十一卷。般若三藏所译四十华严总题目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等于是前二译入法界品的同本异译,内容相似。不过,前二译简略,四十较详,有些为前译所无。入法界品,唯四十华严最圆满,又有流通分,行愿品后的流通分,就是全部华严经的流通分,有了四十华严,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才圆足。
后人以为四十卷经文太长,取第四十卷补于八十华严后,成八十一卷。巧的是两译偈颂相仿,互补之下,八十一卷的华严似已圆足。
实际,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有许多缺略处。民初,徐文霨居士,专门研读受持华严经,认为读诵八十华严至第五十九卷,三十八品后,换读四十华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共九十九卷,这种读法,最为圆满。我依之读约二十遍,觉得很好。在座出家或在家,若无缘看全经,念普贤行愿品,在道业上,大有助益。
我十七岁,初住狮山元光寺,本源长老劝我读行愿品,谓能开智慧,当时年少,目的想学‘斡资啰\’赶经忏,老和尚既希望我读,我也很听话,没经本,借来抄,读书不多,字又丑,抄后常读诵,手抄本现还保留着。
出家后,研究教理,三十一岁闭关,期间曾为狮山同道讲行愿品,共五千四百多字,因已读得很熟,发愿随讲随背,讲圆满也背完了,二十几年来,坐车时,心中默转,十几分钟,可默诵一遍。虽无显感,冥应不少,今天能讲点经,或许是读诵行愿品而启发的智慧,若人受持,功德不可思议,听了便知。
行愿品早就想讲,经本三年前就印了,因缘不成熟,眼睛出了问题,讲经也停了两年,今年依然未愈,坐在这里,看各位如雾里看花,知有人,却分不清张三李四,既如此,怎能说呢?凭一‘熟\’字,会背,且这种版本字大,隐约能见。我只发心讲,不考虑其他,因光阴似箭,渐近耳顺之年,我不太相信自己那么多岁了,犹记昨日玩泥巴,今已过半百,再不讲,年复一年,年老体衰,欲说更难,所以,不管他,每天一小时,讲多少算多少。先明译史。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