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瞋心若起,信愿皆失”就不能往生了吗?

发布时间:2023-09-14 09:42:04作者:大悲原文

“瞋心若起,信愿皆失”就不能往生了吗?

  有人说“瞋心若起,信愿皆失”,瞋心每个人都有,如果因此信愿失去,那就不能往生了,尤其临死的时候,有可能一念之差堕落苦海。所以为了防止这种可能性,我们平时还要多多念佛,多多熏习,多多忏悔,多多消业,化解我们的瞋心,斩断恶缘,以防万一。我到现在还是有点不安心。

  我们都是凡夫,凡夫就有贪心和瞋心。如果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愿意去往生,即使贪瞋心没有灭,仍然信愿具足,仍然能往生。所以不用担心。

  教证就是善导大师的“二河白道喻”。善导大师说,我们的贪心强烈如同大水,瞋心猛烈如同大火,在贪瞋水火二河当中,有一条狭窄的白道——代表我们的信愿心;“善心微故,喻如白道”,信愿心很微弱,喻如白道,才四五寸宽。彼阿弥陀佛在净土招唤我们:“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堕于水火之难。”“你只管放心大胆地过来,不要怕,我能保护你,你不会堕落到水火二河当中”。

  “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我们就是贪心具足的凡夫,这样念佛就必定往生。阿弥陀佛没有叫我们去把火熄灭,把水弄干,如果要求我们把贪瞋烦恼都熄灭,怎么可能?那就成为难行道了。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所以尽管放心好了。

  法师这么说也是出于慈悲。前面讲的多少有点方便引导的意思,最后这句话就是显示真实,让我们老实念佛,一心归命。

  不过,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来比,虽然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也有特别的地方。一般讲临终有“三随”:随重、随习和随念。随重,就是哪一种业非常重,命终就随这个业去了。如果没有特别重的业,就随习,“习”是串习,习惯性地反复造作的一种业,习惯于哪一种业,就会引导去那个境界。如果一个人串习也没有,那就随念,临终这个念头是善,就向善道而去,是恶,那就堕落。有这三种。

  我们念佛人,第一是随重。我们的心到底以哪一个为重?我们平生的时候就一心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归命是全身心的归命,是真实的,是最殷重、最恳切,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把我们的全副生命,所谓“本命元辰”,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是最重的。随重就自然往生净土。这还是从众生这一边来说。何况阿弥陀佛有愿力保证,有光明摄取,还有临终接引安慰,这样怎么能不往生?决定往生。佛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我们的心也是殷重恳切,所以,有这一点就够了。

  第二是随习,我们念佛成为习惯,早早晚晚、有事无事都是念佛,随习我们也决定往生。

\

  第三才是随念。随念我们不一定能保证,比如临终脑溢血念不出佛来,但是没有关系,也决定往生!因为前面随重、随习都已经决定了,没有任何的不确定性。

  另外,信愿心的根基很深,它不是一个意识的概念。当我们起了瞋恨心,这是浮在意识表面的一种心念,这个时候是不是信愿心就没有了呢?不是的。因为我们一心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种归命是深层次的,是全身心地交托和归投。即使出现瞋恨心,只是暂时遮蔽了信愿心,信愿心并没有消失,像水没有露在地表而渗到地下一样,是没有消失的。

  所以普贤十大愿王说,“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临终时什么都舍掉了,但是愿王不会离开我们。我们一心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愿还要超过十大愿王,因为十大愿王是菩萨自己因地所发的大愿,一般人发不起来,即使发得起来也是因地的愿。而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乃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果觉功德的摄受,是佛果地的功德引导我们。我们归投,我们的愿心跟佛的愿心交相呼应,佛愿成我愿,我愿入佛愿,这种愿力的引导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所以,任何贪瞋妄念都不会障碍我们,尽管放心大胆地念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