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诊断菩提心

发布时间:2023-09-08 10:03:43作者:大悲原文

  诊断菩提心

  释恒强

  菩提心是正觉之心,它包括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誓度无量众生出离轮回,二是自己成就无上智慧。发起菩提心是行菩萨道的前提,令菩提心坚固不退是成就菩提大果的条件。所以《华严经》说:“所谓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菩提心是菩萨道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但决非空洞的口号。菩萨五十二阶位中的所有行持,都可概括为六度四摄,菩提心又是其核心。

  菩提心作为菩萨修学的核心,其正确发起又是关键。但很多人没有把握菩提心的精要、没有切实修学六度行,所以通常存在种种不良发心、不纯发心及不正确发心。本文就发心过程中通常出现的一些误区作一番浅析。

  一、以为一念之善就是发起菩提心

  菩提心的显著特征是利他,包括愿和行两个层面。首先是发起愿菩提心,树立起觉有情的意乐。而后应实践菩提心,将觉有情的悲愿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所以,菩提心是行愿的合一,不是有愿无行的。

  在生活中,人人都需要他人的关怀;在学修中,人人都需要善知识的指引。很多人初发菩提心时,往往很猛利,誓愿利益一切苦难众生。每看到路边的乞丐、流浪儿时,每听到贫困山区有很多辍学儿童、天灾人祸中有很多无家可归的难民时,即心生悲悯,及时施舍,捐款捐物。但看到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的人,虽也能发起一念救拔之心,但对于如何使他们出离生死大苦,却感到手足无措、寸步难行了,因为口头说教对于不具善根的人无济于事。

\

  可见,菩萨行要受到时、地、人的种种限制,不能如愿心那样广大无边。菩萨道的难行就在于实践中不舍一切众生,一律平等地施于慈悲。于是,很多菩萨行者偏向于心行,却离现实社会越来越远。

  此外,自利与利他有时也会出现冲突。因为个人修学也需要充足的时间、资财及清净的环境。再加上耳闻目睹的苦难众生实在太多,菩萨行者也就慢慢地习以为常。最后,难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此,菩提心一退再退,最后只满足于一念之善,并以此扩充为菩萨行的一切。但菩萨的利他愿行不仅要成就他人的现法乐,还要成就他人的后世利益。若是只停留在个人的心行与观修上,则与弘法利生的真菩萨道相去甚远。

  二、以为不断烦恼就是修学菩提心

  经中说,众生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累劫修行、经过无数次的转生才能圆满福慧资粮、成就三身四智,最后究竟成佛。经中又说,佛菩萨不舍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又本具佛性。既是如此,何不悠着点?三大阿僧祗劫,且慢慢来,急也没有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就有充足的理由了。

  又菩萨行者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践利他的愿行。如在家的菩萨行者,他们认真工作,能为集体谋福利;他们照顾家庭,能让亲人得安乐;他们一辈子兢兢业业,能让子女有个好的将来。出家的菩萨行者,或勤勤恳恳为常住做事;或担任执事等职,为大众安心办道创造良好的环境;或向社会弘扬佛法,为众生种下善根,成就他们学佛修行。总之,菩萨行者投身于利他事业中,与众生同事、同苦、同乐,个人自然少有机会修学禅定,少有时间降伏自身的烦恼了。只有忘我,才能更好的利他,所以菩萨便可“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了。

  确实,菩萨热心于利他事业,众生苦即是菩萨苦,众生烦恼即是菩萨烦恼。众生无尽,利他事业无尽,菩萨的烦恼亦无尽。所以,在大乘佛教盛行的汉地,我们经常能听到“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菩萨道。

  但我们要知道,此菩萨的“烦恼”是众生的烦恼,非菩萨自身的烦恼。菩萨只有降伏自身的烦恼,断除法我二执,才能真正引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才能救拔众生出离生死大苦。否则,这些只是世间善行,仅能成就自己有漏的福德,得到人天果报,自己尚不能跳出六道轮回、解脱生死大苦,更遑论令自他成佛了。所以,断除烦恼恰是菩萨行的应有之义。正如《佛说象头精舍经》中说:“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正行坚固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正念菩提行,二者修行禅定断诸烦恼行。”又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中说:“智资粮者,是断一切烦恼;以福资粮者,是长养一切有情也。”所以,“菩萨摩诃萨当于福智资粮而精进也”。

  三、以为不求出离就是实践菩提心

  在菩萨道中,首先是资粮位的修学。只有积聚相当的福德智慧资粮,才能顺利进入加行位,向上修学菩萨行。我们也经常从诸多法师、长老处听到“福慧双修”的开示,警醒我们积聚二种资粮,不应偏废。因为修行不可急躁冒进,而要四平八稳。一般来说,培福增慧之道有服务大众、布施资财、建塔盖庙、依止闻思、持戒修定、讲经弘法等,于是菩萨行者就有了个人的事业和福德。

  有很多人以为,菩萨为了圆满利他的广大事业,不应当修习出离心。这是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究竟要出离什么,完全不清楚出离心的种种功德。出离就是以空性智慧出生死苦海、离无明贪爱,出三界牢狱、离人法二执。生起出离心,就会不堕恶道,就能趣向无上菩提。若是菩萨不能生起出离心,则易为惑业烦恼所系缚,自顾尚且不及,又如何能利他呢?《大般涅槃经》说:“有二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所以,出离心与菩提心不仅不矛盾,且相辅相成。如果通过培福增慧得到一些现世福德,只能以此作为进一步修道的资粮,而非最终目的。若是过不了名利这一关,于个人福德心生贪著,追求现世享乐,系缚于世间八法,则能障菩萨行,退菩提心。

  信徒发心为寺院做些事情,为僧众服务,是菩萨行的一种体现;在社会中遵纪守法,为集体、国家奉献自己的才干,也是随缘利他的表现。所以,乐于行菩萨道的信徒,无论是在寺院还是在社会中,都可以自利利他,实践菩萨的慈悲情怀。但经营这些世务仅仅是前行,只能成就有漏的福德,并不能解决生死的根本问题。若将此作为菩萨修学的全部,而不及时进趣于菩萨的加行,乃至见修二道的修学,则会因此荒废时日。另外,有些人渐渐对世俗事务生起贪著染爱之心,甚至忘失菩提心,则与菩萨道渐行渐远了。

  有些出家菩萨行者经过不断付出和努力,在建寺、弘法或慈善等事业中取得了较大成就,这无疑会给广大在家信众、出家弟子乃至整个教界和国家带来利益。但对于他们个人,若是没有如法生起出离心,心生贪著,往往事业越大,我执就越大,我慢就越大。结果,事业反而成为他们的累赘。

  又有些人通过研读经典、学习佛法,已能明晰义理、通达经教、说法无碍了,从此走上弘法利生的道路。很多人因此得闻佛法,并心生敬信、受持奉行,如此功德莫大矣。说法者因此信徒众多,为人敬仰,有大名称、大利养。但若是自身修持没有跟上,不思惟无常、领悟无我,于此心生贪著,以不净心说法,如此则成障道因缘,能断菩提种。

  所以说,菩萨为了更好、更圆满地利他自利,尤其应当修习出离心,否则一样会沦为魔业。

  四、以为贬斥声闻就是弘扬菩提心

  大乘行者都有一个基本知见,即菩萨道是建立在解脱道的基础上,所以大乘比小乘高,菩萨众比声闻众高。既是如此,一些人便将声闻、缘觉贬为小机众生,甚至斥为焦芽败种,因为此二乘只顾自己解脱不顾别人。有了这种先入之见,他们一看到那些行头陀行的、深山潜修的、闭关幽居的、严持声闻戒少事少业的修行人,一律斥为倾向自利的小乘根机,对他们满脸的鄙夷之色。还有一些不修学声闻教法而自诩为“大乘”的人,一向高唱“不修禅定、不断烦恼”,说什么“不入深定”、“不乐涅槃”,染著世法,戴着“菩萨”的高帽在五欲六尘中打滚。他们一旦听到声闻乘教法,如声闻律、四圣谛、三十七道品及无常、苦、无我等,则心不喜乐,口说粗言。更有甚者,以贬斥声闻、破声闻法为能事,好象越贬越破,他们就越是“大乘”,越是高人一等了。

  佛陀在世时,七众弟子和合一味,无诤共住,以出离生死轮回为要,以涅槃解脱为究竟,没有今天这样的解脱道与菩萨道、小乘与大乘的对立。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菩萨道既是成佛之道,理所当然地也要自觉。可见菩萨也不是全然地利他,自利也是必不可少的。声闻众也不是绝然地自利,从佛陀时代至今,声闻弟子也为正法久住而四处弘扬佛法、应机说教。

  自利与利他并不是绝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菩萨如果不自觉,又拿什么去觉有情呢?这不是“泥菩萨”又是什么?又如当年的佛陀,诸根寂静、相好庄严,由此显现的无量功德在不动声色中就让许多人生起敬信。声闻众中,或许有些人不太注重言教,而是以严持戒律、精进修行来以身示教,但这种身教决非言教所能替代。尤其在末法时期,更有弘扬佛法、住持圣教的现实意义。

  在《法华经》中,佛陀一一授记他的声闻弟子将来普度无量众生、究竟圆成佛果。可见声闻众也会利他,也能觉行圆满。而且,佛陀并没有必须先修利他的教言,菩萨众贬斥声闻众的理由又何在呢?众生的根机不同,起点也会不同。声闻众与菩萨众修学利他行,或许在时间上有先后的不同,在言教与身教的方式上各有侧重,但若断定声闻众自私自利,则与圣教相违。

  又觉他是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菩萨道是建立在解脱道的基础上。那么,一些自诩为“大乘”者贬斥、摒弃声闻解脱道教法,不就象以身材高大为傲的人要砍掉自己双腿一样愚蠢可笑吗?而另一些所谓的“菩萨”面对声闻行者,以深固的我执、我慢来自赞毁他,又哪里是“菩萨”应有的风度与智慧?虽然大乘有它的殊胜与不共,但与声闻一样都是以自他究竟解脱为终极圆满。所以,声闻解脱道不仅是大乘菩萨道的起点,也是它的主干,两者密不可分。

  大乘与小乘、菩萨众与声闻众,只是因时、因地、因人而有发心的大小不同,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与对立。所有这些教法,都是众生修行成佛的支分。又声闻教法是佛陀亲口所说、辗转弘扬的解脱大法,菩萨为觉有情,度脱他们出离生死轮回,哪能不需要修学呢?那些贬斥、摒弃声闻教法的人,不仅惑乱视听,还会败坏佛法,罪莫大矣!

  令自他觉悟与解脱是菩提心的关键要素。可是有些自诩为“大乘”者,对漏尽阿罗汉与声闻教法连起码的尊敬和赞叹都没有,却将大小二乘对立起来,以贬斥二乘、破声闻法为能事,其实是受到邪见的迷惑,而非真正发起菩提心。真佛弟子应当明辨!

  结 语

  菩提心是建立在慈悲与空性基础上的无上智慧之心。如《金刚经》中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济群法师在讲授菩提心时,指出菩提心有利他、平等、无我、无相、无所得等特征。若是贪著经营世务,追求个人福德,不能做到愿行合一,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不敬重、修学声闻教法,则会障碍利他行,不能真正坚固菩提心、实践菩萨行。正发菩提心者,要以利他为基础,以空性见为特质,以无所得为究竟,圆满地行持六度四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起并实践菩提心,成就圆满的菩提大果。

  正如《华严经》所说:“菩萨发菩提心宝,亦有十事。何等为十?一、初发心布施离悭;二、修持戒头陀苦行;三、以诸禅定解脱三昧令转精妙;四、以道行清净;五、炼以方便神通;六、以深因缘法庄严;七、以种种深方便智慧贯穿;八、置神通自在幢上;九、观众生行,放多闻智慧光明;十、诸佛授智职,于一切众生,能为佛事,堕在佛数。”经文中说到菩萨要行持的教法,是通于大小二乘的,于六度四摄无所偏废。所以,本文所说的种种误区,菩萨行者应当努力避免。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