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时代需要我们佛教大有作为

发布时间:2023-08-31 10:41:54作者:大悲原文

时代需要我们佛教大有作为

  ——为2007“道风建设与和谐社会”中国佛教公众论坛而作

  诸山长老、各位领导、各位学者、各位法师、各位嘉宾:

  再过十二天,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再过十八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八周年国庆;再过一个月,将迎来中共十七大的胜利召开,2007「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躬逢胜时、盛世与盛事,在吉祥和瑞、法喜充满的氛围中隆重开幕,实在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值得我们随喜赞叹的大事因缘。

  一、论坛的举办意义深远

\

  为什么说论坛的召开意义深远?因为自「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结束后,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政策得到了落实和贯彻,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巨变,国家政通人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盛教兴,在盛世明时中饱经沧桑和磨难的中国佛教如枯木逢春,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步入了历史的黄金时期,尤其是2006年世界佛教论坛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为中国佛教赢得了世界的美誉、社会的赞叹。也正是由于中国佛教在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绩,达到了历史的辉煌,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泥沙并下、鱼龙混杂。在佛教发展的顺逆因缘中,佛陀在世时,也曾有六群比丘,不断违规、犯戒的现象发生,何况在当今这样一个物质相对充裕、道德失范、环境污染、名利诱惑造成的社会的浮躁,使很多人堕落的世界中呢?因此佛教事业的开展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所以中国佛教在取得积极进步向上的同时,也会出现问题和存在不足。尽管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不过是十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关系,但也正是这一个指头的问题和不足,而引起了一些不实的指责,导致教内外对中国佛教生成许多不必要的误解。

  当然,误解并不等于事实的真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实的澄清,误解终究会得以消除;尽管误解在事实的面前、时间的面前会得到消除,但是作为中国佛教必须在欢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辉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面对佛教的进步,我们要善于认真总结,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要认真反思,化腐朽为神奇。就象佛陀在世时面对六群比丘的不断违法犯戒而将之作为成就制戒的因缘,从而开创了佛教的教制建设。所以在今天,我们更应该对出现的负面影响乃至是某些误解也好,都可以在居安思危中,将之作为完善佛教内在发展机制,促进、推动佛教强化自身建设的增上缘,提醒我们在中国佛教出现新气象、开辟新境界、树立新形象的同时,更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佛教的发展还非常任重而道远,必须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坚守佛教的优良传统,以实现遵循契理契机的原则,探索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新的发展模式,一方面认真研究和借鉴海外佛教事业的成功经验,以实现中国佛教的健康、持续地发展。

  面对中国佛教任重道远的现状,今天,由闽南佛学院、香港文汇报、厦门大学,也即是首次由教界、学界、新闻界联合举办的「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2007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主题论坛不但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且必将会生成深远的历史影响。

  二、和谐社会 道风建设与佛教公众形象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而反映了党和政府对宗教界的重视、要求与期望。说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伟大事业中,宗教界是一支重要力量。所以说宗教界是一支重要力量,因为全国五大宗教有一亿数千万教徒,而我们佛教就有一亿教徒。一亿多佛教徒分布在各行各业,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现在又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像个体户、民营企业主等等,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有许多人是佛教徒。佛教徒作为公民,是人民的组成部分,理所当然是要爱国的,不管是从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占全国人口近10%比例的数量来讲,还是从其爱国者、建设者、劳动者的身份来讲,他们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寺院是佛教的基础,僧尼是人天师表,而要发挥佛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寺院的道风建设和佛教僧尼的形象至关重要。《全国汉传佛教管理办法》对寺院的基本属性和职能的表述是:「寺院是僧人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保存、发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是僧人从事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活动的基地,是联系团结国内外佛教徒的纽带。寺院须保持清静庄严,树立纯正的道风学风,正常开展法务活动,运用其多方面职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利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所谓形象,不过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通过其表现和言行举动,形成的神情面貌或性格特征而已。这种由个人思想本质内涵修养表现在外的言语行为,或一个组织由其性质特征所表现在外的状态,能够引起他人对其好坏的认识取向。而公众形象就是社会群众对其人其组织认知取向。坏的形象使人感到反感,甚至厌恶,好的形象使人感到亲切、敬意,生成一种亲和力。本来,对于佛教而言,佛法讲缘起性空,无所谓形象不形象的问题,但是,从入世的角度来说,作为寺院和僧尼,肩负着爱国爱教、、荷担如来家业、普度众生的圣神职责,如果形象不好,怎么能如法地开展弘法利生的事业?正因为僧尼个人形象和寺院形象是佛教整体现象的组成部分,所以,你这个寺院是不是爱国爱教,道风纯正,清静庄严,你这个僧尼是不是持戒修行,身口意三业是不是如法如律,直接关系到佛教事业的前景和发展的大事因缘。故佛教公众形象,最主要的就是看作为信众精神家园的寺院和作为人天师表的僧尼,在信众和群众中有没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而佛教的形象关键取决于道风的建设、僧尼的修行持戒。

  所以,所谓道风也好,形象也好,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寺院僧尼在修学中所形成的一种讲因果、讲修行、坚持正信正行的风尚和氛围。要有好的道风和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庙就是庙,僧就是僧。所谓「庙就是庙」,就是寺院不能偏离《汉传地区寺庙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基本属性和职能,应该努力把寺院建设成为信仰活动中心、道德教化中心、慈善事业中心、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心、国际交流中心,起到维系道德、传承文化,进行对外友好交往的社会作用:所谓「僧就是僧」,就是说僧尼必须坚持持戒、修行、具足威仪、素食、僧装的基本原则,在坚持佛教教制对僧人的基本要求上,完善人格、僧格、国格。只有做到「庙就是庙,僧就是僧」,才会真正成为信众的精神家园和人天师表。任何偏离寺院的基本属性和职能的寺院,只能是「庙像庙」;任何不遵规守戒的僧尼,也只能是「僧像僧」。而「只像庙,只像僧」,既不利于佛教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如果若将寺院变为商业牟利之地、闲人游乐之境、文物仓储之库,漠视寺院的道德教化功能和人文价值,无论对佛教的自身利益还是对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都是不利的,如果寺院和僧尼没有道风和佛教的好的公众形象,也就谈不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了。因此,要发挥佛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偏离寺院的基本功能和僧尼的良好形象,这三者之间实际上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三、坚持六个原则 开创中国佛教新气象

  可以说,这六个原则,我深深地认为,这是中国佛教协会创建五十多年以来,老一辈高僧大德如圆瑛长老、喜饶嘉措大师、班禅大师、赵朴初老居士等领导中国佛教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中与中国共产党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互尊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经验总结和真实写照,是我们佛教界开创新气象的必须倍加珍视并努力实践的宝贵财富。今年正逢赵朴老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在这里举办论坛,为佛教的大事因缘而研讨,也是对朴老为爱国爱教的佛教事业贡献毕生精力和智慧的最好纪念。这六个原则,就是坚持一个思想,高举两面旗帜,发扬三个传统,做到四个圆融,加强五个建设,弘扬六和精神。

  (一)弘扬一个思想,即「人间佛教」的思想

  佛陀是为了解脱人生的痛苦这一因缘才出现于世的。当今世界急剧变化,大国竞相崛起,中华民族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就是当下我们所处的「人间」。中国佛教在这个难得的历史性机缘中,理应努力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开创「人心向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的新气象;在从精神层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积极开展慈善事业,在物化层面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充分注重佛教「人间性」的同时,还必须充分注重并坚守佛教的「神圣性」。只有达到「人间性」与「神圣性」的完美结合,「入世」与「出世」的高度统一,才是「人间佛教」的完整内涵。

  (二)高举两面旗帜,即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

  佛教没有国界,但佛教徒是有国籍的。一方面,国家的强盛是佛教发展的根本保障,国强,才能教兴。因此,佛教建设必须高举爱国的旗帜,重要的弘法利生活动要紧紧围绕和配合国家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来展开;另方面,佛教徒要将爱国变成自己的操守。佛法讲「普度众生」,但「普度众生」绝对不是一句空话。佛法讲因缘,我们「普度众生」最切近的因缘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众生。连自己乡土,最切近的身边的众生都不度化,「普度众生」也就难免会流于口头禅。从这个意义上说,「普度众生」,从我做起;「普度众生」,从身边的众生开始,这就是爱国精神最积极、最具体的体现。

  同时,爱国与爱教是有机统一的。作为高僧大德,作为佛教徒,要有宗教情操,讲戒律,讲修行,讲因果,讲无我,讲正气,讲团结;反之,不爱教,不懂教,不仅不可能有虔诚的信仰,讲爱国也就流于形式,不可能普度众生,也不可能团结信教群众。

  爱国、爱教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中国佛教在长达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这方面积淀了相当丰富的思想理念与实践经验。这些思想理念与实践经验,也是我们当今佛教发展仍然应该光大的传统。

  (三)发扬三个传统,即发扬「农禅并重、注重学术研究、对外友好交往」的优良传统。

  「农禅并重」是古代祖师的创举,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工作、修行两不误,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而且,「农禅并重」也是丛林至今仍然通行的规矩。

  佛法与佛学是相互联系的,佛法讲究因病与药、对机说法,这就是说,佛法只有不断的被研究、被诠释、被弘扬,才会不断焕发新的活力,这些都离不开学术研究。譬如,这次论坛,既有教界的法师、居士,也有学界的专家、学者,还有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因缘际会,济济一堂,共同研究、讨论佛教发展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只有对佛学的不断深入研究,才有佛法的久驻,佛教的昌盛;

  佛教经过2500多年的发展,三大语系的信众遍及世界各地。中国拥有完整的三大语系佛教体系,有条件、也应该充分运用佛教这一黄金纽带,团结海内外广大信众,为共同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

  可以说,只有发扬三个传统,佛教事业就能健康发展,就能真正但当起如来的家业。

  (四)做到四个圆融,即发挥佛教在建设社会和谐、维护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佛教徒能在维护国家的团结稳定、树立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打击邪教泛滥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色与优势。

  具体来说,就是把佛教教义圆融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崇高理念之中,把佛教工作圆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把佛教事业圆融于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把佛教弘法事业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之中。

  这四个圆融,既是佛陀告诫的现代体现与创造性运用,也是老一辈高僧大德们用心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五)加强五个建设,即不断加强佛教的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

  加强五个建设,是中国佛教事业发展的长期任务。在五个建设中,信仰建设是核心,这个核心具体体现在道风建设上。佛教一贯强调「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以戒为师」,就是要以戒律为标准端正自己的言行,用现代话说,就是语言、行为都要遵守一定的规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受戒僧众才成为住持佛法的僧宝。「以法为师」,狭义的「法」指佛陀的言教,广义的「法」指缘起的法则,这个「法」是可以使众生破除无明、出离生死的成佛之道。「以法为师」,就是要有正知见,用现代话说,就是要端正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以戒为师」、「以法为师」,从个体修行的意义上说,就是要坚持正信正行,以大道心砺己,以平常心处世,以菩萨心行道,反对戒律松弛,空谈修持;从佛教整体的意义上说,就是要坚持原则,弘扬正气,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反对结党营私,追名逐利。唯其如此,才能使现代中国佛教的精神风貌纯正清新。

  人才建设是信仰建设的又一重要体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培养佛教事业接班人的僧伽教育是佛法昌明久住的根本。朴老在世时多次强调:佛教最紧迫的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而要培养出不但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而且正信正行、能荷担如来家业的,才是爱国爱教的合格人才。而合格人才的培养就在于佛教教育事业的成就。所以,办好各级佛学院就成了中国佛教的希望工程。只要把佛学院建设成佛学人才培养基地、佛教理论研究基地和佛教文化交流基地,我们才能造就出合格的佛教人才出来。纵观中外佛教发展史,可以发现,凡是社会昌盛、佛教兴旺的时代,一定有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法门龙象出现于世,这些堪为人天师表的祖师大德是佛教发展的僧宝。因此,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人才是核心。在当前,时代呼唤僧才,中国佛教要取得长足的发展,不但要强调以戒为师,要重视僧伽教育,以着眼未来的前瞻性视野,把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心行结合的大师和祖师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战略性任务来做。在这方面,作为历史悠久、影响很大的闽南佛学院已经为此作出了部分有益的尝试,首次组织力量编写完成了本科、预科佛学专业课程和社会文化课程的教学大纲。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繁重的工作有待于我们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开创中国佛教教育的新局面,也才能将「以戒为师」、「以法为师」真正落到实处。

  (六)弘扬六和精神,即弘扬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精神。

  六和精神不但是僧伽共住的基本规则,更是团结广大信徒、弘法利生的根本要求。身和共住就是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口和无诤就是在言语上劝善止过,意和同悦就是在思想上彼此敬重,戒和同修就是在戒律上堪为道范,见和同解就是在见解上同学共修,利和同均就是在财物上平等受用。

  今天,弘扬六和精神,尤其要倍加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和谐局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和则昌盛,诤则颓败。一个个体的僧团是如此,整个中国佛教以至世界佛教,也是如此。所以,坚持和谐团结的准则,才能于內安顿身心,于外安顿僧团,中国佛教才会有可以期待的、更为辉煌的未来。

  总之,中国佛教事业的继续发展,既离不开四众弟子的努力,也离不开各界人士的关心。只要大家着眼于未来,继续关注中国佛教,象这次论坛一样,教界、学界、新闻界风云际会,为中国佛教的前景进行研讨,在研讨中形成良性互动,必将对促进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不移地高举爱国、爱教的光辉旗帜,坚持人间佛教思想、弘扬六和精神,加强寺院的道风建设,树立僧尼的良好形象,提高佛教的整体素质,中国佛教必定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为世界和平、祖国统一、人类幸福作出重大贡献。这,不仅是我们的愿景,更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期待。

  中国佛教已有作为,而且还将大有作为。朝着伟大的路,让我们一起共同发心,不懈努力,勇猛精进!

  最后,祝愿这次论坛取得丰硕成果;祝愿大家法喜充满,身心康泰,吉祥如意。

  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