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佛教的和谐观

发布时间:2023-10-23 10:41:11作者:大悲原文

  2005年8月讲于黄梅四祖寺第二届禅文化夏令营

  请大家合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尊敬的净慧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今天非常有幸,能和大家相会在黄梅四祖寺。虽然天气非常炎热,正好需要有和谐的甘露洒向我们的心灵,才能获得身心的清凉。正是因为不和谐,所以我们才会感到很热、很烦恼。这个时候,确实非常需要有我们这样一个“为和谐加油”的夏令营,使我们的身心两方面得到当下的受用,这也是对我们究竟和不和谐的一个检验。这次的夏令营四祖寺是第二次办,我这次能够来到这里感到非常开心,因为又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在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的主题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以“发菩提心,报四重恩”为题作过一次讲演。由于我们的主题是“为和谐加油”,紧贴这个主题,我今天给大家作一个“佛教和谐观”的讲座,希望大家能从我的讲座中,来看看佛教是怎样描述和阐发和谐精神的。尽管我所讲的只是佛法大海中的一滴,但是我相信大家也能从中体会到“和谐”这样一个概念,对于我们佛教的修行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大家可能对一个词很熟悉,叫“不二法门”。大家有听过这个词吗?那么究竟什么是“不二法门”呢?可能不是每个人都答得周全的。我所认识的很多居士,包括一些在佛法上修行很长时间的居士,他们所理解的不二法门,就是只修一个法门,不要再修别的法门,认为这就是不二法门。那么有人能够告诉我,这是对不二法门的正确理解吗?不是。确实不是。

  不二法门的出典是《维摩诘经》。维摩诘是佛世时的一位居士,他为了说法,就示现生病,躺在自己的家里就想,佛陀既然那样慈悲,我现在生病在家,他怎么会不派他的弟子来看望我呢?于是世尊就知道了他的心念,派弟子去探病。所有弟子都推辞说:我的智能辩才实在没有办法和维摩诘居士相提并论,我去肯定不能够担此重责。大家推来推去,最后就推举了文殊师利这一位智能第一的大菩萨到维摩诘居士那里探病。于是维摩诘居士借病说法,讲出了这一部非常具有文学色彩,又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一部经典,就叫做《维摩诘所说经》。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美妙的经典。在六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把它作为士大夫们摆在案头清玩的小品。《易经》、《老庄》、《维摩诘经》,如果不读它,那就好象我们今天的人不读时尚杂志,不知今天流行的最新的趋势是什么,让人觉得很落伍的感觉。对大家来说,如果你不知道今天网络上最流行的是什么,那就感觉落伍。

  过去,在前一两年,台湾流行“上流美”,不知道“上流美”的人,几乎可以说他没有资格做“台湾人”。在台湾当地有一位女人,神经有点问题的,老说她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人,她叫许纯美。人家就给她取名叫“上流美”。大家都知道,台湾有一些从大陆偷渡过去打黑工的女孩子,怀疑是的,就把她们抓到一起来,然后就问:“你知不知道什么叫上流美?”如果在当地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一定知道什么叫上流美。如果说搞不懂清楚什么是上流美,几乎95%以上可以肯定她是从大陆偷渡过去,私自逗留在那里的。

  现在呢?今年最新的话题是“芙蓉姐姐”,再近一点的就是“红衣教主”,参加过“超级女生”比赛的。如果你经常上网的话,如果你搞不清楚,什么是木子美,什么是流氓燕,什么是红衣教主,什么是芙蓉姐姐,那你就是落伍的,大家有这种感觉。

  那么,在那个时代,如果你不读《维摩经》,那就像我们不知道芙蓉姐姐一样,大家会嘲笑你的。《维摩经》在当时非常流行。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有许多的典故出自于《维摩经》,如“取饭香积”、“借座灯王”、“天女散花”,都是出自于《维摩经》。梅兰芳编的京剧《天女散花》,就是取自于《维摩经》。寺院的厨房叫“香积厨”,也是从《维摩诘经》来。他们讨论到最后,就是讨论什么是不二法门。于是每一位菩萨,都把自己对不二法门的理解阐述了一遍。最后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请问居士,什么是您所理解的不二法门呢?”没想到维摩诘居士坐在那里半天不吭声。于是文殊菩萨就赞叹他说:“善哉善哉,您老人家真是太了不起了!”怎么呢?“乃至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描述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才真正契合不二法门的精髓呀!”也就是说,我们说了半天什么是不二法门,那都还是落在两边。而你老人家不说一字,才是真入不二法门。

  所以不二法门不是专修一个不修其它,有人说只念一句阿弥陀佛才是不二法门,如果再念《金刚经》,那就有了两个,就违背了不二法门;有人说只能念阿弥陀佛,不能念观音菩萨,念了阿弥陀佛再加观音菩萨就是二的法门,不是不二法门。这都是错误的理解。其实我们体会不到无言的不二法门,那我们就用言语来分别一下。什么是二呢?生死是二。生和死是两边,这是二;什么是不二呢?不落生死是不二。我们说烦恼与菩提,烦恼是一边,菩提是一边,一个是染,一个是净。我们凡夫不是执着于染的烦恼,就是执于净的菩提,所以是二,菩萨超越生死烦恼与菩提涅槃,所以是不二。佛陀就是这样的。因为有大智,所以不住烦恼,这就断了染的那一边,同时因为大悲,所以不住涅槃,也不执于菩提的净这一面。菩萨远离于染与净、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的分别,这就是不二。如此等等。远离绝对与相对的分别,把握中道正观,才为称为不二法门。

  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中道。如果读了《菩提道次第论》的人就知道,道次第有三主要道,被称为修学佛法的核心。哪三主要道呢?有没有营员知道?修学佛法有三个核心,叫做三主要道。第一是出离心,舍弃对世间的贪执;第二是菩提心,发起为利益众生愿成佛的心愿;第三个叫做中观见。因为如果失去了中观正见,那我们修学佛法,就好像没有舵的船,找不准前进的方向。所以讲见地,在佛教里面,中观见是最高的。中观非常不容易把握。龙树菩萨作《中论》,讲述“八不中道”。有的教授研究一辈子,就研究这“八不”,也研究不明白。有的人对我说,他读印顺法师的《中观今论》,读了很久,到现在对什么是中观,还是没有搞清楚。正好这次我们来参加夏令营,看到“和谐”这两字,我过去还真没有这样的体悟,忽然感觉到,如果真正做到了最好的和谐,不就是中道正观吗?所以我感觉,所谓的和谐观,其实就是中道观。什么你都能把握到和谐这样一个程度,那就一定不会偏于断或常,偏于染或者净,偏于有或者无,偏于两边。所以和谐,就是我们讲的真正的最好的中道。

  和谐这个词出现得非常早。东汉时期的经学大师郑玄,他为《诗经》作注解时就用了“和谐”这个词。《诗经·周南》中有一篇《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为之作注解时,说此篇讲的是“后妃悦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意思是说,贤德的皇后辅助国王教化百姓,赞化天地,没有不和谐的。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和谐这个词,起码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了。

  那么佛教里面什么时候开始用和谐这个词呢,我曾经检索过一下,发现最早可能是在东晋时代。东晋著名的求法高僧法显,在他所翻译的《大般涅槃经》中,也使用了和谐这个词。我念给大家听,但不解释什么意思。《大般涅槃经》中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从今亦当修习七法之行。一者欢悦和谐,犹如水乳;二者常共集会,讲论经法;三者护持禁戒,不生犯想;四者恭敬于师及以上座;五者料理爱敬阿练比丘;六者劝化檀越,修营三宝所止住处;七者勤加精进,守护佛法。汝等当知,若有比丘行此七法,功德智能日就增进。

  这第一条,意思是说,出家人住在一起要互相欢喜,十分和谐,就像水和乳融合在一起一样,没有分别。谁能把乳从奶中提出来呢?那必须是要用很先进的分离技术才能做到,一般是做不到。所以说水乳交融,称为和谐,很形象。

  在东晋时所翻译的经典里面,就已经用到了和谐这个词。就是告诉我们说,你只要是按照这上面讲的七个要点去做,我们的道业就能日日增进,这一点,就是要“欢悦和谐犹如水乳”。欢悦就是开心,和谐就是互相尊重。这其实就是六和敬精神的最早的一种表述。这是在东晋。

  由此我们知道,无论是在文学作品里面,还是在佛学经典里面,和谐这个词都是用得非常早的。怎么理解它呢?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第一要恰当,第二是匀称。这两点恰好就是这个词的两个关键。第一是要和,第二是要谐。这个词,两个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那么我们佛教是如何来理解和谐的呢?我们分别从“和”与“谐”两个方面给大家作一个解释。

  从“和”的思想来看,主要是体现在对生命和自然的尊重。这是和的思想最为重要的一点。这一点,这种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理念,是从佛教成立教团、佛陀宣传而教开始,就已经通过佛教的理论和佛教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思想教义和戒律,在佛教的信仰者之间进行着传播。

  那么佛教究竟是怎么尊重自然和生命的呢?我们知道,佛教把生命分成两类。第一是有情生命,第二是无情众生。那么有情和无情,侧重于有没有情和识这一点。情就是感情,识就是意识。它有没有感情?有没有思想活动?这是我们判断它是有情众生还是无情众生的根本标准。凡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比如说人和所有的动物,乃至我们看不见的天神天人等等,我们都称之为“有情众生”,而山河、宇宙、大地,笔、水杯、话筒、桌子、大家坐的地板,以及树木花草,这些没有感情和意识的,都称为“无情众生”。

  佛教又把有情众生分为六大类。这是根据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来划分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六道。六道从上往下,也就是从乐往苦依次来排,就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有时我们把六道称为五道,就是把天道和阿修罗道合为一道。因为天道和阿修罗道有很多共同点。比如说阿修罗道的众生也享有天人的福报。从享受来讲,阿修罗与天人没有两样。但是阿修道的众生嗔恨心很重,他没有天人的德行。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所以我们把阿修罗道的众生从天道中单独分出来,称为六道。如果合并到一起,就是五道。

  这六道,都是根据众生所受的果报和所生活的世界来划分的。尽管在佛经里一再强调,佛陀出生在人间,在人间成佛,所以在六道里最尊贵的并不是天道,而是我们人道。这一点大家要明白。所以,在六道轮回里面,天道是我们向往,但不是我们皈依的地方。我们可以羡慕天道的物质环境,甚至还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天道众生也一样能听经闻法,一样也有亲近善知识,供佛的机会,但是天道由于太过贪图于享乐了,很难发起强烈的厌离心。所以佛是在人间成的,是以人身成就正觉,而不是现天身成佛。这一点意义非常重大。

  但是,佛陀所提出的对六道轮回的解释里,有一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六道是更替的。它在不断地变换之中。作为一个下道的众生,积极地改恶修善,它有机会生到上道。同样,如果善道的众生只知道一味造恶,他还是会堕落到下道去。所以,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六道。

  甚至,六道也是互相具足的。人道里面同样有六道。这一点大家可能不理解。我们人道就是人道嘛,难道还有人道里面的天道、阿修罗、乃至地狱道吗?确实是有的。大家想一想。天道的特点是福报大。那么我们世间那些资财具足的老板,不说别的,就说那些好莱坞的明星们,他们的居住环境,他往往除了买了庄园以后,还把庄园周围的很宽广的土地都买下来,然后远远地就开始保护自己。听说有的庄园,光是客人住的房间就是一百多个,宴会厅有好几个,游泳池又有多少多少个。这么豪华的享受,与佛经里面对于天人享受的描述,确实非常近似。但是呢?不知大家看过报道没有。生活在非洲的那些黑人小孩,非常非常可怜。联合国发给他们救济粮,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这个小孩子的体重。把这个小孩子用一个带子兜住,然后挂在秤上去称,这个小孩子体重多少,就得多少救济的粮食。而那些黑人小孩,他的手臂真的就只是我们那个拖把的木柄那么粗,那么细的小胳膊,眼睛非常大。看到这样的图片,真的就要掉眼泪。那么他们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就和饿鬼道一样呢?他没有饭吃呀!得不到饮食,得不到干净的水源呀!这不就是人道里面的饿鬼众生吗?不是说他们就是饿鬼,而是说他们居住生存的环境,就跟饿鬼没有两样。而那些嗔恨心很重的,一天到晚喜欢打架的,用我们武汉话说“斗狠的”。这些人,和一天到晚喜欢斗争、喜欢战斗的阿修罗又有什么两样呢?如此等等。还有那些愚昧的人,那些听不进佛法教义的愚蠢的人,他们的生活与畜生道又有什么两样呢?人道如此,其他五道也是这样。每道中间,六道互相具足。

  所以六道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在于我们造什么样的业。由此而感得相应的果。所以说,没有一个唯人独尊的概念。如果有唯人独尊的概念,那就很容易膨胀成为人是宇宙的主宰,我们是最好的,因此就无限制的支配客观环境资源,甚至一部分人会欺凌另一部分人,因为他觉得自己天生种姓高贵。

  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体会到,佛教虽然是人本的佛教,但是以人为本的佛教,并不意味着唯人独尊。把这个道理明白了。我们就会知道,六道众生都值得我们去恭敬尊重。因为即使是生活在饿鬼道受恶劣果报的众生,它也是在六道轮回中升沉的一分子,它也很有可能过去就是我的父母、是我的亲人、是我最爱的人。《梵网经》就明确地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这就是说,一切的男性都是我是父亲,一切的女性都是我们母亲。我从过去生到现在,无始以来,我都是从他们那里获得了我的生命,是他们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

  “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我们去杀害这些有情众生,就相当于杀害我过去的父母。所以佛教把戒杀摆在第一位,原因就是这个。因为你杀众生,也等于是杀父母,那也就是杀害对自己最有恩德的人。我们讲报众生恩,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所以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观念里面,没有一个唯人独尊的观念,或者说其他万物都为我所用,必须无条件地,其它的人都为我服务。所以说六道轮回强调的是一切生命都有亲密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

  所以我们按照佛经的教导,我们不仅不应该杀害他们,还要不损恼他们。连让他烦恼都不可以。大家如果受了菩萨戒就会了解。受了菩萨戒的人,他不能鞭打牛马,不能让牛马运载过于沉重、不堪重负的东西。如果这匹马只能驮80斤,那你就只能给它驮80斤。你就不能给它多加十斤二十斤,令它烦恼。损恼它,损害它。你看,戒律的规定已经达到了这样细的程度。不仅是我不杀你,还要好好善待你。

  国外有这样的研究,给奶牛非常干净舒适的环境,听非常抒情的音乐,甚至给它按摩,那么产奶量就比较高。如果不注意环境,牛的心情不够愉快,它回报你的也就很少。

  戒律的精神到这样细微的程度。

  如果我们按照戒律的精神不去杀害它们,甚至关爱它们,与它们和平共处,那么这世界不就非常和平非常安宁了吗?

  所以我们常说,欲知世上刀兵劫,且听屠门夜半声。如果我们听到的这种声音少,说明我们杀害的众生就少,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刀兵的灾难就少。如果到处都在屠宰牲灵,我们这个世界上的灾难也就多。比如四川上个月发生的猪瘟,我们在文殊院办夏令营,正好在离成都不远的内江发生猪疫,一种链球菌感染,并且死了好多人。而这此人是什么人呢?多半都和猪直接接触的。一是以贩卖养殖为生的人,二是屠宰的人。这不就是现世的果报吗?禽流感传染得最多的,多半就是那些养鸡的人,从他那里开始。多半都是这样子。感染这些病的人,往往就是和它们最密切的人。现在还好,猪传染的这种病,还只是接触它才传染,还不是像疯牛那样,通过吃牛肉、羊肉就会传染,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就更为恐怖了。真的,所以说你看,这就是不和呀。

  你想想看,当它被杀害的时候,那种情形是怎样地凄惨。你看我们坐公车,如果你被人家不小心踩了一脚,我们湖北人说的笑话,那被踩的人会是什么反应呢?他会说:“哎!哥们,你该减减肥了!”因为踏得很疼啊。刻薄一点的就会说:“对不起啊哥们,刚才把你的脚矻疼了!”他不说你把我的脚踩疼了,而是说我的脚不够软,让你觉得很矻。你看是不是?我们的居士到庙里来,一天到时晚笑眯眯的,看到师父就念阿弥陀佛,把香袋摆在大殿里占拜垫,你如果把他的香袋拎起来扔到一边去,那你看他的烦恼生起来是什么样子?阿弥陀佛到哪里去了?是不是?这个时候和就忘掉了。他这不是真和。他无论见到哪一位都和气得不得了,就是如果你要是把他的拜垫给弄掉了那他就跟你没完,他在殿上就可以和你吵起来。这些事我见得太多了真的。我在1991年在宝通寺皈依道根老和尚,那个时候我还在当居士,上殿老是这样的,因为每逢佛菩萨的圣诞我们都会去庙里,一到那里就会发现,那些拜垫老早就已经被人占据了。有的人半夜两点钟就去大殿占拜垫了。后来我们干脆就在殿外站着上殿。殿里不要挤进去。我想佛不会因为我离他近一点就多给我一点保佑,也不会因为我离他远一点他耳朵不大好,听不清楚我念的经,就少保佑我一点。所以我觉得远近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去争,让你们去抢好了,我们也觉得可以理解。是不是?我们这些老居士们,念阿弥陀佛也就是为了往生西方,就让她们离阿弥陀佛近一点,亲近一点,这也是一件好事情。近一点嘛,早点去。这也挺好的。所以,如果我们觉得自己还有些弘法利生的事业要做,暂时要向阿弥陀佛告一下假的话,我们就把机会先留给别人好了。这也是我给大家的一个建议。

  所以本着这种和的精神,我们就要时时想到众生对我们的恩德,想到他曾经供养过我有恩于我,所以我时时要想到报恩,使他们脱离苦难。实施报恩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对于人道的众生,我们要时时想到,不要损恼他们,伤害他们;对于我们看到的动物,要尽量爱护它们,甚至要去救赎它们的生命,做一些放生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佛法的教导,让一切的众生明白到只有自己修学佛法,获得解脱,才能彻底摆脱生死轮回。这才是根本之道。没有这一点的话,你今天把它放生了,它明天还会被人捕捞,你怎么使它永远被放生呢?所以关键不在于我们给它放生多少次,而是在于使它获得解脱。

  要使众生获得解脱,什么样的办法最好呢?大家出出主意看,什么方法才是最好的办法?(让它三皈依。)那么你能做什么?你对他们最好的救度,最好令他们脱离生死轮回痛苦的,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最殊胜的一件事应该是什么?(成佛。)对了,成佛。男居士这边的声音。只有圆满地成佛,才能给予众生最好的救度。所以我们所发的菩提心,就是为令众生愿成佛的心。只求这样的心才能彻底的救度它。否则你给它说三皈依,它也听不懂。它要是能听懂你讲的话,它老早就解脱了。

  放生时的三皈依,严格按照戒律的讲法,实际上它是得不到三皈依的。只不过因为你回向给它的功德,种一点未来解脱的种子。是你把功德回向给他。并不像你们在这里,老和尚给你们传三皈依,你们照着念就生起皈依体了。没有。这是有经典依据的。《优婆塞戒经》里面,讲过怎么样才能成就三皈依的事情。佛曾经到一位长者家里说法,长者就把他家里所有的人都叫来皈依三宝。其中有一位孕妇就要求佛陀为她肚子里未出生的孩子说三皈依,佛很慈悲,也为他说了三皈依。但是《优婆塞戒经》讲得非常明白,其实他不得到三皈依的。因为他听不懂,也没有三说三皈依和誓言。所以这个皈依是不成就的。这次我在文殊院的“福慧之旅”夏令营上,就是讲的皈依体是如何获得的。它必须具足一定的条件。你如果的不懂三皈依是什么意思,你不能对三宝生起真实的信心,不得皈依。或者你没有自称法名(如果没有法名没关系,但是你要称自己的名字),没有说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没有讲自己的名字,不得皈依。三皈依不念出来,只是在心里默念,也不得皈依。三皈依的誓词听不懂内容的,不能跟着清楚地念出来的,也不得皈依。这是《戒经》里面说的。所以我感到很惭愧,我后来出了家,把这些学懂了以后,才发现1991年我在宝通寺道根老和尚座下受皈依,其实并没有得到皈依。因为道根老和尚是随州人,口音很重,说实话那时我刚刚入佛门,根本听不懂他念的是什么,就跟着稀里胡涂地混了个皈依证。所以1991年只是号称自己是一位居士,到了后来读了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等涉及到一些戒律的书,才发现原来不合法,才重新补受。你看,如果连这个都不懂的话,你当了多年的居士,其实说穿了,只是挂了个居士的名,并没有真实生起皈依之体。这个问题也很重要。这次我在文殊院就专门讲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如法的皈依,然后怎么样在皈依之后怎么样的守护皈依,不让它破失掉。做了这个一个讲座。过一阵子会把音频文件传到网上去。柏林寺的工作速度非常快。他们把我的讲课录音记录好了,我很感动。我的那个报三宝恩的讲座都有记录稿。如果大家对这个有兴趣的话,要想看看自己的归依到底如不如法的话,可以听听那个讲座,会对大家有帮助。也就是说,大家应该想到,只有自己圆满成佛了,才造了一艘大宝船,把这些众生都乘坐在我的大宝船里面,从生死的此岸救度到涅槃的彼岸去。所以对众生最圆满的救度,不是让它皈依三宝,也不是救赎它的生命将它放生,也不是劝它学佛,而是自己成佛。是为令众生成佛。这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这个为令众生愿成佛的心。没有这个心,我们就只是一个小乘自了汉而已,承担不起菩萨道的难行之行,肩负不起菩萨承载众生的担子。这样的人都没有资格称之为大丈夫。我在柏林寺做讲座的时候,举了几个宗门下的例子。你看,达摩他舍弃王子之位出家修行,后来排除万难,东渡来到中国。二祖把手臂砍下来为求安心。我们今天哪一个有这样子的大丈夫的血性?为什么我们今天开悟不了啊?你不是一个大丈夫嘛。你承担不起嘛。你不肯承担,你如何开悟呢?如何作祖呢?怎么成佛呢?所以很多人哪……我在柏林寺都是劝大家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但是,在我做那个讲座之前,很多人一再都在说,哎呀,菩萨戒太难持了,菩萨行太难修了,我还是怕犯戒,我还是宁愿不受。根本就没有想到,我们要把这个难行的担子挑起来。没有这种血性,可以说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佛人。

  所以说,讲到圆满的报恩,就是要发这个为令众生愿成佛的心。以菩提心来报恩。更要向地藏菩萨看齐,不仅要发愿成佛,而且要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只有这样才能能够圆满地报恩。

  所以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有两个最根本的态度。一个是平等,人道众生或者天道众生,与其他五道众生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两样。并没有说谁比谁更高明。这是第一个观念。一定是平等的。平等就和啊。第二是报恩。我要感念众生对我的养育,即使它是一个畜性,我也要想到它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所以我想爱护它,救赎它,甚至要想办法解脱它。怀着感恩的心,报恩的心,有何不和呢?所以我们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是平等的观念,报恩的观念,这就是和的精神的最好的体现。那么对于无情众生呢?是不是对无情众生就有分别了呢?不是。佛教对待无情众生,是和有情众生紧密地连在一起的。绝对不会因为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是无情,就对它们轻视、滥用。在这一点上,佛教与其它宗教是不同的。其他宗教讲世界是神创造的,神创造人,是神的儿子,神创造动物,是供神子们享用的,创造山河大地,这些矿产哪,资源哪,也是给神子们享受的。既然如此,所以不存在杀不杀生的观念,因为他认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人就是最珍贵的,如果你是上帝的选民,那你就是人中间更好的人。从好的当中挑出的更好的尖子,选民。他这个观念一开始就不平等。所以他不会顾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滥杀,他不会考虑这个,他觉得上帝造这些就是给我吃的。那么干嘛不吃它呢?所以,如果你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去和他讲,这样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他能接受;但是如果你和他说,它和你是平等的,过去是你的父母师长,对你有恩,他就很难接受。所以他没有平等的观念。

  而我们佛教不是这样。佛教把人的身体称为正报,把赖以生存的环境,称为依报。正报和依报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一种业感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造了某种业,业就是行为的意思。我们做了善的,就叫善业,将来感一个快乐的果报,叫乐果。干坏事就叫造恶业,将来感得烦恼的果,叫苦果。善业感乐果,恶业感苦果。我们生存的环境,是由我们的业力感得的。地狱众被两山相夹成为肉饼,或者用烧得红红的烙铁去烫,这样的环境,是怎么得来的呢?不是别人给的,是由他所造的恶业感得的结果。我们这个世界也是一样,高山、河流、荆棘、沙砾,种种的不如意不庄严。依山而建寺院就得开山,如果建在平地上多好。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洗澡都能成佛。大家听了后,啊,还有这样子的事吗?都感到很奇怪。这有什么奇怪啊。西方极乐世界真的洗澡就能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池,里面有八功德水,八功德里面有一样功德就是长养善根。你每天用这水去洗澡,你的善根就在不断地增长。在我们这个世界里面,要去拜佛,要去诵经,要修供养,到寺院里结缘,做事情,这叫种善根。好不容易培育一点善根,多难哪!是不是呀,很辛苦吧?尤其我们在座的很多人还在读书,自己每个月的钱做生活费都不够,哪有钱拿来去做放生、供养三宝的事情呢?很难呀。种点善根不容易吧。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每天只要到七宝池里去洗澡沐浴,善根天天都在增长。所以躺在浴池里面都能成佛。多么殊胜哪!这种果报怎么感得的?阿弥陀佛发的大愿感得的。同时因为我们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愿和阿弥陀佛的愿相应,所以我们也就能够感得他给我们建立的美好国土,我们只要去那里享受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外在一切不好的不庄严的不如意的,并不是外在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身业感。

  前几年长江的洪水,原因是什么?上流植被的破坏。所以老在发洪水。现在气候一年比一年反常,不仅仅是温室效应。有的气象学家预计,如果全球持续这样破坏环境,很有可能地球变得越来越冷,这比变暖还要恐怖。美国好像拍过一个科幻片叫做《后天》,讲的就是当人们把大气破坏之后,整个城市都结冰全部冻住了,非常冷的温度,不是一般的冰冷。

  所以说外在的好坏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感得的。佛教从来就只承认有人祸,不承认有天灾。所有的天祸都是人祸。没有什么天灾,天有什么灾难给你呢?是由人造恶业而感得的恶果,所以叫人祸,不是天灾。

  我们讲持续性发展,讲构建和谐社会,这种提法确实非常好,但是我们想到没有?我们讲要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讲要和谐,究竟根在哪里呢?我们拿什么去可持续性地发展?怎么样来构建和谐社会呀?其实根源都在于我们内心。如果我们内心充满着贪嗔痴三毒,充满着烦恼邪见,你说它怎么可能可持续性的发展呢?它怎么可能和谐得起来呢?所以心灵的构建远远比向外求,舍本逐末地去改造自然要有用得多。

  《维摩经》上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想生活在一个净土世界里面,或者说要想构建一个净土,就先要使我们的内心清净。当我们的内心清净了,国土就会清净起来。这是大家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当说完这番话以后,当时的与会者有一个人就发生一个疑问。谁呢?舍利弗尊者。他说:既然心清净就能感得清净的国土庄严,但我看娑婆世界充满了荆棘、山川、砂砾,充满了种种不如意的事,根本不像他方净土那样殊胜美妙。从这个角度看,难道当年释迦牟尼佛发心学菩萨道时他的心不清净吗?他如果心是清净的,他应该感得一个清净的国土才对呀。现在从果反过来推究其因,大概就是当年释迦佛当年的发心不够清净吧?他就产生这么一个怀疑。不要说他有,我们大家可能也都有吧?你讲了半天,说食不饱,画饼难以充饥。你讲心净则佛土净,那么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怎么他的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还是这么不清净呢?我们也这样怀疑呀?如果我们的世界也像极乐世界那么清净,我们还求生什么极乐呢?多好啊。这个时候螺髻梵天知道了舍利弗心里的想法,他说,你千万不要这样想,仁者,你要打消这个念头啊,你这个怀疑是错误的啊。为什么是错误的呢?因为虽然在你们的眼里,你们所看到的这个娑婆世界充满了污秽,充满了种种肮脏的事物,但是从我们梵天的眼光看来,娑婆世界的清净庄严与他方净土并无二样啊。舍利弗听了这番话心里还是有所怀疑,你说娑婆世界也是一样清净庄严,那为什么我没有看到呢?这个时候佛为了证明螺髻梵王说得没错,于是就把腿垂下来,用他的大脚趾在地上轻轻一按,在座听法的声闻、菩萨、天人,一切会众,马上就看见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变得和极乐一样清净庄严,每个人都是坐在高大宽广的莲花座上,每个人的身相都是非常殊胜庄严。然后佛把腿收回去,一切又还复到我们现在这个状态。通过佛这一番示现,舍利弗明白到什么呢?原来娑婆世界真的是清净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行菩萨道时所发的愿不清净所以感得这个秽土,而是我们的心不清净,所以从我们的眼里看到的就只有烦恼。娑婆世界之所以不清净,是因为每一个看的人,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是不清净的,思想是染污的,所以才叫娑婆世界。如果生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人,心都清净了,当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改名叫极乐世界。

  大家都知道,佛印和苏东坡是好朋友。佛印老要开导苏东坡,苏东坡老不服气,两个人经常斗机锋。苏东坡老想占佛印禅师的便宜,动不动就和他开点玩笑。大家可能都听过“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禅师开玩笑说,你在我眼里就跟一团屎一样。佛印禅师说,那我看你怎么不一样呢?在我眼里你怎么看起来像是一尊佛呢?苏东坡一听,啊,平时我老输,今天总算是扳回一局了。我故意说他狗屎不如,他却没有听到我的话外之意,反倒说我是佛。佛总比狗屎要珍贵吧。他兴冲冲回去,苏小妹(这只是故事,历史上其实苏东坡没有妹妹)看到哥哥很开心地回来,就问他:怎么回事?苏东坡就把事情一讲。苏小妹大摇其头说,哥哥,你今天又输掉了。怎么又输掉了呢?你不知道啊,从佛法的角度说,你心里装的只是屎的话,你看别人就是大便。你自己的心里就是这么肮脏,你怎么可能看得出别的什么来呢?我在柏林寺讲过一个比喻,一只癞蛤蟆永远都不会梦到自己是一只天鹅。因为它从来就没有这样一个美的概念。它的世界不过就是一个小小池塘,最美的食物不过就是飞来的小虫子。它怎么可能会梦到自己有一天会变成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呢?因为它的内心就只有这么一个水平。同样,一个满脑子装着只是大便的人,看到的当然就只会是大便。相反,如果用佛眼来看人,看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佛呀。所以印光大师说,看别人都是菩萨,唯独我一人是凡夫。苏东坡听小妹这么一解释,恍然大悟,沮丧得很,又输了。所以相传到了今天,苏东坡的玉带还留在金山寺。赌输了的。

  所以,当我们自己的心清净了,外面的世界都清净,否则都是烦恼。

  我们在这里生活七天,难免会互相有些碰,有些撞,有些摩,有些擦。这些碰撞摩擦,其实恰好是对我们修行的考验,是对我们心态的磨练。我们能不能做得到,就在这里见功夫。如果我们只是把自己关起来,不与人发生交道,见到人阿弥陀佛过来阿弥陀佛过去,表面看来一团和气。实际上这只是因为没有利益关系的冲突,没有生活之间碰撞,很难暴露矛盾。而大家住在一起,未来的几天会越来越热,怎么办?是明天就告假回去,还是在这个大熔炉里里面?大熔炉挺好,这也是我们宗门下常讲的,“锻炼”,就是要在大炉火敲、打、钳,才能成为龙象。否则就没有结果。大家经不经得起考验呢?以后会有摩擦怎么办呢?这就看我们的心够不够清净。

  我师父讲过一个过去能海上师讲的一个比喻。过去丛林里也常说,宁愿在大丛林睡觉,不在小庙办道。这就是说,在丛林里大家共住在一起和合办道,就可以消磨掉彼此的习气。我师父说什么呢?他说他当年依止能海上师在五台山住,山上生活很苦,有时候到了冬天就没有什么吃的东西。吃芋头当粮食。大家都知道的,毛芋头。如果是做过家务的就知道。这一点我很惭愧,没有做什么家务。在家里面都是老妈包干,到现在我还不会做菜。听她说,洗芋头最难。一是毛会刺到毛孔里面很痒,再就是多,一个个削起来,泥巴多,要削皮,要洗掉毛,非常难。一个大丛林这么多人吃饭,要把芋头当口粮来吃的话,要一个个地去洗那就非常困难。怎么办呢,搞一个大木桶,把芋头放在里面,放上水,然后拿根大木棍在里面搅,搅来搅去,让芋头你擦我我磨你,擦到后来,不用去脱毛,毛就自己被擦掉了。

  我们在丛林里面住,我们大家这七天好好地擦一擦,擦掉什么呢?擦掉自己的烦恼。擦掉自己的习气,擦掉自己平时所谓的恭敬、所谓的谦虚、所谓的客气等等这些我们平时不能觉察到的种种毛病。在这里面擦来擦去,就能把我们这些习气毛病断除掉。没有用这个功夫,你想一个个地毛病去改,反倒是很难。这个公案,我师父讲的这个他在五台山的亲身见闻,就是要磨擦。就是说,大家觉得在这里生活得不方便,天气热,不如意,越有这个感觉,证明越有修行的效果。如果你感觉到,哎呀,这个条件比我在家里还舒服些,那麻烦了。那你跑来是享受来的。老老实实嘛,热就是热嘛,没有空调吹就是没有空调吹嘛,流汗就是流汗了嘛,干嘛要假装说很好很好?饭菜是没有家里做得好嘛,就承认嘛。我们来这里干什么呢?就是来磨习气的。我和他们讲,寺院一方面是要照顾大家,但是因为七天时间短,大家就是要艰苦一点。如果是时间长一点的话,那倒是可以考虑要好一点,时间短呢就是要苦一点,就是要让大家来磨一磨。

  这样大家就知道了,我们大家就要是在这样的氛围里面,互相增上,使自己的习气得到更改。你不碰撞不磨擦,你就觉察不到不到自己的问题在那里。大家知道加持有两种。一种是顺缘加持,一种是逆缘加持。逆缘加持大家可能听得最多。一碰到困难,大家就会想到这是我的魔障,是对我的考验,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地对待它。但是大家是不是知道顺缘也是一种加持呢?也是一种修行呢?这个我们汉地不太讲。藏地讲顺缘加持的很多。什么呢?就是说一个人快要成就了,不是去磨他,给他很多的障碍,相反地,有一些天神,甚至是佛菩萨的化身,化现一些善知识故意来成就他,看他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你喜欢名就忽然变得名气非常大,喜欢利的忽然供养特别多。财色名食睡,这五盖,你喜欢什么,这个时候忽然一下子就来了,这就叫顺缘加持。我们一看,高兴死了。你看,啊!我都买了三个月的奖券了,十块钱都没有中到,现在忽然中了五十块钱,开心死了。是不是?好了。你一开心,烦恼就暴露出来了。哦,原来贪念还没有断哪。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这个时候,马上生起警觉,咦?我自认为自己的功夫很高,怎么对这个东西怎么还这么放不下呢?好了。他马上提起正念来,把这个断了,他就成就了。如果跨不过这个坎,被这个顺缘一加持,加持到爪洼国去了,那就完了,这一辈子修行都付之东流水。成就就没没希望。所以顺缘加持比逆缘加持更可怕呀!大家不要以为事事如意是好话呀!你真的事事如意之后,你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我们这里湖北老乡多,我们不妨打点乡谈,那个时候就不知道骨头有几斤几两。我们说的轻骨头。我们湖北人都知道这个话。这个时候你就飘飘然。那修道就难。

  俗语说,打天下的时候往往容易共苦,得天下以后要做到同甘就难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那么这种顺缘的加持,就是要让我们把烦恼暴露出来。在西藏有一种法器,叫钺刀。上面是一种金刚杵,前面是一个弯弯的勾子,下面是一个半月形的刀。这是干什么呢?先用一个小勾把我们的烦恼勾出来。你不把它勾出来,你不知道敌人在哪里你跟谁打呀?对不对?然后再用刀割断它。如果你没有认识到烦恼,不知道自己的烦恼是什么,笼而统之地说自己断烦恼,那都是自己骗自己。

  所以我们讲心的清净,就是要从认识内心的烦恼开始。从认识内心的烦恼,反省外在的山河大地,都不过是我自己所造的业力感得的果报。那么我想,今天如果我对它再加破坏,再加掠夺,无非是什么呢?无非掠夺我自己。因为它就是我自身的一部份。自己给自己挖坟墓。如果在这种的情况之下,我们还敢那么放肆吗?还敢不尊重自然吗?所以佛教说只有人祸,没有天灾。只有通过不断地内省,改恶向善,由净心来实现净土。

  佛教戒律中有许多规定,比如说《梵网经》规定说,不可以恶心故,放火焚烧山林旷野。放火烧山的事情不能做。比丘戒中也规定,比丘不能踏踩生草。正在长的草不能随便去践踏。断无情众生之命都不可以。这就是强调对自然的财富必须珍惜与合理利用。我们过堂用斋要食存五观。要想到我们享用的食物是人们辛苦劳动而来的,来得多么不容易;要想到施主们减衣缩食来供养给我们吃,我们就要反省自己的德行,到底对不对得起施主的供养;要想到我们为了用功办道,所以才不得不以此饮食作为维持色身的药来吃它,所以不应该去贪著它的滋味;要想到我们是为了成就自己的道业才受用这份饮食的。你看,连吃饭的时候,尚且要做这么细致的观想,那么一个真正的学佛人,怎么可能会浪费资源,对自然不尊重呢?所以我们佛教对无情众生最根本的两个态度,就是自律和珍惜。自律,就是严格地要求自己对自然资源不要滥用,不要浪费;珍惜就是要创造条件来维持它、保持它。

  佛教对有情众生平等和报思的观念,对无情众生自律和珍惜的观念,体现了佛教“和”的精神。从这两点也发,我们不仅可以做到人和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也能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所以佛教的和的精神,就是体现在对于有情和无情众生平等报恩、自律珍惜的两个观点之上。这是和。

  再说谐。“谐”的理念在佛教里面,主要是体现在提倡中道正观。什么是中道呢?大家因为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较少,如果是读过一点古书的人就知道,儒家讲中庸之道,它反对任何事情做过了头,或者做得不够。那都不合适。所谓“过犹不及”。儒家是讲这个。那么我们佛教呢?也是提倡反对任何偏激思想的中道。那么这种中道正观,能够保证我们始终不离这正确的轨道。离开了中道正观,社会不能协调,人心不能协调。所谓中道,就是要远离边见和邪见,是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所以叫做中道。《大宝积经》这样解释中观:

  “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所谓常,就是永恒不变,所谓无常就是变幻坏灭,我们既不偏于常,也不偏于无常就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执着于有我是一边,执着于无我是一边,这都不对。“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尽管对于中道的理解,大小乘乃至大乘各宗派之间都有所不同,如中观宗,在西藏有中观应成派与自续派的不同,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抽离各宗派对于具体问题的争执,我们可以从中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去体会中观的谐的精神。

  从认识论上讲,就是要通过佛法的正见,令众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从方法论上说,就是通过佛法的正行,使众生实践解脱道,最后获得圆满的解脱。所以认识论,就是要获得正确的知见,方法论就是付诸正确的实践。从这两点上我们可以把握佛法所说的中观究竟是指什么。我们不做哲学上的思辨,仅从认识和方法论两个角度给大家作一个解释。

  《杂阿含经》中佛陀告诉我们,世人是颠倒的,他往往执着于两边,要么就是有,要么就是无,要么是生,要么是灭,要么是来,要么是去,始终把握不住最正确的。真正正确的应该是怎么样呢?经中说:“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离于有无二边,就是中道。要说中道简单,这是最简单的。你把握住这个原则就行了。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不有不无就是中观。《心经》中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也就是用般若智的分别来建立中道正观。

  世尊所揭示的正见说明,众生不是偏于有的,就是偏于无的,而佛陀是离于有和无的两边说中道法。但是,这离于有和无的中道,大家要注意,可能大家听我一讲,你马上就说,啊,中观我已经懂了,是什么呢?有是一边,无是一边,我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这就是中观。真正懂得中观的论,他就会说,你这叫戏论。因为你并没有体会到内在的精髓,你只不过是从表面口头上加以描述。

  另外一种戏论是折中。刚才法师你不在是说中观是既不执着于有又不执着于无吗?那么好了,有是0,无是100,中观是0加100除以2等于50,50就是中观。对不对呢?这种折衷论不是中观。

  还有一种戏论。不有无不是无是中观,那么也是有也是无,那就是中观。这也是戏论。或者说半有半无,或者说既无也无无,这些都叫戏论。

  中道是基于缘起的正见。众生是依因缘和合而生,所以说它是有的。比如说这个杯子。它究竟是有的还是无的。我们从缘起的角度来说,它是由陶土加上陶工,炉火烧制,最后造出这个杯子。我们从缘起的角度来看,它是有的。凡夫执着于杯子有一个实体的存在,认为杯子有一个一成不变的质的规定性,认是这就是它的本性,就认为杯子就是杯子,就不是别的,这就是“有见、常见”。另外一种叫“断灭见”,认为什么都没有。明明有这个杯子,他连杯子能够起的作用都要否定掉。就像英国的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说的那样,只要我们把眼睛闭起来,外在的世界都不存在。如果真是这样子就太好了。如果来人烦恼来了敌人我们把眼睛闭起来就行了,做驼鸟就可以了。这真正是叫主观唯心主义。

  但是,正因为它是缘起的,是因缘和合而生,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产生了改变,那么这个杯子就不可能产生。比如有陶土,但是没有人把它捏成杯子的形状,它会不会是杯子呢?不会。或者说,我把陶土中的水分全部抽掉,那它只是一堆土末,也变成不了杯子。所以我们说杯子是空的。

  空不是空它的作用,而是空它的体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妙有真空。从假相的角度来说是有的,这是从它的暂时的相对的稳定的阶段来说,它是假有的。但是从长久性来说,这个杯子能放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它能永远存在下去吗?它终归会消灭。把它分析到最后,它就是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从长远的变动的观点来看,它就是空的,无常的,散坏之相。所以说一切事物都是众缘假合而成,所以不是恒常不变,所以讲它是性空,所以讲它是非有。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H2O)。多加一个氧原子,就变成了双氧水。双氧水能不能喝?你看,只要改变一个条件,特性就改变了。这就明事物的本性是空的。

  但是,正因为性空,所以能够因缘和合而生起事物。如果一个事物是永远不变,那么它就永远是那个事物,不能变成其它的事物。懂了没有?也就是说,H2O如果永远是H2O的话,坚持它的本性,完全不能更改,那水永远是水,不会变成别的东西,你加什么都加不进去。你能加东西进去,使它发生变化,说明它是性空的。因为是性空的,就能够缘起。所以缘起不碍性空,因为性空才能缘起。这两者是这样一个关系。你能够这样子认识它,即是中道正观,不落于有无二边,超越断见与常见。所谓断见,就是认为生命主体死后归于虚无,什么都没有了。所谓常见,就是认为生命是永恒不变的。远离断常二边,就是中观正见。

  这是对中道正观,最为通俗,最为简单地,从缘起论的观点去说的。当然还可以从其它的角度去解释。因为我们这里不讲中观学,所以不讲太多的东西把大家搅乱。

  大家只要记得,缘起和性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就像手背和手心一样。手背是缘起,手心是性空。离开性空不可能有缘起,离开缘起也不可能有性空。正因为诸法本性是空,所以能够因缘和合而生起,同样,正因为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所以不可能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本性。要这样辩证地来看。这就是中道正观。我们这样子来理解,就不会什么大的错谬。

  这是从认识论来讲。

  如果从方法论,从正行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世尊基于两类众生的调伏。一类就是放纵自我的乐行主义者,一类就是苛刻律己的苦行主义者。这两种都是我们佛教所反对的。

  第一种自我享乐者,为佛教所批判,这大家都非常明白,我们佛教是反对享乐的。所以“丛林以无事为安乐。”办道讲省缘,缘越省越好。这个大家懂。所以这一点我就不去说。那么为什么,佛教也反对苦行呢?我多折磨下自己,让自己不要那么享受,难道这也不好吗?是的,也不好。印度有这种苦行的传统,中国没有。所以在中国谁有一点苦行,往往被大家所传颂。过去讲孝子,母亲想吃鱼,他就趴在冰面上,卧冰求鱼,这是苦行。母亲想吃笋,冬天没有,哭得眼泪滴血,滴在地上长出笋来了。这样的苦行希有得不得了。正因为希有,所以古今流传得不多。但是在印度,却有一种天然的苦行的传统。

  大家知道,印度有一种裸形外道。他们不穿衣服,他非常严格地持不杀生戒,走在路上要带一把扫帚,一边扫一边走,把那些小虫子扫开,以免踏死了。你看,比我们还要严格吧?他们也认为自己有恶业,要消除恶业。怎么来消呢?折磨自己消业。怎么办呢?躺在荆棘上面睡觉。我在马来西亚也看到。印度教有一个神山,当然我没有看到具体的人那样做,但是我看到他们的照片。他们就是在身上用铁钩挂两个大铁球,挂在胳膊肌肉上面。然后背部肌肉里镶进去两个铁环,配上铁链,拼命的往前走,然后后面有人拼命拽铁链,像拔河一样。还有就是拿磨得很尖的铁条,从脸颊穿过去,或者从舌头上穿过去,他就认为这样就可能获得解脱。也就是认为对肉体折磨得越多,精神就升华得越纯净。他是这样理解的。

  佛也干过这种事情。大家可能看到过一张骨瘦如柴的佛陀苦行像,排骨都暴露出来了,很吓人的。那是佛没有成道以前修外道的苦行。他是他发现,基于享乐放纵的生活固然不能解决自身的烦恼,但是,转于到极端的禁锢,用苦行来折磨自己,同样也不会给心灵带来任何的安宁。

  在基督教、天主教里面,也有一种苦修会。他们有一种苦修带,上面带有倒刺。系在身上之后,倒刺就会经常勾到自己的皮肉,流血。然后,还要拿这个带子鞭打自己的身体。最近一部美国人写的小说《达芬奇的密码》,就是讲一个苦修会与另外一帮人的斗争的。里面就讲到他们这种苦修的办法。

  但是这种苦修,表面上看,它有很高尚的宗教色彩来给它做粉饰。因为大家一说到这些苦行的人,大家就会格外地对他很尊重,是不是?苦修由于用宗教色彩加以粉饰,会给自己带来高人一等的感觉。但是他仍然不过是在极端之间辗转。并不比放纵高明多少。是不是?前一种是极端地享乐,这一种是极端的受苦。无非是走到另外一边去了。

  这样的人我原来遇到过。我原来出家的寺庙,因为我师父他老人家比较苦修一些,每天要和大家一起念的功课就有六个小时,另外还他自己个人的功课。所以每天两三点就起床,还要过午不食。所以说那个寺院都以严格苦修持律作为标准。大家都这样。但老和尚并不欣赏那种极端的所谓苦行的生活。有一位师父,夏天还穿着棉背心坐在外面晒太阳。可能是境界很高。所以很多居士都对他很佩服,就讲给老和尚听。老和尚听过之后,就说了四个字:“显异惑众。”

  大家懂不懂啊?鼓掌的可能懂了,没鼓掌的可能不太懂。他不过就是为了故意表现一下自己与众不同而已。除此之外,你说他是在干什么呢?你看我夏天还穿棉衣,我多有修行啊!除了身体有病,你至于要在大热天穿一个棉背心,还要在太阳下面去晒吗?即使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应该善于藏啊。佛经里面讲,要守护根门,就像乌龟一样,把头尾和四只脚都缩进壳里,不要伸出去。你一伸出去,就被咬住了。所以俗话说,狗咬乌龟无处下嘴。你干吗要把自己表现出来呢?是不是?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人在网上照片,是一个法师修苦行,手上拿一串粒很大的念珠,在大暴雨里打坐。然后很多人纷纷发帖赞叹。说这个法师修行真好。结果有一个人发帖子,我觉得他说了句大实话。他说,这位法师为什么要在大雨天里坐在雨地里打坐呢?那么多赞叹的帖子,我说心里话,我固然不怀疑他们对师父的恭敬,对法师的赞叹,但是我对他们有没有智慧表示怀疑。因为打坐要调五事,我们在禅堂里,对于打坐有很多要求。不要说坐在大雨里,甚至在夏天,为了避免着凉,脚上还得盖上一条薄被单。如果真要在雨中打坐的话,那他不得禅病才真是奇怪的事情。

  这不正是显异惑众吗?这都是做的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完全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固然他不一定就是出于某种名闻利养的目的,甚至也不存有故意张扬自己比别人高明的心理,但是,在明明不需要的情况下去这样做,并不是因为这位师父雨地里就没处可躲了,只好坐那里,后面还有一个殿。就算殿进不去,还有屋檐。难道寺院的人这么不客气,在屋檐躲雨都不让,对他这么不慈悲吗?看到这张照片我心里真的就在想,这是哪个庙,怎么对出家师父这么不客气?还要把他赶到大雨里面去打坐?连个地方都不给他容身?

  所以这种无益的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对的。般若的中道行,是要以究竟的智慧作指导,是远离于苦与乐这两种极端的中道,它是落实在八正道的基础上。中道正观落实在实践上,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正道。这才符合中道正观的要求。

  哪八正道呢?

  第一正见。正确的知见。不要搞错了。

  第二正思维。正确的思维,即正确的思考。这很重要啊。现在有很多人似乎不会思考,缺乏逻辑性。对一些问题往往不会分析。大家为什么觉得困惑、矛盾,问题特别多呢?与正思维有关系。

  第三正语。正当的言语。远离妄语、粗恶语、邪见语、无益语。

  第四正业。正当的行为。二、三、四三点就身口意三业。

  第五正命。正当的职业。远离杀生、害命、色情、毒品等不正当的行业。

  第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精进也要分清正精进和邪精进。你不要看自己修行很努力。假如你的方向是错的,不是正精进,是邪精进,你用的功越多,背离正道就越远,那还不如懒一点更好些。

  这都是有例子的。太过投入就是这样。我过去学佛,很多居士在一起,其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居士以及他的女朋友,我们先也是一起学佛学了很长的时间。他是学心理学的,是心理学医生。但是呢?学到最后学到*轮功去了,最后把所有佛教的书、法器、佛像都送给我。他当时没告诉他这是在做什么。我感到很困惑,你怎么把这些都送给我呢?他说他不要了。后来才听见说他在搞邪教去了。而且,不止他一个,还有好几个跟着他一起都去搞那个去了。结果大家可想而知。因为他好像很精进,在里面起到一定的骨干作用,最后的结果就是,原来是当院长的,被撤掉了,还好,保留了职务,做一名普通医生。但是,等于什么都没有,一切都失去了。跟他在一起的另外那些不够精进的,分量还不足,转化还可以,就没有严重,相反好一点。所以说,造恶太精进,那还不如懒惰一点。所以精进还得看是不是正确的。这是第六。

  第七正念。正确的念头,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

  第八正定。正确的禅定。不是邪定。怎样才是正确的禅定呢?我们不是求的人天福报,不是为了生到非想非想天,我们修禅定是作为开发智慧的方便,是为了成佛度众生。这样子修禅定就对了。这叫正定。

  通过对八正道的实践,就是要令众生由不偏不倚的中道,最后到达解脱生死轮回的彼岸。

  以上是为佛教对“谐”的认识。即是用中道正观来指导我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理论和实践以中道来指导,我们的修行才能得到非常好的受益。

  这是对和谐两字,我们作一些佛教的解读。

  那么佛教的和谐观在今天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呢?我认为,佛教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体现在哪里呢?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释。和谐社会这个词提得非常好,因为它确实从儒家、道家、佛家,我们这个东方的非常高明的宗教智慧里面得到启迪之后运用于今天的。那么我觉得,作为佛教,可以贡献给社会的,可以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以用佛教“六和敬”精神,推进社会的和谐。大家知道,佛教的六和敬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就是大家共同住在一个寺院里面。口和无争,大家都是柔软语、爱敬语、悦意语,不要是粗犷语,不要是那些从伤害他人的语言。意和同悦,就是想往一处想,心往一处来,而不是我想我的你想你的,大家闹别扭闹意见。这叫意和同悦。只有意和了才能高兴得起来。否则大家老不对劲。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开心。这是身语意三个方面,它是和合的具体表现。

  另外,戒和同修,即是要遵守共同的戒律,这样的才能共修得起来。有的时候,由于大家对戒律的要求不一样,如果不统一起来就会很难办。南传佛教可以吃三净肉,汉传佛教要求完全吃素,那你说,如果一个寺庙两个都主张,那就麻烦了。那两边肯定要打起来。所以我们同在一处,就要尊重一处的规矩。同样,大家在这个夏令营里面,大家就要按夏令营的规矩办事,这也叫戒和同修。如果你违背了营员的规则,违背常住安排的作息时间,那就相当于没有做到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对于同样的事物,大家朝需要有相同的至少是近似的认识与态度。不要大家都认为是好的,你偏要认为是坏的。大家认为是不好的,你却认为是好的。那见解就不一致,那你肯定就在这里住不下来。

  最后,利和同均。这是共产主义。天下的财富不是属于哪一个的。我们讲,出家人的财富,是属于十方僧众的,每个人来了都有份。当然,利和同均不是讲绝对的公平主义,和合里面也有次第的差别。丛林分东西怎么分呢?先从上座比丘分起。比如说有12个人,人家送了8件衣服,怎么办呢?利和同均不是每个人都得从拿到,不是说非要把8件衣服裁开,然后重新一拼,每个人缺一只袖子也没有关系。这样不对。所以从上座分起,分到第九个人没有了,对不起,以后有了再补给,再从你这里开始。多的怎么办呢?多的再转一圈。比如说12个人,送了14件衣服,多出的两件从头分给第一第二位。所以均不是绝对100%的均,除了均以外,还要尊重上座,尊重戒腊德行高的人。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是严格意义的吃大锅饭。所以大家不要感到烦恼,看到普佛的时候方丈和尚拿儭钱要拿两份、看到客堂的师父多得了人家供养的红包心里就不开心。丛林里分工不同,没有绝对的利益均衡。利和同均是站在一个高的原则上的要求。这种民主的分配法,就是均。这一点大家要注意。

  六和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因为和谐的社会,就是法制的和民主的社会。我们讲的戒和同修,是不是有律制的精神在里面?它完全符合民主与法制两方面的要求。第二,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利益均衡的社会,不宜贫富悬殊的差别过大;但也不是要回到大家共同贫穷吃大锅状态。而是说,根据你的劳动来获取相应的财富。同时富的人也要来扶植帮助不够富的人。这就和丛林分衣服有点像。不要说非要绝对的均等不可,还是有它的次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应遵循这一利和同均的原则,也就是要有财富公平分配的理念。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见和同解,基本接近大家应有共同的伦理、道德、团队精神这样的社会。

  其它的,如身口、口和、意和,都可以看成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关系的具体体现。所以,六和敬的精神,把它推广开来,能够增进社会的和谐,这是第一。

  第二,可以用佛教的慈悲心来推动人格的和谐。我们大家知道,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哲理化的宗教。它既具有高尚的宗教情感,又具有高深的解脱智慧。这种解脱的智慧,确实是佛教所独有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在佛教中集中体现在慈悲上。慈爱众生,给与众生快乐这叫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拔除它的痛苦,这叫悲。与乐名慈,拔苦名悲。这种精神,对于人格的成长与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的提高与升华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今天,我们往往缺的,就是慈悲。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其实在人格上存在很大缺陷的。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与他争夺父母长辈之爱,往往一家之中,六个人围着一个人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把他养得无比的娇贵。现在往往大家爱自己爱得很多,爱他人爱得很少。不要说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即使你让他付出那么一点点,举一毛而利天下,他都会说,举它干什么,举得我手很累呀,他都不愿意举。已经自私到这种极端里面去了。我们反省一下自己看看。

  今天,网络上表现出来的对自我隐私的吐露,其实都是极端的自恋,是自私的另一种扭曲。我们究竟自恋不自恋,只要数数自己照镜子的次数就可以了。男孩子一般是早上一起来下洗漱一下,梳梳头,打扮得整整齐齐,再出门,一天三次,这也可以。女孩子多一点,为了上班补补妆,一天五六次也可以了吧。但是我们实际照镜子的次数远远超过了呢?我就观察到我们身边的人,不管是男的女的,特别是最近回家一次,看到那些亲戚朋友,不管是男的女的还是外面社会上所看到的,几乎是只要哪个地方有镜子,他就一定要去照一下。你们不要笑,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子的?一点都不夸张,绝对不夸张,几乎就是这个样子的。我家的旁边有一个消防水箱,外面镶的是一块蓝色玻璃,那还不是镜子,但是有一天我在那等电梯,我注意观察了一下走过的每个人,一共有六个人,五个人在这块玻璃上照过镜子,其中两个人不仅仅只照过一次,看看电梯没来,回过来又照一下。只有一个没照,匆匆忙忙走进电梯去了。这还不是镜子。这说明什么呢?表面看是爱惜形象,其实从骨子里分析,就是一种自恋的心理。这种自恋的心理,导致他认为自己就是最完美的。

  有人对我说,法师你一定要去看一看,如果你不了解芙蓉姐姐你就是落伍。我说好,我倒要看看你们到底追的是些什么。结果去看了。看了以后。真的就是自恋的极端。什么美丽的面容,什么娇好的身材,要令多少男人发狂之类的。唉,平心而论,出家人不该去评论,但我是实在是有点忍不住,希望大家原谅我,我还是评论一下。我看了一看,唉,姿色平平,不过是中等偏下的水平。不仅姿色平平,从内心来看,更是平平,也许还要低一点。为什么呢?因为她的自恋远远超过对自己的鼓励。如果她对自我的肯定是为了促使自己的努力发奋的话,她完全不必用这种迷恋自我的虚幻假相来迷惑自己。从心理学上来说,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自我激励应该是在正确认识到自我目前的状况,我的困难,我的缺点,我知识上的不足,乃至个性上的弱点之后,然后直面它,加以校正。这才是真正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鼓励。而那种明明是对自己不满意的,她其实对自己是不满意的,如果她对自己满意的话,她不会那样做。往往,极度的自尊背后都隐藏着极度的自卑。因为对自己不够满意,对自己的境遇不满。她几次考研究生都没考取,难道对她不是打击吗?她由自卑转向自恋,背后隐藏的正是对自己的不够信任。于是又不肯直面自己的不足,于是给自己一些虚幻的粉饰,麻痺自己,暂时迷惑自己,并希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注视。由此获得心灵上的安慰。这还是她最初的,如果说到现在乃至以后,就是更落下乘了。为什么呢?那就变成了商业的包装和炒作。有多人就看中了这条路子,自己暴露自己的隐私,暴露自恋的情结,由此来得到他人的关注与重视。“超级女生”还把她请去做评委,莫名其妙。既不懂唱歌,又不是专家,就是利用这种所谓的名人效应。这是什么名人哪?所谓的名人。因为她得到的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所以就有更多的人追逐于她的脚步,当然就会有意的制造这种效应。她的最初可能是无意的。我看了她的心路历程,觉得她还并不是想依靠这个办法来搏出位。但是后来的这些模仿她的人,明显地是走的这一条很糟糕的路线。

  这种极度的自私自恋,和我们佛教的慈悲精神完全是相反的。你要让他牺牲自己,你要让他奉献,你要让他无私,他实在是完全做不到。所以今天的许多小孩子就是这样的。你给予他,是天经地义的。你必须给。甚至当你哪一天不给他的时候,本来是额外的东西,你多给他几次他成了习惯,你如果不给他了,他就会抱怨,这就很麻烦。

  所以,如果把佛教的慈悲特质能够发扬开来,我们人格的和谐建设提高起来,用慈悲心来对治畜生道的愚痴心态,用慈悲心来对治饿鬼道的贪婪心态,用慈悲心来对治地狱道的侵害他人的心态,那么对于我们人格的和谐建设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第二点,就是以佛教的慈悲心来推动人格的和谐。

  第三,我们可以以佛教的报恩心来推动道德的和谐。

  报恩一直是我们佛教的重要主题。柏林寺今年夏令营以“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为主题,就是在提倡“知恩、报恩”。我觉得,提倡知恩报恩,就是对治极度自私自恋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只有当我们体会到众生对我们有恩德的时候,真切的生起这样的感受,我们才能够真正破除对我的贪爱,而变成是爱众生。

  我们知道,一切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一粒种子要发芽、开花、结果,离开土壤、水分、阳光、空气、肥料,根本无法长出丰硕的果实。同样,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如果不能融入到整个社会生活里面,借助众生对我们的扶植、关爱和养育,我们又如何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得到成就呢?所以说,大家只有明白了,万物是相依相存,互为因果的,我们才会自觉地提升道德。

  我们讲要报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我们来到这个世间,首先是父母养育我们,我们才能长大成人。有了报父母恩的观念,我们就一定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其次,我们是一个社会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人。我们离开了社会,可以说我们连立足之地都没有。那么我们想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的成就,我们每天的工作和劳动,都是对众生恩的报答。我们有了报众生恩的观念,我们才能建立起平等互爱的思想,我们才能够构建起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和谐社会。我们只有有了报国土恩的观念,我们才知道要爱国。因为是这个国家养育了我们。只有我们来报答生养义们的国家,才能使我们社会更加和谐。

  爱国这个词现在讲得太多了。大家往往对它不容易生起真切的体会。我们老说爱国爱教,到最后说,唉,这好像是口头禅。但是,说句心里话,大家看看,今天这里爆炸,明天那里爆炸,今天这里的恐怖分子怎么样,明天那里的恐怖分子怎么样,而我们今天还可以衣食无忧地到四祖寺来参加夏令营的学修,大家想想,如果没有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成就,我们怎么可能有这样安宁的环境和社会呢?我们怎么可能在这里安心办道呢?就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要报恩呢?我觉得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愤青”自居,不当一个“愤青”,觉得就太过柔顺,觉得没有个性,不够张扬。但是他往往忘记了,如果张扬的个性不能与社会协调,不能跟社会和谐的话。这种个性不仅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相反还会损害自己。

  《发菩提心,报四重恩》讲演稿整理出来惟后,发表在西园论坛上,有一位居士在后面回了个帖,我不清楚他到明确指的是什么,但我感觉到是针对报国土恩来的。因为我在里面讲了很多报国土恩的内容,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太过政治化的语言,其实没有。因为那确实是我从内心的感受来说的。因为我觉得,我从小到大,一直到今天的我,整个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国土对我的恩德。他在帖子说了一个很偏激的观点,他自己也知道这个观点不对。他说:也许我们人人拥有枪支,但藏而不用,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民主和谐起来。我看了之后就觉得这个观点很奇怪。估计他是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方便表达什么,所以用了这种很晦涩的话来讲。

  但是大家想想看,什么叫民主?什么样的民主才是民主?美国的吗?美国的民主在“9.11”以后就彻底坍塌了。那我们今天提倡的社会主义民主就真的那样叫我们不喜欢吗?我们学什么,我们以谁为榜样学民主呢?过去我们说学欧美,那么,侵犯一个主权国家,所谓地把一个国家从萨达姆的暴政下解脱出来,又把它置身于恐怖主义的境地,这算是民主吗?如布什推行的只希望他自己这种宗教思想观念存在,然后去消灭其他的宗教、其他的文明或文化传统的基督教,难道这就是民主吗?这些所谓的我们认为可以学习的民主,已经和正在暴露出它的种种问题。

  我们过去盲目崇拜这些,今天正应该内省自己,怎么样把我们东方文化中蕴含的民主、法制的精髓发掘出来。我觉得,从和谐社会的构建入手,我们这个社会一定是民主和法制的。只要我们是真心实意地构建和谐社会,这个社会一定是民主的社会、法制的社会。相反,打着所谓民主的旗号,推行两套“反恐”的标准,两套民主的标准,两套经济的标准,为了维护我的国家主义,牺牲别的国家的利益,我觉得这正是反民主的,是我们应该彻底抛弃的。

  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反国的感情一定是肤浅的。我们的爱国不是宣泄地说反日,不是宣泄地说不喜欢美国,不是的。而是想到用我们的智慧,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构建和谐社会,从我们每一个的当下,从我们的内心做起,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的民主。

  所以希望大家要改掉一些故意标谤,与世格格不入的愤青的习惯。这样可能对大家的成长更加有利。

  那么,最后是报三宝恩。因为三宝能够使我们获得智慧,获得菩提,能够获得解脱,所以三宝不能不报。对我感受非常深的,是香港圣一法师到宝通寺去讲经,讲完之后我们去采访他,那个时候我在电视台做客座主持,采访完了后之后,老人家给我在书上题写了四个字。这是我一辈子刻骨铭心的四个字。哪个字呢?“孝顺三宝。”这四个字对于我来说真正是当头棒喝。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要孝敬三宝。我们老说要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可是谁想到过要孝敬三宝呢?其实三宝才是滋养我们法身慧命的根本哪!

  按经论所讲,今天能够在夏季里面享受到一丝凉风的快乐,也是因为我们过去生中供养三宝种下一点善根所感得的乐果。离开了三宝恩德的加持,我们想在热的时候感受一丝凉风都不可能。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地狱道众生不就这样子吗?那个时候亿如如果能够念一念三宝的恩德,他马上就可以从地狱道中解脱出来。那个时候连三宝是什么都不记得了,更不要谈什么孝顺和报恩了。

  作为佛子,离开了三宝对我们的养育加护,我们真的是法身慧命永远都不会长大的。菩提道充满了艰险,也需要三宝的加持。所以我常说,我们只有依靠三宝,依赖三宝,真真实实地把全部身心都依托给三宝,我们才能真实地得到最大的受益。所以三宝恩是最重要的恩。怎么报呢?就是《普贤行愿品》中说的,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这些供养就是对三宝最好的孝顺。你老老实实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做,如说修行供养。去利益众生,去摄受教化调伏众生,不忘记菩萨上求下化的事业,不忘失自己成佛的大愿,这样子就对三宝最好的孝顺。

\

  所以我觉得,在今天,我们把佛教的观念,是可以运用到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我们可惟用六和敬来推进社会的和谐,以佛教的慈悲心来推进人格的和谐,以佛教的报恩心来推进道德的和谐。那么从社会、人格、道德三个方面都得到提升之后,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的和谐社会也就自然圆满地构建成功。作为我们自身,在这个和谐的社会里面,肯定能够身心安乐,非常快乐地去学佛、去生活。也就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修、我们的道业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进步和增上。

  今天,花了两个半小时的时间,为大家做《佛教和谐观》的讲座,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佛教怎么样认识和谐的,从和与谐两方面作了解释;另一方面主要是怎样利用佛教的思想观念具体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从三个方面作了解释。希望大家能够对我们夏令营的主题——“为和谐加油”有所了解。我希望我这个讲座为我们夏令营也加小小的一滴油,或者说添了一块瓦。那么我感谢大家在这个酷暑能够耐心地听完我的讲座,也感谢大家给我一个学习的机会。

  基师:虽然已经过了两个半小时,但是好像只有十分钟,因为我们大家都听得很开心,是不是?下午法师要赶回武汉,希望大家抓住机会,从法师这里接着得到智慧!

  问:法师说到,为了和谐的构建,我们在社会当中不要去充当一个很个性的人。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往往有些人在大众的眼中显得非常有个性,当然这些很少。那些你觉得在大众眼中,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呢?那我们学佛人,要修行成佛,不就是很有个性吗?

  答:学佛人要讲中道。你们不要说法师狡猾大大地。我们既不能太没个性,也不能太有个性。这并不是给大家玩弄语言或逻辑的游戏。什么东西不要个性呢?就是不要故意地表现出自己与众不同,故意弄得很怪。这就像我常与居士们讲的,一学佛马上衣服也穿得不一样了,早晚起居生活规律也不一样了,搞得一家人都非常烦恼。这样的人在居士里面非常非常多。我过去认识自己居士要修法,早上五点钟起来,铃铛当当当地一摇,你们全家人还能睡得着觉吗?你们家里这样怎么还能和谐得起来呢?这种刻意就不应当表现出来。因为你好像是在成就自己的道业,其实你伤害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从这个角度说,慈悲到哪里去了?慈悲没有的话,说这个人能成就,我感到很困难。你天天让别人烦恼,结果你还说自己修得很好,从恒顺众生这些方面,我觉得不应该表现得刻意。但是呢?从另一方面,从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方面来说,就需要表现出比别人要高,比别人要好。当别人贪的时候,你应当不贪;当别人嗔恨的时候,你应该慈悲柔软。这些才是你应当表现的个性。至于刚才讲到的那些具体的事例,那可以明确地讲,他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作为一个医疗机构,他要救护的是人的生命,虽然蚊子也是生命,如果蚊子爬了那些必须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导致人的生命危险的话,你救了一只蚊子的命,杀了一条人命,大家说应该怎么办呢?不是要你故意地去杀苍蝇杀蚊子,是要你预防。首先就要创造一个清洁的,不要让它进来的环境。

  其实这在过去就有很多办法。佛在世的时候,冲洗浴室就遇到过这个问题。浴室中积了很多水,长了很多小虫子,比丘们说,不能杀生,没有人敢下手。佛陀告诉他们说,你存的念头不是要杀死蚊虫,是为了清洁浴池,让僧众有一个清洁的生活环境。这就是告诉我们要看自己安的是什么心。对于蚊子苍蝇这个心,其实很好办,你把环境搞得干净一点,装上纱门纱窗,在房子周围洒一些石灰,让它不要在这里生存,这些办法都可以做到,我觉得这其实是个小问题。关键是他的心态没有摆正,如果说爱了苍蝇的生命,却牺牲了人的生命的话,那我觉得这种慈悲是一种假的慈悲。

  问:法师讲到佛在因地发愿是否清净问题时,是说佛在凡夫位上的事,为什么发愿是在因地呢,佛就不发愿了吗,不发愿他怎么度众生呢?

  答:菩萨发愿有两种愿。一种叫总愿,一种叫别愿。所谓别愿,就是每位佛各自所发的不同于其他佛的誓愿,比如说药师佛的十二大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等。这叫别愿。我们每天念的四弘誓愿是总愿。总别二愿都必须具足。单有总愿没有别愿,你就缺少度众生的方便;单有别愿没有总愿,你度众生的方便就没有落实之处,你不能缘于法界一切有情,度生的事业就不能圆满。所以必须把总别二愿统一起来。

  第二点,所有愿都叫从成就的佛果来讲是叫做本愿,因为这是菩萨在因地中所发的誓愿,所以叫本愿。作为圆满的佛陀,他已经成就了因地中所发的誓愿,不需要刻意地发愿,他时时都是自然任运的。救度众生也好,安住涅槃也好,都是在自然状态下。

  所以愿都是在因地中发的,成佛以后早就超越了这个境界了,佛肯定不需要再发什么大愿。就像我们受菩萨戒一样,菩萨戒的戒体是尽未来际的,也就是一直到成佛。不要说成佛,菩萨修行到一定位次的时候,自然就不会违犯戒律的要求。这个时候戒不戒对他来讲已经是无所谓的事情了,不需要刻意的去守了。

  问:法师讲到放生念三皈依的问题。请问已经放生的众生是否有因果呢?怎么样放生才算如法?

  答:我的表述可能不清楚。放生时念三皈依是必要的,但是实际上被加持的这些动物并没有得到皈依体。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念不念三皈依和它有没有得到三皈依是两回事。尽管它没有得到,但还得给它念,因为有加持和回向的作用,给它种下一个种子,在将来还是能够得到解脱的。所以如法的放生,我觉得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是要及时。头天买了很多堆在那里,第二天还要举行隆重的法会,念完了这些,叮叮咚咚又敲又唱的,最后倒下去鱼死掉一半了。你说这究竟是放生还是害生,实在是不好讲。什么是如法的放生呢?就是印光大师过去讲的,看看《印光大师文钞》讲得很清楚,你把它买来了,赶快给它念三皈依,代它念忏悔、发愿、回向,赶紧放了就可以了。如果在寺院如法地做更好,条件不具备,自己这样做也可以。就是借三宝的加持力为它种一个未来得解脱的因,这也是如法的。不过这些被放生的众生不会因为你给它念了三皈依,它的身体里就能生起皈依体。皈依体具有防非止恶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你可以再去听一下我的那个讲座,因为时间不允许解释得太多详细,就这样简单解释一下吧。

  问:关于放生的问题,现在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因为现在专门有人到街上买动物放生,结果有人就专门做这种生意。这次你到街上买来放了,下次有人又打这些放生的抓来让你买。再就是有的小动物,买来放生后,过几天就死了,为什么呢,因为它本来就是家养的,根本就没有在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你说这种放生有什么意义?再就是刚才买鱼这种情况……

  答:这些问题问得非常现实。真的很好。如其谈玄说妙,不如解决一点实事。我始终有一个观点,放生不如护生。救护生命比放生更重要。放生是需要智慧的。这些情况,都是因为缺少放生的智慧导致的结果。第一点,放生本来就不应当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或者专买某一类的动物。这样你越是去放生,人家捕捉得更多,你这不是害人家造恶业吗?那些鱼到了放生的日子也真的难过!鱼也都怕过初一、十五!一到初一、十五,鱼们都提心吊胆。因为渔民到了初一、十五肯定要比平常捕捞得更多呀,满足你们放生的需要嘛。这样就不好了。第一不要有固定的时间,第二不要买固定的某些类的动物放生。第三,家养的就是家养的,就是温室里的花,只能就在温室里面,这也是要了解的。还有放乌龟也是这样的,有的旱乌龟它只能在陆地生活的,你就不能把它放到水里,有的人不还把它放到河里去,结果放进去死掉了。还有的,买一些外来的物种放生,破坏也很大。前一段时间的食人鱼,弄得大家很恐怖。那些动物没有天敌。还有牛蛙,也是外来引进的,由于它没有天敌,最后泛滥开来,就挤占了其它物种的食物,可能它活下来了,当地的其它物种就死掉了。这样你救了少数的,结果害了多数的。这样的放生,应当改变一下。还是要更多地从护生来做工作。什么呢?就是要改善它的生存环境。我们可以把放生的钱拿去净化水质呀,保护山林呀,多种树,保养水土呀,改善生态环境,乃至于做这些方面的宣传工作。我觉得这是更为重要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