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与多闻
「生有涯学无涯」生存在这二十世纪的年代,世人面对众多新的知识挑战,特别在现代资讯发达的时代,电脑科技等知识都取替了旧古时代的学问。如果不能掌握到一些新知识就会追赶不上,被社会所遗弃。
孔夫子这位受人尊崇的「万世师表」圣者,一再强调,自己有一个特点,就是好学不倦。甚至教导学生他亦是劝彼等应当抱著好学之态。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这意思是说,拥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能找到像我孔丘一样讲求忠信的人。但是,并不能找到像我一样好学的人呀!
「人不学,不知礼」古今往来,多少豪杰俊秀,都是玉琢成器,都是因学知礼。所以孔子自称好学,因好学得以增加自身品德修养及广泛知识。透过好学,可以师人有所成就。但是,好学的人,一定要注意环境。环境和教育是息息相关的,选择不好的环境,会带来灾难。
孔子又说,向好人学习,和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走进芝兰之室,久了以后,自己不会嗅到香气。同样的,向坏人学习,和恶人生活在一起,就像走进鲍鱼之肆,久了之后,自不会嗅到臭气。这都是因为和选择的环境同化了。由此可见,孔子的习学条件是以选择环境为主,这就吻合了佛陀在吉祥一,二及吉祥四所指的博学多闻的意义。
世间知识,可以从文字书本中求得,亦可从研究考察中来提升对事物的认识。而世俗的知识是日新月异,不断改进来迎合时代的需要。跨入了21世纪,我们的社会就转变型成一个所谓的「知识经济」的社会。换句话说,将来的行业将会是以知识作为基本架构的服务行业如网路资讯业等。
现代知识佛门称它为俗谛,或世间智。它与出世间真谛是另一回事。修习佛法是要探讨人生真相,了解宇宙真理。佛门称此类真理为圣谛,其「洞若观火」之明慧又称出世间智。拥有世间智,只能明了尘世俗的体相,却未必能透视生命的真相。因此,佛法就能补足这方面的缺陷,使人能体证到生命的真义,故说佛法胜於世间法。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不耻下问是我人学习的态度,如果抱著自满的态度,将会落得一无所知,被社会淘汰,受人耻笑为井底之蛙。人生是一座学习不完的学府,俗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吾人当博学多闻也。佛陀说∶
「寡闻庸智者,如壮牛渐老,四肢横发展,不长於智慧」
佛教徒有著崇高的目标,修习佛法目的以证得最高智慧为宗旨。因为学佛目的即是学做个觉悟的人。故在学习佛法上就要广学多闻以增长智慧。佛陀教导开发智慧的方法有三种。即:
(一) 闻慧 Sotamaya Paā
以听闻为主。从善知识处求问法义,聆听其教诫并深记在心,或自己阅读经典,由此生起对於法义事理等的了解分辨,是名为闻慧。佛说多闻有四种利益:知种种法、遮遣众恶、断除无义、常得安乐。
(二) 思慧 Cintāmaya Paā
对於所听闻过或阅读过的佛法理论,独处宴坐坐,专心思惟所闻的法义,由此而生起比较亲切的认识。在佛典上又将它称为如理作意。
(三) 修慧 Bhāvanāmaya Paā
这是付予行动以求证明的途径。主要是指修禅习定的实践方法。由思慧更进而修习止观禅,对於佛陀所说的因果、四谛、缘起等法,勤加修习,洞察观照,澄明澈达,一念相应,无漏慧生,证见诸法真相。
佛法是重视智慧的,一切修行都是为了完成最高的智慧,智慧有浅有深,是须要逐渐修习才能逐渐增胜而至於圆满的。有智慧,就如人有眼睛一样,行路、作事才不会有危险。修学佛法,具足智慧,才可以分辨善恶、邪正、应作不应作等。智慧修习到特别增胜的时后,才能够证见真理,断除烦恼,这种智慧,佛法称之为无漏慧。所以我们欲求智慧的生长与明净,必须依循这由闻而修,由思而修的次第。没有闻、思、修三有漏慧的修习,而妄想无漏智慧的出现,了生死、断烦恼、成佛,那是终於不可能的。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