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净土探微 第十章 净土文化

发布时间:2023-09-11 10:12:02作者:大悲原文

净土探微

第十章净土文化

第一节净土美术与音乐

随着净土思想之发展,净土美术如绘画、雕刻等亦盛行起来。有关阿弥陀佛造像之始,最早出现于4-6世纪初。这个时期的河南龙门无量寿佛就闻名于世。至7世纪,在善导之倡导下,净土宗蓬勃一时,以阿弥陀佛住西方极乐净土为中心主题之净土变亦告问世。寺院壁画,如长安净土院吴道子画之“西方变”;云花寺赵武端画之“净土变”;洛阳大云寺尉迟乙僧画之“净土经变”;敬爱寺大殿西壁刘阿祖画之“十六观”等,皆系名家手笔,今皆不存。敦煌壁画存有不少自唐至宋之阿弥陀佛净土变(第三十三、七十、一一四、一三九A洞)或西方变。其图样,一般可分为阿弥陀佛净土变与观经变相两种,一般西方变通指此二种。前者绘阿弥陀佛说法之西方极乐世界庄严相,后者以《观无量寿经》为根据,背景绘极乐净土庄严美丽之楼阁。中画阿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周围绕以圣众,前景则有莲池。画之左右两边及底部,亦添加经之序或十六观。敦煌一三0洞遗有“九品来迎图”,中亚一带亦有“净土变相”、“来迎图”之遗品。

所谓净土变相,俗称为净土曼荼罗。指描绘净土佛菩萨,圣众及种种庄严施设等,以呈现净土景象之图像或雕刻。“变”有二义,即①动之义,图画不动而画极乐种种动相,故称变相;②变现之义,绘净土种种之相而令变现。净土变相系由净土信仰之流行而产生,随着药师如来,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信仰之盛行,亦出现不少种类之净土变。依其形式而异,通常可分为五种:

一、灵山净土变。依《法华经》图显释尊在灵山说法之相,又可以分为二类:①依《见宝塔品》画法华会上,宝塔出显状态。如龙门的雕刻、敦煌出土的遗品,以及东域长谷寺铜版千体释迦像。②依《寿量品》画释尊常在灵山说法,诸天人供养状态。如东域劝修寺所藏绣释迦转*轮图,并波士顿所藏原东大寺法华堂之灵山净土变。

二、弥陀净土变。依《观无量寿经》显其图像,又名净土曼陀罗或阿弥陀佛曼陀罗图,显极乐世界的庄严眷属。

三、药师净土变。描绘东方琉璃世界。

四、弥勒净土变。描绘将来成佛现为补处菩萨之兜率天空。

五、观音净土变。依《普门品》所说救济诸难之相图绘。

此外,尚有毗卢舍那净土变;即以毗卢舍那佛为中心之莲华世界;净土变相的密教化之诸种。最流行之净土变相乃阿弥陀佛之西方净土变,我国从隋唐时即甚为盛行。传说善导大师亲自绘有西方净土变相三百幅。竺迹着有《善导大师与净土艺术》一文,详细地介绍了净土变相及净土艺术的流衍,书中对现存实物及文献考察研究之结果,可供参阅。

佛教音乐在印度很盛行,据《梁高僧传》载鸠摩罗什大师的话说:“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见佛仪,以歌赞为贵。”佛教传入我国之后,歌赞梵呗可能随之传入我国。加上我国为传统礼仪之邦,既成僧伽,便有礼佛之仪;既有礼佛之仪,则有赞呗之需。竺法兰和康僧会为南北二派的赞呗祖师,康僧会制《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又传《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帛尸黎密多系西域人,他所“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支谦依《无量寿经》及《中本起经》,造《赞菩萨连句梵呗》。还有支昙□传《六言梵呗》,“裁制新声,梵响清美”。这些西域风格的佛曲,都是异国的风味,似缺少广泛流传的条件。曹植制《渔山梵呗》,“创声三千有馀,在契则有四十有二”,佛教音乐由他开始。才逐渐与中国传统乐曲融合在一起,佛曲也就中国化了。

东晋时确立的唱导制度,为后世佛教音乐的目的、内容、形式、场合的规范奠定了基础。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开创了以音乐为舟楫,弘扬佛法,广播教义的途径。《梁高僧传·唱导篇》称他“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广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齐梁时,佛教兴盛,永明七年(490年)竟陵文宣王萧子良“集京师善声沙门”于一处,专门创作研讨佛教音乐,参加者中,僧辩被评称为“独步齐初”的佛乐家,他所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这次集会,对以“哀婉”为主要特征的南方梵呗风格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而且素精乐律,他曾利用裁定梁朝雅乐的机会,亲制“《善哉》、《神王》、《大乐》、《大欢》、《天道》、《仙道》、《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十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他亲定的含有大量佛教内容的梁朝雅乐,在隋代曾被视为“华夏正声”,并“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制定隋乐,给中国后世的清商乐和宫庭音乐以深远的影响。梁武帝还创设“无遮大会”、“盂兰盆会”、“梁皇宝忏”等佛教典仪,为佛教音乐提供了新的形式范例和演奏场所。他所倡佛典的清乐化,是佛教音乐开始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标志。

唐代佛典大盛,俗讲成风,朝廷耽于佛典,百姓则把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无论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音乐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在寺院内,净土宗的流行为佛曲的传播与宗教活动中音乐的大量使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善导大师传净土法门,倡专心念佛,着有《法事赞》、《往生传》、《般舟赞》等赞歌三卷。法照制定“五会念佛”法规,并着有《散花乐》曲,影响甚远,至今流传的《千声佛》等绕佛之曲,可视为“五会”之遗续。少康大师则更辟蹊径,面向民间,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佛曲。赞宁《高僧传》中称:“康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变体而作。非哀非乐,得处中曲韵。”用当时当地百姓所熟习喜爱的音调演唱佛曲,应该说是佛教音乐的一个优良传统,而且延至宋元明清。吴曾《能改斋漫录》中说:“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皈依》、《柳含烟》等,号唐赞。而南方释子作《渔父》、《拔棹子》、《渔家傲》、《千秋岁》唱道之辞”,从而可以窥见宋代佛教吸收民间音乐丰富自身的情景。明清之际,许多佛曲用民间曲调演唱,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五年(1418年)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令全国佛教徒习唱,其中大部分曲调为当时流行之南北曲,如《感天人》之曲即《小梁州》,《成就意》之曲即《好事近》等。可惜此书有词无谱,未能流传。从明清到近代,佛教音乐与唐宋相比,从整体上是日趋衰微了。但另一方面,在这种衰微的同时,由于佛教音乐的影响,民间音乐(尤其是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却日趋繁荣。因此,佛教音乐的衰微过程,也可以视为一个与民间音乐进一步融合的过程。

第二节净土文学

佛典“十二分教”中有两部分是韵文,即“祗夜”和“伽陀”。祗夜又称重颂、应颂,是在韵散结合的经文中重宣长行(修多罗)的内容。伽陀又称讽颂,孤起,是宣传佛理的独立的韵文,二者在汉译中统称为“偈”、“颂”或者“偈颂”。用有韵的文体来表示歌颂赞叹本是古印度的传统,佛教徒很重视韵文这种形式,赞叹歌咏是礼佛的需要。我国本来就有悠久的诗歌传统,翻译佛典时,偈颂的传译必然要借用中国诗的形式。但是,这一种翻译的文体,受到原典内容和形式的限制,又必然与中国固有的诗歌形式与表现方法有所不同。自东晋以后,佛教徒中有大批能诗文的人,他们的创作直接受到佛典的影响,写了大量的偈体诗。到了中唐以后,出现了诗僧这样的特殊人物,佛典的偈颂和中国佛教徒的创作,向中国的诗词韵文输入了不少新的表现手法,从而影响到中国诗风的通俗化、诗意的说理化、促进了我国韵体文的发展。

佛门韵文的创作,不仅要有很高的写作水平和对佛教教理的理解,可果创作激情中没有对佛教的感受,也是写不出来的。佛门的诗词有颂赞诸佛菩萨和表达信心的,也有写佛理禅趣、人生无常、山林幽栖、怀人感叹的,亦有不少歌咏净土的诗词广泛统传于民间。这些诗词,构成中国佛教文学的一个特色。

魏晋以来,是我国佛诗的萌芽时期,净土初祖庐山慧远作《庐山东林杂诗》:

崇岩吐清秀,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敦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诗人在对清净佛地、幽闲林泉的咏叹中,透出了悟道的法味,把世间的自然景色和冥冥的神思融合而成独到的境界,是我国佛诗之始。他结莲社,倡导般舟念佛三昧,为王齐之《念佛三昧诗》作序说:“于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茅之兴,俯引弱进策其后。以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

佛教自汉代传入,到六朝渐渐兴盛。由于佛教的流行,及佛教各宗派相继建立,具有各种佛教思想的诗词,亦相继发达起来。善导大师是净土宗的实际缔造者,他写有一首着名的《劝念佛偈》: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铙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尔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的着名诗人,是虔诚的佛教徒,晚年居住香山,号香山居士,他着有《净土要言》诗:

予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白居易还有一首《戒杀诗》:

谁道群众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梵琦系元末明初的僧人,他的《西斋净土诗》亦很着名,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人生百岁七旬稀,回观往事尽觉非,

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

香云玛瑙阶前结,灵鸟珊瑚树里飞。

从证法身无病恼,况餐禅悦永忘饥。

省庵大师也有《劝修净土诗》。其一:

土净能令心自空。无边妙色现其中。

千灯互照身光映,十镜交辉佛土触。

珠网重重悬宝树,天童历历在华宫。

龟龄鹤算浑闲事,直得虚空寿量同。

憨山大师的《醒世歌》为佛门称赞,广为流诵: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耐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守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悔,忍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弓弦先断,每见刚刀口易伤。

惹祸皆因闲口舌,招愆都为热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谄曲贪嗔真地狱,公平正真是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那得越无常。

人从巧诈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吃些亏处终须好,让他几分又何妨。

春日才逢扬柳绿,秋来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犹如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汤。

生前徒费心千万,死后空馀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

劝君切莫要争强,百年混世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莲池大师有《云栖诗偈》,其中有二种《七笔勾》为人赞诵。《红楼梦》的主题歌《好了歌》,可以从莲池大师的《七笔勾》(其一)中寻到源头:

恩重山邱,五鼎三性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贤孙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笔勾。

风侣鸾俦,恩爱牵缠何日休?活鬼乔相守。缘尽还分手。嗏!为你两绸缪,披枷带杻。观破冤家各自寻门走。因此把鱼水夫妻一笔勾。

身是疮瘤,莫为儿孙作远忧,忆昔燕山窦,今日还存否?嗏!毕竟有时休,终归无后,谁识当人万古常如旧。因此把桂子兰孙一笔勾。

独占鳌头,慢说男儿得意秋,金印悬如斗,声势非长久。嗏!多少枉驰求,童颜鹤首,梦觉黄梁一笑终无有。因此把功名富贵一笔勾。

富比王侯,你道欢时我道秋,求者多生受,得者忧顷覆。嗏!淡饭胜珍馐,衲衣如绣,天地吾庐大厦何须构。因此把家舍田园一笔勾。

学海长流,文阵光芒射斗牛,百艺丛中走,斗酒诗千首。嗏!锦绣满胸头,何须夸口,生死眼前半字不相救。因此把盖世文章一笔勾。

夏赏春游,歌舞场中乐事稠,烟雨迷花柳!诗酒娱亲友。嗏!眼底逞风流,苦归身后,瞬息光阴悷(左忄右罗)空回首。因此把风月情怀一笔勾。

《七笔勾》其二乃莲池续弦之汤夫人,读大师之《七笔勾》之后所作。遂后,夫妻双双出家,亦是佛门中之佳话。

玉貌娇柔,自古风流不到头,粉黛罩骷髅。倾刻鸡皮皱。休!同埋黄土空回首,生死堪忧,金枝玉叶同尘垢。因此把美丽华容一笔勾。

鸾凤同俦,恩爱情深终有休,伉俪非长久,欢合难同寿。休!无常一道终分手,缘尽难留,欢乐梦里曾知否?因此把夫妇情深一笔勾。

子爵孙侯,御敕王封得意秋,种福难生受,荣诰非长久。休!黄虀布衲随缘守,前生种就,一切都是今生受。因此把子贵孙贤一笔勾。

画阁琼楼,高卷珠帘乐有休,铜雀台存否,金谷园无有。休!茅檐草舍安心守,蝴蝶梦游,醒来原是空空构。因此把朱户高堂一笔勾。

美味珍馐,杀孽冤冤报未休,滋味下咽喉,转眼成仇寇。休!冤家相遇谁来救?淡饭无忧,油锅汤镬因人构。因此把美味佳肴一笔勾。

世事空浮,积玉堆金终也休,罗绮千箱构,珠宝难延寿。休!眼前耀目虚消受,件件空忧,徒添烦恼成乌有。因此把玉帛衣珠一笔勾。

急早回头,病老临身未可修,不必抛家走,心净原离垢。休!弥陀一句时时究,生死关头,临终佛引西方走。因此把世念尘情一笔勾。

中峰大师有《苦乐行》,分述娑婆世界之苦和西方极乐世界之乐:

娑婆苦,娑婆苦,娑婆之苦谁能数?

世人反以苦为乐,甘住其中多失所。

皮肉袋里出头来,长养无明病成蛊。

蓦然三寸消气亡,化作寒灰埋下土。

五趣迁流不暂停,百劫千生受凄楚。

诸仁者,何如及早念弥陀,舍此娑婆苦。

西方乐,西方乐,西方知乐随(谁)能觉?

人民国土总殊胜,了无寒暑并三恶。

莲华胎里出头来,时听法音与天乐。

琉璃地莹绝纤尘,金银珠宝成楼阁。

化衣化食自然荣,寿命无量难筹度。

诸仁者,何如及早念弥陀,取彼西方乐。

有关净土的诗词,收录在《莲邦消息》、《净土随学》、《净土极信录》、《净土证心集》、《唯心集》、《毗陵天宁普能嵩禅师净土》、《净土救生船诗》、《莲修必读》、《影响集》等净土诗偈赞集中,在我国佛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更值得一提的是《净土归元镜》杂戏,为古抗报国法嗣沙门智达拈颂,弟子德日阅录。全书二卷,共四十二分,即:传灯总叙分、方便归元分、受嘱传灯分、诸天护法分、殿开神运分、群贤结社分、真主驱魔分、访贤自屈分、奉旨汰僧分、发愿受嘱分、梦验佳祥分、湖舟放生分、公庭鞫认分、肠断闻音分、仁贤临难分、恩沾蠲释分、割恩云水分、千里瞻风分、指迷护法分、拈阄灌露分、开权显实分、惩奸礼祖分、地狱游魂分、还阳觅道分、道传海外分、遗嘱传灯分、暗垂接引分、逗机发愿分、七笔勾尘分、护法搜山分、东昌发悟分、衣钵还元分、病魔双困分、庵主谈经分、恩沾法雨分、请建朱桥分、潮神请旨分、竹窗垂范分、普济幽魂分、颁嘱西归分、弥陀接引分、同生安养分。关于《净土归元镜》的内容,编者的目的,创作的体例,以及演唱的要等,休闲老衲懒融道人在《归元镜规约》中写得十分清楚:

此录专修庐山永明、云栖三祖,在俗以至出家成道,传灯实行,其本传塔铭外,不敢虚诳于世俗。

此录本愿,专在劝人念佛,戒杀持斋,求生西方。以三祖作标榜,分分皆实义,切勿随例认戏,但名演实录。若不以戏视者,其功德无量。

此录情求通俗,上而慧业文人,以至稚童幼女,使无一不通晓。故一切深文奥义,不敢赘入。

此录皆真经真咒,真法真理,真祖实事,真心发愿,借人显法,权巧化导,故曰实录,随喜者详之。

此录于祖师法讳,或俗名皆不敢直呼,但曰某甲。尊法也。

此录不曰传奇,而曰实录,不曰出,而曰分者,以此中皆真谛,非与世俗戏等,故别之。

此录皆佛祖菩萨,万勿使彼立演,观古人为尸之意,益当敬信,如势有不可者,宁弗演可也。

观听诸善人,宜坐两旁,当正心凝虑静念随喜。观毕,当效法先贤,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搬演诸善人,当如亲身说法,宜戒斋正念,此名以法布施,较之财布施者,等无差别。

演法主人,当诚心肃念,香烛列供,如说法等,不得设荤肴,茶食方可,清演无量功德。

此录演完,不得找杂戏一出,以乱正法胜心,在演法者,亦不得稍去一分,以失祖师真迹。

此录分四十二分,取《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之义。其中曲白,皆本藏经语录。演法者切勿以私心臆见,掺入俗语,混乱佛法。后必遭报,慎之。

此录皆大乘方便,绝不同目连王氏等剧,故曲皆佛法,最喜雅调模写,介白清楚,低昂激切,使人一见,感悟回心,不在事奢华,跳舞繁冗,万勿增入纸札火器,妆点丑局,反涉恶套也。

善男信女,欢喜助资,搬演流通者,现生福寿双隆,没世必生净土。

此录发愿利生,方便说法,仰报佛恩,并酬祖意,未尝以臆见邪法惑乱四众。幸诸善人,勿生诽阻,有乖流通,自弃于净土也,幸甚。

笔者1959年间,曾向前清秀才安县秀水牟体仁老先生请教过元曲杂戏,当时老先生在北川县川剧团任编剧,特别推崇《目连救母》和《归元镜》,但限于上述《规约》及时代背景等原因,未敢将其搬演舞台。现今佛教得到发展昌盛,佛教文化发掘工作任重道远,盼有识者为之。

第三节净土素食

佛教提倡素食,源于弥勒菩萨初发心不吃肉。其实,比丘一词意为乞士,靠托钵乞食,施主布施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是不可能选择的。因此,佛教僧团里,三净肉是可以吃的。据《十诵律》卷三十七载,所谓三净肉:第一眼不见杀,自眼不见是生物为我而杀;第二,耳不闻杀,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为我而杀;第三,不疑杀,知此处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无为我而杀之嫌。原始佛教僧团过的是“一钵千家饭”的生活,不选择托钵的对象,也没有所谓洁净不洁净、神圣或不神圣的饮食禁忌,为的是一律平等,广结善缘。相沿至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和我国云南等的上座部佛教,还保留着供养什么就接受什么的古风。藏传佛教也不完全素食。只有中国汉传佛教,僧装、独身、素食为其三大特色。

素食并非佛教所独倡,世界上有素食记载的文献很多,基督教的《圣经•利末记》第十一章,耶和华要摩西·亚伦命世人素食,在第四十三节写道:凡用肚子行走和用四足行走的,或许多足的,就是一切爬在地上的,你们都不可吃……”。我国更是提倡素食,《大戴礼记》云:“食肉,勇敢而悍;食谷,智慧而巧。”这是素食可以增长智慧之说。佛教传入我国,与固有的素食习惯相融合,再经由梁武帝之提倡,从不杀生之慈悲引伸而成为中国汉传佛教的素食特色。

素食能使人甘于淡泊的生活,无奢侈享乐的习惯,清心寡欲,便能一心向道,所谓“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不易动于胸中,内心平静,这是不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同时,佛教一套的修心方则亦包含其中。素食能使四大调和,诸根通利,气血流畅,定力能不断增长,饮增知量,少欲知足。这是成就禅修不可缺少的条件。

素食的提倡,促进了佛教放生护生的大力开展,丰子恺曾画有《护生画集》,宣传素食和戒杀放生。莲池大师有《戒杀放生文》,其中析理精微,字字饱含慈悲感情,十分生动。若素食的习惯能普及于社会,大力提倡放生护生,这对保护野生动物,促进生态平衡,将有极积的作用。近代高僧虚云法师禅定功夫很高,活到了一百二十岁,他平生茹素,戒杀放生,爱护生物,据说他在广东曹溪讲禅时,有老虎皈依,老狐受戒的传说。

净土的行者一般都是素食,在家的居士不能完全断肉食,仍可吃三净肉。现在市场上的肉食品,除鲜活者外,都属三净肉。或者实行十斋期,即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九、三十日这十天吃素。另外,在母亲的诞辰,自己的生日,为报答母恩之故,亦当素食。每年有十五个佛菩萨的诞辰,凡佛教徒都要以香、花、水果等素食于佛菩萨前设供,礼拜诵经,同时亦要素食。

随着佛教对素食的提倡,宫廷里的御膳房专设有“素局”,负责皇室斋戒的素食。寺院也开办了“香积厨”,除对素食在色香味上不断改进,尚注重造形艺术,出现了许多的花色品种。据清末薛宝袁着的《素食说略》,就有二百多个素食品种。更为风趣的是,近代佛学大师李炳南先生开出了“两个世界的味道”的两个不同菜谱,一个记述苦、辣、酸味的娑婆世界的味道,另一个记述香甜味的极乐世界的味道。摘录于下:

一、娑婆世界的味道:

瓜青醋黑与椒红,等是攒眉味不同,

正怯辛酸难下咽,何堪苦再塞喉咙。

这一首偈说的是三种食物,各有各的味道,无论那一种,吃到嘴里,都不平常;不但唇舌牙齿、喉,统起反应,就是胃里也要起变化的。

在夏日炎炎的时候,菜园里有两种菜,特别茂盛。一是苦瓜,全身好像癞蛤蟆一样,味道极苦;嚼到嘴里,立刻使你攒眉闭目,直像一块木塞堵住咽喉,噎得半天喘不过气来。再就是大椒,他是辣味;一沾唇舌,能使你满头大汗,眼泪鼻涕,一同直流,倘一口气换不过来,呛的还得咳嗽一阵。更有一种人造液,名字叫醋,那味道却又是酸的,一勺到口,牙齿被他麻醉的发了瘫软,立刻失了咀嚼能力。

这几种味道,恐人不知,特意替他作个宣传。我设想单吃一种,似乎还不够味,莫如把他合起来吃,才显着感受特别……

(菜谱)炒苦瓜

材料:苦瓜两只辣椒七、八只花生油酱油盐姜花椒好醋

\

预备:苦瓜横切成圈形,先用开水一氽滚,少去苦味。辣椒切成二、三段。

作法:油滚后将瓜下入翻炒,务使油透;再加入盐、姜、花椒后,加酱油。

附:辣椒另用油炸,加入酱油一烹,即可盛出。

吃法:炒苦瓜另盛碗中,再用两小碟,其一盛炸烹辣椒,其一盛好醋,取辣取酸随意蘸食。蘸辣椒食,有“辛苦”的味道;蘸醋食,有“酸苦”的味道。

这道菜是李炳南老先生取其苦、辣、酸的味道,喻以娑婆世界的真味,而紧示世人的出离。其实,苦瓜清热,辣椒除湿,醋有杀菌消毒的功效,这道菜在夏季里吃起来,清爽可口。改进一下作法,将苦瓜用开水氽滚之后,用盐少许出水,用辣椒、醋、香油凉拌亦可。

二、极乐世界的味道

若问莲邦味道,自然不似娑婆,

美满难夸究竟,香甜难赞如何。

莲华朝霞灿烂,莲子秋露团圞。

白藕玲珑玉带,青荷翡翠冰盘。

这几件东西,鼻孔一闻到,就觉得心里清净;眼一看到,就觉得心里凉爽,若吃到口里,那种又香又甜的滋味,恐怕是说不出来的舒服。作法繁多,那能说全,只可简单的介绍一两种。

(菜谱)炸莲花瓣

材料:莲花瓣绿豆粉麻油白绵糖

作法:先将绿豆粉加凉水,调成浓糊,用莲花瓣滚蘸均停,不可太厚。麻油下锅烧滚,用铁丝笊篱盛花瓣炸之,以微黄为度,喜嫩不可过老。仍用铁丝笊篱提出,颠翻数次,使油漏尽,放净盘中,撒以白糖便可食矣。清酥香甜,大异俗味,雅人方能食之。

荷叶豆腐

材料:豆腐五香末荷叶姜细盐麻油香菇

作法:荷叶一柄,切成四片,豆腐大小以四分之一的荷叶裹严为度。行将豆腐下锅,滚水煮之,愈久愈好,最少亦须一点钟以上,起出滤水净,放荷叶中,加姜丝,香菇丝、五香末、细盐、匀浇麻油,包裹严密,排在一大碗中,外浇以泡香茹之水,再取一大碗盖上,放蒸笼内蒸之,以水尽为度,食用时用箸夹在小碟内,剥去荷叶。

糯米藕

(此宜用红花藕,若白花藕性脆,只可作糖拌藕块、姜拌藕片,或酿什锦藕盒用。)

材料:红花藕糯米冰糖橘饼桂花酱或玫瑰酱(只取一种)麻油

作法:藕每段切成二寸长,去两头不用。糯米淘净,橘饼切碎末,同与桂花酱调匀,满塞藕孔内。冰糖用水溶解,麻油下锅滚后,放入藕轻轻翻动,使全身沾油,勿令米等倾出。然后放入糖水炖之,以汤成膏,藕烂为度。

蜜炙莲子

材料:莲子麻油蜂蜜

作法:先将莲子加水发开,再用滚水淘去碱气,放一大碗内;一层莲子,一层冰糖,铺八分碗备用。锅中下麻油,炖开后,将锅离开火炉,俟油滚少落一、二分钟。下蜂蜜,搅匀,浇入莲子碗内,上盖大盘,入笼蒸之。食时翻转碗盘(即盘在下碗在上)去上盖之碗,乘热食之。

赞曰:

莲邦风味香且甜,衣食行住随心圆。

不闻不见毫发苦,光寿矢量年复年。

李炳南老先生的两个世界的味道的菜谱,是素食文化的升华。佛教寺院一般的素食菜,乃是花生、雪豆、豆腐、白菜,萝卜、土豆、粉条等原料及香麻油烩煮一锅,美其名曰“罗汉菜”。而素餐馆的素肴,则全素而以鱼、鸡、鸭……等命名,形象逼真。虽然如此,但总不如李炳南老先生的命名有意义。笔者认为,佛教素食的命名,应该取掉以荤菜命名的惯例,而别开蹊径,效仿李炳南老先生,使素食文化更与佛教文化相融而为一体,方能更显出他独特的魅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