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极乐之路
净土宗概述——代自序
净土宗又名莲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方便的修持法门。
净土启教,首推《华严》。释迦世尊宣扬大法,文殊、普贤、善财、华藏海众共同发愿往生极乐,此可谓净土宗发端。
世尊于王舍城耆阇崛山说《无量寿经》,弥勒菩萨闻后说:“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乃至阿难尊者受持经文,如说结集,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是净宗开始普及。
释迦世尊又于王舍城王宫,说《观无量寿佛经》,阐十六观法,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发愿往生,蒙佛授记。
释迦佛更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专扬持名一法,长老舍利弗及诸大菩萨、天龙八部欢喜信受奉行。
以上为佛在世时之印度净宗历史。佛灭度后,最初弘扬净土者,当首推马鸣大士。
马鸣菩萨弘大乘佛法,作《大乘起信论》,论中以净土法门为修行信心的胜方便,圆摄施、戒、忍、进、止观的五门修行方法和念佛、念法、念僧、念真如的四种信心,令人依净土法门,速得成就大乘净行。
继而龙树菩萨传《华严经》,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又着《毗婆沙论》,盛赞净土。
其后,天亲菩萨作《往生论》,说五念门,摄众生世间、器世间,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成就菩萨善巧方便回向。作愿令一切众生,同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求自身住持之乐。以智慧、慈悲、方便摄取般若,般若摄取方便,示净土正行,明净土宗双融性相之理。
以上经论为净土法门在印度时的主要论典,也是我国净土宗的主要依据。因此认为净土宗只是在我国产生,印度无净土的论调是学者之见。净土一宗直溯释尊,可谓源远流长。
向来讲净土宗的历史,皆从庐山东林远公开始。实际上我国人知有西方净土,当从大乘佛经开始传译为始。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道行般若经》,是为我国大乘佛经传译的开始,般若与净土思想同传我国。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的信仰弥陀净土,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弥陀净土信仰的最早记载。东晋潜青山竺法旷(327—402),“每以《法华》为会三之旨,《无量寿》为净土之因,常吟咏二部,有众则讲,独处则诵”,可谓中土往生净土之创导者。其后,有慧远(334-416)大师与同学慧永先后入庐山,浔阳刺吏陶范景仰永公道风,乃创西林寺供居。后远公至,初居西林,因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刺史桓伊乃奏立东林寺,闻公讲经感山神献木、雷雨劈地之异,名其殿曰:“神运”。元兴元年(402),远公大师与彭城刘遗民、雁门周续之、新蔡毕颖之、南洋宗炳等123人,于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预其社者皆法门龙象、儒宗山斗,皆由远公化道遐播,群趋而至。自此以后,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诸大师,莫不以此自行化他。
昙鸾(476-542)大师,雁门人。从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受持《观无量寿佛经》,专修净土观,作《礼净土十二偈》,注天亲菩萨《往生论》,妙绝古今,为净宗要典,住并州大岩寺、汾州玄中寺,大弘净土。大师之《往生论注》,依龙树菩萨之《十住毗婆沙论》,立难行、易行二道之说,分他力、自力二法门,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阐明净土立教之本义,并专重持名念佛,以求净土之生。天台智顗(538—597)大师,作《净土十疑论》,极陈得失,着《观经疏》深明谛观。此时尚有灵裕(518—605)撰《无量寿经疏》与《观无量寿佛经疏》,但已佚失;净影慧远(523-572)撰《无量寿经义疏》和《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吉藏(549-623)撰《无量寿经义疏》等,但皆非专宗净土。后有唐代的道绰、善导两大师,大弘净土法门,可谓昙鸾法系的继承者。
道绰(562-645),并州汶水(今山西太原)人。14岁出家,后于汶水玄中寺见到记叙昙鸾大师事迹之碑文,慕鸾法师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大师激劝净业,理致泉涌,为众讲述《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近200遍。着《净土论》2卷,立圣道、净土二门:以此土断惑证理、入圣得果者为圣道门;凭弥陀愿力往生极乐国土,而入圣证果的,则称净土门。以净土门为末法时代之唯一出离之路。斯论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之文句,词旨切要。
善导(613-681)大师,临淄(一说安徽泗州)人。幼年出家,习《法华》、《维摩》,后依《观经》修十六观。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师事道绰大师,听讲《观无量寿佛经》。后入长安光明寺倡导念佛,因称“光明善导”。据载一生以所有(左口右亲)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余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念佛时有光明随口而出,被认为是阿弥陀佛化身。大师之着述,现存者有六部十卷,即《观经疏》4卷,《往生礼赞偈》1卷,《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2卷,《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1卷,《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1卷,《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1卷。其中《观经疏》又称《观经四帖疏》,分玄义、序分、定善义、散善义而成为四卷。玄义分为解释《观无量寿佛经》之经题,并明教相,以下3卷,则为解释经文义理;《往生礼赞偈》,说明昼夜六时礼赞之仪则;《法事赞》说明《阿弥陀经》之转读行道之法;《般舟赞》依《观经》等修般舟三昧之法则;《观念法门》是说明观佛、念佛两种三昧之行相,即依《观经》说明观佛三昧之法,依《般舟三昧经》说明念佛三昧之修法。综上各部,《观经四帖疏》述净土之教相教义,属于解义方面;《往生礼赞》等四部,说明行事之仪则,故属行仪;《依经说明五种增上缘义》,是依《无量寿经》等六经,说明修净土法门之五种增上缘。大师由以上文字,完备地组成了净土一宗的宗义与行仪,后被尊为净土宗二祖,实为我国净土宗的开创者。大师之《观经四帖疏》又传至日本,在十二世纪时,有原出身于日本比睿山天台宗门下的源空(1133-l212)大师,依这一经疏拭去第4卷《散善义》着《选择本愿念佛集》等,弘宣修念佛的净土教,开创了日本的净土宗。后源空的弟子分成“六大法系”,其中有亲鸾(1173-1262),又开创了日本的净土真宗。
怀感大师,不详其所出,初不信念佛往生之说,后经善导大师之劝,虔诚念佛,始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间毫相,证念佛三昧。着《释净土群疑论》7卷,通释往生净土之各种疑难。开元中,有慧日(680-748)三藏自印度归,传天竺所赞之净土法门,着《净土慈悲集》3卷,《般舟三昧赞》、《西方赞》各1卷。《慈悲集》中说教禅一致、禅净合修、戒净双修等义。稍后,有承远(7l2-802)大师先习禅于资州处寂(648-734),后从慧日受念佛三昧之法,于衡山弥陀台修般舟三昧,教人专念弥陀,法化至盛,人称弥陀和尚。法照大师生卒年均不详,据载初由东吴至庐山,慕慧远大师之芳躅,结西方道场,修念佛三昧。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承远侍于佛侧而大惊悟。乃于永泰年中(765-766)至衡山,师事承远大师,受净土法,始修五会念佛诵经之法。大历二年(767)于南岳钵中感见五台山,故后有大圣竹林寺之建。大师曾于五台、并州、长安等处弘五会念佛,大历中代宗奉为国师。着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3卷、《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2卷,记其仪则并有赞文,又有《大圣竹林记》1卷。
少康(?-805)大师,缙云仙都山人。初诵《法华》、《楞严》、继学律、听讲《华严》、《瑜伽》。贞元初,诣洛阳白马寺,得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而大喜,遂往长安谒善导大师影堂,感见善导真身,从此专修净业。后于乌龙山(今浙江建德境内)建净土道场,聚众日夜行道,称扬净土,后人称为善导。《佛祖统记》中列为莲社七祖中之第五祖。尝与文谂共集《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l卷,载录慧远、昙鸾以下缁素男女48人往生之事迹,为唐代唯一之往生传。书中有后于大师的僧藏之传记,当为后人所追加。
唐代之有关净土着述尚有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3卷、《西方要诀释疑通规》l卷,道镜与善道两大师共集的《念佛镜》2卷,飞锡大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3卷,迦才大师撰《净土论》3卷,新罗元晓大师有《无量寿经宗要》及《游心安乐道》各1卷,新罗憬兴大师撰《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3卷等。其中迦才《净土论》,为遗憾道绰之《安乐集》章品混淆,且义旨未尽而作,具明弥陀之身土及往生之行因等,勉自知无定慧之天分者,即应修净土行而求生净土,然后于其国中再求无上菩提。憬兴《述文赞》及元晓《宗要》,古来和慧远、吉藏两大师之疏并称《无量寿经》四大注疏。
五代末之吴越,有永明延寿(904-975)大师,倡导禅净合行说,其后禅净合修渐盛行。延寿大师本丹阳人,后迁余杭(今浙江杭州)。原为法眼宗巨匠,因七拈皆得万行庄严净土阄,于是一意修净业。建隆二年(961),忠懿王请住永明寺,日课一百八事,夜则往南屏山顶行道念佛。着《万善同归集》3卷,指归净处最为切要。尝作《四料简》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河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宋初,有钱塘(今杭州)省常(959-1020)大师,淳化中(990-994)住昭庆寺,续庐山远公遗风,结白莲社专修净业,后改名易行社。相国向公,王文正公,均为社首,信众入社者有123人,僧众千余。其后结社念佛之风愈盛,有知礼的念佛施戒会、神照本如的白莲社等达二十余所,其中灵照的净业社(1068-1077)参加僧俗达2万余人,但也有人数很少的,如慧询的西归莲社就只有18人。
自延寿大师后,禅、教、律各宗大德,多兼弘净土。如云门宗的天衣义怀(989-1060),永嘉乐清人,师事雪窦重显有省,于越州天衣寺广布弘化,着有《劝修净土说》。其弟子慧林宗本(1020-1099)于修禅时,心常在极乐世界而无二相,其门下守讷于政和三年(1113)着《唯心净土文》,祖述义怀之说;守一住杭州净慈寺,以七宝造阿弥陀佛像,杨杰为之记。
慈觉宗赜(910-1092),襄阳(今属湖北)孙氏子,29岁礼真州长芦寺法秀出家,于元佑四年(1089)兴结社念佛,撰《莲华胜会录序》普劝念佛。慈受怀深(1077-1132),生平以净土为怀,常对人说修行之捷径莫如求生净土,自建西方道场集众念佛,作《劝修念佛颂》6首。
真歇清了(1091-1152),左绵安昌(今四川绵阳)人,一生大弘禅净合一之教,主张以“阿弥陀佛”四字为话头,融禅净为一体,有《净土集》行世。
此时天台宗兼弘净土者辈出,宋初南地之净土教大兴。其主要盛赞净土者有:知礼(960-1028)大师,四明(今浙江宁波)人,除上已述及大师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创念佛施戒会外,并着有关净土之作,如《观经疏妙宗钞》6卷及《观经融心解》1卷。《妙宗钞》依天台之论释,倡约心观佛之说,其说因不直观心,故不同于天台之一心三观,不直观佛,故又不同于善导之观佛三昧,而大师并取此二者,以天台立场作台、净之融会。后来日本灵空光谦名之为“即心念佛”。
遵式(964-1032)大师,与知礼大师同为宝云义通之门人,台州宁海(今属浙江宁波)人,初往东掖山(在今浙江临海境内)从义全出家。至道二年(996),集道俗精修净土之业,作《誓生西方记》及《念佛三昧诗》l卷。咸平四年(1001),着《请观音消伏毒害三昧仪》、《大弥陀忏仪》、《小弥陀忏仪》等各1卷。五年回东掖山,于西隅创建精舍,同时恭造无量寿佛像,并亲自领众修持念佛三昧。天禧元年(1017),撰着《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及《往生西方略传》各1卷。大师以劝人确立往生之正信,从事礼忏念佛为主。
本如(98l-1051)大师,为天台宗重视行持的实践者,尤慕庐山远公遗风,在住持东掖山能仁寺之30年间,常讲《法华》、《观经》等,并于寺之西南隅建宇,与丞相章郇公等结白莲社勤修念佛。其门下处谦(1011-1075)、有严(1021-1101),均笃修净业。处谦门下又有择瑛(?-1099),尝作《净土修证仪》,其“阿弥陀佛身金色”之赞沿用至今。净土法门自汉末传入后,辗转流传于北宋,可说是依教结社时代。由于莲社念佛之流行,自公卿名流以下之社会上下人士,多所归信,着名的有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陈罐、王阗、王日休等,他们还着书立说广为宣扬。
南宋初有子元在淀山湖立莲宗忏堂,劝修净业,编《莲宗晨朝忏仪》、《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及《西行集》等。干道二年(1166)高宗诏入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赐“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慧照宗主”之号。莲宗之名始于此。
南宋末,天台宗宗晓撰《乐邦文类》,以慧远大师为莲社初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为继祖。到志盘撰《佛祖统纪》叙《净土立教志》时,立莲社七祖为:始祖慧远、二祖善导、三祖承远、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延寿、七祖省常。
元代弘扬净土的有明本、怀则、惟则、梵琦、普度诸大师。中峰明本(1263-1323)大师,钱塘人,融通禅、教、律、密、净,晚年专修净土。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所撰《三时系念佛事》、《三时系念仪范》至今广为流行,并有《怀净土诗100首》等诗文传世。怀则大师撰有以天台学解释净土的《净土境观要门》。天台惟则大师着《净土或问》1卷。楚石梵琦(1296-1370)大师,明州象山(今属浙江)人,至正十九年(1359)退隐永祚寺,于寺之西侧筑室号“西斋”,专修净业。着有《西斋净土诗》3卷,后收于《净土十要》中。优昙普度(?-1330)大师,丹阳(今属江苏)人。出家于庐山东林寺,曾历叩诸方,后迁丹阳妙果寺、东林寺善法堂,专修念佛三昧。时因有称莲宗,实行邪法之徒辈出,师深以为忧,遂于大德九年(1305)撰庐山《莲宗宝鉴》10卷,以明慈照子元之正宗。武宗至大元年(1308),禁断莲宗,师乃决计复兴,于十月持书奉进,并请凡在家念佛、白日道场、礼净土正忏、诵弥陀正经者,以及捐家财建立堂殿、造佛像者,应予护持。至仁宗接位,方于皇庆元年(1312)正月,敕令颁行《莲宗宝鉴》,以师为莲宗教主,赐号虎溪尊者。自此莲宗正式成立,而以志盘所立莲社七祖为莲宗七祖。
元末明初,有性澄(1265-1342)撰《阿弥陀经句解》1卷,大佑撰《阿弥陀经略解》1卷,《净土指归集》2卷,普智(?-1408)撰《阿弥陀经集注》l卷。
明代盛倡禅净教一致之说,习天台、贤首教观及参禅者多赞净土,以净土为归。其时有妙叶大师,明州鄞县(今浙江鄞州)人,元明之际出家为僧,精研台教,专修念佛三昧。着《宝王三昧念佛直指》2卷,其中《直指心要》一篇,斥妄显真,广为传诵。宗本大师,字一元,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出家于延庆寺。隆庆四年(1570)撰《归元直指集》2卷,说净土要义。又作《西方诗百首》,劝人求生西方净土。无尽传灯(1554-1627)大师,衢州(今属浙江)人。初从进贤映庵出家,万历十五年(1587)起住天台高明寺,常修《法华》、《大悲》、《光明》、《弥陀》、《楞严》等忏。万历三十一年着《净土生无生论》,次年讲之于新昌石城大佛前,时感天乐之瑞。另着《阿弥陀经圆中钞》、《净土法语》、《观经图颂》各1卷。居士袁宏道(1568-1610)着《西方合论》10卷。云栖袾宏(1535-1615)大师,仁和人,后住梵村(今在杭州)云栖寺,以禅净同归而常修念佛三昧,倡导持戒念佛,撰有《阿弥陀经疏钞》4卷,《往生集》、《净土发愿文》、《净土发愿文注》、《四十八愿问答》、《净土疑辨》各1卷。憨山德清(1546-1623)大师,全椒(今属安徽)人,早年致力于禅、教,后在庐山仿慧远大师六时刻漏,专修净业。有关净土法门的开示如《念佛切要》等遗文,后人编在《憨山梦游集》中。灵峰智旭(1599-1655)大师,字蕅益,木渎(今属江苏苏州吴县)人。着有《阿弥陀经要解》1卷,以天台教义解释净土之义;并选定《阿弥陀经要解》、《念佛三昧宝王论》、《净土生无生论》等10种弘扬净土法门之主要著作为《净土十要》,其弟子成时评点节略成书。近有会性法师,编大师有关净土著作为《蕅益大师净土集》行世。大师主张禅、教、律三学之所归在净土,称三学一源论。
清代受元明以来禅、教、律三学互融之影响,念佛一门几成诸宗之归趣,并普行于僧俗中。禅僧之兼修净土者多奉行云栖大师之主张,信自性弥陀、唯心弥陀之说,禅净合修,期发自性,临终往生净土。主要有道霈(1615-1702)大师,福建建宁人。初参元贤、圆悟两禅师而悟,并研习天台、华严二宗深义。后嗣法元贤禅师,承位开堂说法,融通禅、净,主张念佛。弘扬净土著作有《净土旨诀》、《净业常课》、《续净土生无生论》、《西方发愿文注》各1卷等,此外尚有关净土之序、赞等十数篇。实贤(1686-1734)大师,号省庵,常熟人。受具后先学天台教观及唯识等法,受记莂为灵峰四世。后在真寂寺日阅三藏,久课弥陀佛号,作《劝发菩提心文》,劝四众发菩提心,忏悔业障,求生净土。雍正七年(1729)建杭州凤山梵天寺,结莲社率众念佛,屏绝诸缘,专修净业,人称永明再来。十一年预知时至,掩关昼夜佛号十万声,果于翌年四月十四日将午,合掌连称佛名而逝。另撰有《净土诗》108首,《西方发愿文注》1卷,《续往生传》1卷等。际醒(1741-1810)大师,字彻悟,号梦东,京东丰润(今河北丰润县)人。嘉庆五年(1800)居京郊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常开演如来救苦摄乐之恩,来归者日多,遂成北方着名净土道场。大师主张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为本,并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谓一句弥陀即心即禅。嘉庆十五年十二月预知时至而寂。所着《彻悟禅师语录》多述说净土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净业之要谛,又载录《念佛伽陀》百偈及《修净业者必具之水种信心》,知此则乐土之生如操左券。其后,迈春禅师出家于天竺延寿堂,得法于禅宗,亦常栖心净土。后至云峰寺率众念佛,克二十一日为期,周而复始,数年不懈。又期以百日,昼夜持念,精进修持,传为佳话;达纯(1752-1814)法师,住嘉兴觉海寺,精修净业十六年,建西方三圣殿,春冬雨季启建念佛会,缁素盈满。尝两度修念佛三昧,知见卓发,得无碍辩才。应彭绍升之请,住苏州流水居及文星阁领众念佛,常讲云栖大师之《弥陀疏钞》,嘉庆十九年(1814)圆寂。清朝中叶,以明代莲池大师为八祖。道光间,悟开法师增推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
古昆(?-1892)大师,字玉峰,又号恋西,江西广信人。十余岁投普宁寺出家,后受戒于天台山国清寺。咸丰十一年(1861)夏,于佛顶山阅《净土十要》及《弥陀圆中钞》后,专致净业。尝在杭州建弥陀寺弘扬净土,撰有《净土随学》2卷,《净土必求》、《莲宗必读》、《念佛要语》、《念佛四大要诀》、《净土自警录》、《净土神珠》、《西归行仪》、《永明禅师念佛诀》、《念佛开心颂》、《上品资粮)各l卷。近有印光(1861-1940)大师,名圣量,陕西合阳(今合阳)人。光绪七年(1881)出家,翌年受具于双溪寺。后入红螺山专修念佛,十九年至普陀山法雨寺阅藏、念佛,1930年应真达法师请,移居苏州报国寺,1937年再迁灵岩山寺,1940年自知时至于大众念佛声中迁化。一生力倡净土,强调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为三根普被之应机法门,末法众生舍此莫由出离生死。主张以慕敬心,深心信愿持名念佛,敦伦尽分,奉行众善,在佛教界影响深广,皈依弟子遍天下。大师改推截流大师为净土宗十祖,省庵、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师卒后,被尊为净土宗十三祖。所着《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及诸书信、序、跋、记等弘扬净土之文达160万字,前后辑为《印光法师文钞》初编、续编、三编广为流通。妙空,与扬文会等志于刻经,创杨州刻经处,着有《莲邦消息》、《求生捷径》等弘扬净土。
清代,特别是嘉庆以后,居士归向净土与着书弘扬净土者很多,载录于《居士传》、《净土圣贤录》、《净土圣贤录续编》等书中。周克复,于顺治十六年(1659)撰述《净土晨钟》10卷;俞行敏,于康熙三年(1664)编述《净土全书》2卷;周梦颜,作《安士全书》,其中《西归直指》引诸经论,说净土往生之理,及记缁素往生事迹,有决疑起信之功;章攀桂,编《莲宗集要》6卷;彭绍升,法名际清,撰着有《一乘决疑论》、《华严念佛三昧论》、《无量寿经起信论》3卷、《观经约论》、《阿弥陀经约论》各1卷,《念佛警策》2卷、《居士传》56卷及《善女人传》2卷等,大力弘扬净土。在居士倡导下,其从子彭希涑编成《净土圣贤录》9卷;胡,道光末撰《净土圣贤录续编)4卷;程兆鸾,撰《莲修起信录》6卷;沈善堂,撰《报恩论》2卷,收载《净土法门纲宗》、《往生正因定论》等18篇,主张禅教律三者皆归净土;杨文会,字仁山,创金陵刻经处,“教宗贤首,行在弥陀”,撰有《观经略论》等。
从上所述,可看出中国的净土宗有个适应的阶段,最初是慧远大师以观想念佛为主的念佛三昧之修习;其后有昙鸾及道绰、善导三大师相继提倡以称名念佛为特征的净土法门,而善导大师实是中国净宗之集大成者。 日本净宗开祖源空(1133-1212)在其名着《选择本愿念佛集》中说,中国净土宗有慧远、慈愍、道绰和善导三系,并由此形成净土三流,其实昙鸾、道绰、善导三大师的净土学中,已包括了其余二流。应该说中国净土法门经善导大师集大成后,吸取了适应中土特色的佛教精华,创立了三根普被、凡圣同摄的净土宗。其中昙鸾大师的犯五逆罪者可带业往生、道绰大师的凡夫可入报土、善导大师认为净土为凡夫而设的主张,增强了曾犯过错误的信众,对往生净土的信心,调动了他们皈依净土的虔诚心,又加上称名念佛之简便易行,终使净土信仰深入民间。
本宗以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阿弥陀佛之本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感应道交,即往生极乐国土。其实践修行的法门是念佛,特别是持名念佛。庐山慧远大师以降之净土古师的念佛,是属于观想、实相二种,合称定心念佛,也叫观察念佛;到了昙鸾大师,则含定心、持名两种;经道绰、善导二大师的提倡之后,就逐渐形成以持名念佛为主的格局。
善导大师将往生净土的行业分为正、杂二行。正行是专依净土经典所修的行业;杂行是其余诸善万行。正行有五种:读诵正行,专门读诵净土经典;观察正行,恒常思惟观察阿弥陀佛净土依正庄严;礼拜正行,专心礼拜阿弥陀佛;称名正行,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赞叹供养正行,专门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在以上五种正行中,亦可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两种。正定业就是第四称名正行,余四种为助业。舍杂行而归正行,于五正行中,专修持名念佛,成就往生。同时大师还认为专精修持,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可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净土一宗至大师,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体系,可谓契理契机契时,又大畅佛的本怀。修此法门者,即使是见、思惑未断的凡夫,亦得与地上菩萨同入真实无漏报土。
拙着《通向极乐之路》行将出版,特以此文介绍净土法门,并代自序。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