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使命与人间佛教的杰出践行者——真禅大师圆寂十周年纪念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吕有祥
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市佛教协会会长、玉佛禅寺第十任住持、上海佛学院院长真禅大师离世十周年了,上海市佛教协会与玉佛禅寺举行“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纪念研讨会”,隆重纪念这位当代高僧一生爱国爱教、弘法利生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我虽然未曾亲近过真禅法师,但恭读“真禅法师与当代佛教纪念研讨会”会务组传来的真禅大师生平及生前所写的部分文章,使我深深感受到真禅大师强烈的佛教使命感和对人间佛教弘扬与践行的崇高精神。
《法华经·方便品》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一大事因缘”,即佛教创立的因缘。佛教创立人释迦牟尼之所以毅然舍弃王子地位和华贵安乐的宫廷生活,出家苦苦寻道,其原因是有感于众生的种种苦难,其目的是要众生“开佛知见”,拔除苦难。换言之,是释迦牟尼救度苦难众生的使命感,才使他创立了佛教,为众生指出解脱苦难的道路和方法,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完全是为了众生得解脱,此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大乘佛教更是明确地把个人的修道和众生的解脱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救度众生、利乐有情’\’为修行佛道的使命。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菩萨的这种大悲宏愿典型表达了以“救度众生、利乐有情”为使命的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佛教传人中国发展到近代,在国家内忧外患、救亡图强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佛教的使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那就是太虚大师为首大力倡导的爱国爱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近代以来,虽然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的变迁,但人间佛教一直成为佛教界内外高僧大德们阐扬和践行的主题。
真禅大师是人间佛教的积极弘扬者和践行者,他把爱国爱教、建设人间净土的人间佛教作为自己毕生的神圣使命。他在多篇文章和讲话中表达这一思想。例如他说:
佛经上还说,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说,作为一个佛教徒,要把建设好自己的祖国和给人民大众利益和快乐,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把利益众生看作是自己的终身事业。
长期以来,广大佛教徒和勤劳勇敢的中国劳动人民一样,都把建设好自己的祖国,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看作是自己的天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教传统思想,是每个佛教徒必须奉行的基本信条,也是每个佛教徒修行的基本出发点和追求的最终目标。所有这一切,都是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个“自己应尽的职责”、一个“自己的天职”、一个“基本信条”,这掷地有声的话语表达了真禅大师对佛教根本精神和时代要求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真禅大师强烈的佛教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如何践行佛教使命、爱国爱教、建设人间净土?真禅大师从多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并身体力行。
首先,真禅大师指出,作为一个新中国的佛教徒,必须坚持爱国与爱教的统一。他在《培养青年僧人是中国佛教界的当务之急》中说:“作为一个新中国的佛教徒,首先必须热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要为我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佛学院校的学僧同样如此。其次,必须热爱我们所信仰的佛教,爱佛教教义中建设人间净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种种理想等等。爱教必须爱国,爱国才能爱教,两者不可偏废。”在《谈谈佛教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中又说道:“我们佛教徒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爱教必先爱国,爱国才能爱教。爱国爱教不可分割,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两个“必须’\’和“爱国爱教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深刻表达了爱教与爱国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真禅大师看来,爱国与爱教的统一是对中国佛教僧人的最基本要求,更是衡量佛学院校的培养合格僧才的起码标准。在爱国与爱教的统一关系中,真禅大师把爱国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把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是因为佛教徒首先是一个公民,作为公民,热爱和建设自己的国家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还因为国家和民众是佛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故佛教中有“报国土恩”、“报众生恩”之教;再者,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本来就是佛教根本精神。因此“爱教必须爱国,爱国才能爱教”,爱国是爱教题中应有之义,爱国是佛教徒分内之事,爱国是爱教的前提,不爱国也就谈不上爱教。
佛教僧人如何“爱国”?真禅大师说,佛教徒要在爱国的思想基础上“积极从事适合寺庙情况与宗教习惯的农业、林业、副业、手工业的生产劳动和文教、卫生以及其他适当的社会服务工作,为社会创造财富。这种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在佛教徒的心目中,也就是建设人间净土’,,也就是说佛教徒应积极参与促进国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在加速我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但是,作为佛教徒又不同于一般的民众,因此仅仅爱国还不够,还“必须热爱我们所信仰的佛教”,不爱教也就不是合格的佛教徒。爱教就是爱佛法僧三宝。如何“爱教’\’?真禅大师特别指出,作为一个合格的僧青年,必须做到“三懂”:一是懂得佛教教理和教史。在教理方面,要深入钻研以《华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为中心的华严宗和唯识宗的思想体系;还要花大力气研究禅宗的经典及思想。而且不论研究哪一派系的经典理论,都要以人间佛教为着眼点。在教史方面,要懂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三部佛教史,要懂印度、日本、朝鲜和中国佛教史。只有懂得佛教史,才能使知识系统化,避免保守、僵化的错误。二是懂得佛教法务活动。佛教法务活动,包括各种法会、唱诵仪轨等,每个青年法师都要学会。三是懂得寺庙管理。寺庙管理在佛教传统中有客堂、库房、禅堂、衣钵寮等四大堂口;现代寺庙管理则有法务、财务、物资、人事、接待、治安、生产、服务等各方面。每个青年法师都要对这些方面进行学习和探索。真禅大师认为“三懂”中最重要的是懂得佛教教理和教史。
真禅大师不仅为青年僧人指出了“爱教”的内容,而且自己身体力行,堪为青年僧人的楷模。他熟知印度大小乘佛教的义理,对中国佛教华严宗学研究甚详,对禅宗、净土也颇有研究和见解,撰写了《玉佛丈室集》10集和《佛法·社会·人生》的专着,约数百万言,主编了《上海玉佛寺建寺110周年纪念特辑》、《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佛像开光、迎奉藏经、方丈升座纪念特辑》和《持松法师论着选集》与《纪念文集》、《玉佛禅寺》画册三种等,发行数十万册,为当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次,真禅大师指出,建设人间净土,要把净化自己和利益群生相结合。他说:“人间佛教思想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概括起来,不外乎‘自利\’和‘利他\’,也就是净化自己和利益人群。”“佛法的根本在于净化自心,完成人格,利益大众。”真禅大师认为,净化自己就是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破除“我”、“物”二执,“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将凡俗之心提升到佛菩萨之心。怎样才能做到净化自己呢?真禅大师赞成赵朴初老居士的说法,那就是必须“奉行五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同时必须严格遵守祖师们所制订的一切戒规和所树立的一切道风,还应该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修禅学禅、讲经说法、半月诵戒、夏季安居、冬季打七以及在佛教传统节日举行法会等。只有这样,才能净化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真禅大师认为,作为佛教徒不仅必须净化自己,具有高尚品德,以自己高尚的品德示范社会,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与完美;同时要以“四摄”、“六度”、“四无量心’\’利济人群。他对“四摄”、“六度”、“四无量心”,作了简明通俗的阐释:
所谓四摄,即布施摄(若众生乐财则施财,乐佛法则施佛法)、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利行摄(做利益众生的种种事)、同事摄(亲近众生,同其苦乐,随机教化)。这是为了摄受众生,使之生起亲爱之心而皈依佛教应做的四件事。
所谓六度,即布施度(对治悭贪,消除贫穷)、持戒度(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忍辱度(对治嗔恚、使心安住)、精进度(对治懈怠,生长善法)、禅定度(对治乱意,使心安定)、智慧度(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这是大乘佛教六种成就佛道即从生死之此岸到达涅伎之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所谓“四无量心”,就是“慈无量心”,即考虑如何为众生做好事,给众生以欢乐。“悲无量心”,即考虑如何拔除一切众生的苦难。“喜无量心”,即见到众生离苦得乐,感到喜乐。“舍无量心”,即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真禅大师契时契机,与时俱进,对“四摄、六度”的含义作了创造性的扩展,认为“四摄、六度’\’从广义上讲,包括了利益人群的一切善事、好事,诸如植树造林、造桥修路、保护文物等公益事业和扶助伤残、救病济贫、救济灾荒、敬老慈幼、施舍医药等慈善事业,只有这样,才是实践佛陀遗教,真正的利益人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佛教徒。真禅大师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真禅大师的倡导和带领下,上海佛教界、玉佛寺及他本人经常向社会福利机构,慈善事业,文化教育事业和灾区人民捐献大量钱物,在救病济贫、救济灾荒、敬老慈幼等慈善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称颂。
真禅大师深刻地阐述了净化自己和利益群生即“自利”和“利他”的关系。大乘佛教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为菩萨道。按照佛教经典中的解释,“自利”包含远离众恶,获得智慧、安乐与福报。真禅大师则强调,“自利”主要是“道德的提高和完善”,“获得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成就佛道”,而不是别的什么利益。而在“自利”和“利他”的关系中,“利他”是首要的和根本的,他说:“‘自利利他\’,首先要‘利他\’,即要把个人的力量,毫无保留地献给大众的利益。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够‘利他\’,即都能为他人利益而献出自己一切的时候,也就达到了每个人的‘自利\’目的”。“慈悲心是大乘行的出发点,离开慈悲心,就没有菩萨,就没有诸佛,就没有佛法。……而慈悲心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益众生”。所以“我们行菩萨道的人,要以众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因为菩萨除了以极大的同情心利益众生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益和打算”。而“利益众生”本身就包含了“自利”和“利他”两面,“资生福利事业不仅直接利乐众生,而且有助个人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所以是内益于己,外益于人,生益于时,死益于后的伟大事业,体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真禅大师对“自利”和“利他”的内涵及二者关系的阐述,表达了比以往解释更高尚的价值取向,反映出真禅大师崇高的道德境界。
真禅大师一生,以其强烈的佛教使命感、炽热的爱国心、高尚的道德境界、慈悲利生的菩萨行,致力于人间佛教弘扬和践行,致力于人心净化和国土庄严,致力于社会的和谐和进步,为佛教和社会作出了诸多贡献,赢得了教界内外的普遍敬仰。真禅大师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