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自家的宝藏
“明心性品”,是为了让你发现自家的宝藏,让你明白什么是心性,什么是真心。
吾有陀罗尼,亦名金刚心。
欲得胜道果,当下即见闻。
佛教所说的真理是一种生命本有的智慧,它有很多个名字,有时叫爱,有时叫善,有时也叫美。
“吾有陀罗尼,亦名金刚心”中的“陀罗尼”,也就是我所说的“心性”。
关于陀罗尼,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包括有总摄、总持、能摄、能持等等。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了陀罗尼智慧,所有佛法都忘不掉,能永远记着。它可以忆持各种各样的善法,可以防止各种各样的恶法。无量的佛法都在陀罗尼中,有了它,你才能说法自在。有了陀罗尼智慧,所有佛法便自然而然地从知识与行为准则变成了你生命本有的一种“灵光”,它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你的生命。你无须刻意提醒自己,自然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既没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没有所谓的敌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你锻炼心灵的道具,一切经历都在丰富着你的生命体验,使你变得更加博大和快乐。你心里没有了欲求不满,也没有了愤愤不平,自然活得自在逍遥。从此,你的举手投足无不在诠释大善、大美的真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你的行为都是佛法的真实体现。比如,只要真诚,所有人都能读懂我的小说,都能从中得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我写的不是概念化的佛法,而是生命和灵魂的真相,我的写作就是佛教智慧的灵活运用。再举个例子,假如你从心底里爱你的母亲,那么你即使从没读过《如何跟母亲相处》这类书籍,也绝对不会做出伤害她的事,你甚至会不忍心令她担心失望,你的所有愿望,都是希望给她带来快乐。
陀罗尼智慧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真心”,真心就是与妄心相对的那颗心,是一颗不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心。佛教里面,对“真心”有多种不同的称谓。例如,菩萨戒称之为心地,般若经称之为菩提、涅槃,华严经称之为法界,金刚经称之为如来,金光明称之为如如,净名经称之为法身,起信论称之为真如,涅槃经称之为佛性,圆觉经称之为总持,胜鬘经称之为如来藏,了义经称之为圆觉,等等。也有人随心将它喻为自己、正眼、妙心、主人翁、无底钵、没弦琴、无尽灯、无根树、吹毛剑、无为国、牟尼珠……实在是名号众多,无法尽数将其摘录于此。但是假如你明白了真心,便自然懂得它们的所指。
真心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真心实意”不太一样。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前者是一种远离一切妄想的智慧清明状态,就像一张白纸——不过,你在白纸上画画会留下痕迹,真心状态下的人就算经历再多再大的事情,心里也是不会留下痕迹的——而后者,则仅仅是不作假而已。不作假,便说明心中有了真与假的对立,但真心的世界是不存在对立与分别的,究其根本,连人这个存在都是一个不断发生着细微改变——比如细胞的新陈代谢、想法的改变、知识结构的调整等等的幻象,哪还有什么作不作假的区别?真正的“不作假”,只是一种诚实的态度。况且,不作假并不代表对事物的看法及处理方法不受偏见的影响,也不代表能对结果随缘。比如,一个你非常讨厌的人获得了你梦寐以求的工作,你会不会感到不开心?能不能淡然看待这件事?真心状态下的人是淡然的,他们的淡然并非一种掩饰或者克制,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随缘,所以他们更像镜子,能如实照出镜前的人和事物,不会丑化它,也不会美化它,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状态,它是客观、全面且清醒的。这种不会改变,就是“如如不动”。真心虽然没有实体,却不会被世界上的任何东西所摧毁,因此也被称为“金刚心”。金刚心,就是坏不了的真心。明白真心,便拥有了一种像金刚一样不可摧毁的智慧,它能使人远离愚昧,远离各种假象的迷惑。
为什么叫“金刚心”?《三藏法数》中说:“金刚体坚用利,能摧碎诸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不为妄惑所侵,能断一切结使,成阿罗汉。若在菩萨,即能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是名金刚轮三昧。”
坏不了的真心,才叫金刚心。
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人所追求、所向往的真正的爱与自由,统统都藏在这“真心”里面,你明白真心的那个瞬间,便会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天堂,也自然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快乐。许多修行人放弃世俗享受,勤勉修炼,追求的不外就是这个东西。明白它的那一刻,你就开悟了,也就是“悟道”。当它对于你来说,成了一种呼吸般的存在,你无时无刻都不会丢掉它,那么你的生命中也就没有了烦恼,甚至再也无须离苦得乐,这时你便可证得殊胜的道果,实现你的终极快乐。相反,如果不在心性上下工夫而盲目修行,无论你如何精进,都无疑是在白费力气。
如果你想真正得到殊胜的道果和究竟智慧,当你明白这个金刚心的时候,你当下就可以“见闻”那个胜道果。《三藏法数》中说:胜道者,能灭贪嗔痴等烦恼,得证胜道。
我说的“见闻”,指人的感觉作用和认识能力。佛教认为,人有“六识”。“见”是眼识的作用,“闻”是耳识的作用,“觉”是鼻识、舌识和身识的作用,“知”是意识的作用。在佛经上,“见闻”一般专指见佛闻法,如《法华经-序品》有“见闻若斯”之语。
认知了心性即金刚心的人,就被称为悟道,被称为开悟,可见这个金刚心非常重要。不明白心性,你无论如何苦修都没有用的。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