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本愿念佛讲话-第一讲(三)

发布时间:2023-08-23 08:26:12作者:大悲原文

本愿念佛讲话-第一讲(三)

圣苏法师

第一讲本愿:我要救你 (之三)

(诸佛赞叹愿) 法藏菩萨在第十七愿中说:

设我得佛,

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

不取正觉。

“如果我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诸佛,都要称扬赞叹我的名号,如果不这样,我就誓不成佛!”

不仅如此,十方诸佛对念佛众生也同样护念、同样赞叹,这充分说明了“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不可思议。

可是,即使有释迦牟尼佛来此世界示现成佛说此念佛法门,即使有十方诸佛的赞叹,证诚护念,我们凡夫的疑惑之心还是这么坚固深厚,还不能完全信靠,“哎呀,我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够不够啊?除了这句名号之外,我应该还要做到如何如何,往生心愿才能得到满足:我还要加上其它的善行,还要勤苦修行,阿弥陀佛才能救度我。”

当然,善行非常值得赞叹,可是如果把它作为阿弥陀佛救度的条件的话,就是有悖于佛法,就有谤法的嫌疑。

阿弥陀佛说:“是我名号的功德让你往生,而不是靠你自己有漏、有为的人天福报可以往生极乐净土的。”

弥陀的本愿,在《无量寿经》里边有详细的说明。

(越多越好吗?) 学佛不论学哪一宗,都有他所依据的根本经典。最初学佛的人往往有这么一个认识:经典读的越多越好,《金刚经》啊,《法华经》啊,《华严经》啊,《楞严经》啊,凡是能找出来的,都拿来读。?其实,这个都是在初期的摸索阶段。

一切的修行法门,都必须 一门深入。

“师父,佛讲这么多经典,不都是要给我们学的吗?”

不一定是都给你学的。佛讲这么多的经典,可以说不是都要给你学的。释迦牟尼佛随机施教,你是什么根机的人,就学什么样的法。如果释迦牟尼佛的法都是要给你学,不要说在家人没有时间,就是出家人,那好几万卷的经典也学不来啊,《大藏经》阅完,也是茫茫然然,不知道怎么样啊,不过是浏览一遍而已。所以,如果说八万四千圣教修完之后才可以解脱。那就是戏论了,就不能给我们根本利益了,那样一来,释迦牟尼佛在这世间示现一次成佛,不是给我们增添麻烦了吗 “经典要读得多才能解脱,才能往生成佛”,这岂不是贬低了阿弥陀佛的誓愿?岂不是把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打了折扣了吗?释迦牟尼佛说:

我法如水银珠,粒粒皆圆,

如旃檀木,片片皆香,

随得一法,都可得解脱。

就怕你得不到,得任何一个法,都可以得解脱。没有说一定要把八万四千圣教都学了之后才可以得解脱。

但如果我们得不到真实相应的法,不相应的法读得再多,入海算沙,也得不到解脱。

(学解学行) 善导大师说: “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就是说:你想通达佛法,必须广学多闻;但要真实行持得力,一定要选择相应于自己根机的教法,少少用功,多多得益。?末法众生,罪业凡夫,有缘教法即是净土,净土宗正依的有三部经典:就是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

(经典依与不依) 经典有依,就有不依了,有正依,就有傍依。佛的八万四千法门,有无量无边的经典,我们所依从的,是净土宗的经典,至于其它宗的经典,比如说叫你开悟的经典,学净土就不依从了,不依从并不是反对哦!因为那不是对我们这个根机所选法门而言的,可能会混淆法门的纲宗,搅得浑掉了。因为我们这个法门是要乘着佛的愿力,别的经典是要靠自力的修行,所以,看得越多,心里越糊涂:“哎!这个不是叫我们修吗?你怎么说要靠佛的愿力?说我们凡夫就这样就可以去往生了?怎么不谈我们的修为、只谈信佛的愿力呀?”你会觉得有矛盾。

其实,佛是没有矛盾的。比如说,我们要到烟台来,从大连来,那就坐船,坐船往南方走,就可以到烟台了;象我从南方来,你就可以告诉我坐车啊,坐车往北方走,也可以到烟台。这个都没讲错啊。可是,我在南方听说“坐船往南方走”,那我坐到哪里去了?

那是对不同地方的人,说不同的道路,目的是要你就路还家,刚才前边说了,就路还家,告诉你:就到烟台这一地点。

佛讲这些法门是要我们成佛的,你是什么样的根机,佛就给你讲什么样的法,然后,就你当时的根机,修这个法,可以去成佛。

(我们是什么根机?) 在净土宗的立场上,我们是什么根机?我们的位置在哪里?

我们的位置,大家不知道啊,我们的位置,第一点,从空间来说,是在娑婆世界,不在极乐世界,不在诸佛的净土,而是在秽土。

娑婆世界是怎么样的人呢?在《悲华经》里说:

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

\

所谓众生厚重烦恼。

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

如是众生,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嗔恚,皆悉充满娑婆世界;

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摈弃,以重业故,

这就是娑婆世界。说得很清楚了,被十方诸佛所摈弃之人,是断诸善根之人,专行恶业之人,没有善根,只有罪业,就象垃圾一样,没人要了,这样的人充满娑婆世界,所以这个世界才有高山、峡谷,诸佛净土是 “地平如掌”, 是琉璃地,我们哪有琉璃地呀?我们的世界是由污浊所构成的,为什么?共业所感,我们这些恶业众生共同来到这里,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感出这样一个污秽的、不安宁的世界──战争呀、水灾呀、火灾呀、瘟疫呀等等,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恶业所感,所以,生到这个世界会感到很耻辱,其实也是应该的,象我们这样的人,也只能生到这个世界,没有别的办法。

这个是知道我们的位置在娑婆世界。

那么,从时间来讲呢,我们是生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如果生在释迦牟尼佛那个年代,那还不错,释迦牟尼佛一座讲法,经典里说了,座下多少比丘得漏尽意解,多少菩萨得无生法忍,多少多少得阿罗汉,多少多少得法眼净。很可惜,我们都没生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释迦牟尼佛已经是灭度了,五百年正法,一千年像法,现在进入末法。末法时代是什么特点?五浊增盛的恶世啊!在《阿弥陀经》里说 “五浊恶世”, “五浊”是指: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个讲解起来很多、很复杂,总而言之,这个“浊”是肮脏的意思。末法时代,越加肮脏,越来越肮脏,只会增盛,无法减弱。

我们来到这个肮脏的世界,就没办法了。我们中国有一个俗话,叫做“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你再有本事,你跳到黄河里边,洗也洗不清了,用黄河水来洗吧,越洗越黄,越洗越浑。我们跳到娑婆世界、跳到五浊恶世,对不起,你洗也洗不清了,“五浊”,不是一条黄河,是五条涛涛的浊流,是众生恶业所感的浊流,所以,来此世界,就会觉得修行没有力量,觉得内心不能清净,这个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所以,身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我要如何如何”,说“我要效法古代的高僧大德那些难行苦行”,恐怕不容易。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赞叹,但是,效果可能非常微弱。

经典里有这么一个比喻:有一块无量无边的大冰,将开水倒下去,开水很快就会冻住,结成一块小冰。我们一开始修行,非常热切、勇猛,精进得不得了,好象开水一样,倒下去,然后恶业烦恼就来了,马上就倒退了,不退转永远也达不到,可望而不可及,慢慢就退下去了。

所以,来此娑婆世界,我们的位置就在这里,就是 恶业、恶众生、恶时代、恶世界、恶烦恼, 这就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所讲的。

对于这样的恶业烦恼众生,在《地藏经》里说: 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

我们起心动念,一点一滴,都是罪、都是业,为什么?都是我执、我见。

既然我们的位置在恶业、妄念、恶障、恶世界、恶时代、恶众生、恶烦恼,象这样的恶众生,释迦牟尼佛才给我们讲了慈悲至极的净土法门,我们懂了:我们就是站在恶这个地方,那就只能修连恶人也能成佛的法,这才和我们相应。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位置定错了,把自己定在善的位置上,那就修行什么法呢?那就要行万般的善,要六度万行去成佛,那个,恶机不相应了。

(本为凡夫) 净土法门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叫做:

? 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虽然讲三根普被,但是其特色是要以救度凡夫为本,附带地救度圣人。对圣人来说,可以选择任何的法门修行,而我们恶业凡夫则仅有这一条路可以走。阿弥陀佛是以恶业凡夫为基本救度对象而弘发殊胜本愿,所以叫“本为凡夫”。

净土三部经就说了“本为凡夫”之法、非常慈悲的救度。我们也非常欢喜了:“还好,象我这样的凡夫也有一个救度之法,我就欢喜了。”

比如说,我们在座的,有不少是老年人,年纪大了,就老花眼了。眼镜店里卖老花眼镜,就本为你这老花眼的,那你就不要担心了,你就用老花眼,戴上老花眼镜,就可以看得清了。你还担心什么?本来就是校正你的老花眼的。

所以,我们凡夫、恶人有这样的烦恼、恶业,阿弥陀佛说:“不要担心,我有这样净土的法,就是专门为你们这样的凡夫来成就的!一法克一法嘛,我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叫无碍光,就是克服、消除你的恶业的。”

依据《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我们的学习就有纲宗了,就不会被其它的法门所飘夺。至于其它的法门,都是诸佛所说,都是佛的正法、正教,我们自己无法修行,要觉得惭愧,同时要感到佛恩的浩荡,“象我这样一法都修不成的人,还好,有净土三部经,还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别人修其他法门,我们要赞叹,赞叹而不随学,因为我们学不来,我们没法学──我赞叹,但是我去念佛,我感恩,我也去念佛,只是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净土法门才是我的根本救度之道。

(三经以《无量寿经》为根本) 净土三部经略有不同,各有自己的特色,三部经是以《无量寿经》为根本的。为什么以《无量寿经》为根本?因为它讲了法藏菩萨的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成佛的因果和众生往生的因果:这两重因果的关系,就是第十八愿本愿文中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弥陀的成佛因果构成了众生的往生因果,也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一方面代表佛的成佛因果:法藏菩萨如果没成佛,就没有“南无阿弥陀佛”了;另一方面代表我们众生往生之因果:如果没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我们就谈不上往生了。第十八大愿自古以来称为佛的本愿,善导大师称之为“弘愿”,“弘”就是弘广无边的意思。

这里有必要把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念佛法门做一个介绍。

念佛法门从历史上发展下来,是不断地进步的,是随着众生根机所感,不断地开显出来的。

一开始的时候,在中国,大家都知道,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所以,现在净土宗也叫“莲宗”,念佛人也称为“莲友”,都是从这儿来的。有十八高贤,共一百二十三人,结成莲社,念佛往生。

慧远大师念佛和我们现在的念佛不同,他是根据《观经》来修行的,总共定、散十六观,从日想观开始,水想观、地想观……,一一成就方可。

(“观念”念佛) 他念佛的特点就是 “观念”, 观阿弥陀佛的相好、观极乐世界的庄严,把它明明朗朗地在心中浮现出来,入定、出定,恒现其前,而且出定之时,与诸佛所说经典相合,这个绝不是我们所说的一些气功人所出现的境界,气功是虚幻的,不是佛的真实,那叫邪观,不是正观,所以在《观经》里说: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观经》的修法,难度非常高,是根机非常猛利的人、是了不起的大人物所修的,现在的人很少按这样的法门修行了。

善导大师也特别说明:凡夫是乱想心粗,观不成就。弥陀的净土非常细微、非常奇妙,凡夫的心非常粗陋,当然是观不成就了。

打个比喻说,通过显微镜,我们才能看到细菌, 用我们的肉眼当然就看不到了。极乐世界微妙不可思议,用我们凡夫的心当然就观不成就了,凡夫识神飘扬,一点也不能息虑凝心,修行观法当然就不行了,所以,慧远大师这样的念佛,我们都做不到。? “观念”法门流行的时间不长,逐渐由于众生的根机不能适应,慢慢就消淡下去了。

(“称念”念佛) 到了唐朝,善导大师突出说明佛的本愿,就是“称念”法门──“观念”观佛的相好、观极乐的庄严,这个都不行啊,众生做不到啊,可是,佛的本愿不是叫我们“观念”,而是“称念”。就是说只要我们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了,“称念”比“观念”更加殊胜,这是佛的本愿。

何以见得佛的本愿是“称念”呢?何以见得“称念”比“观念”更加殊胜呢?

象我本人一开始,就很难接受,总觉得“观念”比较殊胜啊,至于“称念”,嘴巴念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好象什么人也念得出来,实在没什么殊胜的。“观念”观极乐世界那么庄严,阿弥陀佛那么相好,看得很清楚,这个应该比“称念”更好,应该更殊胜啊,好象往生更有把握啊。

可是,善导大师的解释恰恰相反,他说,称念佛的名号,嘴上就这样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才是合乎佛的本愿,这样才更加殊胜。

听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内心会感到非常安慰:“还好,象我这样的人,‘观念’不能成就,只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更加不可思议,那我就有救了。”

这样的说法儿有没有经典的依据呢?经典的依据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尤其是第十七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皆悉咨嗟称我名者”,可见,阿弥陀佛不是以观想为本愿,而是以称扬赞叹他的名号为本愿。

(选择名号) 阿弥陀佛为什么选择称名为本愿呢?他的发愿是经过五劫思惟的,不是说是很贸然、很随便发的愿,这正是他慈悲至极的体现,因为阿弥陀佛在当初因地作为法藏菩萨的时候,观一切众生的根性,很多人观想都做不到啊,如果让我们观想成就才能往生,那就完了,象我们这些末法年代、五浊恶世的恶业众生,个个都没有份了。所以,弥陀早就知道:我要成佛的时候呢,我不是靠观想来让你往生的;也不是靠持戒,如果靠持戒,对不起,不能持戒的人往生无份了;也不是靠读诵大乘经典,靠读诵大乘经典,不识字的人也无份了;也不是靠能够行诸善事,有的人生下来从事捕鱼等杀生行业,不能修诸功德来往生;也不是靠作种种的布施供养,如果要拿很多钱布施供养才能往生,穷人没有钱,那也不能往生了。

弥陀的慈悲在什么地方?这些通通不依赖,“就靠我的名号!就靠‘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我这‘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是平等的布施,你能够称念这六字名号,就可以来往生了。”

这才是佛的彻底慈悲呀。所以,佛选择名号让我们往生、做为根本的救度,有他至极的慈悲在里边。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听闻这句名号,也可以称诵这句名号,这样最简单了,所以,名号对我们来说,是根本救度的意义。

看到“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会懂得:“哎呀!太好了!象我这样的瞎老太婆、象我这样无智慧的人、戒定慧都不能修行成就的人,还好,还有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