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名及分别,体性本无异,
随于世俗义,建立而不同。
若舍离名字,而求于物体,
过去及未来,此皆无所得。
能知诸识起,无有所知法,
所知唯是名,世法悉如是。
以名分别法,法不称于名,
诸法性如是,不住于分别。
以法唯名故,想即无有体,
想无名亦无,何处有分别?
若得无分别,身心恒寂静,
如木火烧已,毕竟不复生。
譬如人负担,是人名担者,
随其担有殊,担者相差别。
名如所担物,分别名担者,
以名种种故,分别各不同。
如见杌为人,见人以为杌,
人杌二分别,但有于名字。
诸大和合中,分别以为色,
若离于诸大,色性即无有。
如德依瓶处,瓶依名亦然,
舍名而取瓶,瓶终不可得。
瓶不住瓶体,名岂住于名?
二合生分别,名量亦非有。
住于如是定,其心不动摇,
譬如金石等,本来无水相,
与火共和合,若水而流动。
藏识亦如是,体非流转法,
诸识共相应,与法同流转。
如铁因磁石,周回而转移,
二俱无有思,状若有思觉,
赖耶与七识,当知亦复然。
习绳之所系,无人而若有,
普遍众生身,周行诸险趣,
如铁与磁石,展转不相知。
或离于险道,而得住诸地,
神通自在力,如幻首楞严,
乃至陀罗尼,莫不皆成满。
赞佛实功德,以之为供养,
或现无量身,一身无量手,
肩头口及舌,展转皆无量。
往诣十方国,供养诸如来,
或雨众妙花,宝衣及璎珞,
其积甚高广,如须弥等山,
供养于如来,及以诸菩萨。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