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炎炎夏日的雨水》

发布时间:2023-07-21 12:34:28作者:大悲原文

  班迪达尊者 (Sayadaw U Pandita) 简介

  ◎一九二一年生于缅甸仰光市近郊。

  ◎十二岁剃度出家,二十九岁接受马哈希尊者的禅修训练。

  ◎目前负责「清净智禅修道场」(PanditArAma)指导密集禅修,为缅甸当代颇富国际声望的禅修大德。

  ◎着有《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解脱道上》(On the Path of Freedom: A Mind of Wise Discernment and Openness)、《宁静安乐之路》(The way to the Happiness of Peace)、《炎炎夏日的雨水》(Rain Drop in Hot Summer: Words of Advice from Sayadaw U Pandita)等书。

  序

  各位佛友,我们很高兴看到缅甸当代著名禅师一班迪达大师(Sayadaw U Pandita)的语录“Raindrops in Hot Summer"被译成了中文。中文译本《炎炎夏日的雨水》乃由台北的蔡文熙佛友所翻译。在本地重印中译本时,一些用词已加以修改,以便加人本地常用词。

  《炎炎夏日的雨水》摘录了班迪达大师对在家人及修行者的忠告。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人们面对着那炽热的贪、嗔、痴时所应持有的态度与行为。大师也指出布施的果报。大师的劝告逐渐渊博,他道出持守戒律的重要性,也描述禅修的点点滴滴。内容由炽热的贪、慎、痴,逐步渐进,最终进人修禅之体验,清净内心,经验道和果,而后进人涅槃。这逐步渐进的忠告,就像缅甸夏天时的雨水,在炽热满天灰尘中刚下的雨水是污浊的,大雨下了一阵后,雨水将变得晶莹洁净。大地获得雨水的滋润,奇花异草含苞待放。

  希望读者们深受大师忠告的滋润,绽放智慧。

  1.威信

  当着手从事一件工作的时候,完美无缺远比追求威信来得重要。完美无缺,自然会产生威信。

  2.选择工作

  工作可分为三种类型:渴望的工作、适当的工作以及潜能的工作。从渴望的工作角度来看,应该选择适当的工作。从适当的工作角度来看,也是一样的,应该选择具有潜能的工作。

  3.迈向更大的成就

  一个人如果能够不以工作上的成就而自满、自傲、反而补足缺陷,修正错误,他应该会更有成就。

  4.有了成就之后

  当一个人有了成就之后,往往会洋洋得意、松懈,自夸夸人,滔滔不绝。我们必须觉察这些倾向。

  5.事业的果实

  世尊佛陀是一位实实在在做出大事业的人,因为他已经完全觉悟,达到颠峰,成为一切智者。

  6.事业与利益

  事业如果不够宏伟,它的利益难以宽广。

  7.不要说大话

  重要的是,做大事业,而不是说大话。

  8.橡胶树的活动

  橡胶树结果之前,种子会先发芽。不过在传播佛法的时候,类似橡胶树结果之前的不当活动,丝毫也不可实行。(而是让内在的美德自然出现)。

  9.三思而后行

  当你计划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务必考虑这件事是否有利益或者适当。如果两者兼具,就可以去做。

  10.无效的教法

  我们应该尝试去建立不离经论研习的实修活动,以及不离实修活动的经论研习。缺乏理论的实修,以及缺乏实修的理论,都产生不了实际的效益。

  11.各位同修,让我们修正自己

  如果研习经论的比丘与禅修的比丘,彼此指责对方:「你如此这般……」。那么,他们就像一对兄弟,彼此抱怨:「你怎么这样……」。诚如缅甸俚语所说的:「父亲与孩子们,让我们修正自己,并且共聚在一起。」各位同修,让我们修正上述的言谈。

  12.直观修行老师须知

  担任指导直观修行的老师,必须尊重戒律,持续、有规律地研习佛教的经典,并且,日以继夜地修行。

  13.表象与实修

  仅仅掌握表象,却不实修的比丘,不可能经验到净化烦恼的平净。因此,比丘不应该只掌握到表象,在实修上,也要掌握得一样好。

  14.优秀的战士与善良的比丘

  仅仅穿上军服,却不能在战场击败敌人的士兵,不是优秀的战士。只穿袈娑,却不能降伏烦恼的比丘,不是尽责的比丘。

  15.给一位准备利益众生的老师底忠告

  一位想要利益众生的老师,应该知避所当避,行所应行,而且充满智慧与慈悲。

  16.给从事利他工作人士的忠告

  在从事利益众生的工作时,人们应该特别注意:要有一致性、善意与光明正大。

  17.避免自私的个人主义

  一旦从事利益众生的工作,(与别人共事时),应该避免个人主义的作风,这仅仅是凸显出个人自我的能力而已。

  18.能说善道的组织工作者

  想要成为一位能说善道的组织工作者,就应该说实话,促进友谊与和谐,亲切有礼,谈吐之间,充满智慧。

  19.一位佛陀使者的特质

  一位想要传播佛陀教义的人,必须具备以下几项特质:

  a.虽然长得不够英俊,却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b.虽然看起来不是得庄严,却予人整洁、清净的感觉。

  c.拥有实在的好声誉。

  d.努力学习,以达到具定戒、定、慧与研习经论的标准。

  20.解决问题

  当医生与专业人士群聚一堂时,治疗病人的苦痛是唯一的目标,因此他们必须彼此谘商、讨论,并提出处方。尝试解决问题时,也是一样,人们必须彼此请教、讨论、协商,以达到解决问题的唯一目标?

  21.问题出现的时候

  正如缅甸的俚语所说的:「有人,就会有问题」。在团体中,自然会有问题出现。如果发生了问题,我们要以和善的态度去观照、深思,然后用善意、耐心,来寻找出解决之道。

  22.耐心

  一个人应该对别人有耐心,而不是期待别人对自己有耐心。

  23.和尚是事事无碍的

  有些人会说:「这件事与和尚无关,他们不会了解的。」其实,这些人不明白,佛陀的教义是无所不包,事事无碍的。

  24.修补裂缝

  一艘进行水上旅游的巨轮,如果出现裂缝,应该即刻修补,否则,等水渗透进来,船身就会迅速下沈。如果佛教这艘度化众生的巨轮,出现裂缝,应该立即修补,否则等水渗进来,佛教这艘巨轮将会沉没消失。

  25.不能让佛教文化的血液冷却

  为了避免缅甸佛教死亡,必须在每一位佛教徒的身心,持续注入佛教文化的血液,而且必须是纯美、温暖的血液,这样缅甸佛教才不会逐渐变得冰冷,走向死亡。

  26.侵入佛教文化的空隙

  空间一有漏洞,空气会自然地进入。在暧昧不明、软弱无力、因循传统、有名无实的佛教文化中,一旦出现空隙,其它宗教的信仰、外国文化、依赖咒语的力量、崇拜诸神、异教徒、毒品、兴奋剂等东西,便会迅速地侵入。

  27.从幼苗开始

  以接枝方式种树,会长出带有粗大种子、厚皮、少肉、多纤维的果实。要是从幼苗就开始栽种,才会长出带有细小种子、薄皮、多肉、少纤维的果实。传授佛教文化也一样,对于年迈的老人而言,不容易产生效益,只有在年轻时代才能发生作用。

  28.成熟后再补给营养

  婴儿在需要营养的时候,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乳汁,或者,孩童在需要营养的时候,缺乏适当的补给,将会变得短小、瘦弱,心智发展不全,甚至虚胖臃肿。等过了发育的阶段,再补给营养,对于促进身体的强壮、高胖以及扎实的体格,已无济于事。同样的,孩子必须在年轻的适当阶段,即施予佛教文化的法乳,如果延迟到年老的阶段,就不易产生效益。

  29.受到威胁的孩子

  面对粗壮孩子的威胁时,营养不足、大腹便便、矮小瘦弱的孩子将无力抵抗攻击,只能低头承受。同样的,一位在(佛教)文化上,营养不足、大腹便便、矮小瘦弱的人,一旦受到诱惑,也是没有能力抵抗,反而准备顺从,转向其它宗教的新信仰。

  30.三脚桌

  三脚桌如果缺了一只脚,就不可能站隐,如果断了二只脚或者全断,就更不用说了。同样的,为了让孩子浸润在佛教文化当中,有三种人是不可缺少的:孩子、父母以及老师。

  31.令人欣喜的佛教宝藏

  每位佛教徒的父母亲应该尝试跨出去,成功地将佛教的基因、习惯以及(修行、尤其是直观)经验,传递到到一代。如果他们能够这样做到,那么,教养良好的孩子所获得的喜悦与欢乐,将远超过拥有财富以及其它宝藏。

  32.修行人的孩子

  修行人的孩子,比起父母只是传统、有名无实的佛教徒底孩子,还要优秀。因为在他的身心特质中,拥有从父母那里传承而来的佛教基因(他们的父母修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的『四念处』禅修法门)。

  33.有用的孩子

  父母亲如果期待他们的孩子,能够成为家庭、佛教、国家的有用人才。首先,他们自己必须实践佛法中的戒律、禅定以及直观智慧。

  34.创造新一代的佛教徒

  每位教徒的责任是尝试给新的、优秀的世代,注入佛教文化的基因、习惯(修行,尤其是直观)经验。

  35.世界和平

  为了让自己的小世界和平宁静,我们应该亲身实践佛陀的教诲。并且依照自己的能力,将佛法推广到周遭环,诸如家庭、人际关系、朋友等等,如此一来,他们也能够获得和平、宁静。

  36.高质量的生活

  如果你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请修习佛法。

  如果你要求自已的言行,如同高质量的文明人,请遵守戒律。

  如果你渴望自已的心灵,如同高质量的文明人,请实修禅定。

  如果你向往高质量的生活,宛如心智完全发展、直观之知有所进展的人,请参加直观的禅修活动。

  37.清澈、纯净与宁静

  一旦直观的慧眼得到开发,整个人将拥有清澈、纯静与宁静。

  38.美化

  一般人只美化身体,至于心灵的净化,就得糟糕、笨拙,佛陀是一位伟大的美容师,经由轮回,让事物美丽动人。戒、定、慧的实践,就如同化妆品一样,实践一点点,你就美丽一点点,实践多一些,就更漂亮一些,彻底实践,你将全然美丽动人。

  仅仅美化身体

  却不净化心灵

  只能让身体漂亮

  心灵却黯然失色

  身心都美化了

  整个人才人会真正的美丽动人。

  39.简简单单地实践

  在法的领域,不宜优先争取声望。这个世界得容易忽视简简单单去实践的人,然而,一旦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我们就会简简单单地实践。

  40.创造利润

  一位销售员不只是为了保有资金,或是赔钱亏损才卖出货物。他销售,是为了创造利润。同样的,我们既生为人类,又幸逢佛教,就不应该满足于保有资本,更不应该赔钱,我们应当创造利润。如果来生,又化生为人类,这只是保有资本;如果沦入悲惨的地狱,这是赔钱亏损;然而,如果生在梵天界,这就是创造利润。不过,这种利润缺乏保障──不保证从此不再沦入悲惨的地狱。所以说,涅槃是最可靠的利润。

  41.佛教的三种类型

  佛教共有三种类型:死亡的,有生命的,强壮的。其中,(对于和尚与尼众)不接受佛教戒律的规范,这是死亡的佛教;能遵循佛教戒律的规范,则是有生命的佛教;能够实修禅定与直观活动,有生命的佛教将蜕变为强壮,开展的佛教。

  42.护卫力量的三种类型

  护卫的力量共有三种类型:瘟听闻经论而产生的,由持诵经论而产生的,以及由实修而产生的。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听闻、持诵经论所产生的护卫力量,就是指实践戒、定、慧所产生的护卫力量。只有戒、定、慧才能实实在在地护卫我们,避免陷入内在隐匿的危机当中(诸如贪、瞋、痴等烦恼)。

  43.善终

  只有好好活着,才会善终。

  44.由亡者赠予而来的真价

  奉献给亡者的布施行为,其真正的价值可以说是由亡者赠予,生者承受分享。

  45.为口渴的人准备凉水

  甫从烈日下回来的人,相当口渴,我们会为他们准备凉水,绝不会提供热水或温水。同样地一面对渴望分享价值的亡者,我们会供上清彻的善意,不会心怀忧伤与痛苦。

  46.恶行与德行

  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都可以轻易地发现恶行,德行则不易被发现。

  47.提高警觉

  慎防能言善道的人,他们善用美妙的言辞,几乎能让顽石也点头赞成,同样的,也要慎防缺乏实修经验,却又博学多闻的人。

  48.难以自拔

  你一旦依止一位师父,就得难离开他。如果他误入歧途,也会对你产生不利的影响。你不应该只听说某人得特殊,就去亲近依止。如果是因为名气的关系而前往,就可能助长了他的声势,如此一来会愈陷愈深。女人在依止师父的时候,得容易疯狂,因而受到他们的掌控。结果,往往沦为丑闻事件当中,社会舆论指控的受害者。

  49.机会主义者与个人主义者

  只想不劳而获的人,可以称为机会主义者;勤劳而有所收获,却不愿利益众生的人,可称为个人主义者,大家不会尊敬他。佛陀既不是机会主义者,也不是个人主义者。

  50.三思而后行

  周延考虑一件事的利益以及适当性之后,方可付诸实行。

  51.不要偏食

  有情众生不应该偏食,反而应该选择合适的东西。人们即使不喜欢却有益健康的食物,也应该食用;即使喜欢而对身体有害的食物,也应该避免。人们可能不喜欢行善,但,还是应该去做;人们可能喜欢恶行,即应避免去做。

  52.善有善报

  正如食用新鲜的食物有助健康,同样的,正当的行为也会产生良好的果报。正如食用不宜的食物会产生疾病,同样的,不正当的行为也会招来邪恶的果报。

  53.黑与白

  如果一个人在烈日下穿黑色衣服,就会吸热,反之,如果身着白色的衣服,就可以把热能折射回去。一位修行人如果内心惭愧的纯洁面显现,烦恼的热气即刻消退。如果内心无惭、无愧的幽暗面生起,烦恼之热不可能消失。

  54.逐步接近涅槃

  一个人的厌离心愈强烈,愈会去修习戒、定、慧,修习多了,自然能净化烦恼,并逐步接近涅槃。

  55.开创和平欢喜的世界

  如果自己所发的誓愿是正道的话,朋友、家庭、社会与国家将能手牵手,相互提携,共创和平、欢喜的世界。

  56.亲见佛陀

  如果你目睹了法,就会亲见佛陀。

  如果你认识了法,就会了解佛陀。

  如果法的特质出现了,佛陀的特质就会出现。

  57.有价值的生活

  能过有价值的生活远比追逐有成就的事业,还来得重要。

\

  58.在阴影下的成长

  栽种树木的时候,种子、土壤、天气可能都很合适,可是,如果种在绿阴覆盖的树荫下,阳光被遮住了,这棵树不会长得得茂盛。佛教也是一样,应该回避『荫影』。

  59.有益的布施

  布施是一种善行,不应该随兴挥霍,反而应该谨慎进行,产生实在的效益,避免浪费金钱,更不可视布施为一种娱乐活动。

  60.布施的取与舍

  布施时,你不应该渴望名声,期待世间的利益以及贪图回报。你应该充满慈悲、善意与赞美的心情,以谨慎的态度去布施。

  61.枯萎的树不会结出果实

  为了丰富心灵的内涵,以及开发直观的修行,言语、行为上的清净是最根本的。如果言行不清净,心灵就不会纯净,内涵也不会丰富,直观活动将不可能开发。如果一棵树的枝叶断了,或是枯萎了,就不会结出果实。同样的,如果戒律的根基受到破坏或干枯,将不能发展,更不能证得『道』与『果』。

  62.普遍的戒律

  根本的五条戒律,不仅牵涉到个人,也不仅限于佛教徒,而是遍及每一个人,无论他信仰的是什么宗教,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五戒。由于五戒遍及于宇宙,可以称为普遍的戒律,又因为牵涉到全世界,五戒也可以称为世界的戒律。

  63.磨过的木材闪闪发亮

  木材经过刨平、砂纸摩擦,就会变得闪闪发亮。一位修行人会以慎重与智慧的态度来遵守称为止持戒的根本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乱、不妄语、不饮酒),至于作持戒,也就是八戒的最后三条戒律(不观歌舞、不卧高床、过午不食),在修行的过程,可以清除由感官欲望所带来的骚动不安。如此一来,一位修行人的戒律,将如同磨过的木材,变得耀眼夺目。

  64.嘴巴是不可缺少的

  戒律就像一个人的嘴巴。有了嘴巴,才能进食,进食后,身体才会强壮。同样的,如果拥有戒律的嘴巴,禅定与直观的资粮才能进来,禅定与直观的资粮进来了,心灵才能强而有力。

  65.不要受伤

  一个精神抖擞的人,如果受伤的话,就会变得颓丧。

  佛教,如果严守戒律,就会显得有生命力,但是,如果违犯了戒律,佛教就出现伤口,元气大受影响。

  66.每日警醒默观

  一位修行人,每日至少应该拨出一分钟的时间,来警醒修习四种观行──忆念佛陀的德行、慈悲观、不净观以及死亡观。

  67.佛陀德行的花园

  佛陀的德行,宛如庄严锦簇的花园,重重无尽。喜爱花的人,一进入花园,立即被第一层的景色吸引住。然而,转过一圈,景色更迷人。惊奇之余,他们转往第二层,景色更殊胜;接着又前往另一层楼,如此无穷无尽,叹为观止。他们一旦深深爱上这些花朵,就也不想离开花园了。

  68.感人肺腑的慈悲心

  一块物质如果是干燥的,就不容易溶入另一块物质,但是,两块潮湿的物质一旦接触,就可以得快彼此融合。同样的,有情众生如果没有感人肺腑的慈悲心,将很难关怀别人。因此,面对有情众生慈悲心的流露与滋润非常重要,大家可以彼此关怀,亲如兄弟。

  69.慈悲心的摄受力量

  如果慈悲心仅仅局限在内心,就不够有力,只有在言语与行为上展现出来,慈悲心才可以说是强而有力。

  70.互相关怀的慈悲心

  如果在思想上、文字上、行为上开发慈悲心,关怀他人,慈悲观嵘会有所进展,诚如缅甸的俗语说的:「慈悲待人」。

  71.关注别人的善良面

  如果你宽容别人可恶的缺点,发掘他们可爱的优点,那么,慈悲心就会生起,并由衷祝福别人。

  72.长生不老的秘诀

  容易腐烂的食物,如果放置冰箱,保存的时间可以较久,这是因为冰冷的空气可以防止东西腐化。一般人会认为婆罗门是长生不老的,这是因为他们具有冰箱般的梵行:慈、悲、喜、舍。

  73.由丑生美

  观照丑陋的身体,心灵就会变得美丽动人。换言之,就是去开发身体的不净观。

  74.由死亡得永生

  如果你渴望永生,就应该默观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换言之,就是去开发死亡观。

  75.禅定与直观

  禅定只是将心灵专注在单一的对象上,并没有透视到这对象是无常、苦,以及仅仅是现象(没有固定、恒常的自我),禅定的最终目的是在获得禅定境界与神通之后,能够进入梵天的世界。不过,梵天也可以从佛教以外的地方获得。

  然而,直观活动是观察任何生起的对象,透过到它们是无常、苦以及无我的现象。直观的最终目的是道、果、以及涅槃,这只有佛教可以达到,别的地方是不可获得的。

  76.追求知识

  如果修习禅定而生起静虑,一般人很容易感受到轻安的境界。可是,一旦修习直观的观照活动,一般人会非常不安,甚至连片刻的专注力量,都会变得非常脆弱。一个人以管窥天,他的认识将局限在斗室之内。因为他没有行万里路,自然不会感到疲惫。但是,他对于外在世界的认知,将目光如豆,相当无知。修习静虑式的禅定,就像于以管窥天的人,认识范围只限于斗室之内,修习直观的观照活动,就像行万里路的人,对于内在、外在的世界,都能够广泛地认知。

  77.玻璃杯与不锈钢杯

  世俗的禅定,就像玻璃杯,非常脆弱。直观、道与果则像不锈钢杯,非常坚固。

  78.透视无常

  直观是一种直接透视的认知活动,在无常、苦、无我现象的三法印底光照下,去觉知任何生起的对象,热的感受就观照为『刺痛』,刺痛的出现就是无常,刺痛出现之后又消失,就是无常相,刺痛经过观照消失之后,体会到无常,就是随无常观。如果透视了无常,就能够透视到苦、无我,这就是三法印。

  79.自我的探索

  修习直观活动,就是探索(自我)的本来面目,并且是亲身去探索。

  80.正念是一名警卫

  正念就像警卫,拒绝坏人只让好人进门。正念是扬弃恶业,认同善业。

  81.四念处的重要性

  修习四念处非常重要,原因有四:

  a.这是一件百利而无一害的工作。

  b.这件事只能亲自去体会。

  c.必须按时,有规律地修持。

  d.可以产生许多利益。

  82.拨出时间修行

  你可能必须照料家庭与社会事务,虽然如此,还是要放下来,拨出时间修习四念处。在世界的事务与四念处之间,还是要加以区隔。

  83.新鲜、干净的空气

  生命需要新鲜的空气,否则会昏眩、生病,甚至死亡。如果你修习四念处,就好像轻易地吸进大量新鲜、干净的空气,可以随意自在。

  84.追求纯净、平和所需要的力量

  正如良好的健康需要身体的抵抗力量,心灵的纯净与平和也需要内心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不是自发的,而是经由修习四念处培养出来的,如果有效开发四念处,就可以充分培育出这种内心的力量。

  85.掌握生命的方向盘

  我但开车的时候,必须掌握好方向盘。同样的,当我们展开生命的旅途,也必须好好掌握住四念处的方向盘。

  86.太阳照耀,制作干草

  既然生为人类难,遇见佛教更难,人类应该修习四念处,开发内心,并持续地促进直观的活动,(面对即将来临的轮回旅途),至少也应该取得生命的保障,保证可以再生为人类,并遇见佛教的珍贵利益。

  87.自动充电的机器

  身体在劳动的时候,会消耗掉适当的体力,来完成任务。修习四念处的时候,内心会获得充足的力量,以便持续修行,就像一辆汽车在行驶的时候,机器也会自动充电。

  88.世界和平须从内在出发

  修习四念处,就是从每位修行人的内在建立起和平、微小的世界。我们内在的微小世界,如果欠缺和平,却想在广大的世界奢求和平,就像以紧握的拳头、高举的双臂来请求和平一样,困难重重。

  89.幼稚、柔弱的心灵

  有的人已经年老了,心灵还是很幼稚、柔弱,这样的人是失败的。树苗与青涩的果实经不起大自然的力量的摧残,同样的,一颗幼稚、柔弱的心灵承受不起生命的无常变化。

  90.温暖人心的正念

  身体中的血液只有保持适当的体温,才可以避免生病,血液一旦降温或凝结,疾病就会侵入。同样的,只有经由热切的修习所产生的能量,正念才能温暖人心,并且能够避免内心烦恼的疾病。如果失去了正念,冷血生起了。内心烦恼的疾病马上控制住心灵。

  91.不适合修行四念处的人

  精神恍惚的人,受到习气控制的思想家以及像蛞蝓一样软弱的人,他们不适合修行四念处。

  92.心灵改革的关键因素

  在心灵改革的工程上,四念处禅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93.何谓四念处

  四念处是以正念全神贯注在某一对象上,勇猛地攻进去,扩展开来,让心灵可以专注在这个对象。观照『上升』的时候,心灵从腹部的上升运动着手,当作观照对象,然后勇猛地攻进去,扩展开来,让心灵可以专注在腹部的上升运动。观照『下降』的时候,过程也是一样的。

  94.背部黏在一起的人

  一位受到习气控制的思想家和修习直观的人,就像背部黏在一起的两个人,尝试去赛跑。在修行的过程,思想会阻碍直观的开展;实在很难去治疗披着智慧外衣的疑情(疑情往往是内心未能解脱的征兆)。

  95.只阅读说明书不可能痊愈

  只阅读药瓶上的说明书,不可能治好你的病。只有按照说明书的指示服药,你才有可能痊愈。同样的,只听闻佛教经典的教诲,是不可能治好心灵的痛苦,只有按照教诲去修行,心灵才可能解脱。

  96.一次更成功的旅行

  旅行的时候,如果你追随一位优秀的导游,会比按照地图走,更顺利圆满。踏上涅槃道的时修,如果你依止一位德行具足的老师,会比按照『地图』(修行手册)修持,更顺利圆满。

  97.适时呼叫消防车

  如果家中的灭火器可以扑灭小火灾,这样就很好了。如果是熊熊烈火,就需要消防车的协助来扑灭。同样的,断除内心的烦恼之火,有时候并不需要老师的协助;但是,只有依止一位德行具足的老师,在他的协助下,才可能断除烦恼。

  98.在战场上必须服从命令

  士兵在战场上必须服从指挥官的命令,修行人在与内心的烦恼战斗的时候,也必须遵循修行导师的教诲。

  99.最好能够与老师一起修行

  一个人生病了,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会比自己去阅读医书自我治疗来得更有效。同样的,一位即将修行的人,最好是依止一位事理通达的老师,这样会比自己去阅读修行书籍后的自修,效果更为显著。

  100.正确的药方

  一位修行的老师,就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如果病人的陈述,非常精确,那么,医生就能对症下药,迅速治好病人的疾病。如果修行人的修行报告精确,那么,老师的引导就能够当机,修行人就很容易有所进展。

  101.迅速抵达目的地

  为了迅速抵达目的地,一般人或者到码头搭船,或者到机场搭飞机,或者到火车站坐火车,或者到巴士站坐巴士。不过,他们一定要搭乘各自的交通工具,只有这样子,才可能迅速抵达各自的目的地。

  同样的,想要展开涅槃之旅的人,必须去禅修中心修行,这是前往涅槃道上,令人喜悦的入口处。只有这样子,他们才可能迅速获得解脱。

  102.修行人的任务

  只要持续不断地观照任何生起的对象,这就是修行人的任务。

  103.观照、注视以及陈述

  一位修行人必须观察任何生起的对象,并且能够说出任何所感受的事物。换言之,他必须向他的老师陈述所观照以及所注视的对象。

  104.攻击是为了防卫

  拳击手必须拥有强壮的体魄,才能在拳击赛中击倒对手。一般人也要拥有强大的心灵力量,才能够粉碎内心烦恼──这位巨大的敌人。不过,一般人一定要按部就班,逐渐发展:先以防卫的力量击退,再从防卫的策略转进,改采攻势。

  105.杂草丛生

  一棵树如果杂草丛生,就不可能生长。心灵如果充满五盖(贪、瞋、痴、慢、疑),就不可能开发。

  106.僵硬、幽暗的心灵

  黄金一旦掺杂了五种瑕疵的东西,就会不柔软,色泽也不够鲜艳。心灵一旦生起五盖,就会变得僵硬、幽暗。

  107.绝不失误

  就好像足球员不会漏接足球,羽毛球员会击中羽毛球,拳击手会注意对手的动作,一位修行人也绝不会漏失掉正念所观照的对象。

  108.稳如盘石

  软十塞掉进水里,会四处漂浮,如果是岩石,则会沈入水底不动。修行以正念观照对象的时候,不应该像软木塞一样飘浮摇动,反而必须稳如盘石。

  109.永不中断、殊胜的平静

  修行人一旦开发出直观与美妙的本质,就能透视到身心现起与消失的刹那瞬间,并且可以体会到一股永不中断、殊胜的平静。

  110.当务之急

  在整理农田的杂草时,只要拔除茂盛的野草,其余的小草就无暇顾及了。一位修行人正热切地展开修行时,当务之急是全神贯注,维持正念,其余诸如供花给佛陀等仪式,就可以暂时搁下来。

  111.请务必提出方程式

  一般人解答数学问题,要是仅仅写出答案,却没有提出所使用的方程式,是非常不恰当的。如果修行人只报告所知觉到的对象,却没有提及观照的过程,这样就是不正确的修行方法。

  112.直接观察

  一位修行人不可以将自已所想的,加诸他所观照的对象,甚至以狭隘、僵硬的方式报告,直接去经验、观察是最根本的任务。

  113.勿任意变更观照的对象

  如果最初观照的对象还没有击破,既使另一个对象生起了,也不须要变更观照的对象。

  114.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只有细嚼食物,才能品尝到个中的滋味。一位修行人只有全心全意专注在所观照的对象,才能领略到事物真正的本质。

  115.谁是谁

  如果每个人生来都称为『人类』,没有个别的名字,如此一来,就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有赋予诸如『白先生』『辣先生』等名字,人们才能认清楚谁是谁。一位修行人面对任何生起的对象,应该赋予它们一些惯用的名称,诸如『上升』、『下降』等,只有这样子,心神的力量才能轻易地开展。

  116.引擎持续发动

  船只、火车、汽车、飞机,只有它们的引擎持续发动,才能出发前往各自的旅程,并顺利抵达目的地。一位修行人也一样,只有恒守正念,才能够展开涅槃之旅,并且安稳地获得解脱。

  117.游向涅槃

  游泳的人,他的手脚总是不停地划动。一位修行人,他的正念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必须不间断地进行观照。

  118.靶心

  一位神枪手就是瞄准目标,扣板机,正中靶心。一位修行人则是看好正念所观照的对象(诸如腹部的上升、下降活动),全力专注,正中目标。

  119.锐利、明亮

  刀子,只有磨过才会明亮,否则会变钝;铜管乐器,只有演奏过才会发出光泽,否则会暗淡无光。同样的,一位修行人,只有恒守正念,他的直观力才会锐利、明亮。

  120.失去目标,就无法射击

  一位油画家,缺少画布,就不能够绘画;一位枪手,失去射击的目标,就会无所事事。没有人可以在虚空中绘画,也没有人可以向天空射击,来表现他的枪法。一位修行人必须清楚地分辨出心与身(如同画家的画布与神枪手射击的目标),当这些对象生起的时候,能够如实地观照:观照之后,还要检查出这些对象的因果关系,并且在缘起观的启示下,亲身去觉知这些对象的生起与消失。

  121.直观的力量

  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东西,莫过于心灵。只有修习直观,才有能力掌握、观照四处漫游的心灵,在科学知识当中,找不到这种能力。

  122.随机而行

  当观照的对象迅速生起时,一位修行人不可能每一个对象都加以标明、观照。那么,他应该随机而行,用心观照就好了,如果想要标明的话,也应该量力而为。

  123.细心阅读

  草率读书的人,是不可能完全体会书中的涵义,只有细心阅读才办得到。同样的,一位修行人只做表面工夫,是不可透彻了解所观照的对象,如果他专心一致,就会领略到更多东西。

  124.装满油的钵

  一个人携带装满油的钵,会非常小心、安静地移动,以免把油溢出来。一个人行走在宽仅容一足的行人桥上,也会细心、安祥地行走,以免滑落下去。正如上述两种人,一位修行人经行的时候,应该全心全意,真宁得体。

  125.力量的平衡

  四个人一起搬运东西的时候,如果力量不平均,就不容易搬运,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松手了,其它三个人就必须使出更多的力气。心灵的两端──信仰与理智、精进与禅定,只有在力量平衡的状况下,才能获得殊胜的经验。如果其中的一端松懈了,另一端就必须运用更多的力量,否则就会失去平衡。

  126.满愿

  如果你想要到某地去旅行,搭车就走,也不管方向,很可能落得四处漫游的下场。想要抵达目的地,首先必须确定车行的方向;可是,你若是只设定目标,却不驱车前往,任何地方都去不了。另一方面,你如果漫无目的开车,也抵达不了目的地。所以,你一定要有目标,驱车前往,这样就可以抵达目的地。只有设定目标和适当的修行,(重获法味)的希求与果报,才可能圆满具足。

  127.击倒

  一位拳击手不但要避免对手的攻击,还要伺机还击。一有机会出手,他就有机会再次攻击。持续的攻击,对手会逐渐虚弱,受到越多的攻击,就会越虚弱:最后,给对手致命的一击,倒地不起,而获得胜利,一位修行人也必须避免烦恼的袭击,并且伺机断除。当他一有机会全力观照的时候,就有机会再次观照,每一次强而有力的观照,烦恼就会淡薄一些。持续观照,烦恼就会逐渐消失。最后,这位修行人进入预流道(须陀洹),断除了部份烦恼,而获得自在。

  128.不倒翁式的生活

  一个人若是获得直观修行的果报,就不容易受到内心兴奋与沮丧的左右,并且,能够建立不倒翁式的生活,面对上下左右的摆动,还是能够站得稳。如此一来,他就拥有下述的特质:随意自在、忍耐节俭、平和健康等等。

  129.扩大的念力

  在放大镜之下,人们可以看见微小的事物;当一位修行人的禅定力量强大时,也可以辨识出刹那间生起的现象。

  130.接近涅槃

  一步一步走向大金佛塔的人,不论是否已经抵达,他总是逐步靠近佛塔。一位在通往涅槃道路的修行人,全神贯注,持续观照时,不论是否已经入涅槃,他还是愈来愈接近涅槃了。

  131.正念的力量

  当正念愈来愈强的时候,潜藏在修行人生命中的事件就会逐一浮现。

  132.登峰造极

  如果你遵守交通规则、路线开车,不但不会惹上麻烦,还可以顺利抵达目的地。如果你重视健康、教育、商务、政治与社会事务,密切关心这些事务,你将登峰造极。

  133.忏悔

  当持续、重复地审问一名罪犯的时候,他就会说出真相。当密集地观照某一个对象的时候,无常、苦以及一切都只是现象(缺乏任何固定的自我)的真理,就会显现出来。

  134.勇于挑战

  一位战士,如果曾经在战场上胜利过,他自然会勇气十足,并且迫不急待地希望再次战斗。

  一位修行人,如果曾经与向苦受投降的懦弱思想战斗,只要克服过,他自然精神抖擞,乐于战斗。甚至,如果他有能力面对难以忍耐的感受,又曾经逐步克服过,就有勇气向任何不可忍的感受挑战。

  135.求好求变

  婴儿从躺姿成长到坐姿的时候,会变得哭闹,乱丢碗筷,这只是成长过程中的改变而已。

  当修行人从某一阶段的直观开发到别一阶段的时候,会很容易发怒,这只是直观发展过程的一种变化而已。

  136.心境纯熟的修行人

  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如果已经耳熟能详了,就不需要遂字阅读,可以不求甚解。同样的,一位修行人心境纯熟的时候,他会自动地觉察出任何生起的事物,并不需要逐一标明。

  137.无为而无不为

  一位神枪手不需要特别瞄准目标,就能准确地射中靶心。

  同样的,一位修行人已经工夫成片,恒守正念,并不需要特别作意,就能明确地觉察到对象。

  138.修行人的果报

  修行人会产生四种果报:喜悦、清凉、宁静、寂灭。喜悦是因为出离而生起的,清凉的果报是因为轻安之乐而生起的,宁静的果报是因为舍离而生起的,寂灭的果报是因为涅槃而生起的。

  139.全方位观照的直观活动

  只观照某一对象,能观照的心灵就会变得强而有力,并且有能力去觉察其它的对象。只要观照某一对象,就可以观照许多对象。一旦能够恒守正念,直观活动就会得稳定,有能力全方位地观照。

  140.裂缝

  两层楼之间如果出现裂缝,厚板木材、灰尘砂石就会挤进去。如果没有办法恒守正念,出现懈怠,烦恼就会现起。如果禅定中断了,烦恼就乘隙现起。

  141.奔向目标

  即将抵达终点线的时候,快跑选手会全速前进,不会降低速度。

  即将接近目标的时候,修行人必须持续精进、观照,不可懈怠。

  142.挡风玻璃的雨刷

  时时觉察修行中生起的烦恼,就像挡风玻璃的雨刷;恒守正念,就像挡风玻璃。雨刷会从挡风玻璃上,清除水滴、雪块,如果以每分钟五百公尺的速度运转的话,水滴、雪块就不会掉在挡风玻璃上。只有观照任何生起的烦恼,才能够加以清除,而这些烦恼就构成所谓心灵的业果。另外,恒守正念,才可能断除烦恼,不准许这些烦恼污染观照中的心灵。

  143.正念的统计学

  每观照一次,你就净化烦恼一次。以每秒观照一次的速度计算,如果观照一分钟,你就净化六十次,如果观照一小时,你就净化三千六百次。

  144.亲证之知

  由实修亲证的法义,比从书本、老师或思考而获得的知识,还要殊胜。换言之,亲证之知胜过听闻之知。

  145.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必须从事以下的努力:

  a.一开始的时候,就开发心灵的直观活动。

  b.逐步进展,以克服令人厌烦的事物。

  c.持续精进,以达到入涅槃的目标。

  146.美丽

  由于精进,设定目标以及稳定的观察,心灵可以专注在所观照的对象上,届时,心灵会美丽动人,口(语言)与身(行为),也一样动人心弦。

  147.步向和平与快乐

  防护得愈好,一个人就愈安全

  愈是安全,一个人就愈自由。

  愈是自由,一个人就愈和平。

  愈是和平,一个人就愈快乐。

  148.感官的快乐

  蚂蚁群在装有蜂蜜的瓶口,爬进爬出,只是为了能够不断食用蜂蜜。在这过程中,有的蚂蚁会掉进去。如果蚂蚁不得不食用蜂蜜,就要小心谨慎。众生在追逐感官快乐的时候,也会陷入迷惑的困境当中。如果一定要享受快乐,也不能过量,因为感官的快乐,会让你陷入困境,得不到自由。不过,有情众生可以而且应该享用修行中所获得的喜乐,这种喜乐,令人解脱自在。

  149.美国的饿鬼

  「这个地方,科技进步,物资丰富,只要按钮,就可以随心所欲,美国人的生活,彷若天界。」

  有一次,在美国主持禅修活动时,我刻意这样说,并且观察美国人的反应。

  一位女性修行人回答说:

  「大德,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就像待在冷气房中,心灵都枯萎了。」

  「这一定是你个人的意见!」我这样说。

  不过,她又回答说:「不只是我,大德,大部份的美国人都感同身受。」

  聆听了这样的对话,其余的同修也也纷纷表示认同她的说法。

  「这是真的,大德,其它人的感受,就像她所陈述的一样。」

  他们甚至进一步补充:「我们的生活世界,就像处在饿鬼、贪鬼的地狱一样。」

  因此,为了避免在冷气房中枯萎,你一定要修习四念处,来清澈心灵,必须以四念处为食,才能断除饥渴。

  150.缅甸最好的出口品

  有些海外的修行人告诉我,缅甸最好的出口品就是四念处。

  151.有效能却无效用

  如果不遵照药剂师的指示,有规律的服药,即使药方可以治病,也无能为力。佛陀的教义非常有力量,但是,如果不实践佛陀的教义,是不可能对治烦恼。

  152.开发直观的智慧

  一个人如果想要到陌生的地方旅行,最好是追随优秀导游的指示。这位导游会顺利地带他抵达旅行的目的地,不会出现差错,甚至也不用告诉他沿途村落的名字。如果他垂头丧气了,这位导游会鼓舞士气,并指示正确道路与错误道路之间的差异。这位导游还会沿途用小树枝标明,避免他误入歧途,步上正轨,最后,顺利抵达正确的终点。

  同样的,一位修行人想要充分开发直观的智慧,并展开未曾经验过的修行,他必须先接受德行具足的老师底教诲,追随这位老师,并平隐地达到目标,没有任何的间断,这位老师其至也不会说出修行过程中经验到的智慧名称。当他灰心懈怠的时候,这位老师会鼓励提携,并分辨出正道与邪道的差异,记录他所达到的境界。这位老师还会引领他,以避免落入邪道。回归正道,最后,达到正确的目的地。陈述开发直观的智能,只是标出沿途的站名,只是(按照佛经)公布修行过程的境界而已。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