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出于东方,东方为木,为仁;经南方为火,为礼;落于西方为金,为义;到北方就黑了,为水,为智;(中央为土为信);这正是上天垂象。可惜人都不知效法呢。
●要成圣贤神佛的,非推转五行不可,常人偏于哪一行,终久还要死在哪一行上。
●木是能立的,火是拨正的,土是存良心的,金是分清的,水是周遍一切的。天性圆满无说。
●人是五行生成的,世界有五大行,缺一行也不行。人身有五行,缺一行,就不能生存。家中有一伦不圆也不转,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这五伦,若不各自务本,不做正事,也就不转了,若能大家一心一德,自然就聚神。
●从前男子取法太阳,女子取法太阴,男子(五行)顺行,女子(五行)逆行。今后女子若明道而能自立的,也可以同男子顺行了。
五行之说,自古有之,它与八卦易理同为远古的“积精全神,与天地合一”的圣哲,在静悟中了然宇宙人生的真理,并将其密码包藏在极为简单的符号中(如太极八卦,阴阳五行),以传后世。后来,智慧超群的大师们,即所谓真人、至人,在大彻大悟中,翻译出一些密码,并进行推衍,发露其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如上古伏羲画卦,但其卦辞经文均为后世的文王、孔子所系。历代大学者又写出卷帙浩瀚的易理巨著。五行之说,便是与易理相辅而行的哲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始见于《尚书·洪范篇》,该篇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的经文。
此在殷周交替时期,已经作为文字记录下来了,并解释了这五种物质的特性“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这便是五行最早的记载。在这之前,也只不过是“金、木、水、火、土”五个字(符号)而已。后世的大学者,把五行的生克、顺逆、相互制约的原理,用以说明自然界事物发展变化的相互关系,医学家把它运用到人的生理、病理的领域中,并作为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工具,在中国医学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它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历代易学家、医学家对五行都有所阐述。
近代农民思想家王凤仪先生本是一位目不识丁的农夫,由于笃尽伦常,自诚而明,在大彻大悟中,对金木水火土五行又作了有别于前人的阐释,不拘泥于古说,把它有效地运用到人的性理、伦理和社会之中,发明了性理疗病法,教人推转五行,尽性立命,直至超凡入圣,了脱生死。先生说:“要成圣贤神佛,非推转五行不可,常人偏于哪一行,终久还要死在哪一行上。”如此看来,凤仪先生岂不正是“对远古五行密码做了全新地破译”的大智大慧的至人吗!
五行说是古人从大自然各种现象的变化运转中悟出来的。先生说:“太阳出于东方,东方为木,为仁;经南方为火,为礼;落于西方为金,为义;到北方就黑了,为水,为智;(中央为土,为信);这正是上天垂象。可惜人都不知效法呢。”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能做到与天合一,与大自然合一,就成道了。
第一章 五行性理
●常人的禀性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淹人,偏于土的欺人,偏于木的不服人,如能多加省察,自可走入正轨了。
●人的坏,是受世风湮的。水如财,人全叫财湮假了。受木湮的性质酸,受水湮的好烦人,受金湮的好恼人,受火湮的好恨人,受土湮的好怨人。
●仁义礼智信是性中五行,人间的五伦就是心中五行,身界的五行就是五情。
●有真木才能有真仁德,才能成道。
●土性多的人准怨人,水性多的人准抱屈,火性多的人准欺人,木性多的人准阴沉。
●人身上的五行,就是五味灵药。
●人必具有大信力,才能得道。
●为自己争功争理的,正是败德、败道之苗。
●争理的不明理,明理的不争理。
●火性人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共富贵,因为他富贵,则气焰逼人;水性人可与共富贵而不可与共患难,因为他遇患难,则颓靡不振。
●面形长方的为金性。
●上焦的病多半是火,下焦的病多半是寒(属水),左右的病多半是金木犯病。
五行性理简称为“五行性”。人是禀五行之气而生,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人的元性是具备此五常之德的。然而由于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致使光明澄澈的元性受到污染,不得复明,故有禀性气质之偏。如人的性格有急、缓、智、愚、明、暗、达、滞、清、浊、薄、厚,等等之不同。所以常人的五行性不是逆就是克,阴盛阳衰,不仅环境不顺,命运多乖,且可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凤仪先生发明性理疗病法,便是根据五行性理,使人的心性转逆为顺,化克为生,拨阴取阳,从而愈病。如能达到五行圆转,既可修身又能齐家,可使人的精神境界臻于至善。
五行性理,性是指人的性格与气质,理就是规律与法则。“性理”是用五行的道理说明人的性格与气质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先生明道之后深悟五行之理,教人掌握五行性理及其变化的规律,要认识它,驾驭它,使之按正常规律运行,便可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境遇。在治疗疾病方面,可通过五行性阴阳消长的道理来探测人的躯体脏腑疾病变化的情况,并可自我调节,自我平衡,拨阴取阳,可使疾病不药而愈。多年沉疴,由此霍然而愈者,不胜枚举。
五行性的阴阳消长之变化,可由人的面形、体态、气色、声音以及气质的清浊中观察出来,(与《内经·阴阳二十五人篇》不同)。先生在性理疗病的实践中,发现恨怨恼怒烦及贪妄不平之心,是危害身心健康造成疾病和破坏人我关系的主要因素,这乃是属于五行性中的阴面。其阳面则为纯洁善良光明之德性。(这里所讲的阴阳是心性中的阴阳,不同于中医学生理、病理上的阴阳)。人之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先生说:“恨怨恼怒烦是五毒,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五毒是人的气禀性,化除五毒,即是“化性”,此乃五行性理学说的关键。
凤仪先生说:“人的命都是好命,只因人的性不好,才把命闹坏了。”所以他特别强调人要化性。五行具体在每个人的心性中不是单一的,而是五行具有,但各有所偏,主次各异,阴阳悬殊,并有生克顺逆,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与气质。
凤仪先生说:“常人的禀性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淹人,偏于土的欺人,偏于木的不服人,如能多加省察,自可走入正轨了。”
五行表现在性、心、身三界中,不好严格划分,尤其心与性,总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而身又受心性的支配。所以每一行在三界中的作用,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如阳木仁德,既含藏在心中,也体现在性中。阴火在心和性中都表现为急躁。又如阴金虚伪在性和心都有突出表现。阳土宽宏大量,心胸开阔。在心和性中也都会体现出来。如此等等,不好严格区分。只要在日常实践中,自己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按五行的道理,严以律己,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第一章 五行性理
一、木性
木性人的外表,面长瘦而露骨,上宽下窄,色偏青,身材细高,肩背耸直,脚步高压有声,语音直而短,齿音重,气度轩昂,生气时面带凶气,多现青色。木性分阳木阴木,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木性情粗暴,出言撞人,好阴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性多偏激,执拗顽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毁谤,掘人隐私,好抗上,宁折不弯,不爱接受意见,做事不许人反驳,器量窄小,不耐激触,难成事功。在家庭多亏孝道。平生遇事多难,常不如意,因之怒气填胸,愈形乖戾。
阴木好怒,怒的表现:
1.受人压制,到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竟气得浑身发抖,一旦暴发,便燃起怒火,甚至一试决斗,后悔莫及。
2.人之所为,违背己意,大发脾气。
3.见事不合理,出于气愤,打抱不平。
4.不满情感,发泄于外,有时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虑后果。
5.怒的特点: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往往干出无法挽回的蠢事。
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胸肋疼痛,肚腹膨胀,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耳鸣牙痛以及中风等。这便是受阴木之害。
要想愈病,必须拨阴反阳,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
阳木即是真木,是木之本性,主仁德,正直有主意,有担当力,敢做敢当,好生恶杀,公而无私,心口如一。遇事不盲从,有定见。处事不谄谀,行为端正,能忍辱。所以先生说:“木是能立的”。常存悲天悯人之心,化俗救世之愿,舍己为人,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皆俱阳木之性。
阳木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它体现了天地的好生之德,正如果木核中之“仁”,具有生生不息之机。“仁者爱人”一个人常存仁德之心,便可心性清明,身体安和,少私寡欲,常乐无忧,既无嗔怒之侵,又无物欲之累。因为仁者不看他人过错,他人有过错,则发出怜悯心,他人有优点则生出赞美心。孔子说:“仁者寿”,正是指此类人而言。所以先生说:“有真木才能有真仁德,才能成道。”
阴木性的根子是“不服人”。在家庭里常存不服之心,好说过头话,则家庭很难和睦,易形成夫妻反目,父子不和。在群体里,互不服气,则必然有失团结,严重时可引起殴斗,甚至凶杀。家庭内,邻里间,以及社会上,此种惨状,并不少见。其实原本可以避免的现象,却不时发生。归根结底,无不是由于一念“不服”所引起,由于不服,引动暴怒,发展到殴打,最终导致凶杀。由此看来,一念不服,却含藏着可怕的杀机,所以阴木性人一生多难。
先生说:“不服人的人,他的心境,好像被人绑着似的,能服人,就松开了。”殊不知这种“被绑着”的不服心理,一旦把劲憋足了,必然冲断绳索,其“爆破力”足以酿成一场大祸。所以必须用阳木的仁德来照化粗暴的阴木。
第一章 五行性理
二、火性
火性人,面上尖中宽,多丰满,色偏红。走路摇摆,行动急速,说话声音尖多破,舌音重,毛发稀疏,气度岸然。生气时,面红耳赤。火性分阳火阴火,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火性,急躁多贪,喜虚荣,好夸张,行多狂妄,奔高贪好,争名逐利。外明内暗,见人不见己,知进不知退,得理不让人。常以屑琐细故,致使全家不欢。欺负老实人,吹毛求疵,好争理,喜奉承。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做事虎头蛇尾,态度拘谨,行多过失,屡改屡犯。老年多昏馈。
阴火好恨,恨的表现:
1.个人利益被伤害,气愤得不到发泄时的心情。
2.内心潜藏着不满,伺机报复;满足不了私欲,便耿耿于怀。
3.自尊心受到伤害,一有触动,便引起愤恨的火焰。
4.愈得不到发泄,埋藏在心底里的祸源愈强烈,一旦爆发,便可酿成大祸。
5.恨的特点:隐而后发,一发便易引起狂涛巨浪,往往存有预谋。
阴火内存,恨多伤心,心跳心慌,头晕目眩,惊怖不眠,甚者神经错乱,颠狂谵语,暗哑疔疮危及身命,这是受阴火之害。
要想愈病,必须化阴火为阳火,以辞让为心,责己达时。
阳火即是真火,是火的本性。光明磊落,通情达理,温恭安祥,守礼守分,文采节制,表度有章,聪明谦让,举止大方,事无巨细,考虑周详。能高瞻远瞩明理达时,有“无入而不自得”之象。所以先生说:“火是拨正的。”古今创制大经大法的伟人哲士,皆是阳火性的功能。
阳火的核心是“明理”。不明理就等于在黑暗中走路,随时有落进陷阱的危险。先生说:“世界是个万迷阵。”财色名利,权势地位,以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其诱惑力是非常强的,一旦失足,陷入其中,便可断送了个人的一生,悔恨莫及。只有明理的人,才不会被这些奢侈繁华,扑朔迷离的假像所迷惑,所以“明理”是黑暗中的明灯,它会指示人们走一条永无懊悔的坦荡之路。处事通情达理,为人光明磊落。明理者自会达时,达时者当能契机。
阴火的根子是“争贪”二字,试看古今中外,有多少恶贯满盈、身败名裂的人,不是被争贪二字拉入陷阱而走上绝境的呢?想当年,他们又何尝不是手握权柄,富甲一方的耀眼人物?贪财者往往不择手段,无不损人利己,以私害公。原来,贪得无厌,欲望无穷,是阴火的特点,而争功争理是阴火的本能。凤仪先生说:“争理火就外攻。”既伤人又害己,伤人则是由于争理,破坏了人我关系;害己乃是觉得自己有理,错在对方,心中过不去,想不开,耿耿于怀,无明之火上炎,心脏必然受病。争功的人,多因私心膨胀,名利第一。其实,越是争功,越会降低自己的价值,不但败坏声誉,且染污了心灵。所以先生说:“为自己争功的,正是败德败道之苗。”
黏滞性是阴火的又一特点,遇物黏物,遇情黏情,情牵物累,不能自拔,必以真火方能断之。先生说:“真刚就是真火。”
先生说:“人得知进知退,若打算化火性,一退就化啦。若一味的前进,哪能化火。”
第一章 五行性理
三、土性
土性人,面容丰厚多方,色偏黄,背隆腰厚,唇厚,手背厚,行动稳重,语音宽宏,唇音重,气度沉稳,生气时面色发黄。土性分阳土阴土,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土性人,固执呆板,朴拙,思想单纯,蠢笨蛮横,心小量窄,近于愚直,易上当受骗。不开通,言信行果,未必中理。寡言少语,好生怨气,疑心特大,无中生有,以假当真。一生多累。
阴土好怨,怨的表现:
1.受欺侮或受压抑,敢怒而不敢言的心理状态。
2.事情没做好,受斥责,内心委屈。
3.吃亏了,口不言,心憋屈,疑忌他人。
4.事不遂心,埋怨别人。
5.怨的特点:含而不露,忍而不发,不伤他人,伤自己。
阴土内存,怨气伤脾,脾胃软弱,膨闷胀饱,胃寒腹痛,上吐下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重则噎膈转食,有伤元气,中亏气短,或气淤气窒。
要想愈病,必化阴土为阳土,明因果,生信实,法自然。
阳土即是真土,是土之本性,信实忠厚,笃诚淳朴,宽宏大量,能容能化,勤俭朴素,克尽职责,举止稳重,言行一致,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久。所以先生说:“土是存良心的。”对奇才异能,可兼收并蓄,厚德载物,为成功之母。
阳土性的核心是一个“信”字。信是诸德之根本。没有信字的人,在人群中是立不住脚的。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佛家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凤仪先生说:“人必有大信力,才能得道。”可见“信”,在为人处世修道立命中是何等重要!
人们为了一种理想而奋斗,或对某一宗教的信仰,其信力是非常重要的。信的劲头越足,其感情越强,则所产生的力量便越大。如历史上“李广射虎”一事,便是说明信能产生力量的最好实例:西汉将军李广夜间行军,忽然发现前面山角下有一只老虎,他拿起弓箭,使尽全力射了过去,一箭射中。兵士们走近一瞧,原来中箭的不是老虎,竟是一块大石头,而且箭陷得很深,拔都拔不出来。李广过去一看自己也纳闷起来,石头怎么能射进去呢?他回到原地,对准那石头又射了几箭,却再也射不进去了。怎么回事呢?原来第一次射的一箭,绝信是老虎,所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后来知道不是老虎了,没有那射杀老虎的感情,所以就射不进去了。这充分说明信是力量的源泉。它们的相互关系是:信——感情——力量。所以在信仰的对象确定之后,便实实在在的信。信而不实,等于不信,就不会产生明显的效应。信有几种不同的层次:
浅信,即半信半疑,待他信仰之后,没见到任何利益,便不信了。
深信,认为自己所信仰的是一种真理,绝无反悔,如树之根深,大风虽然可以摇动,但是吹不倒。
真信,是阳土的本质,与所信仰的对象,已打成一片,成为一体,中间毫无间隙,雨打不透,风吹不进,已将信仰体现在实践中。生命的性质,被所信仰的对象所融化。所以具备信德之人,言行一致,心口如一。然而其信必为正信,而非迷信才是。
大地厚德载物,万物土中生,因其宽宏大量,容而能化,所以阳土的景象,是大大方方,平平和和,自自然然。
阴土的根子为“怨”、“疑”二字。“怨”是五毒(恨怨恼怒烦)的总根,“行有不得者”皆怨人,从不责己,所以不仅人际关系不和谐,且诸事无成。怨气就是阴气,越怨人,阴气积的越多,五脏六腑被阴气所薰蒸,岂能不病!
狐疑之心常存,对人便不能以诚相待,常常无中生有,处处提防他人,在家庭则夫妻失和,在社会则孤立自己,其心境难得平静,总是自我煎熬,痛苦不堪。必把怀疑变为信实,心里彻底放下,撒手落地,相信因果,才能化阴土为阳土。
第一章 五行性理
四、金性
金性人面形长方,色偏白,颧稍高,唇薄齿利,身段苗条,眉清目秀,举止轻灵,气度活泼,说话声音响亮。生气时面色苍白。金性分阳金阴金,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金性多虚假,好分辩,喜变更,虚妄不实,咀甜心苦,好冷笑,习于谄媚。更为甚者,残忍嫉妒,巧言令色,笑里藏刀。妒功害能,掩人善行,喜闻人过,好言人短,刻薄寡恩,得权在位,便能乱世,凶奸之徒,多由此出。在家庭,则父子责善,夫妻寡义,分崩离析。
阴金多恼,恼的表现:
1.对环境不满意,但又难以摆脱的心理状态。
2.看不上的人,还躲不开;孤芳自赏,“患人之不己知”。
3.琐事缠身,哓哓不休;或事不遂心,说不出,道不明,处于自我折磨的心境。
4.处事虚伪,但又露了破绽时的心情。
5.恼的特点:多出于嫉妒,好表现小动作。
阴金内存,好恼伤肺,气喘咳嗽,咯血,甚则肺痨、肺癌以及各种肺经疾病,这便是受阴金之害。
要想愈病,必须化阴金为阳金,生出义气,遇事多想人之好处。
阳金即是真金,主义气,性豪爽,善交际,善言谈,活泼开朗,敏捷果断,取人之长,知过必改。危难不避,劳怨弗辞,见义勇为,见得思义。所以凤仪先生说:“金是分清的。”善于判别善恶是非真伪。古今成大功的奇才义士,光彩人物,多属阳金之功力。
阳金的核心是一个“义”字。古人注释:“义者,宜也。”即应当的意思。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意思是说仁是人之本心;义是人之正路。善恶、是非、真伪,都是用义字来判断。义的另一个含义是“义气”,即为了他人,或公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古人极赞有大义的英雄豪杰,称为“大义参天”。可见仁人义士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何等崇高!
义的精神实质是“无我”,放弃小我,而成就大我。历史上“舍身取义”者,不乏其人。义与仁字或忠字常常连用,称“仁义”或“忠义”。具有此种高风亮节的人,可谓人类中之精英。
具有阳金性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善于取人之长,凤仪先生说:“找好处是真金。”心中常存他人的好处,自然会生出义气来,才能与人溶为一体。否则常存他人的缺点,便是集聚阴气,不仅徒增烦恼,且有害身心健康。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意思是说,你善良我用善良之心对待你,你不善良,我也以善良之心对待你,这样,我的德性就增长了。其实,不仅从好人身上找出好处,更要从劣人身上找出好处来,这正是拨阴取阳,以义用事。
阴金的根子是“分辩心”。好计较小事,过分地着意利害得失。更为严重的是不愿意让人指责缺点,常常进行辩白。它与辨别是非,分清善恶的心理是不同的。分辩心是一种不老实的表现,不愿暴露自己的过错,为掩盖缺点而进行分辩。惟恐被人割掉他身上的“毒瘤”,所以恼气常存。不论对谁,都不能推心置腹。这种心理在某些人身上是根深蒂固的,习惯把责任和过错推到别人身上。由于这种心理的发展,便可产生说谎、嫉妒、虚伪、欺骗,甚至出现奸诈、凶狠等等恶劣行径。以高质量的要求来讲,分辩心是人我溶为一体的死敌。
分辩心是自私心膨胀的产物,其深层常常包藏着祸心,发作起来,危害极大。有时外面伪装的很巧妙,不易被人们识破。
琐碎好叨咕的人是分辩心的异化状态,由于好看别人不对(看不见自己的不对)的心理发展变化而形成的。
欲变阴金为阳金,必须从分辩心的萌芽时期下功夫,多找人的好处,否则待到成熟之后,才想改变就困难了。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