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小刚(1989.2 ),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现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藏传佛教作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的三大系统之一,具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对藏传佛教哲学特别是中观哲学的诠释和理论构建已成为当代国际藏学界和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1357-1416)作为藏传佛教哲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建立了格鲁派中观哲学体系,而且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格鲁派教义教法体系,推行了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彻底扭转了元末明初西藏佛教发展的颓废局面,使藏传佛教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因而他在西藏历史和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西藏民族大学研究馆员徐东明博士的《宗喀巴中观哲学诠释》一书,从理性与信仰的视角,考察宗喀巴如何面对元末明初西藏佛教界的信仰危机,从佛教思想的理论源头寻找西藏佛教衰落的原因,即如何通过理论的重构将理性精神灌注于教义教法之中,进而正本清源、树立佛教修行的正见,建立佛教正确的修行目标、次第和方法,达到以理论指导实践、重建正行信仰的目的。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从历史人文环境、理论渊源、宗喀巴中观哲学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分析和阐释了宗喀巴中观哲学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下篇主要从 缘起自性空 的本体论内涵、 性空故缘起 的认识论内涵、宗喀巴中观哲学的价值论等方面,分析了宗喀巴中观哲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显著特点及其深远影响。可以说,该书是目前国内最新的一部以宗喀巴中观哲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总括其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正如作者在该书的导论部分所言,近三十余年来,西方学术界对宗喀巴中观哲学的研究已经摆脱了虚无主义的影响,主要从语言文献学和哲学诠释学来研究宗喀巴中观思想,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西方学界对宗喀巴中观的跨文化解读,客观上拓展了藏传佛学的研究领域,有助于人们从西方哲学与文化的视域去理解和认识藏传中观,对于国内藏传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均缺乏从中国文化视域和中国藏传佛教发展实际出发去回应藏传佛教如何迎接现代文明的诠释向度,以及面向中国藏传佛教现代化转型的维度来对宗喀巴中观学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解读,西方学界的研究主要是在寻找藏传佛教在应对西方社会发展危机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智慧资源和价值意义。国内现代学者对宗喀巴中观学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对其经典著作的翻译和教义诠释,缺乏从理性和信仰的视域对其中观思想进行系统的哲学诠释。因此,徐东明的这一专著,正是从上述研究的薄弱之处出发,依据基本的藏汉文献资料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立足于理性与信仰重建的视域,采用哲学诠释学方法,综合考察、分析宗喀巴中观哲学形成的历史人文环境和理论渊源,力图从宏观上把握宗喀巴之前印藏佛教中观学说发展的脉络,着重论述宗喀巴中观哲学的建立及其所解决的理论问题,探讨宗喀巴中观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维度的丰富意蕴,总结其中观哲学的理论特点,探究其 理性灌注理论,理论规范信仰 的诠释理路,并从历史纵向考察方面,探索佛教义学与宗教信仰和修行实践的关系,从而为藏传佛教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依据。所以,与国内同类研究成果相比,作者的这一论著,具有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的新颖性。
二、该书对宗喀巴中观哲学形成的社会现实需要和理论渊源作了清晰而深刻的阐释,体现在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宏观的驾驭能力
在该书中,作者首先立足元末明初西藏佛教信仰危机发生的具体历史人文环境,阐述了宗喀巴一生拜师学法、抉择正见、著书立说、弘法授徒、建立格鲁派的生平事迹,论述了宗喀巴宗教改革的社会背景和主要内容,申明宗喀巴中观哲学的建立是立足于改革当时西藏佛教的衰败局面,是服务于明初西藏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理论和信仰重建活动。这说明了宗喀巴中观哲学的形成来源于西藏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其次,作者从印藏佛学发展源流的角度,对宗喀巴中观哲学的理论渊源进行了认真梳理和考察。中观学作为大乘佛教的两大基本理论之一,是宗喀巴中观哲学建立的直接理论来源。作者首次对印度佛教中观学的发展界定为三个时期,即以龙树、提婆师徒为代表的早期中观学,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中期中观学,以月称、寂天、静命为代表的晚期中观学,并对三个时期中观学派的形成发展和思想演变及其对藏传佛教的影响进行了详尽阐述。之后,作者对印度中观学在西藏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考察,阐述了噶当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格鲁派等教派对中观学的继承和发展,进而阐发了印度中观哲学对藏传佛教各派的影响,其中也扼要阐述了宗喀巴对印藏中观学的评判和抉择。瑜伽行派是大乘佛教的另一基本理论,也是宗喀巴建立其中观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作者对印藏佛教瑜伽行派的源流进行了梳理,论述了瑜伽行派的主要思想及其西藏传播的基本情况,揭示了藏传佛教学者对龙树中观学和无著唯识学抉择、继承的理论根据。在此基础上,作者详尽阐述了宗喀巴对瑜伽行派思想的评判及其吸收。作者认为,印度佛教中晚期的大乘中观学派、大乘瑜伽行派的思想是宗喀巴构建自派中观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宗喀巴对中观应成派、自续派思想差异的抉择,对大乘瑜伽行派教义的判释和对阿赖耶识、如来藏实有说的否定,是其建立本派中观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而宗喀巴对桑耶寺 顿渐之诤 中摩诃衍那禅宗思想 无分别说 的影响和评判,则是立足于适应西藏佛教改革的现实需要而做出的选择。这些精彩的论述,反映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于学术界理解和认识宗喀巴中观哲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三、该书对宗喀巴中观哲学体系建立过程的阐述,凸显了作者对宗喀巴中观哲学的独特理解。
作者从经典诠释和理论重建的角度,阐述了宗喀巴建立自派中观哲学体系的过程。通过论述宗喀巴对佛陀了义教法的判释,对中观应成派与自续派思想差异的抉择,对西藏佛教各派空性见的评判,作者阐述了宗喀巴对自派中观正见的圆满诠释。作者认为,宗喀巴通过遍学印藏佛教各派教义及诸位论师的著作,抉择《般若经》性空思想和龙树中观学说为佛陀的了义教法,并全面继承和阐释了以佛护、月称、阿底峡为代表的中观应成派思想,建立了以 缘起自性空,性空故缘起 为核心的中观哲学体系,驳斥了当时弥漫于西藏佛教界乱解空性的断、常边见和禅宗无分别说等错误观点,准确圆满地阐述了中观应成派的空性思想,为建立本派以三士道和三要道为主要内容的菩提道次第修行思想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宗喀巴中观哲学体系,该书用两大章内容进行论述,一是从本体论视角探究 缘起自性空 内涵,二是从认识论视角探究 性空故缘起 内涵。
宗喀巴继承了龙树的缘起性空思想,将其发展为 缘起自性空,性空故缘起 的辩证统一观点。 缘起自性空 是宗喀巴中观思想的基石,也是宗喀巴分析论述诸法实相即毕竟空的出发点。宗喀巴认为缘起即自性空义,这为佛教解释世界万物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途径和论证方法。对缘起性空思想的阐述,是他在继承了龙树的中道缘起的基础上来论述缘起有和自性空两者关系的。从佛教哲学来看,所谓自性空,即是本体空,是指一切事物待因缘而起、待因缘而生,没有永恒存在的本体。缘起自性空肯定的是胜义谛空,并非否定一切世俗缘起有,而且能够成就世俗缘起有。
作者认为中观学派用缘起自性空否定了世俗执有的观念,同时又在性空缘起的基础上确立成就佛果、救度众生的胜义谛境。因此宗喀巴正是在彻底通达诸法缘起性空的本体论意义基础上,全面继承和诠释龙树、月称一系的中观思想,并以其对印藏佛教各派空性思想判释和抉择上,建立了格鲁派中观哲学思想体系。
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 性空故缘起 。对于自性空能安立缘起诸法,宗喀巴认为,若说无自性之空,就是中观自宗之所安立。作者认为,这是说无论何宗若许无自性见,即于彼宗建立生死涅槃一切缘起之法皆是合理的。因此,一切诸法自性空者,在自性空的条件下一切都可成立,其中包括世俗因果、取舍、能作、所作一切作用。在性空缘起的条件下,佛所说的四谛、四果、作者、业果、世出世间名言都能成立。
四、该书对宗喀巴中观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意蕴探析,推进了宗喀巴中观哲学内涵的研究。
宗喀巴中观哲学思想在其佛教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其中观哲学的理论重心和落脚点在于维护世俗法和一切佛法的有效性,在于建立正见、正信、正行的清净佛法,正如此,中观哲学便成为宗喀巴建立佛教理论体系架构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成为宗喀巴改革当时西藏佛教衰败局面的指导思想。
作者认为印度佛教中晚期的大乘中观学派、大乘瑜伽行学派的思想是宗喀巴构建自派中观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宗喀巴对中观应成派和中观自续派思想差异的抉择,对大乘瑜伽行派教义的判释和对如来藏、阿赖耶识实有说的否定,是其建立本派中观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而宗喀巴对 顿渐之诤 中摩诃衍禅宗思想 无分别说 的评判,则是立足于适应西藏佛教改革的现实需要做出的。
宗喀巴中观哲学对世俗法的维护,对佛陀一切教法的重新组织和诠释,是其整个佛教思想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石。
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的中观哲学思想同时成为格鲁派教义教法的核心义理。随着宗喀巴宗教改革的成功,格鲁派的思想成为藏传佛教各派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各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内外现代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宗喀巴思想的论著,种类非常多,仅宗喀巴人物传记就有几个不同的版本。笔者了解到,当代国内关于宗喀巴中观学研究的成果主要有:王尧、褚俊杰的《宗喀巴评传》;班班多杰的《试论宗喀巴的判教观》、《再论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中道观》;朱丽霞的《宗喀巴佛学思想研究》等。除此之外,还有格鲁派后学对于宗喀巴中观学的研究论著,种类也非常多,例如索南才让翻译的《格鲁派教法史 黄琉璃宝鉴》等。上述对于宗喀巴思想研究的论著,大多缺乏哲学的方法、理性的思维,对于宗喀巴中观哲学思想所蕴含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多方面内容的深入系统研究不够。该书通过考察宗喀巴重构显密一如、次第修行、戒律严谨的佛教教义体系,革除西藏佛教堕落腐化的弊端,重塑广大信众的宗教信仰,进而阐明宗喀巴中观哲学所具有的丰富哲学内涵和理性精神。
五、结语:该书对推进藏传佛教中观哲学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本书通过考察阐述宗喀巴中观与印藏佛教各派中观思想的继承、批判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进一步阐明了宗喀巴中观所具有的独特本质和理论导向作用,揭示了宗喀巴哲学的特点和重大影响。这为学术界正确评价宗喀巴中观哲学及其历史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
本书共设八个部分:导言论述宗喀巴中观哲学研究的现状;第一章具体阐述元末明初西藏佛教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宗教改革运动;第二章阐述宗喀巴中观哲学的理论渊源;第三章论述了宗喀巴对佛陀了义教法的判释、对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差异的抉择、对西藏佛教各派空性见的评判;第四章阐述了宗喀巴中观之缘起自性空的本体论内涵;第五章阐述了宗喀巴中观之性空故缘起的认识论内涵;第六章论述了宗喀巴中观哲学所蕴含的伦理价值、修行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总结部分总论了宗喀巴中观哲学的特征及其影响。
本书依据藏文译著29部、汉文专著典籍90部、国外学术专著29部和学术论文19篇等参考文献,立足理性与信仰重建的视域,采用哲学诠释学的方法,综合考察、分析宗喀巴中观哲学形成的历史环境和理论渊源,力图从宏观上把握宗喀巴之前西藏佛教中观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重点论述宗喀巴中观的思想内涵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宗喀巴中观在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维度上所具有的哲学意蕴,总结其中中观哲学的理论特征,探究其 理性灌注理论、理论规范信仰 的诠释理路。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作者对于宗喀巴中观哲学的研究,借鉴了西方诠释学的方法。从文本出发,研究文本背后的历史脉络,从而寻找文本结果的合理性,重建一个完整的历史场域,最大可能地还原文本过去的发生过程。例如,宗喀巴在抉择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成派差异时,作者不仅分析了中观自续、应成派理论上的区别,而且结合元末明初西藏佛教混乱的现状,以及宗喀巴对于佛陀教义的理解,最后宗喀巴以中观应成派为根本,建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中观哲学体系。
观《宗喀巴中观哲学诠释》全文,内容上既有宏观的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考证。纵览全书,我们不难发现西藏佛教中观哲学,不仅继承了印度佛教中观哲学的 衣钵 ,而且进行了创新发展,使其更加 本土化 。作者对于宗喀巴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等深入分析,结合佛教中观哲学发展,让读者理解在这一 本土化 的过程中,以宗喀巴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学者不断进行改革,使藏传佛教中观哲学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西藏网 文/陈小刚)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