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怀海禅师,马祖道一禅师法嗣,是福州长乐(今福州东南)人,俗家姓王。幼年时从西山慧照和尚出家,后来到衡山法朝律师处受具足戒。受戒之后,听说马祖道一禅师正在江西传法,于是前往江西投师参学,后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齐名,成为马祖大师座下三大入室弟子。
一天,怀海禅师陪同马祖大师正在野外行脚,这时恰好有一群野鸭子飞过。
马祖大师就问:“是甚么?”
怀海禅师答道:“野鸭子!”
马祖大师又问:“甚处去也?”
怀海禅师答道:“飞过去也!”
马祖大师突然转过身来,使劲拧怀海禅师的鼻子,怀海禅师疼得失声大叫。
马祖大师喝道:“又道飞过去也!”
怀海禅师言下恍然大悟。
事后,怀海禅师回到侍者寮内,忽然放声大哭,悲伤至极。
同寮看到怀海禅师这个样子,就问:“汝忆父母耶?”
怀海禅师答道:“无。”
同寮又问:“被人骂耶?”
怀海禅师答道:“无。”
同寮觉得难以理解,继续追问:“哭作甚么?”
怀海禅师答道:“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
同寮继续追问:“有甚因缘不契?”
怀海禅师却说:“汝问取和尚去!”
于是,同寮来到方丈室问马祖大师:“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在寮中哭,请和尚为某甲说。”
马祖大师却说:“是伊会也,汝自问取他!(他已经开悟了,你自己去问他!)”
同寮重新回到寮房,对怀海禅师说:“和尚道汝会也,教我自问汝。(大和尚说你已经开悟了,教我亲自来问你呢!)”
怀海禅师闻言,不由呵呵大笑起来。同寮感到莫名其妙,又问:“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你刚才再悲伤哭泣,如今为什么又发笑?)”
怀海禅师却说:“适来哭,如今笑。(刚才是在痛哭,如今是在大笑。)”
同寮听了怀海禅师这话,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到第二天,马祖大师升堂说法。大众刚汇集在一起,怀海禅师却走出来,把马祖大师的座席卷走。马祖大师于是下座,又回到方丈室,怀海禅师也跟进去。
马祖大师问道:“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甚便卷却席?
(我刚才还没有开始说话,你为什么就将坐席卷走?)”怀海禅师答道:“昨日被和尚扭得鼻头痛!(昨天我的鼻子被大和尚扭得很痛!)”
马祖大师又问:“汝昨日向甚处留心?(你昨天向什么地方留心?)”
怀海禅师答道:“鼻头今日又不痛也。(鼻子今天又不痛了!)”
马祖大师说道:“汝深明昨日事。(你已经深入领悟昨天这件事。)”
怀海禅师于是礼拜马祖大师,其后才退出方丈室。
又有一天,怀海禅师再参马祖大师,随后站在马祖大师身边侍奉。
马祖大师拿起绳床边的拂子,高高擎起。
怀海禅师问道:“即此用,离此用?”
马祖大师于是又将拂子放回原处。
过了一会,马祖大师问道:“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你今后若开口说法,将如何教导人?)”
怀海禅师同样擎起绳床边的拂子。
马祖大师问道:“即此用,离此用?”
怀海禅师听到这一句话,也将拂子放回原地。
这时,马祖大师忽然大喝一声。这一喝是如此厉害,震得怀海禅师三日耳聋!
上述两则公案,都极富戏剧性,也充满了禅机,千百年来一直在禅林中传颂,成为参禅者参究的主要话头之一。
马祖大师圆寂之后,怀海禅师曾一度住在石门山马祖塔旁隐修,后应信众邀请,到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县)大雄山驻锡传禅,一时四方衲子争相参礼。因为此山高峻,人们也称此山为百丈山,所以怀海禅师也被称为“百丈和尚”或者“百丈怀海”。
百丈禅师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圆寂,春秋六十五岁,著名得法弟子有黄檗希运、沩山灵祐等。百丈禅师生前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创立农禅并重的丛林生活制度和清规(后称“百丈清规”),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
《敕修百丈清规》卷八:“大众同记五事,至今犹存,可为鉴戒,并录于左。大师迁化后未请院主日,众议厘革,山门久远事宜都五件:一、塔院常请一大僧及令一沙弥洒扫。一、地界内不得置尼台、尼坟塔及容俗人家居止。一、应有依止及童行出家悉令依院主一人,僧众并不得各受。一、台外及诸处不得置庄园田地。一、住山徒众不得内外私置钱谷。欲清其流,在澄其本,后来绍续,永愿遵崇。立碑日大众同记。”五条是对《清规》的补充和发展,文字不多,意义重大,确实是保障寺院、僧团乃至整个禅宗佛教长期兴盛的关键,经过补充和发展的《清规》,对于在制度上保证禅宗顺利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这也是怀海禅师及其僧团的独特贡献。制订清规正是百丈怀海禅师对禅宗的独特贡献,也是他在丛林中享有盛誉的重要原因。
禅宗史籍记载,百丈禅师每次说法之时,都有一位老人常随大众听法,众人离开时老人亦离开。一天,老人并未在说法结束时离开,百丈禅师问他:“面前站立者又是什么人?”老人答道:“我不是人,过去迦叶佛时,我曾住持此山,有位云游僧人问我:‘大修行人还会落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因为回答错误,我被罚变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现在恳请禅师代转一语,好让我脱离野狐身。”
老人说完就问百丈怀海:“大修行人还会落因果吗?”百丈禅师答道:“大修行人不昧因果!”老人闻言,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顶礼禅师,然后对禅师说:“我已经脱离野狐身,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将我下葬。”百丈禅师前往后山,在一个洞穴中,果真找到一具野狐尸体,随后依礼将其火葬。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