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元(1592年-1673年),俗姓林,名隆琦,字曾昺,号子房,福建省福清市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投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剃度出家,法号"隐元"。周游各地,遍访名师,崇祯八年(1635年),成为佛教临济宗正式传法者。两年后,为黄檗山万福寺住持。四出募化,扩建寺院,使万福寺成为中国东南名刹。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万福寺僧众达数千人,出了不少学有专长的高僧,隐元因此被尊为一代僧杰,名扬海内外。永历八年(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应邀率三十位知名僧俗,从厦门启航赴日本长崎,受日本佛教的主流之一。
清建国后至雍正初近80年间,中国僧人入日者约60人,比镰仓、室町时代多得多,主要原因是江户幕府之初至享保年间(1716-1735年)历年都要聘请中国僧人住持长崎兴福寺(南京寺)、福济寺(漳州寺)、崇福寺(福州寺)等所谓”唐三寺“。唐三寺是南京、漳州、福州三地往来长崎贸易的船主们为求神佛保佑往来平安而集资修建的,寺内均设有船神妈祖堂。每年例于三、七、九月二十三日由三寺轮流举办祭祀。由于中国僧人不断来日,终于促成高僧隐元隆琦入日。隐元(1 5 92-1673年)俗姓林,杭州仁和人,少时寻父遍历江南,29岁登福州福清县黄檗山,从鉴源修禅,后又从费隐苦修,43岁成为临济宗传法者,并游历各地。1637年接替费隐任法座,盛名传遍东南。1654年应兴福寺逸然再四邀请率诸弟子入日,弟子中有许多杰出之士,后来又有几位优秀弟子追随入日。隐元入日时已63岁,先在兴福、崇福寺说法,次年应邀至摄津普门寺(在大阪府)说法,名声闻于京都、江户。1658年至江户见四代将军家纲,接受大老酒井忠胜等归依,并获得后水尾天皇的崇敬。1663年在幕府赐地山城宇治地方创建了黄檗山万福寺。死后后水尾天皇助号大光普照国师。
隐元入日使沉寂的日本禅林顿时活跃起来,并为清僧在日本开辟了一处宜扬佛法的大道场,提高了请僧在日本的声望。其后,隐元弟子及再传弟子、其他僧人纷纷渡日,曹洞宗的心越兴祷也于1677年入日,后被德川光国接到水户,创建了祗园寺,开堂时四方观众多达1.7万余人。隐元开创了日本黄檗宗(黄檗派在中国原为临济宗之一派),其后香火不断,自始祖隐元至十三世祖竺庵皆为一请自中国的名僧。第十四世祖始为日本人,其后除十五、十八、二十、二十一世祖为中国人外,余皆为日人。以隐元为代表的清僧入日,不仅对日本佛教事业的发展给予很大的促进,而且对传播明清建筑、雌刻、绘画、书祛、篆刻、医学、音乐、铸文和生活习俗诸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隐元豆”、”隐元豆腐”、“黄架馒头”家喻户晓,隐元与唐鉴弃、宋道隆、元一宁并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四大东渡高僧,而其著作之富尤为他人之所难比(承要著作即有《黄檗语录》、《黄檗山志》、《普照国师广录》等8种80余卷),且因其文学造诣高深,擅诗能文,故所作率皆精品。自谓”我无惊人句,一向只平常”,而其诗多有峻厉惊人之句,如“偏向雪中开只眼,冷看荆棘斗英雄” (《溪梅》)等皆是也。隐元与郑成功颇有往还,东渡即乘郑氏之舟,其《赠郑国公》诗云:“南国忠贞士,威名彻古今。三朝天子佐,一片故人心。世变勋犹在,道存志可钦。虽然沧海隔,万里有知音。”四代将军家纲大老、号称当时名臣第一的酒井忠胜,晚年出家,屡屡参谒隐元,清教法要,死时隐元以诗挽之。
宇治黄檗山气象宏伟,建筑巍峨,300余年来盛容不衰。1942年日本《每日年鉴》记述当时黄檗宗有寺五百余,信徒八万七千余,皆奉隐元为祖师。燕山杜立德为普照国师塔铭有云:“师两开黄檗,应化西东,现身说法,四十载间。上自皇帝宰相,远及东国王臣,下及士庶工商。僧俗男女,罔不景仰瞻依,倾心向化。
”隐元众多高足中有一年仅比他小四岁的高僧独立性易,对清代中日文化交流事业的贡献庶几与隐元、朱舜水、陈元贇并列为四。独立(1596-1672年)俗姓戴,名笠,字曼公,杭州人。20多岁弃举子业,从名医龚廷贵学医,并以诗名。1653年入长崎,居医士陈人德家。同年朱舜水来,亦居陈家,两人相识,朱旋即返国。筑后学者安东守约与之定交,以诗文往复,守约深重之。1654年投归隐元,年已59岁,由是侍隐元为书记。独立多才多艺,在日20年,广泛传播中国文化。其医术最为高明,被日本人民奉为神医,尤长于痘科,尽传其术于吉川氏家臣池嵩山,嵩山遂以痘科名显当世,子孙相承,至曾孙瑞仙入为幕府医官,讲独立痘书,众口交赞。独立又善篆隶,书名甚著,只字片纸,得者无不珍藏之,传于北岛雪山及高玄岱,2人再传广泽、颐斋等徒子徒孙,流风200余年。独立诗文俱妙,安东守约等多与唱和而听其指教,比之为王维。其文章精义不逊于朱舜水,舜水赞云:“鸿论深入显出,切中事机,......固不朽之作也。”(《朱舜水集》上册第57页)又精于鉴赏,日人得中国名迹辄求其鉴别优劣真伪。死葬黄檗山万福寺。伊豆守松平信纲亲敬独立,于平林寺为戴溪堂,置独立木像及高玄岱书之独立碑铭。
本期内容结束啦,我们下期再会!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