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凭借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指引,在走进山西寻找唐代木构建筑的旅程中,于深山之中发现了寂静的佛光寺。这座既不高大,结构又普通的寺庙,看似平常,却被梁思成认为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并将佛光寺称为“中国第一国宝”。
为什么呢?因为佛光寺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之前的断言,当时他们认为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以前的木结构建筑。而佛光寺被发现之后,成为了中国大地上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山上的南禅寺。
佛光寺位于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30公里,建成于公元587年,建造年代仅次于唐建中三年的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属第二。又因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佛,僧徒众多,佛光寺因此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847年,唐玄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建成之后的宋、金、明、清等朝对佛光寺皆有修葺。现今,佛光寺中所存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称为佛光寺“四绝”。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院因地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布在像梯田一样的寺基上,寺内现存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皆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是典型的唐代建筑,梁思成曾形容东大殿为“斗拱雄大,出檐深远”。东大殿的斗拱断面尺寸不仅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就达3.96米,这在宋朝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佛光寺大殿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我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塑有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等塑像三十三尊,高1.95米至5.3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比其他三十余尊塑像小些,但贵在形态生动。在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衣装、饰物都画的十分清晰,人物饱满形象,佛教故事内容十分生动。
在东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有500尊,1954年因雨水侵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元至正十一年重修。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侧为胁侍菩萨,在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
在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建于北魏时期,这是唐朝时佛光寺被毁留下的唯一一座建筑,也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
在佛光寺内,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八角形,高三点二四米,立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点九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
在佛光寺处,曾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叶、阿难和小菩萨像等,均为唐代遗物,现如今在大殿内展出。
佛光寺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被列为佛教四大名寺之一,但如果不是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靠着对木质建筑执着的热爱,恐怕佛光寺如今更是一座无人知名的寺庙。对于梁思成夫妇来说,发现了佛光寺是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以前建筑的断言,而对于我们来说,则是发现了一座关于古代木构建筑的珍宝,佛光寺的存在,不仅是国之骄傲,也是我们现代人以及后代人的骄傲。
如今这样的一座古代珍宝建筑就在五台山之中,去五台山登山拜佛之时,不妨绕个原路看看这在我国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是什么样子,看是怎样的佛光寺曾让梁思成大赞不已。
门票价格:15元/人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