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原文网

三论宗纲要 三论宗的史传和典籍 第一章 历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3-08-21 08:44:44作者:大悲原文

第一章 历代传承

第一节 总论

\

三论宗在古印度原称为中观学派或中观宗,是以弘传龙树《中观论》而得名。传入我国,《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同时翻译弘传,依此三部论立宗,所以称为三论宗。若加《智度论》亦称四论宗。三论教义多是依据《般若经》而阐发,所以此宗又名般若宗。

三论宗导源于释迦、文殊,创始于龙树、提婆、传译于罗什、僧肇,弘通于僧朗、僧诠,大成于法朗、吉藏。它是中国佛教较早的一个宗派。兹遵循通常共识,立此宗十二祖:一文殊,二龙树,三提婆,四罗睺罗多,五青目,六须利耶苏摩,七鸠摩罗什,八僧肇,九僧朗,十僧诠,十一法朗,十二吉藏。前之六祖皆西域人,后之六祖在于中国。古代佛护、清辨两家中观派,与今宗同源异流,并尊龙树。但他们晚于罗什,故于今宗传承无关。

释迦世尊,身当教主,自非哪一宗所独尊,文殊师利,助佛宣扬,也无宗派可言,但是,文殊菩萨,号称大智,吐言敷教,多主于真空法性,又于佛前自说摩诃般若,因此被后世中观师推为始祖。再者,唯识宗奉弥勒为高祖,直上溯至佛世,中观派为欲与之媲美,遂尊文殊为远祖。中观宗尊文殊,瑜伽派奉弥勒,不是创始于中国,而是来自天竺,贤首法藏的《起信论义记》和《十二门论宗致义记》,皆载有此说。《十二门论宗致义记》云:“近代中天竺那烂陀寺,同时有二大德论师:一名戒贤,二名智光。并神解超伦,声高五印,六师稽颡,异部归依……戒贤论师,远承弥勒、无著,近踵护法、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明法相大乘,广分名数……二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显无相大乘,广辨真空。”并说这是来自那烂陀寺的日照三藏所传,而贤首亲聆其言。此说传至日本,日本三论宗亦奉文殊为始祖。其实瑜伽学派始于无著,中观义宗始自龙树,今叙中观三论史,自当从龙树开始,然而寻流探源,亦须上溯至佛世文殊。

第二节 诸祖列传

第一代:高祖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菩萨,十地行满,等觉大士。又是古佛再来,权现为因位菩萨,协同释尊教化众生。如《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过去久远劫来早成佛道,号曰龙种上佛。”《央崛魔罗经》说:“北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应供、正等觉,彼如来者即是文殊师利。”文殊菩萨,分身无量,遍十方界,化度众生,在释迦菩萨众中为最上首,号称大智,德智深远,除诸如来,无能及者。在《华严》会上,教导善财发菩提心,南寻访道五十三参,即身成就,《法华经》中,化度龙女一生成佛。亲对如来宣说般若,深蒙世尊赞扬。佛陀所说方等大教,无不以妙吉祥而为上首。文殊分身十方,有缘娑婆,示生天竺,辅佐能仁,佛灭度后,犹住世度生。如《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说:“佛告跋陀婆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屋宅,化如莲华……,佛涅槃后,四百五十年,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宣畅敷演十二分教,教化成熟五百仙人,悉令得不退转,而后方入涅槃。”又《华严经》说:“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又《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名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佛在世时,文殊菩萨受佛嘱咐,护持正教,令法化不绝。佛灭度后四百余年,方始潜化,此是佛经悬记。以后马鸣、龙树相继而出,皆蒙佛授记,大乘佛法得以弘传。

第二代:开祖龙树菩萨

龙树出生于南天竺婆罗门种族,大约在佛灭后六百年中。《百论序疏》引罗什语,谓龙树出生于佛灭度后五百三十年,也就是六百年中,当在公元二世纪左右。龙树生来天聪奇悟,事不再告,孩童时代就能背诵四韦陀典,稍长尽知世间一切学问,认为不过如此,便纵情欲乐,遂遭困苦,因悟欲为苦本。乃往僧团出家学佛,九十日中,读尽《阿含》等三藏教典。后北游至大雪山深处,遇一老比丘授以摩诃衍经,读诵受持,甚大欢喜,犹未满足,广事寻求,亦未有所得,有大龙菩萨,见其如此,起同情心,便接入龙宫,开七宝藏,以方等深经与之,任其阅读,通练甚多,其心深入体得实利,证无生忍,二忍具足。后出龙宫,得诸经一箱。

是时,南天竺国王,甚大邪见,承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方便,化令归佛,因赖以护持,复兴佛教。在龙树之前,大小乘经教虽然并行于世,总是以声闻三藏为主,大乘经典为一部分声闻学者所兼习,多为在家教徒密藏,僧团中有信者有不信者,所以不显于世。及龙树出世,大小兼学,尤重大乘。是时部派佛教分裂多达五百部,各执己见,互相是非,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皆失佛正义。于是龙树菩萨,依方等诸经,造《中观》等论,遍破小乘各部偏见,直显大乘一实相印,总摄大小乘教义,统一于中观法门。自此以后,摩诃衍教,如日丽中天,大显于世。

龙树菩萨智慧深远,威德自在,于佛灭度后第一个举起大乘旗帜,建立起独立于声闻乘之外的大乘佛教,使释迦大法中兴盛传于世者,斯人之力也。所以后世大乘各宗,莫不以龙树为高祖者,良有以矣。龙树游遍天竺各国,寻访摩诃衍经,外破异道,内攘小乘,所向披靡,无有敢与抗言者。以后回到南天憍萨罗国,得到引正王的信奉,广著诸论,专事弘扬,时有千部论主之称。晚年又去憍萨罗国东南,吉祥山居住多年。有一小乘法师,见龙树高明,常怀嫉忿。菩萨所作已办,将离却此土,问法师言:汝愿我久住世否?小乘师言:我实不愿。龙树闻言,遂退入闲室,经日不出,弟子开门视之,已蝉蜕而去,住寿三百余岁。

龙树深穷妙理,善达法相,超凡入圣,登欢喜地。所度人众,不可胜数。《楞伽经》中佛说偈言:“于我灭度后,南天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住初欢喜地,为人说大乘,能破有无见,往生安乐国。”龙树去世后,南天诸国,仰其盛德,永表怀念,为之立庙,敬奉如佛。龙树菩萨的著作很多,但汉文中现存主要的,有《中观论》、《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回诤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和《菩提资粮论》等。其中最主要是《中观论》和《大智度论》,因此他的学说,称为中观法门。中观学说的主要思想是缘起性空,真俗二谛,归宗于无所得的般若中道正观。龙树将法门传授与弟子提婆,得到进一步发展。龙树门人按理说应该很多,但后世知名的只有龙智和提婆,莫非曲高和寡,或被历史淹没。龙智继承龙树的中观和密教,而偏重于密教,发展龙树中观教义的主要是提婆。

第三代:提婆菩萨

提婆菩萨,南天竺人,婆罗门种,或云是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约在佛灭度后八百年中,即公元三世纪前后。梵语提婆,此译为“天”,因有圣人之德,故人称“圣天”。曾以一眼还施天神,名为加那提婆,意为少目天。又有一说,提婆因出乞食,有一女人于提婆眼生爱染心,提婆即出眼与之,女人惊怖,但见不净,由是而发道心。为度众生,失去一目。

提婆出家前,已是知识渊博,才辩绝伦,扬名五印,诸国仰推。闻龙树大名,便前往欲与辩论。求守门者,为之通报。龙树早闻其名,命弟子盛满钵水出示提婆,提婆见水默然不语,而投针水中,弟子持钵而返。龙树问道:“彼提婆者有何言说?弟子答言:彼无言说,但投针而已。龙树赞言:智哉斯人!弟子问道:此是何意?龙树告言:夫水者随器方圆,弥满无间,澄湛净明,满而示之,比喻我学之智周,彼乃投针,意谓能穷其底。此非常人,宜速召进。龙树风范,懔然肃物,言谈者皆伏。许与辩论。提婆闻命,心独自负。将开义府,仰视质义,忽睹威颜,忘言杜口,即为折伏,便避座引责,执弟子礼,愿请受业。龙树复其坐言道:今当授汝至真妙理,法王诚教!提婆五体投地言:而今以后,听从教诲。遂授中观法门,泻瓶以传。

中印摩揭陀国,波吒厘城,原是佛教盛行之地,后因僧材陨落,异学转盛,邀佛教徒辩论,僧众不敌,输于外道,据先立约制诸寺庙不得鸣犍椎集众。僧众受屈十二年。提婆闻知,白龙树言:愿往波吒厘城,摧彼外道,龙树赞许。提婆既至波吒厘城,求宿寺中犍椎楼上,于晨朝时大鸣犍椎,诸寺闻之莫不响应。外道责问咸推提婆,启白国王,由是引起与外道辩论。提婆震论鼓于王庭,九十六师一时云集,为显自宗,各撰名理。提婆听其先立,随义析破,立无不破,难无不通,终获全胜。

复次,南天竺有一国王,总御诸国,信用邪道,沙门释子一不得见。提婆欲弘佛法,摧彼外道,转化彼王,以巧方便,得近王身。王问:“汝是何人,欲何所为?”提婆答言:“我是智人,善于言论,欲于王前而求试验。”王便许可,为建论座,召八方论士咸皆来集。提婆升座立三宝义:“一切圣中佛最殊胜,若于诸法佛法无比,救世福田僧众第一。若能屈我此言,将斩首以谢。”八方论士亦各言道:“我若屈者,亦斩首以谢。”提婆言:“我所修法,仁活万物,不如我者,只须剃发,为佛弟子,不须斩首。”立此约已,各建名理。立无方论而与酬酢,浅智者,一言便屈,智深者多至二日,辞理俱穷,即为下发以为弟子。如是终竟三月,度人百万,诸方英俊,一时都尽,佛法由此兴盛。

提婆一生,大兴佛教,以破外道最为驰名,所向披靡,辩无不胜。而后闲居山林,造《百论经》二十品,又造《四百论》以破邪见。有一外道弟子,耻其师为提婆所破,心怀怨忿。一日挟利刃乘间至提婆所,刺其腹言:“汝以口破我师,何如我刀破汝腹。”提婆命未终倾,犹愍彼愚顽而善告之:“我有衣钵在我坐处,汝可取之急上山去,切勿下就平道,我诸弟子,有未得法忍者,必捉汝以报我仇。”少时弟子来见,扬声大哭,欲往追之。提婆诲诸弟子说:“诸法本空,无我我所,谁为加害?谁为被害者?又谁亲怨?汝等愚痴,横生妄见,种不善业,彼所害者,害我往报,非害我也。”言讫而逝,此真是言行一致的圣者表现,若未证得无生法忍,如此临终,何能出此法言。

第四代:罗睺罗多尊者

罗睺罗多,迦毗罗国人,为提婆上首弟子,《付法传》中亦说继提婆十五代后,为十六祖。作有《中论释》,真谛曾翻译,早已佚失不传。《中论疏》云:“罗睺罗法师,是龙树同时人,释八不乃作常乐我净四德明之。”盖是真谛所传。西藏传说,龙树之师,名罗睺罗贤者,恐另有其人,不应混淆。《提婆传》说:“提婆未舍身时,告尊者罗睺罗说:‘佛为度众生,演畅妙法,利益来世,次第委嘱乃至于我,我若灭后当付于汝,汝宜护持深经宝藏,令诸众生普皆蒙益。’罗睺罗言:‘善哉受教\’。”当时有一婆罗门,聪慧奇悟,造鬼名书,甚为难解,为龙树、提婆、罗睺罗三大士读诵,龙树一闻便解,并能记忆背诵,提婆再闻方了,罗睺罗经提婆为之解说亦知其义。彼婆罗门一见惊叹说:“此诸沙门一闻便能听懂我书,甚为希有。”此后,罗睺罗继提婆之风亦广破外道,住持正法。

第五代:青目菩萨

梵语宾伽罗,此翻为青目,系婆罗门种。其人事迹不详,故无可传述。唯其所著《中观论释》经罗什翻译,传入震旦,对我国三论宗影响极大。如三论宗“于”“教”两种二谛义,即依青目释而建立。关内《中论序》说,“天竺诸国,敢预学者之流,无不玩味斯论,其染翰注释者,凡数十家”。而青目释不仅盛行于五印,且溢乎西域诸国,罗什得于沙车,盖其解义是依龙树《无畏论》而释。而西藏有《中论无畏释》,云是龙树自注,近人云:青目释与之大同,足见青目释最能保持龙树原意,我国学者因之以通中观教义,宜乎被列为三论宗传承之祖。

第六代:须利耶苏摩尊者

须利耶苏摩通常称作莎车王子。莎车是古代西域国名。《前汉书·西域传》载:莎车国在葱岭东南,即今新疆西部。后为疏勒国兼并,莎车王子便委国请从而为沙门。王子兄弟二人,兄名须利耶跋陀,弟名须利耶苏摩。苏摩才技绝伦,名重当时,专以大乘为化,善龙树中观学,其兄及诸学者皆共师焉,罗什亦宗而奉之。罗什从其学,遂授以三论性空法门。须利耶苏摩事迹功绩史载不详,然于其门下培育出鸠摩罗什这样的思想家、翻译家,开辟了中国的三论宗,使性空之学在我国得以流传和发展,这对龙树中观学是莫大的贡献。因此,在三论宗的传承中,须利耶苏摩是不可缺少的一代宗师。

第七祖:鸠摩罗什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此云童寿。祖籍天竺,家世国相,父鸠摩罗炎,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渡葱岭,游化诸国。丘兹王闻其高才,心甚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王有妹年始二十,识悟明敏,诸国娉之,并不肯行,及见鸠摩罗炎,意即许之,国王强为之妻,逾年生罗什,罗什七岁与母一同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因其母是王妹,利养甚多,乃携罗什避之,年九岁随母渡辛头河至罽宾国,即今之查漠,遇名德法师磐头达多受杂藏中长二《阿含》。年十二其母携其还龟兹,中途行至沙勒,学一切有部《发智》、《六足》诸论。说法之余遍访外道经书,学习文学制作等,又博览四《韦陀典》及五明诸论,阴阳星算,无不通晓。

时有沙车王子须利耶苏摩,委国出家,才智超群,专以大乘为化,四方学者皆共师之,什亦宗奉,亲好弥至。苏摩为说《阿耨达经》,罗什闻说阴界诸入皆空无相,怪而问道:“此经更有何义,而皆破坏诸法?”苏摩答曰:“眼等诸法,从众缘起,非真实有。”罗什执诸法为实,苏摩据缘生为虚,于是研核大小,往复移时,罗什方知理有所归,遂改小向大,专务方等。乃叹曰:“我昔学小乘,如人不识真金,以鍮石为妙,因广求大乘义趣,受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论》等。不久随母前进至温宿国,大破一著名外道,于是名声远闻,四方宗仰。丘兹王躬往温宿迎罗什还国。至年二十受大戒于王宫,从卑摩罗义学《十诵律》。有顷。什母辞往天竺,临行谓罗什言:“方等深教,应大弘真丹,传之东土,唯汝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奈何?”罗什说:“大士之道,利他忘躯,若必使大法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于是留住龟兹。住新王寺,就读《大品般若》,又住雀梨大寺,读大乘经论,发其精微,洞其秘奥,西域诸国莫不伏其神俊。于是道震西域,声流东土。

时前秦符坚据有长安,闻罗什名,于建元十八年(382)命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临行对吕光说:“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所宗,贤哲者国之大宝,朕甚思之,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兵至,遂破龟兹,请得罗什。吕光回师至凉州,闻秦主符坚已为姚苌所害。遂据凉州自立为王,国号后梁,吕光死后,其子吕隆继立。吕氏父子既不信佛,故罗什在凉州一十八载,蕴其深解无由宣化,后秦姚苌据有关中,亦慕罗什高名,虚心要请,而诸吕不肯放行。姚苌卒,其子姚兴袭位,遂于弘始三年(401)五月遣将伐凉,九月吕隆上表归降,始得迎罗什入关,即是其年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秦王殷勤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秦王姚兴,少奉三宝,锐志讲集,罗什既至,便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与诸义学沙门译出众经,并使沙门僧[契-大+石]、法钦、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罗什意旨。由是般若中观深广妙义,得以流传。

罗什春秋七十,以弘始十五年(413)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据《开元释教录》统计,罗什共译出经律论三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以《大品》、《法华》、《维摩》、《金刚》、《仁王》、《弥陀》等经,《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等论最为著称。即以此等经论为鸠摩罗什的思想重心。罗什来华之前,我国佛教义理,就重在般若,而各家解释不同,曾有六家七宗之繁。自罗什重翻《大品般若》、又翻《中观》等四论以释经,自此以后,谈般若者皆以罗什解释为准绳,以中观四论为正宗,前之六家七宗不批破而自销声匿迹。罗什门下,号称三千,著名学者,不下数十人。罗什逝后,分散在各地讲学,然往往不拘守一家言说,其中专精守纯,深得罗什正传者,亦不过二三子。堪作为罗什第二代者,首推僧肇大师。

第八代:僧肇与僧睿大师

释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历观经史,备尽典籍,爱好玄微,每以老庄为心要。曾读老子《道德章》乃叹曰:“美则美矣,而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见古《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我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年至二十,而名振关辅。闻罗什在姑藏,路途虽远往从,罗什见而赞赏不已,及罗什至长安,僧肇亦随从而返,姚兴命与僧睿等助罗什翻译,详定经论。罗什边译边讲,肇师专志听采曾无余疑。翻《大品般若》竟,为阐发经旨,著《般若无知论》请罗什评定。什公大加赞赏。翻《中观论》后又著《不真空论》以呈罗什。罗什叹曰:“秦人解空第一者,僧肇其人也。”其为罗什见重如此。还著有《物不迁论》、《维摩经注》及经论序,盛流于世。罗什逝后,僧肇悲痛交怀,为追悼永往,又著《涅槃无名论》以慰哀思。道生、道融、僧肇、僧睿称为什门“四圣”,加以慧严、慧观、昙影、道凭名为八俊,然而为后世三论宗所祖述仰承者,只有僧肇、僧睿和昙影三人,其余皆未曾涉及。《百论疏》云:若肇公名肇,可谓玄宗之始。《中论疏》云:“什肇山门义。”此是次罗什而列僧肇。“山门义”者,谓僧朗、僧诠、法朗摄山三代相承称山门义,吉藏继摄山兴皇之后,故亦称其学说为山门义。《法敏传》说:故兴皇之宗,或举(称)山门之致者也。此说“什肇山门义”者,是嘉祥明确肯定今宗的历史传承。即罗什僧肇及摄山相承。

传罗什正义者,其次是僧睿,亦应列为中国三论宗第二代。僧睿,十八岁出家,曾从道安学,二十四岁博通经论,游历名邦,处处讲说,知音之士,负帙成群,后姚兴见之,叹为四海标领。罗什所译经论,僧睿皆参与刊正。罗什叹曰:“吾传译经论,得与子相值,真无所恨矣。”《中论序疏》云:“什公门徒三千,入室唯八,睿为首领。”毕生弘罗什法门于关中。曾请罗什译出《禅法要经》三卷,日夜修习,遂练五门,善入六静。僧睿善摄威义,弘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安养。著有《大品》、《小品》、《法华》、《维摩》、《思益》、《禅经》、《中论》、《智度论》、《十二门论》等序,为后世三论宗师之所祖述。

此外有昙影法师,什门八俊之一,亦是传中观之正义者。其人性虚靖,不甚交游,而安贫志学,举止详审。曾讲《正法华经》、《放光般若》。每*轮一转,辄道俗千数。及罗什至长安,便往从之,姚兴敕往逍遥园,助罗什译经。弘赞法义,深为罗什所赞赏。罗什叹曰:“传吾业者寄在道融、僧睿、昙影乎。著有《法华义疏》、《中论疏》及《序》,为后世仰承。

第九代:摄山栖霞寺僧朗大师

释僧朗,本辽东城人,远从北地习罗什三藏所传之义。于齐建元年间(479-482)来入南土,初住建业钟山草堂寺,值名士周顒,周顒就师学,因著《三宗论》。僧朗为性广学,思力该普,解玄测微,世所嘉尚。凡所经论,皆能讲说。《华严》、《三论》最所命家。后移住摄山栖霞寺,息心泉林,坐禅行道。清规挺出,硕学精诣。早成般若之性,夙值尸罗之本,阐方等之旨归,弘中观之义趣。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不游皇都,将涉三纪。梁武帝深见器重,心仰慕之,欲使法雨普润,弘化帝京,累降征书,从不应命。天监十一年(512),帝遣中兴寺僧怀、灵根寺慧令并僧正智寂等十师,往山禀受三论大义。梁武帝得师意,舍本《成实》,改学《般若》,依大乘作章疏。自宋朝以来,三论传承,其师非一,并禀罗什,但年代久远,文疏零落,及至齐朝,玄纲将绝。高丽僧朗,来至江南,传关河旧义。承前启后,使法流不绝。僧朗妙弘三论,善解大乘。立言新颖,迥异前闻。禅讲相兼,解行相应。摄山等四禅之境,清众皆八定之侣,故名僧宴息,胜侣熏修,义学摄心之辈,相率以从。摄岭山寺,尉成大乘重镇。前此《华严》大教,讲习者稀,江南盛宏,始自摄山。自朗师标玄析义已来,从讲者众。经有七处八会。凡八过设会。始自慧庄严,终归止观诠,一会则讲一会经文,当时实为隆盛,皆承朗公之义。僧朗著有《华严义疏》,后遂终于此山。史称高丽朗,或称摄山朗,嘉祥尊为摄岭大师。

第十代:摄山止观寺僧诠大师

释僧诠,不知是何许人。初摄山僧朗,善解三论,妙宏大乘。梁武帝萧衍,闻朗盛德,特仰慕之,屡降召书,皆辞不就,于是乃遣僧正智寂等十师,往山受学,诠师预焉。僧诠既师朗公,从受《华严》、《大品》、《三论》文玄,钻仰既久,深会般若正义,妙达中观玄宗。朗公门徒虽众,得大乘三论之正义者,唯僧诠一人耳。及朗公逝世,乃移住山中之止观寺,继朗遗志,绍隆圣教。僧诠行高世表,悟发天真,玄旨所明,唯存中观,自非心会析理,何能契此清言,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诠师修境既高,转悟弥深。时入深定,摄山为之震动,随机摄引,群情以之悟心。大乘海岳,直辔一乘,义天高朗,声誉远闻。及后四公往赴,三业资承。其初誓不涉言,及久乃为敷演。故僧诠命曰:“此法精妙,识者能行,勿使出房。”辄有开示:“故经云,计我见者,莫说此经,深乐法者,不为多说,良以病药有由,不可徒行!”门人法朗等奉旨莫敢置词。诠师深居山中多年,不讲余经,唯讲《大品》。临无常年,诸学士请讲《涅槃》,诠师云:“诸人解《般若》,那复欲讲《涅槃》!但读《三论》与《般若》自足,不须复讲余经。”诸学士既苦请,遂为商略《涅槃》大意,释“本有今无”偈而已,唯留心于《般若》。门徒数百,多一时英俊。诠祖化往。门弟子建塔树碑于山中。后学恋慕,绘像供奉于寺中。后世称为山中师,或称摄山大师。

第十一代:杨都兴皇寺法朗大师

释法朗(亦称道朗),俗姓周,徐州沛县人。年二十一即梁大通二年(528)于青州出家。游学杨都,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受诸禅法,兼听此寺彖律师讲律本文。又受业南涧寺仙师《成实》,竹涧寺靖公《毗昙》。《成实》、《毗昙》,声闻所学,事近理浅,未惬人意,自惟大乘妙法,群唱罕宏,龙树遗风,宗师不绝。前传所纪,摄山朗公,解玄测微,世所嘉尚,人代长往,嗣续犹存,即于此山止观寺,僧诠法师所,餐受《智度》、《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并及《华严》、《大品》等经。于是依之广研经论,探采幽微。钻仰既久,慧辩生辉。义吐精新,词含华冠,专门强学,笃励身心。当时誉动京畿,神高学众。永定二年(558)奉敕入京住兴皇寺,镇讲相续。《华严》、《大品》、《四论》文言,往哲所未谈,后进所损略,法朗皆指摘义理,征发词致,故能言气挺畅,宗途易明。受业门人常千余众。二十五载流润不绝,门徒三千遍及环宇,陈隋三论学者,多出其门下。诠祖门下有上首四人,即法朗、玄辩、慧勇、慧布四大元哲,诠祖在日尝有诫言:出讲堂外不许为说中观义,法朗等诸人奉命莫敢置词,及诠往逝,四公放言,各擅威容,开阐法化。慧勇居禅众寺,玄辩住长干寺,法朗在兴皇寺,慧布仍住栖霞,俱展神慧,弘讲四论。十数年间,龙树、提婆之风,四经四论之教,弥漫南国。然禅门宏敞,慧声遐远,皆莫高于法朗。昔神僧宝志,记兴皇云:此寺当有青衣菩萨,广宏大乘。及朗游学,初服青纳,及登元席,果与符同。又时寺中净人,司晨失晓,法朗叩阁催之,而洪钟自响,良久不绝。故其祯祥早著,事多例此。法朗福慧甚广,所以听众云会,挥汗屈膝,法衣千领,积散恒结。每一上座,辄易一衣。讲《华严》、《大品》、《中论》、《百论》四论,各二十遍,正法所以升腾,三论由兹而兴。以陈太建十三年(581),迁神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五。葬于摄山之西岭。因住兴皇寺领众讲学,故人称兴皇大师。

第十二代:成祖嘉祥寺吉藏大师

释吉藏,本安息(今伊朗)人,祖世避仇移居我国交广之间,后迁金陵而生(549)吉藏。其家历世奉佛,父后出家,名为道谅。吉藏七岁投兴皇寺法朗出家。采涉玄理,日新幽致,凡所谘受,妙达旨归,论难所标,独高伦次。至年十九,处众覆述,精辩锋游。酬接时彦,绰有余美,进誉扬邑,有光学众。具戒之后,声闻转高。陈桂阳王,佩其风采,吐纳义旨,钦味奉之。隋定百越,东游秦望山,止住嘉祥寺,如常敷讲,禹穴成市,问道学者,常千余人。志在传灯,*轮继转。

开皇末年,炀帝晋蕃,置四道场,国司供给,释李两部,各尽搜扬。以吉藏玄解著称,召入慧日道场,礼事丰华,优赏伦异。晋王又于京师置日严寺,别请吉藏,往彼居住,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藏祖既初至京都,道俗云奔。观其状则傲岸出众,听其言则钟鼓雷动。有暇乃游诸讲席,略示薄言,皆掩口杜辞,鲜能具对。然京师妙重《法华》,乃因其利,即为开剖讲演,七众闻风,往听者万计。

隋齐王柬,早闻宏名,一见欣至,而未知其神慧,乃请至府第,并延请论士,京城英彦,相从前后,六十余人,并已陷折前锋,令名自著者,皆来聚集,请藏师为论主,开展辩论,藏公命章陈词说:“以有怯之心,登无畏之座,用木讷之口,释解颐之谈。”如此数百句。齐王谓学士付德充说:“未曾近锋御寇,只如此陈述,恐鲜追斯踪。”付德充言:“动言成论,验之今日。”王及僚友,同声赞美。时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雄辩河倾,吐言折角,最先征问,往返四十余番。藏祖对引飞激,注赡滔然。兼之间施礼貌,词彩铺发,合席变情,赧然而退。于是芳誉更举,顿爽由来。齐王柬谓,未得尽言,更延长两日,探取义科,重令竖对,皆莫之能抗。齐王稽首礼谢,永归师付。

晚以大业初岁,写《法华经》两千部,隋历告终,造二十五尊像,舍房安置,自处卑室。朝夕相继,竭诚礼忏。又别置普贤菩萨像,设帐如前,躬对坐禅,观实相理,常年累月,不替于终。及大唐义举,武皇李渊,亲召释宗,谒见于虔化门下,众以藏祖机悟有闻,乃推而叙。对曰:“惟四民涂炭,乘时拯溺,俗道庆赖,仰泽穹昊。”武皇欣然,劳问勤勤,不觉影移语久,别敕优矜,更殊恒礼。武德之初,僧过繁结,置十大德,纲维法务,宛从众议,居其一焉。实际,定水,仰道钦宗,两寺同请,并邀住止,遂通受双愿,两处轮居。齐王元吉,久仰德智,亲承师范,又请屈住延兴寺,而异供交献。昔陈废隋兴,江阴凌乱,道俗奔波,各弃城邑,藏公乃率其弟子,往诸寺中,凡是文疏,并皆收聚,置于三间室内,及平定后,方挑简之,所以阅览之广,无过藏公,注引宏博,咸由于此。藏师之学,远承关河三论,近传摄山玄旨,扇龙树之宗风,阐般若之名教。评判自晋已来的各家异说,取长去短,自成一家宗义。故一宗教法,至藏祖而周详。又因住嘉祥寺讲学著称,故号嘉祥大师。凡讲《三论》一百余遍,讲《法华》三百余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各数十遍,并著玄疏一百余卷。及将终日,著《死不怖论》落笔而卒,即唐武德六年(623),春秋七十有五。

藏祖弟子众多,主要的有智凯、慧灌、慧远、智拔、硕法师等。大师西上长安智凯继续在浙江各地弘法,《三论》、《大品》轮换讲说。贞观末年,回嘉祥寺,讲说辨难听众八百余人,极一时之盛。其次慧灌于武德年中,即东渡日本弘传三论,开日本佛教有宗派之始。慧远在长安继师弘讲,仍倾动一时。智拔南返荆襄,专弘嘉祥《法华》。硕法师事迹不详,著有《三论游意》和《中论疏》。其弟子元康著《三论玄枢》和《三论疏》于盛唐时在长安大弘三论。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

版权所有:大悲咒原文网